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传统音乐价值在新媒体下的传播嬗变及理念更新

中国传统音乐价值在新媒体下的传播嬗变及理念更新

小编:

中国传统音乐价值在新媒体下的传播嬗变及理念更新  音乐传播,是传统音乐文化动态发展、充满内在活力的根本原因,是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主要动力之一。[1]作为文化事象的传统音乐以其娱乐功用、教化功用、政治社会功用从传统社会的口耳相传、乐谱传播到近现代视野下的电子传播不断转换着它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角色身份,并随着传播方式的不同产生新的价值定位。当下,在传统音乐遭遇发展瓶颈且意欲取得新的发展突破时,它只有在新媒体的传播语境下得到重新整合才能重构价值体系。

一、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①一般情况下,传统音乐的内容应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不同类型的传统音乐,其内在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不尽相同。传统音乐之所以传统,其一是历时性久远。其二是传承、传播力强。传统音乐的传承力得益于其产生源头上的功能属性,比如号子之于劳动节奏的协调,山歌、小调之于民族信息的承载和传递等。其三是承载力、兼容性强。传统音乐包罗万象,它承载了历史、民族、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既可以下里巴人般地直言不讳,又可以阳春白雪般地借物抒怀。在民族融合和时代更迭中,传统音乐以极大的敞开性吸收场域之外的其他音乐为我所用,各类民歌的变体流播,戏曲音乐的兼收并蓄,宫廷音乐的海纳百川就是佐证,使其在丰富壮大自我的同时声名远播。

二、传统音乐的价值

(一)传统音乐的传统价值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更早,传统音乐主要建立于民俗文化这块土壤中,譬如哭嫁歌用于土家族婚礼习俗,依饭节音乐用于仫佬族节日祭祀,宫廷雅乐用于皇家典礼、宗庙祭祀等。由此,传统音乐的价值具有适用于不同民俗场合的明确的指向性,也体现出相当的恒定性。换言之,传统音乐的价值体现是以在传统中形成的民俗文化为前提的,一旦失去了民俗文化这片土壤,那么传统音乐的价值也可能会随之消逝。当然,这种认识只是从传统音乐的实用性功能方面考量的,而文化价值的传承和传播绝非仅仅限于实用本身,当我们站在文化价值的广阔视野,譬如说传统音乐的娱乐功用、审美功用方面,抑或是民族身份认同、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角度来审视传统音乐的价值,这种价值在适合的条件下可能得到延续和新生。

(二)传统音乐的当代价值

传统音乐的当代价值是在西方音乐西学东渐的非平等对话和强烈对抗中,在中西文化话语权的争夺中产生的,其中还伴随着传统民俗文化逐步消失带来的举步维艰。中国民族学者、音乐家始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宏伟构想在前赴后继的努力中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传统音乐。但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音乐的来临,专业音乐创作出现了危机:旧的音乐语法结构失去创新的效度(如大小调和声体系、十二普序列),新的语法则无稳定的架构(如偶然音乐、非控制音乐等)。加之西方音乐文化的转型(大众音乐替代了严肃音乐的主流地位),使得中国专业音乐艺术创作跟踪权威技术话语线索趋于断裂。于是,也出现了危机与困惑。[2]于是,回到源头、回归草根的呼声使传统音乐再次迎来了发展契机。这一契机将是立足于自身,充分挖掘自身音乐传统的微观声学,语音学、符号学、心理学、哲学、美学、文化价值的现代意义,对音乐本体进行符码重构。[3]而符码重构仍不能脱离大众审美,离不开新媒体的关注与传播。

三、传统音乐在新媒体下的传播

(一)传统媒介与新媒体

1.传统媒介

传统音乐传播的传统媒介主要是口头媒介和乐谱媒介,其中口头媒介是主要方式。在孤岛型文化区内,口头传播囿于封闭的环境呈现出更为明显的直线传播特征。在开放型文化区内,口头传播则具有扩散性特征。如果把江苏当作《茉莉花》曲牌的原产地,那么围绕它的四周就有东北、河北、山东、山西等不同地区的变体《茉莉花》。

乐谱是口头媒介之外的又一种传统传播介质。乐谱媒介的传播者一是创作乐谱、熟知乐谱的文人士大夫以及宫廷乐工,二是民间职业、半职业艺人,还有部分乐伎、歌伎。乐谱媒介的传播渠道虽然不如口头传播那么简单,但其价值不可忽视。口头媒介和乐谱媒介共同促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特征,它们在前后传承中又呈现出一定的进步性,比如从律吕字谱发展到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这就体现出相对的衍生和发展性,这种发展的延续直到新媒体的出现。

2.新媒体

与音乐传播直接相关的所谓现代媒介,指19世纪下半叶以来,产生的留声机与唱片、电影、广播、电视、家用音像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络,以及21世纪初以来出现的多种新媒体等。[4]如果说传统媒介是农业、手工业文明的产物,那么新媒体则是纯粹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是在农业、手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拓展而衍生出更多的传播平台。

从狭义上而言,新媒体是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它的核心是数字技术,包括网络、手机和数字电视等。而广义上的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

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絡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及媒体形态。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②。

 新媒体的产生推动着人类文化从精英文化进入大众文化时代,大众文化消费的不断膨胀又从反面推动着新媒体的不断转型。如果传统音乐能够与新媒体达成优势结合,那么它的生命力会得到新的延伸,其传统价值也会得到重新认识。

(二)传统音乐在新媒体下的传播

实际上,传统音乐在新媒体产生之初并未成为宠儿。新媒体对传统音乐的集体失语有文化转型的原因,也有媒体选择的原因。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新兴经济体的出现,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婚丧嫁娶等民俗文化在悄然转变,部分消失、转化,以此为依托的传统音乐也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原有的话语权和统摄力。加之新音乐尤其是通俗音乐、流行音乐等快餐式音乐文化的冲击,大众审美随之发生转变,他们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步伐中很难再与传统音乐保持一致。受此影响,新媒体为投其所好自然进行对应性选择,在新音乐方兴未艾之时加大造势力度,将其推至传播前沿,而传统音乐则被遗忘在边缘。

但这种情形并非具有不可逆性。随着西方音乐创作思维的枯竭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冲击,边缘对中心不断产生质疑和瓦解,人们不得不回到文化的原点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大众对流行产生疲劳,审美思维也发生了变化,传统音乐借势回归。在21世纪的新媒体平台上,我们会不时发现传统音乐的影子,大量的新民歌从幕后被推至台前。以中央电视台为例,青年歌手大赛中增加了原生态音乐的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4年播出的《西部民歌电视大赛》更是受到广泛关注,一直到2016年《中国民歌大会》节目的出现,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传媒之间已然搭建起了一座良性发展的桥梁。虽然中央电视台对传统音乐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打铁还须自身硬,传统音乐应适时而动,依据新媒体的力量创造出更多形式和内容扬弃自我,寻求新的价值定位。

四、传统音乐在新媒体下的价值嬗变和理念更新

(一)新媒体下传统音乐的价值嬗变

新媒体是一种环境,那么传统音乐的价值在这种环境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首先应该清楚,传统音乐的教育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并没有完全消失,而娱乐价值也没有被无限放大。只不过由于新媒体对其传统的传播渠道进行了部分覆盖和取代,从而使这些价值存在逐渐式微并面临消失的危险。换言之,新媒体对于传统音乐文化并不存在主动抵触的问题,因为新媒体面对的首先是大众消费群体,它对大众消费的理念不能只有迎合的成分,更多的则是消费观念的健康引导。如果新媒体本身的存在价值只有政治的、文化的单一考量,那么这种媒体平台存在的时间不会太长,只有基于多元传播功能的新媒体才能树立起自我价值的内核。从新媒体面对的消费大众来说,他们选择的也不仅仅是各种花样翻新的娱乐节目,尤其在经济环境和工作环境重压之下面对本我的生存问题,每个生命个体都有一种回归母体港湾、寻找生命本源的强烈冲动。但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很难从主观行动上去开辟这样一种途径获得心灵上的救赎。自此我们才会看到,任何一个通过新媒体传播出来的有关生命起源、原生文化的探索、记录都会引起较大的关注和反应。

如此,传统音乐应该从这一趋势出发,需要对自我本身的价值进行优化组合和价值重组,将本体内在的精华进一步压缩释放,能够使自己在新媒体的视野中獲得充分的关注度和青睐,从而才能为受众提供文化、文明乃至生命的感悟和心灵的慰藉,也就具有了获取生机的可能性。传统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仅从有用、没用角度去考量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但是我们总能从某种传统的音乐中找到一些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恰恰就是传统音乐本身要浓缩并积极释放出来的。譬如,当我们从电视上看到新疆木卡姆中的麦西热普时,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新颖的音乐形式、极富动感的节奏都会为受众提供多元的审美视角,但这仅仅是木卡姆中的一部分内容。如果把木卡姆的每一部分包括琼奈额玛、达斯坦在内统统展示出来的话,恐怕极少会有观众耐心看完。也就是说,受众在有限的消费时间里关注的重点不是某种音乐的形式、发展时间的长度等问题,而是那些能够使他们内心产生悸动和共鸣的东西。因此,传统文化价值嬗变面对的问题首先是历史性到即时性的转变,媒体平台大可不必担心这种快餐式的文化会误导受众抑或会给传统文化带来灭顶之灾。通常,我们那些所谓的担心、忧虑反而会成为传统文化发展的绊脚石。当然,我们也无须再以价值论价值,更不用在有用、无用的泥沼中难以抽身,而是要勇敢地打破价值的桎梏,把传统音乐的闪光点释放出来,这就是最大的价值。

(二)传统音乐传播的理念更新

1.择重避轻的传播理念

传统音乐依托旧有的民俗文化而产生出较为恒定的传统文化价值,它在口头媒介和乐谱媒介的传播中得到传承和发扬,是历史和民族文化属性赋予的功能价值定位。随着民俗文化的逐渐消逝,传统音乐的功能和价值应适时调整和改变。而在做出改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完整地保存具有生态活力的传统音乐。为此,中国的音乐学者不遗余力,在最近30多年的努力发掘和保护中,以文本的方式撰写了《中国民歌集成》《中国器乐集成》等中国传统音乐百科全书,以遗产保护的方式,将不少传统音乐形式如昆曲、长调、呼麦等列入世界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馆藏式的保护办法虽然不能再现传统音乐的价值,但却为传统音乐的价值再生做了必要的储备。

传统音乐要借助新媒体再生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要与新媒体优先传播的信息相对应,因为新媒体对信息的优势选择和传播也是体现自身价值的先决条件。在当前的意识形态领域,新媒体优先选择的是维系国家命运,体现民族价值的信息。如果把这层含义进一步生动化,那就是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之路上体现新媒体的功能和价值,这就是新媒体在当前的优势信息选择。同样,在文化领域,重铸文化大国威信也是当务之急和发展愿景,而建构文化大国的基础和原动力仍然在于传统文化本身,这一现状也是当前新媒体关注的焦点。如此,传统音乐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需要,在中国梦的构筑、文化大国的建立方面实现自我的新价值。

2.与国际接轨的传播理念

传统音乐的价值再生不仅要着眼于国情,也应与世界文化的传播保持同步。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保持文化特性原来只看作是地区和国家的需要,现在则被看成是对国际社会的一种责任,因为它关系到文化的多样性,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信使》,联合国教科文,1982年第5期)当务之急是重新认识本土音乐。(《通过世界音乐重新阐释本土音乐》,J.吉鲍特,1993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分子,中国民族音乐应强化自我的身份识别,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作出贡献,作为一种遗产为人类所共享。中国音乐人应当走出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国际化趋势展现传统音乐的个性魅力,为传统音乐寻求新的价值定位。

3.因势利导的传播观念

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相契合才是传统音乐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新媒体传播的优势结合才是传统音乐价值转换的新思维。當然,新媒体的传播是把双刃剑,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受众辐射面广,而且传播的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存留性,不同新媒体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同步传递或格式转换,大众可在任何时间段中任意择优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弊端则在于监管力度差,信息良莠不齐且紊乱,甄别力弱而功利性强,语言逻辑的无源无根但在复制性的烘托下带有极强的蒙蔽性,受众容易受到误导而产生价值评判的失衡。新媒体的优势和弊端同样在传统音乐的传播中产生双重作用力,但两利相权取其重,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新媒体对于传统音乐价值重构带来的优势和必要性,在新媒体的自我优化和不断扬弃中最大限度地传承、传播传统音乐。

五、结语

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传统音乐在传统的口头媒介和乐谱媒介的传播下体现出其传统价值,并在传播中实现了功能定位和价值传承,为中国民族文化树立了一座丰碑。如果说传统媒体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播带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那么在当下,传统音乐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重塑昔日辉煌,则须变守为攻,积极扬弃自我,与新媒体的优势传播诉求以及国内、国际文化发展的最新趋势结合到一起,适时、适势地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实现身份的转换和价值重构。

热点推荐

上一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中班下学期语言教学工作计划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教学总结(实用7篇) 这就是我级(优质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