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

试论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

小编:

"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校时而发生的恶性校园危机事件,为每一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直是一线心理教师不断思考和努力实践的目标。为此,我们及时启动了“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文章根据目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开展与落实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班级心理委员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以进一步完善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委员 工作机制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1.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革新。经过近10年的探索,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逐步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要求,形成了积极性和发展性的共识。由起初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拓展为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完善以及全面的成长和发展等。

2.心理教育课程的普及推广。心理健康教育首要的工作是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与推广。随着教育部相关文件的颁布,各高校开始有目的地开设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以关于大学生成长话题为延伸,辅以系列专题讲座的课程体系。

3.心理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心理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最为典型的心理教育活动是各高校举办的“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活动周(月),每年的5~6月,各高校都会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沙龙讲座”“校园心理剧”“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和领悟,从而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开始的。本着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高校面向学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并不规范,存在很多问题,发展较慢。进入21世纪后,高校的心理咨询,无论是机构设置、条件配置,还是人员落实与培训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地改善。

5.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机制。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而由心理危机问题导致的恶性伤人或自伤事件时有发生。2004年6月马加爵事件无论给学生本人、家庭,还是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重大损失,带来了严重危害。此事件后,为有效防止此类恶性事件发生,许多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二、建设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的背景及意义

班级心理委员(简称“心理委员”)是指专门负责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委成员。在三级工作网络中,班级心理委员是最基层的一支工作队伍,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主动性。心理委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与同学们有着相仿的年龄,相近的价值观,且没有代沟,容易沟通。这使得心理委员能更好地向同学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反映同学中的有关心理问题,协助学校和老师共同帮助同学预防与应对心理问题,从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班级层面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三、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

当前,国内高校对心理委员职责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分歧,但多数高校还是相对一致。心理委员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委员是宣传员。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心理委员的基本职责。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让大家更多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更加重视自身心理健康,更有效提高心理保健的意识与能力。

2.心理委员是组织者。心理委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同学们的心理保健意识,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心理氛围,提高广大同学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3.心理委员是助人者。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心理困扰,心理委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倾听和交流,及时给予情感支持和帮助。心理委员还应协助学校和老师做好正在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同学的关注或看护等工作。

4.心理委员是信息员。心理委员要做有心人,平时多观察、了解班级同学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多关注同学的心理动态,发现异常情况,特别是那些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容易引发严重后果的心理危机现象,应立即上报。 "

四、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目前,受各种条件限制,各高校心理委员心理互助机制的建设还很不均衡,开展班级心理委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人员选拔困难。在课业相对较重的理工科院校和以考证就业为主要导向的高职院校,有的班级可能出现无人愿意担任心理委员的情况,而不得不由班主任委任或其他班委兼任,这就势必造成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心理委员的作用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缺少心理宣传的氛围;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委员本身属于新生事物,学生中有些人认为心理委员就是监督同学,打小报告的,存在观念上的误区,所以要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可还需要一个过程。

2.心理委员对自身职责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在心理委员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心理委员对自身工作职责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要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帮助同学解决那些心理问题,要么就是担心如果没能及时发现同学的心理问题而造成严重后果,会有一定的压力。而有些心理委员好为人师,在学习了些皮毛知识后充当起“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喜欢带着鉴定的眼光看同学,轻易给同学乱贴标签,给其他同学造成不必要的烦恼和困扰。

3.心理委员系统性的培训不够。受专业教师欠缺、没有统一教材等各方面实际条件的限制,一些高校,特别是“年轻”的高职类学校,对心理委员缺少系统性的培训,使心理委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无法较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从而直接影响心理委员工作的开展。

4.心理委员工作开展缺少专业的指导。因心理互助工作的特殊性,心理委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往往得不到及时的专业的支持和指导。同时,由于心理委员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对象,实际上,对心里委员工作的监督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往往通过心理委员工作会议、撰写工作计划和总结等来了解他们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实际的效果如何。

五、完善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的措施

综上所述,借鉴部分高校的优秀经验,进一步完善心理委员工作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在新生入学之际,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唤起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大一新生对新鲜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但同时面对新环境通常会表现出一些心理的不适应,因此,结合新生始业教育,开展相应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就很有必要。建议采取体验、互动的形式,将心理知识普及与新生心理调适结合,将宣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样可以增加心理知识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建立并完善心理委员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颁发任职聘书,引导心理委员积极参与班委会事务等方式来树立心理委员的工作威信和光荣感;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心理委员评优表彰工作、积极采取德育加分等方式,对心理委员给予必要的认可和激励。

3.将心理委员培训系统化。心理委员不同于一般的班委成员,是少有的甚至是唯一需要一定培训上岗的。所以,建议建立系统的心理委员培训机制,通过编制培训计划和手册等,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保证培训学时和实效;同时,可以开设针对心理委员工作开展的选修课,这样不仅在学时上有了更好的保证,也能开展比较系统全面的培训。另外,也可以加大校与校之间的联系,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优势。

4.建立并规范心理委员工作的效果评估机制。对心理委员工作的效果评估,我们不仅要判断心理互助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还要了解班级同学对心理委员工作的看法和满意度。对于一些危机干预或者比较严重心理障碍的案例则要进行追踪评估。要达到以上的评估效果需要心理委员的自我评价,如定时提交工作计划与总结、案例分析等;对心理委员的他评,如心理委员工作满意度调查、班主任评价、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评选等相结合,配合相应的奖惩措施,将评估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且长期有效地执行下去。

5.多途径地支持和指导心理委员开展工作。对于非专业的心理委员,他们在工作中比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更容易碰到问题,因此建立多层次的心理委员支持系统,多途径地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非常重要。

一是开展“朋辈督导”。通过举办典型案例讲解、工作座谈交流、主题沙龙活动等形式,使心理委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总结经验,指导实践;二是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对心理委员进行工作指导。辅导员、班主任在自身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在经过心理知识培训以后,可以对心理委员的工作给予一定指导;三是专业督导必不可少,尤其是在危机干预案例中。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和心理委员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交流指导平台,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专题工作研讨,推进工作开展。

热点推荐

上一篇:费马点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水质检测协议书(模板20篇) 最新写人记事类文章教学策略十篇(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