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养成教育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养成教育

小编:刘高联

信息技术学科的养成教育,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形式的反复训练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行为。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尤为关键的是规范有序的上机习惯、文明健康的网络行为、合作互助的团队意识的扎实培养。

一、树立学生的责任心,形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学校电脑机房,是承担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场所,让每一位学生形成良好的用机行为习惯,减少维护成本和精力,是高效管理机房的关键。

课堂一:机房门一开,学生一拥而入,你推我挤,争相占座,桌椅拖动声不绝于耳;不按要求开机,速度一慢,部分学生不停地敲击键盘、按着鼠标,性子急的同学频繁重启;设备故障较多,学生求助声此起彼伏,无机操作的学生肆意走动;有的学生不听教师指令,随意上网、打游戏,课堂秩序较乱;少数学生带饮料、零食进入机房,课后地面、座位的边角出现垃圾

课堂二:上课铃响,学生快、静、齐在机房门前排队,穿着鞋套有序进场;班长清点人数,检查是否有携带食品等物品;开机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下课时规范操作关闭电脑,键盘书本摆放有序;师生教学互动,课堂井然有序,课后椅子摆放整齐。

上面是同一个机房不同班级出现的两个场面,两堂课的教学效果、电脑使用效率及完好率的差别不言而喻。教学中,时刻提醒学生,从细节抓起,重点在以下几方面:①明确要求,严格管理。制订具体而操作性强的规章,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前提。应加强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增强遵守纪律的规范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让学生明白良好学习习惯的好处和重要性,并具体阐明各项措施对保护计算机设备的必要性。③榜样引领,奖优罚劣,示范效应。及时发现表现突出的学生,以优带学,给其他同学一个动力。对不按规程使用电脑、习惯较差的学生,及时指正,举一反三,使其加深认识,加强自我约束。

二、完善学生的信息道德,强化信息文明素养

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信息化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个人自律能力,明确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互联网+的时代,小学信息技术课既要培养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也要发展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开展相关的道德规范教育,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信息道德。

现象一:一开机,就迫不及待地点开游戏软件,对老师所教知识不感兴趣,自行其是,擅自进入一些含有色情、暴力内容的网络游戏,乐此不疲,并深受其害。

现象二:在初步接触网络后,部分同学在上网过程中,不遵守上网行为规则,不尊重他人,在网络上攻击、诋毁别人;不注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弱,在网络交流中轻信他人,留下隐患

教学中,应要求学生遵守四不原则:即不浏览反动、色情和暴力内容;不制作、不传播虚假、反动、低俗的信息;不恶意攻击、谩骂他人,不发表侵害别人名誉的言论;不随意篡改、删改他人软件和作品。

三、培养合作互助意识,具备协作共赢理念

同学间团结互助、协作互补的理念对加强学生素养、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合作精神尤为关键。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Logo语言编程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性别、能力、个性等特征,按异质分类的方式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并提出相同目标任务。A组同学合作意识较强,各尽所能,优势互补,能力较强的组员帮助掌握慢的组员,态度严谨的同学,一丝不苟严格参照规则检查指令、参数,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集体的共同提高。而缺少合作观念的B组对协作完成任务无所作为,各自为政,结果不是这个学生无从下手,就是那个学生的程序无法运行,而个别同学则早早完成,无所事事,全组成员共同发展的目标得不到实现,学习效率低。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互利合作的益处显而易见。为使他们养成平等、真诚、互助的习惯,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正确看待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形成参与竞争,加强合作的意识,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实现与合作者的双赢。②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与他人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逐渐养成协作互助的自觉性。③在合作学习中,尽可能多地发掘自身的优势和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以利于取长补短,一同进步。④及时反馈结果,对合作意识强、合作效果好的小组(或个人),给予充分认可,肯定其表现,同时为其他小组(或个人)树立榜样作用。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也应培养学生文明的品德和习惯,不能只有成绩,没有品行。只有这样,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热点推荐

上一篇:如何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户外拓展活动总结报告 户外拓展活动总结与反思(19篇) 清理微信工作群情况报告(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