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创新带来了生机——浅谈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创新带来了生机——浅谈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小编:

"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发展进步,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获得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又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达到了空前的强度。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关乎国运的兴衰,于是,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就成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作为小学教育,它是九年义务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我们不能一下子就要求学生马上就要有创新能力,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而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部分,身为语文教师更应积极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任务。

一、改变传统观念认识,调整教育目标。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在不少教师看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有的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实践中堕入困难,往往是由于认识的片面性造成的。如《林海》一文教学中,学生问:“为什么用‘林海’作标题,而不用‘美丽的大兴安岭’呢?”假如教师遵循原有的教育目标,那么不容质疑,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便是只会服从,不会思考的单面人。这与社会、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大径相反。同时,有的教师认为创新教育只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与教师无关。其实这是对创新教育的误解。学生的创造与教师的创造是密切关联的。同样以《林海》为例。要使学生掌握“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善用修辞”这一写作技巧来写景物,那么就必须通过教师把这一枯燥、无味的写作技巧创造性地演变成形象、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努力自主地去探索、实践,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特写作技能。假如教师只是把从旧到新的过程叙述一下,使学生随着自己的叙述思考,对学生虽不能说是丝毫无益,但这样的教学在本质上还不属于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应以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根本尺度。换而言之,就是要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创造才是教师最重要的创造。所以,我们说富于创造性的教师,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在书本里是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学生对已有经验重新思考加工制作,获得具有新生性的内容,解决一个新问题。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确,教育的目标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而创新素质既是个体发展的最高体现,又是当今社会特别倚重的素质,培养创新素质是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明确的目标追求,是衡量教育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

二、改善良好教育环境,激发求学欲望。

在教育中,师、生、环境是互动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师生的关系,忽略了学生与环境的关系。但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身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环境这一教育因素。因为只有较好的教育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保有学习的激情。语文教学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是繁重的。要让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更应注重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如教室环境的布局、装饰:可以张贴名人名言、学生优秀作文;可以摆设几盆花,点缀教室;可以充分地利用后黑板,经常性地出版各类型的班刊……而这一系列措施,不仅能使学生有着舒适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情。是不是只要改善物质环境就够了呢?当然不是。我们知道,创造人格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陶养与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气氛呢?可以让朗诵较好的同学在早读时带读;可以让学生在课间参加各种综合趣味知识的学习;可以在午休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总之,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民主的精神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的必要背景条件,而且其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创新教育。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追求“开放”教育格局。

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呢?这就要以实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为基础点来改变了。当“六大解放”实现之日,即是创新教育成功之时。

四、创设知识能力实践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把实际参与看成学习的最高水平,这是因为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新情况和产生新问题,这就是创新的过程。陶行知

教育的责任在于对民族负责,对未来负责。在当今知识急剧膨胀、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的着力点必须由文化传承转向激发创新,这是不可违逆的趋势。强化教育的“创新”追求,就是顺应时代要求,承担历史责任。因此,身为教育者,身为语文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一定要坚定教育信念,把握学习机遇,做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接班人,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有用的人。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