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巧用高中地理新教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巧用高中地理新教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小编:

高中地理新教材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设计了“思考与读图思考”“案例”“阅读”“活动”“问题研究”五个部分的新内容,教师应结合这些新教材的变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取和处理信息、读图分析、探究分析地理问题等学习能力。

高中地理教材 ;学生主体;学科能力

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革。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与选修的新教材结构设置也与旧教材有了明显的变化,随之课堂教学转变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和处理信息、读图分析、探究分析地理问题等学习能力。此转变与高考地理《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中考试目标要求相吻合。为此,高中地理新教材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设计了“思考与读图思考”“案例”“阅读”“活动”“问题研究”等五个部分的新内容。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不是教好教材,而是用教材更好地教。

一、巧用教材中的“阅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变革,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阅读”部分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载体,它是对课文知识的必要扩展,体现新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选择性。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地理2》第四章《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中,“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就是以“阅读”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这是一个重要知识,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材料,按照“阅读”内部的三个时期钢铁工业的主导因素在变化。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活动:①德国鲁尔区钢铁工业发展属于哪个时期?其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什么?②我国鞍钢的发展主导因素又是什么?③日本福山钢铁工业发展属于什么类型?学生自学“阅读”材料即可归纳出“就近煤型”“就近铁矿型”“临海型”三种钢铁工业布局类型。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应对三种类型型及变化进行简单拓展,提升这部分教学的次层性。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可以转变过去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旧模式,充分调动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巧用教材中的“案例”,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越来越突出。因此,教师在新教材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新教材不论在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中都呈现大量“案例”,当然选择案例要注意其典型性和说明性。例如,在必修《地理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案例”“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类型的形成”是本章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首先让学生阅读气候类型图,读出图中的信息(即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然后,结合“案例”中的文字说明,从中找到有效的文字信息(即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再次,教师从学生获得信息产生感性认知的同时,要结合气压带和风带加以分析各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通过学生针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适当分析处理,可以得出教材中“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候特征和分布规律;最后,学生顺利掌握气候类型图的信息阅读和获取,再归纳气候类型特点及成因分析。通过该“案例”环节的教学,师生互动,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巧用教材中的“读图思考”,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读图思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穿插于课文之间,又不隔断课文的逻辑联系。一般编排在教材中图表之后,它是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文字内容和图像内容的分析思考,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而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要注重其开放性和拓展性进行应用。高中地理学习中应关注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用“读图思考”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必修《地理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读“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思考三个问题:①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②如果中时区为子夜(24时)时,算一算,纽约和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分别是多少?③在图中找到国际日期变更线。想一想,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或者自西十二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分别是怎么样变化的?这部分知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能力的良好素材。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图中七大洲分布、经度分布、24个时区分布情况、地球自转方向、国际日界线、本初子午线等基本要素,使学生能够读懂图是最关键的一步;其次,通过学生结合问题思考,比较分析,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分布规律、中时区和东西十二区的情况,使学生增强理解;再次,结合计算区时,让学生分析出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和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的日期变化区别,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学生可以更好的分析出时区与国际日界线相关特点。这样可以对相关知识拓展,能够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利用教材中“读图思考”这部分内容,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 能力。

四、巧用教材中的“活动”,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描述表达能力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部分是以一个地理现象或原理,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可以通过资源调查、动手实验操作、学生讨论辩论、写小论文等形式来体现。例如,高中地理必修《地理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教材P72的“活动”,是关于珠三角“基塘生产”的探究分析,首先布置学生搜集珠江涌洲地区行政区图,地利图、气候图和基塘景观图,再结合分析基塘生产的有利地理条件是什么,学生根据农业区位因素可分析出该地区气候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地形为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人口密集,市场消费量广大。然后再通过学生动手填写基塘生产各环节名称及联写来认识这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最后让学生回答活动中的四个问题,培养学生的描述表达能力,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学生不规范的答案。通过“活动”教学确实提高了学生分析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描述表达能力。

五、巧用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收集分析资料能力

在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教材中,每单元之后都设置了“问题研究”,问题研究中学生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成立“研究学习小组”分工合作,既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又能够提高探究学习效率,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例如,在必修《地理1》中“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这个问题研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学习,具体研究步骤:

首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什么是热岛效应,讨论热岛效应形成原因,其次,查找相关图片和示意图,了解分析热岛效应其他原因和产生哪些影响。阅读气候资料分析郊区和市区大气环流;最后,观察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分析热岛效应形成过程和影响,讨论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措施。(小组分工如下)

第一学习小组:读图和相关背景材料,归纳出:什么是热岛效应;

第二学习小组:搜集资料,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第三学习小组:讨论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

第四学习小组:总结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各小组认真收集有关资料、积极配合,认真讨论分析,及时归纳小结,然后在课堂上选派组长带上小组研究结果报告,做详细表述论证,其他组员可以补充说明,教师对四个小组的结论进行补充讲解,给予适当合理的评价。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调动全班同学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而且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总之,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要分析解读教材的各个主要部分,用教材来教。教无定法,教要得法,教学中应选择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新教材中的各部分素材,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描述表达能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收集分析资料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正是当前高考地理所重点考查的学科素养和要求。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第24题评析及启示*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非公企业党建心得体会(优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