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研究

小编:

"

论文摘要:人文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与内涵。本文拟将对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把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融合进行分析与研究,期望能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人文教育;渗透

以就业为导向除了强调学生的就业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兼顾职业需要与学生发展。学生的真正就业是以“理论+技能+素养”三者共同来支撑的,它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观,是一种全面的就业,它除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满足企业的需求之外,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践教学必须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一、人文教育的本质特征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所谓人文,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现象,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通过加强人文教育,可以将人类优秀的文化财富转化为人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它所强调的是科学技能以外的一种体验、感悟、信仰与涵养,对学生的人格陶冶和情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纵观国外高等教育在人文教育方面的特点,普遍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以下我们将对人文教育的本质特征作一分析。

(一)塑造“人”的过程

从人文教育的定义来看,它实质就是做人的教育,因此,人文教育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人文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善”的教育,包括道德修养、个性品质培育等,来激发学生内心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修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教育的作用更甚于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它真正是从关注“人”的角度来实施教育。当今时代,人的功利思想越来越严重,为实现个人的名利和成就,可以不顾危害他人、危害社会,尽管到最后可能获得了人类所想要的金钱物质享受,但却完全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身为一个“人”的最原始的品性。因此,人文教育就是要在这种名利、得失之间,正确引导人的选择,使人觉醒、使人重生。

(二)提倡无私的大爱境界

“大爱”是人们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种无私的情怀和善良。2007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辽宁各界干部群众共度除夕时恳切地说:“学生要爱老师,老师也要爱学生。对人民要有真挚的大爱。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人文教育提倡人类发扬无私的大爱境界,它要求人们学会爱别人、爱人民、爱社会、爱国家,这也是人文教育核心的价值特性。一个人如果只爱自己、只爱自己的家人或朋友,那是远远不够的,大爱是一种宽广的爱,是一种慈悲的爱,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无私的大爱境界,又怎能为了别人、为了社会的利益着想,又怎能为民族的兴旺而付出呢?所以,我们所提倡的人文教育,必须融入大爱的理念,让人们学会用更深远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未来。

(三)坚定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人文教育要使人树立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具备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品质。责任感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和自律,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冷静思考和理性规范的过程,一个人有了责任感才能言之有理、行之有据,才能为自己、为他人的行为承担责任。责任感是一个人的担当,也是人文教育的又一价值特征。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其行为必然是肤浅的、其内心必然是自私的。人文教育要让人们学会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人民有责任感,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作为我们个人而言,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你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所担负的责任充满责任感。

(四)人类文化的延续和发扬光大

文化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一个不断攀升的历史过程。人类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比丰富和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的积累是一个无穷的过程,而人类社会的演变也是循环往复的,人类文化遗产只有在不断的扬弃和创造中才能得到发展。因此,人文教育实质是一个发扬优秀文化、创造新的文化的过程。人文教育是历史的选择,是每个时代的需求,它给人们清醒的认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继承先进、优秀的历史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来发扬优秀的人类文化,并创造新的文明。人文教育是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和发展责任,它肩负着人类文化延续和发扬光大的重任。

(五)民族文化意识和‘血统’的造就

人文教育可以在继承的基础上造就一种文化,为什么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一样,原因除了遗承之外,还由于各个国家的人文理念和人文教育是不一样的。中国有着灿烂的文化,但如何更好地坚定民族文化意识,并造就稳定的民族文化‘血统’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长期努力。不可否认,我们的民族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元素,亦或者说是人们的文化背离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为什么乱闯红灯现象屡禁不止,为什么谦让为善很难实行。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但更需要通过人文教育、通过氛围的营造,使得每一个人真正从骨髓深处接受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并付诸于行为和习惯,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定的、可持续的文化‘血统’。

(六)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大家都来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注人类的未来。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赖以生存了的环境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其实,大自然已经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人类应该关注自己生存的空间,提醒人类关爱自然,可是在现代化的现今,人们的思想似乎已经僵化、人们的感官也似乎已经麻木。人文教育就是要在这种情势下,期望唤醒人类的意识、灵敏人类的感官,期望人类能够在经济越来越发展的今天,时刻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做到‘发展’与‘生态’两不误。当然,人们的目光已经开始关注生态平衡,但我们希望通过人文教育,整个人类能够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当作自己的‘空气’一样来对待。"

二、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

在人文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思想的广博深邃和情感的丰富多彩,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上,在于对受教育者的人格陶冶和情商的培养,在于帮助人的成长,而不是培养专业技术工作者,是一种非职业性的非专业性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主义和充实人文精神,而不是停留于获得相关的人文知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人文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形成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即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表现出的成果。人文素质也可以称为文化素质,主要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甚至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等。一个具备人文素质的人,应当首先具备人文知识,其次要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在这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

具体来看,我们认为,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要受教育者达到以下素养。

(一)增强感悟

通过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首先对人类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增强感悟力,理解其中的人文涵义和人文意味,以及这些知识对于人的成长、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其次通过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对精神生活领域的思想和知识要深刻感悟,理解人文思想,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内容。感悟力实质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能力,虽然有先天的成份,但是通过人文教育或人文熏陶,可以在知识积累和阅历积累的基础上,提升感悟力,增强对事物的理解力,并加强对各种现象的参透力。人文教育是一种具有渗透力的教育,它的文化内涵深厚博大,因此,我们认为,人文教育具有较强的提升受教育者感悟力的教义。

(二)提升涵养

涵养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品性,它源于受教育者内涵的丰富和行为的自律,并时刻在思想上警醒和成熟的表现。一个富有的人,可以用金钱财富来将房子打点得富丽堂皇;一个有智能的人,则是以敦品励德,来涵养仪态容貌的庄严。一个人的内心修养,显现在外就成为气质风度和涵养。人取胜的关键不在外貌上,而是内心散发出的气质、风度和涵养。这样的人,凡事讲道、讲理,不计较、不粗言,言行举止,都能展现他的教养与修为。人文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人文教育,通过人文知识和精神的传递,应当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成熟,在品行上提升,并强化自律,演绎成一个人外在的涵养。涵养是一个民族素质提升的关键,如果一个民族连基本的涵养都缺失,又怎能提升全民族的素质和造就民族优秀文化呢?因此,提升涵养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目的。

(三)塑造人格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是为了塑造人格而服务的。人格是一个人独立于他人,屹立于世的脊梁。当代的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一个人如果志大才疏,固然成不了才,但如果没有优秀的品格,则更难以成就事业。古今中外的先哲告诉我们: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塑造人的品格,实质上,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也是塑造人格。健全的人格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全的人格利于个人的全面成长。人格的缺失必然导致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人重视现实,轻视理想;热衷功利,漠视义理;珍视个人,忽视社会;关注物质,鄙视精神。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人文教育的目的应当实现受教育者的人格健全和完善。

(四)净化心灵

繁杂的世事,使人类逐渐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所求为何物,不清晰自己追求的应该是什么,名利、财富还是超脱、纯粹?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序开展人文教育,通过人文影响,使人们慢慢净化心灵,摆脱无穷的俗欲。现代人太过忙碌,而无法观察生活的全貌,通过人文教育,给心灵呼吸的空间,让心灵和感觉在不断观察和反省的沉思中,发展出敏锐。净化的心灵,是懂得情感、责任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品德高尚、内心世界和谐的心灵。通过人文精神的熏陶,你就能获得内心的优雅与宁静,带着这样的精神,你才能和别人相处得更好,通过对内心深刻的探索,才能平静地观看人生。心灵是我们最深刻的家园,如果心灵受到污染,我们的人生也就不再完整。

(五)创新境界

人文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创新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境界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语,它的大致意思是指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观上的思想空间。大多数情况下是把境界划分成若干种,以质来区分,度来衡量。诸如,我们可以把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生境界,思想境界等,我们此处所指的境界主要是指道德境界、人生境界、思想境界层面的。一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境界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人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感知的敏锐、行为的约束和养成。所以,通过有效的人文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完善人生体会。"

三、实践教学的人文渗透

人文教育需要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传统文化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历练体验等途径来实施。那么,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人文渗透又如何来实施呢?

(一)树立人文教育与实践教学渗透的办学理念,将其与学校发展的总目标联系起来

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人文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凭借少数人的智慧就能产生的,而是由广大师生员工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努力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追求。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中,一定要首先树立起人文教育的理念,人文观念一旦形成,能很好地催化和激发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规划、工作目标、教学计划和工作准则等的高度认同感和作为学校成员的责任感,有利于形成牢固的凝聚力,有利于鼓励师生员工将个人目标和学校的总体目标的实现紧紧地联系起来。

(二)加强人文建设重要性的宣扬和教育,使学生建立现代科学的价值观

对学生人文品性的培养教育,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重视对这一代学生的教育,这既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也符合学校人文教育的规律。学校人文建设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加强人文教育重要性的宣扬,学校人文教育工作者要审时度势,对学生实施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充分领会人文精神在学习及自身生活中的地位,并逐步形成人文教育的共识。宣扬的重点是要学生认识当代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国际国内社会转型期间应该怎样坚持学校人文教育的导向作用,同时,按照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年轻一代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人格特征。人文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

(三)注重学校人文环境建设,积极形成益于学生个性成长的人文氛围

人文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灵魂工程,是学校的特性和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它保证和决定物质环境与制度环境的发展方向。它主要包括学校的优良历史传统和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共同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情感气质等意识形态,它们构成了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校徽、校训、学报学刊,开办的校园广播,学生文化社团活动,各种运动会和文艺演出等来营造校园的健康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强化实践学科与人文学科的融合,在知识体系层面形成系统性知识结构

人文学科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其全部。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中,应当把实践学科与人文学科融合起来,两者不是孤立的,以形成系统性知识框架,比如增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等。通过实践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有机融合,比如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把由实践学科与人文学科,即实践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融合的知识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时,才能实现人文教育的实质性渗透,即“成人的教育”、“职业的教育”。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转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重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

(五)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文渗透方案

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都各有特色,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学生个体特征也迥然不同,因此,人文教育本身也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则在实践教学中的人文渗透也要注重时代感。人文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渗透必须紧扣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脉搏,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文渗透方案。改革开放初期的人文教育工作,强调培养又红又专的各级各类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人文教育工作的内涵没有改变,但外延和形式出现了较大的不同,在国内外社会发展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今天,我们的人文教育要培养既有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技能,而且又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政治素质以及和谐健康的身心素质的人才,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人文教育工作的重点。同样,在形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今在对学生实施诸如吃苦耐劳精神教育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则我们可以把吃苦耐劳的外延进行拓展,转而运用如勤俭节约之类的方式实施教育。内涵一致,但形式有了创新。

(六)依据学生的个体性格差异人文渗透也需区别对待

学生性格千差万别,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都有不同,在实践教学与人文教育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性格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格差异,因人施教。例如,对于情绪易于激动的学生,对他们讲解时应当细致耐心;其次,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格类型,因类施教。比如,对于比较抑郁的学生群体,要尽量为他们创造与别人相处及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同别人交往;再次,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教育工作者要耐心细致,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对于他们的缺点应当有针对性地引导其修正和淡化,并通过现有优点的长处去挖掘其潜在的优点,逐步使学生个体扬长避短。

(七)关注隐性课程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非结构性知识与经验的积累

实质上,隐性课程是伴随着课程的产生而产生的,有了课程,就有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态度、情趣等。从建构主义教学观来看,隐性课程所传授给学生的是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因此,隐性课程是最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风格、价值观、道德标准等,会对学生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性格变化、人际交往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思考、组织、协调等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八)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文建设体系,强调体系的动态调整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这促使他们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织和参加活动,以求最大限度地锻炼自己,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努力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因此,此时,在实践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渗透过程中,人文建设体系的构建显得极其重要,因为,实践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渗透应当是系统性和全面的。当今,社会资源不断丰富,人文教育工作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形成合理有效的人文建设体系,体系内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环节,形成多方参与,共长共荣的态势。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的措施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车商个人工作总结 汽车销售个人工作总结(优秀5篇) 农村消防宣传标语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