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议有关高职教育中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探索

浅议有关高职教育中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探索

小编:

"

[论文关键词]选择与决策 问题意识 案例教学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中经济学的教学面临课程理论性强、抽象难懂,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较难理解、掌握、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与方法的难题;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以“选择”、“决策”为主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问题为纽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经济意识;以案例教学为抓手,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通过这些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经济学是高职教育中工商经管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其课程理论性很强,高职学生高中阶段的基础较差,加之经济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大都来自西方,抽象和逻辑性很强,高职学生对于传统的说理性教学方法,普遍感到经济学原理很抽象、难理解,远离现实、远离生活。改进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让经济学成为高职学生能够学习、容易掌握、善于运用的课程,势在必行,同时对于他们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能力发展,也极为重要。

在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以“选择”、“决策”为主线贯穿整个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全过程,用以显著提高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问题为纽带,来强化高职学生的问题意识、经济意识;以案例教学为抓手,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选择”、“决策”为主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学生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地爬,这种教学的弊端在于学生生吞活剥,没有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以及具体方法,教师一旦不教,学生就束手无策,学生毕业后,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面对现实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一筹莫展,人云亦云,不能作出理性的选择,决策随意,殆误工作生活。

经济学作为一门选择、决策的科学,探讨的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适宜恰当的消费行为或生产行为,使消费者满足最大化或生产者利益最大化;或者说,为了达到一定的满足程度或利益目标的条件下,通过理性正确的选择,使消耗的资源、成本最小。“选择”、“决策”作为主线贯穿着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和具体的方式方法中。

一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经济学的思维方法以致影响工作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道路的选择取舍,一边是作为选择的决策的经济学,整个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中都充盈着理性选择的光辉、智性决策的灵动,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矛盾与反差,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怪圈呢?

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应该可以而且能够有效地消除这种怪圈。即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将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来展开教学活动,教师的作用从“教”为主转入以“导”为主,指导、诱导、疏导。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探究各种经济现象和发现各类经济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研究”欲望,让他们成为“选择”、“决策”的主体,也就是学生应从旁观者角色进入主体角色,作为消费者如何理性思考,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在既定的收入或支出条件下,购买商品与服务,获得最大的满足,也就是经济学上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生产者、经营者、老板,如何来合理配置资源(土地、资本、劳动等),选择适当的生产规模、生产方式,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投入成本最小,获得最大的产量,也就是经济学中的产量最大化、利润最大化。

这样,高职学生的学习从“要他学”转成“我要学”、“我做主”,经济学理论上的选择与决策等认知成为学生具体实在的选择决策思考、实践体验,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二、以问题为纽带,强化高职学生的问题意识、经济意识

对于高职学生和高职教育,强调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在高职教育中打下了扎实基础,就业创业就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的不断变化竞争环境,而且是主动的创造性的适应。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20世纪30年代,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学习、掌握、运用经济学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对教学终究是一种挑战,要成为具体的践行,而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要以问题为纽带,让问题连接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况,让问题串联经济学知识的起源、发展、变化以及趋势,以问题为起点,引发思考、比较、探究、运用到解决具体的经济问题,明晰各类经济现象,分析、理解、揭示各种经济行为的内在原因,预测未来。

下面以经济学起源、发展、变化、趋势中的著名的“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为例,看如何开展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实践。

1.“看不见的手”与经济学的诞生。

经济学的起源、发展、演化离不开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社会经济问题、社会经济行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是如何创造经济学的呢?他就是思考着这样的问题: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转动的,经济究竟是怎么发展的;思来想去,最后他终于发现,原来这个社会的转动靠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每一个人在做事时,没有人想到社会利益,他想到的都是利己,是个人利益。但当他真正这样做的时候,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拉着他,其结果要比他真正想要促进社会利益还好得多,他认为自己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真正内核。

在著名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书中提出“看不见的手”这样的理论,从他开始,人类有了经济学,他主张国家不要干预经济,要让经济自由发展,让价格机制自发地起作用,每个人都会自动按照价格机制,根据自己的利益去做事,这样经济就会发展了。在他的思想指导下,英国的经济首先得到了发展,然后是西欧,之后是美国,斯密的思想统治了资本主义世界150年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人们用他的思想来管理一个国家,政府不干预经济,让经济自由发展,政府只做守夜人,直到今天经济学家们还在争论不休:政府究竟该不该管着经济?还是政府应该“回家”去?那么什么是“看不见的手”?它的作用、运行机制如何?国家为什么不要干预经济,只做守夜人?从这些大问题进一步引伸出诸如需求、供给、价格机制、弹性理论、均衡理论等一系列相关次级问题,这些大大小小问题,环环相扣,足以吸引高职学生的好奇、兴趣,让他们在经济学的海洋中探宝拾贝,获得知识的充实、精神的愉悦。"

2.“看得见的手”与经济学的发展 这时英国又出现了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成为经济学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他说,那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你们没着了,我有着,我的这一着叫“看得见的手”。那什么是“看得见的手”呢?它管用吗?如何用呢?这些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和经济学的重大转折变化,引发学生进入经济学的殿堂里,使学生视野从微观转向宏观,从个量转向总量来认识把握经济运行规律。

所谓“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国家宏观调控。当经济不好的时候,国家可以加大财政赤字发行公债,直接投资,把经济刺激起来,政府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凯恩斯认为供给不会自动创造需求,政府要去刺激需求,拉动经济,靠“看得见的手”,靠国家干预解决社会的经济问题。

正是从他开始,西方国家的经济真的在他的指导下开始复苏,美国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开始,采用了他的国家宏观调控理论,建了很多基础设施,修了很多铁路,铺了很多公路,使美国经济起飞得这么快。

也就是从凯恩斯开始,人们看经济问题已经从微观转向宏观,从个量转向了总量。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历史从他开始。他的思想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又一次繁荣。美国、英国和整个西方世界从经济衰退中走了出来,出现了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二战以后,西方各国都开始对经济宏观调控。

从“看得见的手”这个大问题,引发进而了解、理解经济总量以及相关的诸多概念、知识、方法。诸如:国民收入、GDP、经济增长率、总供给、总需求、失业与通货膨胀、开放经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等。使学生始于问题,通过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回答 、解释 、解决经济问题。不断探究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联系上下知识,起到强化问题意识、经济意识、创新意识的积极作用。

三、以案例教学为抓手,注重高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高职学生进入角色,成为消费行为、生产行为的“选择”、“决策”主体,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问题为纽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追根问底、了解熟悉知识的前因后果,融会贯通,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经济意识。这些都需要有具体的载体、媒介,来依托、来凭借,也就是需要得力的道具、平台。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索中,逐步探索案例教学是一个极为有用的工具、手段。许多经济学基本原理、知识、方法,如果平铺直叙,言而无物,高职学生倍感经济学理论性太深、逻辑性太强,深奥难懂,不知所云。而用案例将经济学理论知识、方法与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社会经济行为联系起来。高职学生便有了感觉,思维便有了灵动,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教与学互动、教与学相长,不仅经济学理论知识容易理解了,而且还能学以致用,达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教学境界。可见以案例为抓手,注重高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搞好案例教学,要在精编案例、精读案例上下功夫,以收到预期教学效果。

精编案例,以切合教学内容为上。案例教学,不是唯案例而案例,拿手段、工具作为目的,要根据教学内容精编案例,使案例内容与教学内容吻合、贴切,短小精干并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探究兴趣盎然,在相互讨论、争辩中不知不觉获得经济学知识、思维方法,这样学习不再枯燥吃力、困难厌恶,成为精神的愉悦、情感的体验。

边际效用是西方微观经济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而且是经济学中消费行为理论中的重要知识点,跨越到心理学、行为学学科,学生理解不易;比如理解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妨以央视春晚为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案例内容可编排为: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当时娱乐事业尚不发达的我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晚会的节目成为全国老百姓在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题材。因此,晚会年复一年地办下去了,投入的人力、物力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场面设计越来越宏大,节目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不知何时,人们对春节联欢晚会的评价越来越差了,原先在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的赞美之词变成了一片骂声,春晚成了一道众口难调的大菜,晚会也陷入了“年年办、年年骂;年年骂、年年办”的怪圈。引发为什么人们对春晚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这一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这样的案例,学生求知、探索、研究的欲望强烈,很快进入学习“选择”、“决策”的主角,用自己的理解、认知解释这一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集合各个学习主体的不同见解,加以教师从中启发、诱导、指导,举一反三,使高职学生很快较全面的认识把握住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性和运用。

而精读案例,以学以致用为要。将上述春晚案例中分析、归纳、整理出的感性知识,上升到高职学生现有知识所能涉及到的领域,加以散发、延伸、深化,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就像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它在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管理措施、人力资源激励等方面,它们都发挥着作用,任何简单相同或相似的重复,人们感到的满足程度或管理者预期要获得的管理效果都是递减的;要改变这一状况,唯有创新、创造差异、创造特色,才能减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制约。

不错,经济学是理论性强的课程,同时经济学又是致用之学;经济学的教学在理论传授学习的同时,客观要求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更要注重后者:应用知识;要从不会用到会用,从一般会用到善于应用;为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显然,高职教师任重道远,需不断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得失,有的放矢,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2]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5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高职数学教学中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哈佛大学经典名言(通用8篇) 修身实践总结大全(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