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简析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讨

简析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讨

小编:

"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提高各类专业人才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国家科研实力和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介绍了华北电力大学本科生的科研现状,详细分析了当前的突出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总结了国内外部分优秀大学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科学方法及成熟经验,最后提出了完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以期更加全面地提高华北电力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水平。

论文关键词: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模式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指在掌握一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实验设备和相关技术,运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和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本领。一般来讲包括信息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写作能力五个方面。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使学生对已学教材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自发地查阅相关信息,掌握学科整体研究状况及最新进展,与此同时,其自身的思考质疑能力、资料搜索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及耐心、细心、坚持等品质也可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是高校办学水平及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很多大学都在不断地探索、借鉴和积累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与经验,并逐步构建研究型的教学体系。

一、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及分析

但是,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操作当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走访、发放问卷、统计历年竞赛及论文发表、研究相关科研激励政策制度后,笔者发现当前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培养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内涵认识不清,活动参与度不高

在调查中,不少学生认为科研创新是指在足够资金和资源的保障下,经过专门的立项,由专业的团队所进行的改善现有技术或创造新技术的活动,而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没有实力去开展科研,认为科研创新和自己的学习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学生普遍不重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并对校内外一系列的学术科研活动产生了消极情绪甚至是畏惧感。

2.科研创新成果较少,表现形式单一

笔者分别对我校某学院两个专业、三个年级(大

二、大

三、大四)进行了“关于大学本科生专业论文发表调查”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大四阶段,只有2%的学生发表了与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其他年级学生尚未发表任何形式的专业成果。除了发表论文外,大部分的科研创新成果都是以竞赛获奖等级为表现形式,这无形中造成了重结果轻过程、急功近利、短期突击的不良氛围,致使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周期短,缺乏广度和深度。

3.科研培训规模较小、分布零星,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学校尚未实现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整体性、系统性培养,现有培训规模只限于部分优势专业,缺少专门的辅导机构和场所,创新和实践平台也不健全。另外,作为主体之一,教师在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普遍希望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够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指导,经常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学术互动。

4.学校的创新激励制度宣传力度不够,普及面不大

尽管我校明确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制订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但未能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广泛、长期的宣传和普及,尤其缺少对入学新生科研创新激励、奖励制度的说明。因此,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致使出现学校苦于培养措施收效甚微、教师苦于科研项目保障不够、学生则苦于参加活动鼓励太少的现象。

究其原因,产生这些问题的首要因素是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长期接受的传统应试教育,在思想上形成了重书本、轻实践的错误观念,直接导致他们缺乏科研创新的意识和积极性,动手能力差,表达能力不强,尤其缺乏自信心。在调查中,将近70%的学生表示由于“自觉水平不够”而不愿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其次,为数不少的高校教师仍然沿袭着课本加课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力度、重视程度不够,只停留在基础性的启示阶段,指导方式呈现出偶发性、个别化、指标化的特征。再次,高校仍旧把考试和及格率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为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创新能力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同时与此相关的考核验收、评优奖励等配套制度也不健全。最后,学校制定的以科研创新为主题的各项政策措施缺乏统一有效地管理和指导,实践平台多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另外很多活动程序设置复杂、偏重结果、忽视过程。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来,随着个人计算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逐年上升,加之该群体课余生活方式“室内化”的趋势,使得互联网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无形中导致了学生阅读量的大幅下降,信息的繁杂取代了知识的积淀。"

二、国内外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作为高校改革的缩影,我校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成绩与不足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了国内其他大学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前进与困扰。随着世界经济呈现知识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创新发明能力、独立研发实力、核心科学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为内容的“软实力”逐渐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担负着为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各高校在推行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完善体系的同时,需要放宽视野,多渠道地更新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要求。

1.国外大学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

纵观世界,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西方国家率先认识到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成熟制度。从下列典型国家成熟的培养制度中,笔者找到了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即这些大学都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中心,通过科学的训练课程或方法,把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作为本科教育的基础,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美国以研究型大学为特色,历来有注重本科生科研的传统,从麻省理工1969年首创“本科生科研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简称UROP)”以来,很多研究型大学都纷纷设立自己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在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上,注重体系化建设以及培养的系统性、连续性和衔接性,大学开设专门的研究课程体系,例如针对新生开设小组讨论课、以顶点课程(Capstone Courses)为代表的高级研讨课程及包括写作、推理、探究方式等方面的科研方法论课程;组织学生进入课题项目组参与研究生或教室的科研活动;设立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提供进入企业或研究机构从事实践和科研训练机会;在校、州及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各种组织机构,提供科研活动、计划、经费及研讨会等资助;等等。

德国大学教育理念主要受洪堡的“完人”与雅斯贝尔斯的“全人”教育理念影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完善学生的人格个性,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术人才与高级专门人才。德国大学一项重要的教学和研究制度——研讨课(Seminar)处在所有教学方式的中心位置,它包括初级研讨课和高级研讨课。研讨活动完全由学生独立设计,在教授的指导下,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定期聚会,共同探讨新的知识领域,研究高深的科研课题,这种教学方式催生了德国大学在科研和教学上的创新力。

日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基本教育国策,提出“创造性科技立国”口号,实行“二十一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日本大学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能自由发挥的良好科研氛围,一般都设有24小时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课题,制订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实验步骤、统筹实验时闻、安排实验用具。这一系列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2.国内大学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方法

相比较而言,我国教育界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相对较晚。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高等教育改革为依托,最初加强的是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世界先进大学的考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人学等一批研究型大学也开始把科研训练引入本科生教育,把科学研究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尽管还存在着固有教学模式束缚、科研创新积淀薄弱、配套举措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部分优秀院校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从1996年至今,清华大学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生课外学术科研项目支持计划,主要包括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实践调研创新平台、SRT挑战杯专项、累进支持基金等互为补充的支持计划。如SRT项目面向全体本科同学,主要由教师立项,学生全程参与,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SRT挑战杯专项则由学生自主立项,并根据项目的学术背景来邀请指导教师;而实践调研创新平台则面向人文及社会调研类项目;每年支持的各类项目近600项。

北京科技大学实施创新加实践的模式,在校内,学校针对理科与工科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专门建立了大学生自然实验中心与工程训练中心两个校级本科生创新基地,以及土环、冶金、材料、机械、信息5个院级本科生创新基地;在校外,连续4年学校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与1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共建了145个实践基地,覆盖了学校全部的44个本科专业。

在科研训练方式上,北京交通大学构建了纵向覆盖公共、专业基础和专业3个层次,横向跨越科研训练方法课程、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学科竞赛3个平台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其中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形包含了科学思想发展类、科学研究方法类、科学研究工具类、科学研究规范类、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类课程。

此外,国家于2006年挑选首批10所高校进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工作,并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了300多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力地推动高校创新人才的条件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调动了大学生课外学习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挑战机会。 "

三、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措施的完善

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有效措施,而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管理决定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程度。华北电力大学在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高校的转变;由单一的、应用型科学体系向多科性、研究型学科体系的转变;由传统的、经验化管理模式向开放的、科学化管理模式的转变。因此,在突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中,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符合学科特色、学生需要的实践教学方案。为了推进学校教育创新的有效开展,本文综合学校的现状和不足,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1.彻底转变教育思路,明确培养目标和任务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我校已经不再把大学生科研活动置于教学计划之外,而是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下一步则需要加大力度,彻底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教学观念、学生学习思维的大转变,明确地认识到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彻底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主、科研创新为辅的错误认识。学校应提出更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改变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无序分散状态,帮助学生脱离一味地追求参赛评奖的状态,培养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科研活动。各学院作为学校的主体构架,要针对学院自身的专业特点,区别对待不同年级学生,在学校提出的框架内进一步制订比较详尽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培养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地以工作报告、实地调查、文章、专利许可证申请等形式总结自己研究成果的能力,独立准备报告和公开讲演的能力,参加创造性辩论的能力,使大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工作使自己获得的知识、能力、技巧,在创新性方面得到逐渐的发展。

2.科学设置研究课程,调整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指导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学校不仅要着力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中,还应该借鉴其他大学的经验,开设有关科学研究知识的专门课程,并将其划分为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其中,公共课由学校统一安排,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该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想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科研、了解创新,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从事科研的理论知识;专业必修课由各教研室独立设置,针对各自学科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如使学生具有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等。同时,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及教学管理进行调整,尤其是要改变现有的教学评价方法,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

3.有力保障教师队伍,调动教学改革积极性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大学的主体,实践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决定了大学核心竞争力,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和培养水平,因此学校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进修,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研方法和科学思想,并及时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和指导大学生选择课题、寻找突破口、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最后,进一步鼓励教授率先示范,激发中青年教师参与学生科研活动的热情。每位专业老师结合自己学科领域的的一些现实和前沿问题,每学期拟定一个以上科研课题供学生选择;老师指导学生科研,以课时计算应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在岗位津贴、年度考核、职称评定中给予加分;倡导鼓励老师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并给予指导老师相应的鼓励。

4.重点增强学生自主性,设立专门机构和基金 学校在制订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制度与措施方面,要重点关注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增强力度,并可考虑以学生社团为组织形式,负责统筹、协调、策划和组织各类科技人文活动,学生以社团为平台,自我筹划、自我管理科研活动,更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为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奖励机制,对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优秀学生给予综合测评加分或专项科研奖学金的奖励;对科研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在立功奖励、毕业分配、免试推荐研究生等工作中予以优先考虑。

对任何一所大学来说,本科教育始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和基础。而对学生来说,养成持久的甚至是终生有用的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着力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创造宽松的科研创新环境,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析研究生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在全市安全生产月动员部署会议上讲话范文(17篇) 家长会活动方案设计(通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