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高校毕业生择业难的理性思考

高校毕业生择业难的理性思考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择业难 不良职业价值倾向 心理误区 个人主动 学校指导 家长支持 社会关注

论文摘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和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不良职业价值趋向、陷入心理误区。只有了解这些不良趋向和心理误区才能帮助大学毕业生排除各种心理干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态平和地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与奋斗目标的理想职业。

一、高校毕业生择业不良趋向和心理误区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和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难免会有不良趋向、陷人心理误区,只有了解这些不良趋向和心理误区才能帮助大学毕业生排除各种心理干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态平和地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与奋斗目标的理想职业。

(一)高校毕业生不良职业价值趋向

1、择业思想更趋实惠

大学生在在择业目标方面更趋向于实惠,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表现在注重经济利益而非个人价值,趋向于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回避待遇低、地位低、层次低的工作;在就业地域方面,多数大学生向往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的中心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多。部分学生认为小城镇特别是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和机遇,因而不愿下基层;在单位选择上,其重心逐渐转向非公有制企业。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行政机关公务员制度的实施,人事代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国有单位对大学生的吸纳量有所下降,而非公有制企业对大学生的吸纳量明显提高,迫使大学生选择单位的重心逐渐由国有单位转向非国有企业。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女生,以选择工作比较轻松、稳定,竞争不是很激烈的单位为主;在职业选择上,大部分大学生愿意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但更愿意从事高层的管理工作和高收人的工作,不愿到艰苦行业工作。这种择业目标往往给择业造成障碍,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

2、择业动机趋向功利化

(3)公务员职业的社会地位逐步上升。随着中国加人WTO以后,政府职能与办事方式将逐步与世界接轨,一些部门如贸易、海关等方面发展空间十分大。许多人才开始把政府工作视为实现个人抱负、提升人生价值的舞台。

(4)公务员岗位的权力色彩。有人曾经归纳有些公务员是“工资基本不动,抽烟喝酒靠送”,道出了个别公务员权力寻租的额 外收益。而对依靠公务员手中权力带来灰色收人的期待,也成为 许多高校毕业生报考者比较隐晦的心理。

3、大学生择业趋向商品化

随着利益观念影响的加强,大学生择业主导思想上的商品意 识不断加强,受其影响,许多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上一反过去那种 “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老三到”转 为“到三资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的“新三到”。一些学生当物质利益或者说金钱开始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时,往往选择了那些能迅速使自己的知识化为金钱的单位,因而不少大学生赞同“有理想不如有钱,成才不如发财”的观点,一种商品化的择业趋向正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4、择业的多向性与不稳定性。

总体来讲,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的主流是好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某种功利思想的驱动下,大学生的择业呈现出多向性和不稳定性。

有些人酷爱自己的专业,然而又怕过艰苦的生活,择业时茫然无措;有些人意识到基层和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但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择业时举棋不定;还有的不顾自己的专业特长,把待遇高、福利好作为择业标准,但同时又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抱负,在择业时犹豫不决。因此,大学生择业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一方面对自身的就业不利,择业时左顾右盼,当断不断,必定错失良机;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不利,大学生在择业时反反复复,随意违约,延误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挑选。

(二)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误区

1、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心理,是在社会或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趋向。从众心理重的人容易接受暗示,无主见、依赖性大、不能独立思考而迷信名人和权威。在大学毕业生择业问题上从众心理表现在随大流愿意到大城市、大机关去工作。其实到大城市、大机关工作并不一定是你最佳的职业选择,而只是从众心理影响的结果。

2,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也是妨碍求职择业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虚荣心过强者在择业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上实惠的就业岗位。这些人不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能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选择职业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而不是寻求个人发展。

3、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可能陷人苦闷、焦虑、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情绪的体验之中。因此这种心理是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的怀才不遇的感受。这往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太高造成的,而且通常是期望值越高挫折感就越重。"

4、羞怯心理

新时期的大学生接触实际、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在校内熟人圈子里他们还能应付,一出校门便感到手足无措。特别是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后在“供需见面”和在公务员考试的面试中普遍存在的羞怯心理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他们的取舍。

5、自卑心理

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大学的三年、四年中孜孜以求,掌握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就在面临毕业即将走向用人单位时,却突然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总觉得事事不如人,以自己之短和别人的长处相比,从而失去自信心。

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来没有受过任何委屈,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表现在择业方面就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主动性,总是希望依靠父母、依靠亲戚朋友帮忙找工作,别人安排什么做什么,从不考虑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在广州体育学院的公务员报名确认现场,有很多家长就陪着考生前来报名。广州某高校的陈同学就是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她说:“我没有接触过社会,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又没有特别想从事的职业,爸妈经历得多一些,对我的个性都很了解,所以我觉得听他们的不会有错。”

7、迷茫心理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没有接受规范的就业指导,无法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职业定位和确定一个明确的“职业锚”,临近毕业才意识到找一份工作很难,不知道自己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从而产生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价值趋向和心理误区,这是大学生择业难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我认为应该从学生主动、高校指导、家长支持和社会关注方面人手,帮助大学生们审时度势、合理定位、调整心态、强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找到一份适合自己并且符合社会需要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走出精彩的职业人生。

(一)个人应强化积极主动性。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道德修养和锤炼个人品质,抵制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走出心理误区,顺利完成从一个“学生人”向一个“职业人”的转变。

1、当代大学生择业时应该树立崇高职业理想

青年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都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大学生本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及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大学生应该主动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确立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职业道德观念,克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大城市化”倾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一时当不成元帅怎么办?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一段话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每个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应该做的,而是要做他可能做的。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铲。”这就说明,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好高鹜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有些大学生在这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改革时报》载,通过对西部大学生回归意向的调查表明,33.9%的大学生表示不愿回“江东”,他们意识到了西部地区发展在即,腾飞在即,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应该说,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实现同社会需要及“报国、奉献”联系起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祟高职业理想。"

2、当代大学生择业时应该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应该主动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培养深厚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狭隘小圈子;摒弃自私自利、享乐腐化等思想观念;从实际出发,从大局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区和部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艰苦努力来改造生存环境,获得不断发展的机会。大学生择业时应充分认识人生的意义及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他从事什么职业,不取决于工作环境,而在于把自己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使自身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大学生只有在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幸福。正如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所指出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3、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应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人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有意志,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障碍,促使它沿着最优的路线快速发展,以达到理想的目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培养良好的择业心理素质,才能把自己的愿望、自己的能力、自身的条件与就业政策、社会需求等客观因素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在择业与就业的过程中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例如从众心理,大学生就可以采取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法来排除;挫折心理,大学生应该采取认真反思,进行自我检讨和分析,而不是怨天尤人这一途径来克服;摒弃虚荣心理则需要大学生们合理定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职业,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样就可以真正丢掉虚荣的思想包袱,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职业。

(二)高校指导。对大学生进行转变择业观的教育,学校是主要的阵地。

1、在大学里,应将两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主渠道,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避免不良职业价值趋向和心理误区的产生。首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该对大学生们深人开展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创造一种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职业价值观氛围,引导大学生将实现自我价值与承担社会责任相协调;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职业角色,端正择业态度,以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另外,还需要引导大学生在择业上处理好几个关系:坚持个人与社会统一,以社会为本位;坚持义与利统一,以义取利;坚持艰苦创业与物质享受相统一,倡导艰苦创业为荣的精神。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可以帮助同学们认识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掌握生涯设计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接受专业的就业指导,达到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个人初步的生涯目标和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的目的。

2、与辅导员交流是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辅助手段。大学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宜师宜友,因此在关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同时,应该多与他们交流有关就业、择业的话题,帮助他们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端正择业心态。

3、高校可通过校园文化、管理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网络等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同时,高校办学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调整专业结构,明确办学目标,提高办学效率,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的职业价值观。

(三)家长支持。家庭作为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成为主导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力量。家长们应该转变教育和就业观念,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主、,自立的能力,这样在择业时才不会有过份依赖、过于自卑的心理。其次,应该正确调整对子女就业的期望值。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大多数父母总抱着“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铁饭碗”的陈旧观念,致使大学生们在择业时也带有功利化倾向和虚荣心理等等不良色彩,影响他们正确择业观的形成。

(四)社会关注。社会不仅应该为大学毕业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作出一种良好的导向和示范,帮助他们抵制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端正就业心态。例如,众多大学毕业生将眼光投向了公务员这个“金饭碗”,而且据统计热门职位一般都集中在传统观念中待遇好、权力大的部门,2009年国家公务考试中,国家人事部和财政部等部门的职位非常热门,相反,一些地方的地震局、气象局和煤矿安全局却很少有人报考,湖南省气象局甚至出现无人报考的局面。这主要还是大众传媒没有对公务员这一职业进行正确的定位和宜传。公务员顾名思义应该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作为一个新进公务员的合法收人每月至多不过1000元,但是社会舆论总把“公务员”与权力、灰色收人等等联系起来,给大学生们以错误的引导,致使他们在择业时有了功利思想。大众传媒应该多报导一些到基层、到西部去就业或者自主创业并且取得成功的典范,从正面对大学生就业给予引导。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高师本科教育质量问题探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机要保密局工作总结 最新酱酒销售方案五篇(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