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小编:

过去我曾写过赵一曼、李兆麟、杨靖宇等十几位东北的抗日民族英雄。之所以想到要把这件事写成一篇小说,很偶然。那天经过哈尔滨铁路文化宫,我将车停在那儿,等我的那位从来就不靠谱的朋友。在茫然四顾地诅咒对方不守时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当年 “口琴社”不就是在这个地方做了大型口琴协奏曲《沈阳月》的首场演出吗?瞬间,另一个颇有担当的我出现了,觉得应当把它写成一篇小说。

《沈阳月》这件事,在当时中国人的抗日救亡运动当中,是一件很特别的艺术行为。自然,写这篇东西需有一些先决条件。首先要对这座城市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尤其是该城市的历史部分。同时,最好是从小就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头。天可怜见,恰好我具备这两点。那时候,依旧风度翩翩又穷兮兮的老一代作家、艺术家还活着哪。反正当年城市里居民也不多,差不多都认识他们,他们总是和常人不大一样的。即便不能直接认识他们,拐弯抹角的也能认识。比如小说中的那个刘中,就是我朋友的朋友,他有一幅刘中写的字“回首白云”。我特感慨。再有,金剑啸的女儿还是我老伴儿的同事,那是一位挺有风度的女士,等等。加上我太不愿意回家了,喜欢一个人在这座城市里闲逛,后来又在公交、城建部门开车,好了,必须整天价在城里头到处转。所以只要闭上眼睛,当年的情景,当年的街道,当年的人和事都像我的部下似的,迅速地涌现在我的面前,问,主人,您有什么需要?有些事他们就帮我办了。用不着以虚构的名义生编。最初,这篇小说写到差不多有四五万字。当然,就这个题材而言,写成一部长篇小说也不为过。但是,把它写成长篇是一回事,好不好看又是一回事。总之,我尽可能地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尊重前辈作家、艺术家的基础上,不露痕迹地给读者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间。当然,我并不想把这篇小说写成一个谍战故事。我觉得这与作家、艺术家的傻劲儿有点不搭。

最后,正如有人所说,我的小说和别人不一样;前期的小说和现在写的小说又不大一样(自然,人也不一样了,喜欢朴素一点了)。也有读者认为,我写的很多小说都是真人真事。在这儿我负责任地跟您说,并不是这样的。纳博科夫先生说过“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我不过是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寻找一种黏合剂:或者是真实的人物,或者是真实的细节,或者是真实的背景,或者是真实的年代,等等。这种事看起来有点儿像面对众多颜色不同的毛线团儿,我不过是一个把它们编织成艺术品的手艺人。所以,一个外国同行说,作家“根据自己经验创造出来的作品应当比任何实际事物更加真实。因为实际事物可以观察得很糟糕;但是当一位优秀作家创作的时候,他有时间,有活动的天地,可以写得绝对真实。”说得真好。

最后,我再说几句心里话,《沈阳月》作为一个单纯的小说还是有天然 “缺陷”的,有道是“说的没有唱的好”。更好的方式是把它写成一部歌剧。我想,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的前辈们――当年哈尔滨的那些热血壮怀的青年作家、艺术家感到欣慰。要知道,他们是那样地酷爱艺术DD用艺术演出的方式去表达抗日救国的赤子之心,是他们必然的选择――这也是我在写这篇小说时的一个冷静的考虑。

热点推荐

上一篇:鞋柜里的人(短篇小说)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党课心得体会银行及感悟范文(18篇) 防性侵安全班会教案(优秀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