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血战钢锯岭》中的写作真经

《血战钢锯岭》中的写作真经

小编:

谈作文教学的理念,已经谈得很多了。

我现在特别感兴趣的,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们懂得:写作理念和写作技巧,其实是息息相通的。技巧,不是讨巧。“技术”性的东西,从来不可能单独生存,它总是被一种思想照耀。或者说,它本身,只能是思想的孩子。

我总说,青春语文,你怎么活,你就怎么教;你怎么教,你就怎么活。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

我还说,青春写作,你怎么活,你就怎么写;你怎么写,你就怎么活。你的写法,就是你的活法。

所以,技巧,到最后,不过是你的活法,你的思维方法的折射。

比如我现在看电影电视,对国内的战争片,不太信任。因为经验警告我:诸多“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接连上映,不过是反映着我们的电影人、电视人思想的低幼和心态的浮躁。

如果我们的价值观还停留在歌颂战争,以战争胜利为荣的层面,我们自然表现的便是战争的狂欢,胜利者的狂欢。我们便会不知不觉沦陷于靠大场面大制作吸引人震撼人,而忽视对人物灵魂的透视。

写此文的时候,正是2017年的寒假。电影市场春节贺岁档如火如荼,我便也陪伴老人走进影院,看了好多部电影。

整体感觉还是比较失望的。

虽然我看到了我们电影人的空前努力。像《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一类电影,电脑技术的应用,动画的设计,人物的造型等等,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美轮美奂。但电影结束,走出放映厅时,我内心是空荡荡的。你会像一个刚刚玩了万花筒的孩子,一丢掉那个玩具,便觉得索然无味。

但一部《血战钢锯岭》却深深吸引了我。

直到第二天中午写这篇文章时,我还沉浸在影片中,不能自拔。

这就是好电影。好电影抓住你的心,让你觉得,你内心深处的某一处被深深地击中,一种叫“共鸣”的美妙感受,充盈你的身心。你不自觉地被电影讲述的故事拯救。经由他人的经历,你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出路。

作橐桓鎏焯旖萄生写作的老师,《血战钢锯岭》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巨大的。

我想,如果我要把《血战钢锯岭》作为一个写作蓝本介绍给我的学生,我会如何讲?

首先,要给学生讲主题表达。

《血战钢锯岭》比之我们的抗日神剧,它在主题上高明在哪里?主题,是电影的魂,是一个导演有底气把自己的作品推荐给全世界的最核心的东西。而作品的魂,就是创作者的魂,甚至是创作者所代表的一个民族的魂。这个魂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能对一个作品的基本品质一锤定音。

魂的力量很强大,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很多时候,是创作者自己都无法掌控的。所以,艺术作品常常会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创作者无法决定自己的“亲生孩子”的品质。

创作者自以为竭尽所能的心血之作,却往往不为世界所接受。

就像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他们已经是我们国内一流的导演了,但他们中后期向国际影坛冲刺的作品,几乎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因为这些作品传递出来的价值观不被世界所接受。

比如《英雄》,场面宏大,不可谓不好看,但是外国人问我们:“天下”是什么?秦始皇统一天下就算“天下情怀”吗?中国二十四个朝代的更迭,中国社会就是不断重复的帝王天下,哪有什么真正的“天下”?

还比如《唐山大地震》,冯小刚应该是很有野心的,他大概想拍出一部媲美《泰坦尼克号》的灾难片。在技术上,他也不可谓不成功,但作为女人,我对冯导塑造的一个32年在自己的心灵废墟中挣扎不出来的女性形象很不感冒。同样经历了惨痛的生离死别,《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却因爱重生,完全地活出了自我。

网上有评论,说《唐山大地震》在技术上可能只差西方50年,但在人性上,可能却差200年,500年。

一部艺术作品,如果其主创人员没有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地上,那么,它可能成为本民族的优秀作品,但很难登上世界的大雅之堂。

“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如果诞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们有可能成为经典,但到了今天,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它,这显示出我们自己也在反思我们的战争片,并已经初步感觉到了我们对战争的态度是有问题的。但问题在哪里,并没有想明白。而《血战钢锯岭》这样的影片,无疑帮助我们把这个问题想得更明白了。

《血战钢锯岭》的背景是1942年的太平洋战场。他的主人公叫戴斯蒙德・道斯,因为信仰,他不愿意在前线举枪射杀任何一个人,他因自己的这个信仰被质疑为贪生怕死,所以遭受了上司和其他战士们的排挤欺辱,最后甚至上了军事法庭。尽管如此,他仍坚守信仰,孤身上阵,无惧枪林弹雨和凶残的日军,誓死拯救一息尚存的战友。在钢锯岭战役最艰难的时刻,他一人冲入枪林弹雨,不停地祈祷,乞求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救一人,再救一人。在他的努力坚持下,75名受伤战友最终被奇迹般地运送至安全之地,得以生还。

这是一个以美军视角讲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很多情节是我们的“抗日神剧”们无法想象的。

比如故事塑造了不怕死的美国军人,但也塑造了同样不怕死且充满“智谋”的敌人。

比如写戴斯蒙德救人。他不仅救了自己的战友,也同时救了日本伤兵。在他意外进入日军的秘密坑道后,撞见一个濒死的日本军人。在巨大的惊骇后,他的第一反应是为这个日本人扎绷带,给他注射止痛的吗啡……

你看,这样的视角,展示了美国人对“爱”的认识。不过这样的认识同样经历了艰难的过程。故事中戴斯蒙德不愿意带枪上战场。他不愿意杀人,就算是敌人也不愿意杀。他因此而被质疑、被排挤、被欺负,最后上了军事法庭。但他坚决不退缩。他坚持要上战场――他觉得这是一位公民的担当,但他也坚持不杀人――他觉得这是一个人的担当。

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他得以被判无罪。他可以上战场了,但背负着重如大山的怀疑、蔑视,甚至是上司和战友对自己的敌视。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让我为你撑一把伞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论文字体规范要求(热门14篇) 我是小帮手大班教案社会(专业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