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高职院校通识课中开设科学课程的研究

高职院校通识课中开设科学课程的研究

小编:

摘 要:高职课程设置上,多数院校重专业轻素质教育,特别是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本文通过职业教育对科学素养需求的分析,研究在高职院校通识课中开设科学课程的目标定位、设置原则及课程体系构建,探讨科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创新之路。

关键词:科学课程 高职院校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14-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1年,我国高职学生人数已达到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一半。高职院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特别是忽视了在通识课中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本文拟从通识课课程改革的视角,分析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并就高职院校通识课中开设科学课程作初步探讨。

一、职业教育对科学素养的需求

(一)高职科学课程的特征

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教育目标,包含了文化的、社会的、道德的和个人的整体目标。科学课程既要向学生传授综合的自然科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与自然科学知识生产过程对应的科学活动及其社会、历史、文化关系。这就意味着通过科学课程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并探究科学产生过程,还应让学生了解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学科专业性强,这就束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科学课程包括传统学科、新型学科及交叉学科,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全方位理解,同时还结合科学文化和历史及社会发展,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培养应用性人才对科学素养的需求

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性人才,是面向社会的劳动者,社会对他们的科学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真正实施科学素质通识教育的高校不多,高职院校此类课程开设更少。高职院校必须注重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开设科学课程,大力发展科学素质教育。

(三)时代发展对科学素养的需求

所谓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它能造福人类生活,同时也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例如核武器的危害、地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克隆技术滥用对伦理道德的挑战等。在高职院校通识课中,越来越需要科学课程给学生提供综合认识自然科学的机会,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课程作为沟通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作用。随着生态、能源、核武器等综合性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学生通过对科学及社会应用的了解,意识到如何利用科技比科技的发展更重要,把自然科学的知识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二、高职科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和设置原则

(一)高职科学课程目标定位

科学素养的缺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足,不仅在高职文科大学生身上有所反映,在某些理工科学生中也有所折射。笔者曾在所在单位对近200位高职学生做过问卷调查,理科生对科学常识了解的不足一半,文科生甚至不到30%。科学教育的对象,不仅是理科学生,应是全体高职学生。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科学素养发展的基础,在科学知识普及这方面,学生应知道或了解一些常用的科学概念,如纳米、能量守恒、转基因、相对论、DNA等;从学科领域方面来说,学生应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领域中一些原理及方法。这些知识对高职学生来说,是很匮乏的。很多同学连一些常识都不清楚,笔者就遇到过对“光年”是长度单位还是时间单位搞不清楚的学生。因此,在高职院校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科学知识。

科学过程是科学的核心,它是人们学习科学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对高职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是全面发展其科学素养的关键,也是未来提高工作能力的前提。科学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视角认识世界;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思考并处理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高职科学课程设置原则

科学课程应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等设计实施。本系列课程把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提取各学科的概念、基本知识,结合社会的实际问题,同时融入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高职科学课程设置应从三个方面考虑:综合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与历史和社会的关系,使高职科学课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的具体特征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高职科学课程体系构建

目前高职院校科学课程非常简单,大部分理科专业只有一门有关课程,有的专业甚至一门都没有,文科专业基本没有开设科学课程。科学课程应形成一个系统。系统课程的设计,使不同层次课程产生必然联系,避免自由选修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学生选课零散杂乱,不成体系。由于高职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最后的一年还有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等要求,所以科学课程的学习应设为一年半,也就是三个学期。根据设置原则可以分为三个课程:

(一)综合知识课程。几个学科综合,综合的内容之间彼此独立,能区分物理、生物等不同学科,但总体纳入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目前的自然科学基础属于综合知识课程。这也是高职科学课程的基础课程。

(二)科学探究过程课程。这门课程不再是几门学科的综合,是用时间这条线索统一起来,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目前“科学史”或是“科学技术史”属于过程探究课程。科学史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建立完整的科学形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的发展历程。

(三)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课程。现代社会中许多科学问题都与社会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这就使STS应运而生。STS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英文简称。STS教育是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及与社会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社会二者相互影响的理解,而且可以通过了解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 因此,高职院校科学课程体系应包含三门课程,分别是自然科学基础、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技术与社会。三门课程分别在三个学期学习,每学期一门,每学期32课时左右,考试形式可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设置如下表。

高职科学课程的设置

课程 学时 学分 学期 备注

自然科

学基础 32 2 第一学年

第一学期 可按文理科分为(一)和(二),考试可采取闭卷形式

科学技

术史 32 2 第一学年

第二学期 考试可采取闭卷或学期小论文

科学技术

与社会 32 2 第二学年

第一学期 考试可采取学期小论文

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了解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等和现代新型学科以及当代的高技术。在高职院校由于文、理科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可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教学,分为自然科学基础(一)和(二)供文、理科学生选择。科学技术史则按照历史进程系统阐述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外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成就、发展特点及其规律,展望科技的发展趋势,对科技的发展进行反思和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则是论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制约及影响,并使学生关心未来社会科技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最后一门课科学技术与社会可采取专题讲座形式,选取当下社会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

四、高职院校开设科学课程的困难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已得到所有学校的认同,有的教学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把学校办成了技术培训班,以期获得高就业率。教育应是长期的培养学生个性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打好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不仅使学生具有短期生存技能,还要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以便适应长期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没有合适的教材。高职院校科学课程目前没有合适的配套教材。现有的自然科学基础、科学技术史教材大多是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编写的,也有一些《科学技术概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教材,都不适合高职学生学习。有的内容十分陈旧,缺乏对前沿、高新技术的介绍和对社会的影响的分析。各校也可根据自身实际开发校本教材。

(三)没有完善的师资。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目前多数学校老师来源于物理、化学等专业,系统学习过科学技术史的很少。我们可以通过培训、拼课、兼职、外聘等方式实现师资资源共享,提升师资水平。

总之,既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技能型人才,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应该树立共识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统一起来,落实科学课程,充分发挥科学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业人才。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13MS0105);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本课题(XB201401)

参考文献:

[1]刘建智.综合与分科科学课程的标准和实施结果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潘苏东.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组织结构分析的方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5,(5).

[4]段海龙.高职院校可尝试开设科学技术史课程[J].职业教育研究,2013,(1).

热点推荐

上一篇:巧寓数学美于有效课堂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公司开业发言稿(优质6篇) 2023年科普宣传月活动总结 科普宣传月活动总结报告(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