查字典论文网 >>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小编: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当优美的旋律再次响起,一瞬间我的内心无比平静,所有的感官都仿佛消失不见,只叫人不由随着耳边的低吟浅唱而陷入时光无尽的深邃――想必这首《青花瓷》也曾触动过许多人的情怀。而其动人之处不仅止于旋律的悠扬婉转,更在于配词的婉约意境与强烈的画面感――方文山的词儿,最出奇处莫过于这“词中有画,画中藏词”的古典中国风了。

私以为在当下的流行乐坛里,方文山的词写得颇有独到之处――它有趣,有境,有意味。方式韵脚词的出现,给嘈杂的流行乐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古典诗词风,并渐成气候;而方词中的古典诗词韵律与现代流行乐的完美融合,更使人再度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曾有网友评价道:“方以文成山,赫然见李白。”通过其谈笑落笔,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典诗词对方文山词作的深厚影响。

介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在此暂借诗仙作比,引出些许拙见:其一,无论是方文山的词亦或太白的诗,都洋溢着炽热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方词最大的特点在于追求浪漫飘逸,善于借助中国古典意象营造出意境美,细笔勾勒出优美如远古仙境般的画卷。在这点上对太白更是无须赘述,他全然是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方文山巧妙地选择切入点,从李白的诗作中寻求灵感,于旧体中酝酿出了新意――尽管二者一古一今、一诗一词,但仍可看出方词对古典诗词的某些方面具有高度传承性。正如《发如雪》这一歌名,便来源于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相传方文山阅读《将进酒》后感叹乌丝一夕成雪,遂得《发如雪》一词。而《发如雪》歌词中的“邀明月/让回忆皎洁”与“我举杯/饮尽了风雪”,则是借用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读罢这两句词,脑海中不由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清俊的公子神色漠然地孑立于数年未归的故土,怔怔地对着明月神游天外。忽然间,起风了。夜里寒风凛冽,鹅毛大雪翩然而至,纷纷扬扬洒落在公子的墨发和衣袂,更显白衣胜雪。公子眉峰一紧,似是从沉思中回过神来,扬手将身旁石桌上的凉酒一饮而尽,却被化入酒中的冰雪呛了一口。他扔下酒杯翻身上马,随即消失在重重夜色中……在此,方文山将“举杯”与“邀明月”融入到歌词中,不仅巧妙地烘托出歌曲的意境,塑造出古香古色、凄美浪漫的古风画面,同时也增加了歌词的韵律感,有助于提高歌曲的流传度,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二,方文山的韵脚词体现出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风格与神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张力。方词的成功带动了乐坛复古文化的流行,但并非每首复古歌曲的歌词都能与之媲美。如《逍遥叹》的配词,虽然乍看过去风格挺相似,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禁不起推敲――词儿是写得挺漂亮,但通篇都是形容词的堆砌,并无太深刻的内在逻辑与连贯性;再者,歌词更像是相似意象的拼凑,整体词意略显含混不清,且缺乏明确的主题与画面感,看完了也不知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相较之下,方文山在对中国古典词作的整体把握与遣词炼句方面则要成熟得多,不但通过文字将歌词的古典氛围渲染得自然流畅,并且能将想表达的意思顺利地串联起来,形成流动切换的场景。除了《发如雪》,《青花瓷》也是运用辞赋式文字完美呈现场景切换的绝佳范例,以其中几句歌词为例:“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寥寥数句,一个故事的轮廓已清晰地跃然纸上:

男主人公游学途经江南时正值雨季,他独自一人漫步在乌石小巷,聆听着雨打芭蕉的脆响,于微笑间瞥见不远处坐落着一座陈旧的府邸,暗朱色的门环上沾染着点点锈迹――忽然,紧掩的大门开了,一位娇俏少女莲步轻移款款走出。当他不经意间将视线投掷在她身上时,不由呼吸一窒……像是感受到他的凝视,她埋下头红着脸走过,却在经过他身边时被轻轻拉住――“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年华从此停顿。”[1]爱情来得如此猝不及防且令人心醉。但当他执意要迎娶她时,却遭到了所有家族长辈的一致反对;他北上还家据理力争,却被软禁于室。或许正是印证了那句情深不寿,一年后他伺机逃出来找她,却徒见物是人非――她走了。在他离开之际她已隐约感到他难再回来,却不料预想成真。在失去联系的日子里,她度日如年、忧心忡忡,眼睁睁看着大半年过去他却仍是杳无音训,悲急交加下染上风寒便再也卧病不起。等到他千里迢迢地赶来,唯见新坟飞雪。他心如死灰……再后来他娶妻生子,日子倒也过得安逸;人到中年忙着操持家业,便也渐渐淡忘了曾念念于心的女子。只是多年后的一天,当他闲来无事时翻出他曾为她提笔描绘的画卷,会忽然忆起彼时明媚娇憨的少女,但曾经如海的深情现已成为过眼云烟……

优美凝练的歌词,却仿佛让人看到男主人公积蓄已久的悲伤在那一刻毫无征兆地倾盆而下;更难能可贵的是,方文山的词作秉承了传统诗歌含蓄留白的特点,没有大手笔地赘述故事场景和人物心情,而是运用古典诗词里极具代表性的意象让读者自己去参透、去领悟。正是这种字句中自然流露出的古典韵味,使方词在同类作品中能够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种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风格与神韵,在某种程度上也升华了他的艺术表现力,使他的创作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由此可见,方文山的词之所以如此出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继承与运用。这种词里藏画、情景交融的“新古典唯美主义”创作,令观者写意,闻者会意。而他在继承古典诗词韵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结合自己的风格做出相应调整,使之读来更琅琅上口,且更具画面感。

当然,凡事有褒有贬,也有网友认为方文山的韵脚词“缺乏严谨的字斟句酌的态度,对待押韵也不够严谨,往往信手拈来,也不管能不能解释得通”,例如他在《菊花台》中写到“你的笑容已泛黄”。反对者认为,该词描绘的背景是古代,不会有老照片,笑容又怎么会泛黄呢?这显然违背了该词的创作背景。这番见解固然有其可取处,然赏析一首词时不能断章取义,应将它代入整体语境去理解。正如这句“你的笑容已泛黄”,从字面意思来看在那个年代确实说不通,但倘若将它代入到整首词中去看,就不难理解了――《菊花台》通篇的感情基调都是平静淡然的,淡淡的哀伤,淡淡的凄惶,淡淡的隐忍,淡淡的坚强……就犹如一朵默默开放的雏菊。将“你的笑容已泛黄”运用在词中,则是为了更好地映衬这抹寂然的忧伤。“泛黄”一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陈旧”,读来有种世事沧桑的荒凉感;而“笑容已泛黄”则更是暗示二人分离已久,遥远到“你的笑容已在我脑海中逐渐变得模糊,以至于不知所踪……”因此,将其单独抽出按照现在的意思理解为“你笑着时拍的照片已经泛黄”是不恰当的。单就这一句歌词而言,这样的组合看似欠缺合理性;但如果站在整首歌的角度来看,词作既然为歌曲服务,本身就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要结合整首词的主旨和意境才能判断它究竟是不是败笔。对于一首歌词来讲,只要它能完整地传情达义,让听众能够顺利流畅地理解它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好词。

对此方文山也做出如下回应:“歌词要能琅琅上口,必须要有相当一部份的内容是直截了当的口语字眼。以文章的标准来审视,这种口语式的文字内涵经不起推敲,文字上的经营显得很薄弱,语法结构松散,并不像新诗般有比较深入可以咀嚼的文字张力。因此,不能用严格的语法和诗词的标准,去要求歌词。”

或许,我们应以更包容的眼光来看待方文山的歌词吧。这个其貌不扬的词人,以其质朴却也华丽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老画卷。于喧嚣中品文山词,会令人仿佛置身于遥远的过去,陷入某种悠远的感动――就好似一转身时恍然发现,那令人魂牵梦绕、久觅不得的良人,正言笑晏晏地伫立在灯火阑珊处。方文山的韵脚词总能带给现代人那么多的感动,或许也是由于其特有的古典浪漫主义情怀吧。

热点推荐

上一篇:给生命两头同等的爱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工地实验室工作计划和目标 关于公安改革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