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审美教育与职业生活审美化

试论审美教育与职业生活审美化

小编:

"

论文摘要:职业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及和热议从根本上说是从现代性给人们带来的困境的基点上阐发的,职业生活同样是现代性的产物,职业生活中缺失了审美是可怕的。现代管理制度下的职业现场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存在着各种审美的诉求。美育的有效实施是职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员工内在工作热情的土壤和动力。

论文关键词:美育 职业生活 审美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是人在社会上身份的确证,在人的“自我”建构中意义重大,人和人之间的日常交流与对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职业生活中完成的。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及和热议从根本上说是从现代性给人们带来的困境的基点上阐发的,日常性本来就是生活的特性之一,然而由现代性而来的生活工具化、流程化、机械化使人不可避免地加快了异化的进程,这是现代人恐惧的来源。职业生活同样是现代性的产物,职业生活中缺失了审美是可怕的。然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说过,在人们的活动中,那些让你愉快的工作体现的是自由的合目的的成功,那些让你困苦和不愉快的劳动是被逼迫的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为了谋生而从事的职业活动一定是痛苦的,反审美的过程。事实上,这种现代性区分与当下人们对审美的理解和把握已有相当大的差距。在中国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工作节奏的明显加快,个人生活关系的日趋复杂,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大幅提高,决定着人们对审美价值的更多需要。职业生活是我们全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管理制度下的职业现场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存在着各种审美的诉求。九十多年前蔡元培之所以提出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正是因为他洞察到了审美情感的普遍性。

1

审美成分是考量职业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虽然每个人的职业生活不尽相同,但一种出色的职业生活却一定是以审美元素为核心的。职业生活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是对“真”的追求,就是要遵循科学的职业生活原则,适应职业生活的基本规律;第二是对“善”的追求,就是要始终坚持职业操守,遵守行业规范;第三是对“美”的追求,职业应该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应该产生审美愉悦,应该成为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要。前两个层次是职业生活的外在层次,其实现很大程度上是靠相关法律规则和道德标准加以规范和监督。第三个层次是职业生活的内在层次,是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职业生活不能也不应该永远停留在生存层面,也不能总要靠社会道德监督,应该内化为人的审美需要。职业生活审美化能够引领人们在职业生活中避免异化,消解职业倦怠,使人在职业生活中成为真正的“人”。

然而触目惊心的事实让我们必须对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及人文情怀的缺失进行反思。职业生活在一定层度上混乱、无序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现实职业生活中日益严重的职业倦怠现状和毫无职业操守、屡破职业底线的实例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在面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说,动物的生产是本能需要及其框架下的片面生产,人的生产是能动的自由的生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在尺度就是审美的尺度,因为在马克思的假定中,未被异化的劳动是发自内心的、自由自主的劳动,是由愿望和趣味推动的、愉快的劳动;这种劳动不是被迫的、把人当作手段的劳动,而是把人本身当作目的的劳动和“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过程。这是一种理想,在共产主义尚未实现之前还不可能实现,但它却应该是我们的职业生活的一种共同追求。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有制尽管在它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发展中的问题,出现了许多挑战,但其最大的合法性就是它试图确定所有生产者都是处于平等关系的企业的主人,就是它希望全部生产者都是在进行自主的、能动的、幸福的劳动。公有制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应该是美的职业生活的前提条件。现实不是理想,无论是哪一种体制的企业,都具有其存在的历史合法性,也都面对着如何实现员工的职业生活的“内在尺度”,即美的尺度的问题。

2

职业生活不会完全取决于劳动者本身,它与企业制度和文化密切相关。职业生活既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它需要在企业文化的背景或系统中展开,因而是否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性质和品味。前一段时间,富士康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据知情者说,富士康的企业管理并不存在明显违反国际劳工标准和我国劳动法的情况,譬如他们遵守劳动合同,及时发放工资,环境设施达标,员工福利高于平均水平。面对接连发生的不幸事件,富士康最高首脑提出了在深圳厂区建立一个辅导部门,以便对员工的心理危机进行专业性干预。加高宿舍楼顶护栏等诸如此类对策。这些措施和想法看起来都是有效的,但不是根本性的。所以事后有人评价这种措施是糟糕的选择,认为应该加强对员工们的尊重和企业文化中的人性因素。这种分析应该说是对地,但还嫌过于笼统,尊重员工,尊重人性的落脚点和目标到底是什么?很简单,只要我们回到马克思的观点“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问题就会得到很好解决。尽管企业生产的主要手段是人,但人类的所有努力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人,企业文化中应该包含着浓厚的以人为目的的审美元素,这样才能使企业队伍长久保持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 美育的有效实施是职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员工内在工作热情的土壤和动力。叔本华曾经为人类如何摆脱心灵苦痛开过三个药方,其中的最可操作的就是审美活动。席勒认为只有正在进行审美活动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人。衡量企业文明的进步与落后的最终尺度就是看它是否具有浓厚的审美自觉,是否能够有计划,有措施地对全体员工开展系统的审美教育,是否能够在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的同时也相应重视审美教育。职业往往是谋生的手段,职业生活一般会不同程度地让人感到强制性压力,倘若在如此生活的压力下不能及时实现心理补偿、情感调适和审美超越的话,就有可能造成人格的异化,相反,倘若员工们能够以审美的心态面对工作,能够在企业提供或推动的各种各样的审美活动中使自己的心灵变得丰富起来,能够在审美的逻辑中在当下的痛苦与未来的审美承诺之间建起联系的桥梁,这样企业才会和谐、有序、持续发展,全体员工的职业生活才会是热情永在、动力不减的能动性劳动过程,从而不断趋近于实现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3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毋庸置疑,美育在职业生活中作用是巨大的,是前提性的,引领性的。目前我国的美育主要是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制度保障和美育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着美育形式化、美育机械地等同于艺术技能教育、功利性教育方式使美育功能单一化等倾向。这些问题的出现使美育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审美情感的陶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健全人格的造就等美育的基本主旨。而在职业生活中的美育更是缺失,职业生活是复杂和多层面的,职业生活中的美育也不能以单一形式进行。

首先,职业生活中的美育是学校教育中美育的发展和延续。美育必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加强音乐、美术的课堂教学,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要选修一些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真正按照国家要求,尊重美育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尊重时代发展规律,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进行审美教育。其次,职业生活本身要在基本行业规范之上构建行业的最高审美标准,包括优美的职业流程和崇高的职业精神等。这些审美标准是绝对的审美意义上的标准,具有无功利性,具有美育的纯洁性和崇高性。最后,在职业生活中广泛利用大众文化传播方式进行美育教育。大众文化传播方式具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与职业生活的广泛性相契合。在大众文化的传播中要注重抵制一些媚俗的、低级的审美趣味向职业生活侵袭。避免庸俗的艺术和审美标准造就了庸俗的观众和庸俗的职业者,庸俗的观众和庸俗的职业者又为庸俗的艺术和审美标准提供了市场,庸俗、低俗、媚俗恶性蔓延的怪圈。

美育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职业生活全过程始终,这是社会全行业的共同需要和必然要求。美育不单单是某个行业、某个人的事,也不仅仅是美学家和美育工作者的事,是社会各行业中的具体人共同参与的事业。必须建立全行业的职业美育运行机制。社会有众多的职业,职业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和特点,但“服务性”是所有职业的共性。所有的职业其实都是在为他人服务的,职业身份的确认也是在与他人的服务关系中完成的。医生是为患者服务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服务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爱,是对生命的感动和敬畏,这也是美的最高要求,职业生活中的美育必须在此基础上运行。正如席勒所言:“通过美,把感性的人引导到形式和思维;也还是通过美,把精神性的人引回到质料,并使他回到感性世界。”

在注意职业美育共性机制的同时,要充分认识职业美育的个性差异机制。问题的核心在于各司其职,行业的最高审美标准可以是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但行业的底线却是坚决不可突破的,这是起码的要求。然而现实中我们屡屡看到职业的底线被突破,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家居安全让人们恐慌,教育安全、医疗安全、司法安全等影响到民族发展、子孙后代成长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则更让人堪忧。在这些现象中我们感到,公务执法者应以严格监督、不徇私行为审美标准、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应以尊重他人生命、不为眼前利益、不怀侥幸心理而丧尽天良、以身试法为审美标准。在职业生活中,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养成和审美标准的确立是需要引导的,在这一点上美学家和文艺家们有很重要的责任,也可以说美育工作者自身的职业审美标准必须高标准的确立。大众文艺不能一味的追求商业利益,以刺激眼球为目的。所有行业都能遵循各自的标准,在职业生活中的所有职业人都尽到责任,健康的人格和向上的职业精神就会得以形成。 <>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高职辅导员班风建设探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创文明城广播稿(汇总10篇) 关于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范文范本(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