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一百多年前的老童谣

一百多年前的老童谣

小编:

公元1900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何德兰,在纽约出版了一本中英双语、图文并茂的图书《孺子歌图》。书中,收录了当年北京地区的儿歌、童谣约150首,每首旁边,还附有一幅民俗照片。

翻阅这本发黄的古籍,一百多年前孩子们生活的气息,迎面扑来。

“光光碴,光光碴,庙里和尚没头发。你撂砖,我撂瓦,单打和尚秃脑瓜。”“忽听门外人咬狗,拿起门来开开手。拾起狗来打砖头,又被砖头咬了手。骑了轿子抬了马,吹了鼓,打喇叭。”显然,这是一群熊孩子又闯祸了。

“杨树叶儿哗啦啦,小孩儿睡觉我他妈。乖乖宝贝儿你睡罢,蚂虎子(满语:妖怪)来了我打他。”“金轱辘棒,银轱辘棒,爷爷儿打板儿奶奶儿唱,一唱唱到大天亮,养活个孩子没处放。一放放在锅台上,‘儿’‘儿’的喝米汤。”这类儿歌,大概是哄孩子睡觉时唱的吧?

还有些儿歌、童谣,是用来教育孩子们的。比如这首《罗锅子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拱桥及其周边的景色:“罗锅子桥,罗锅子桥,一蹬儿倒比一蹬儿高。灯笼儿闸草水皮儿漂,银鱼儿咬着金鱼儿尾,大肚子虾蟆石上坐着,‘哇儿呱’‘哇儿呱’‘哇儿呱’的叫。”比如这首《一场秋风》,教孩子懂得节气和气候变化:“一场秋风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严霜单打独根草,蚂蚱死在草根上。”比如这首《新年来到》,介绍过年时的民俗:“新年来到,粮瓜祭社,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子要买新毡帽,老婆子要吃大花糕。”

虽说当年并没有成熟的儿童教育理论,有些童谣的确也包含迷信色彩:“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但是,另一些童谣里,则饱含浓浓的人道主义色彩:“老牛无言每日忧,牛棚夜晚冷风飕。牛皮鞔鼓用棒打,骨头磋簪去驳头,零碎骨又把骰子做,牛肉割碎入汤锅。”我相信,读着这类童谣长大的孩子,准能懂得可贵的同情。

要我说,几个无聊文人胡编滥造、几个无耻奸商胡乱出书,一点儿也不正常好不好?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从孩子或孩子家长的兜里骗钱。与其听他们瞎掰鬼扯,还不如去读些一百年前可爱的老童谣呢。

热点推荐

上一篇:霍普的反叛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注册协议英文(模板8篇) 配送奖励制度 员工奖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