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实施策略

试析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实施策略

小编:

"

[论文摘要]研究性教学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文章在分析研究性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挖掘潜能,展现个性;让学生勤于反思,授之以渔,获得成就感的体验等实施策略,使学生在经过自己主动探究、思考、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论文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超越自我 策略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研究的情景或者途径,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教材或实际的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问题,用探究的方法,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问题,在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在综合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

研究性教学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定的研究问题在课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广泛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深入细致的思考,这样才能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求证得出结论。

(二)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研究性的教学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受教学大纲、教材的束缚,它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涉及范围可以很广泛。另外,研究性教学的环境可以突破常规的课堂区域的闭锁,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网络虚拟系统,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了实践学习和研究的结合、学习与生活的结合。

(三)教学过程的学生全员参与性

研究性教学提倡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社会热点问题,对选定问题制订切实可行、可操作的研究计划,最终完成预定的个人研究计划。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在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学习潜力,都有对问题探究的好奇心和需求,而研究性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探究需要。

(四)侧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体现教学的实践性

研究性教学强调要把研究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际等紧密联系,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究,在探究中去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感受,在感受中不断地找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

学校教育的理想目标是让学生得到适合其个性的最优发展,而前提是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时间,研究性教学将为他们提供自由发展和自主学习的舞台。研究性教学立足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已有素质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充分挖掘其潜能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个重要任务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研究性教学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为研究性教学既能看到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同时也能看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研究性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已有知识水平、需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选择适合学生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内容和方式。对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来说,只要达到了他的能力水平,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来说,则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

(二)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理念和思路

研究性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因此,在研究性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感受教学理念和思路的研究支撑平台,即为学生搭建交流、对话、分享的平台,共同剖析问题,一起进行理性思考,同时积极倡导组内合作,展开共同讨论、互相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教师可以组织小组之间进行竞争,让学生参与讨论、争辩,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现,发展个性。教育应该教会学生“为什么”和“怎么办”,而不应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这么办”。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组织讨论,教师都应该把学习过程展示给学生,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及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教学的理念和思路,懂得用什么方法,从哪些渠道去获得知识与技能。

(三)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体验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许多学生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而研究性教学法就是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至智慧,逐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笔者在《研究性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课中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中,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七八位学生事前进行自由组合,自选合适的课题,自行设计实施方案,进行开题报告,然后根据方案进行调查研究,最后通力合作写出调查报告。在课题结题的讨论会上,学生根据各自爱好和特长,对自己参与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展示个性的总结,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在调查中的经历和体验,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身的信心。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求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复杂的认识活动,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而乐于求知的关键在于激发兴趣,形成学生愉快体验的“乐”境,才是求知的最佳境界。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求知,教师本身就应“乐教”。当教师带着微笑和自信走进课堂,以和蔼、严谨和负责的态度从事教学时,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就会在教师的影响下乐于求知。教师不仅应乐教,还应“善教”,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最根本因素。为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

(五) 提高学生独立创造的气质和能力

如今,教师工作的定位突破了以往单纯传授、灌输的模式,向引导学生创造的方向发展。引导创造,首先应该强调对学生多方面的尊重。它包括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尊重学生发展潜力和现实的可能性。如创造力强的学生时常会有一些常人“不喜欢”的特点,行为逾越常规,容易固执己见等。但是,非常规行为也许就是创造的萌芽,固执己见也可能发展为执著的追求。尊重不是放任,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不断对学生提出要求非常重要,这种要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命成熟,即学生社会性、社会责任感发展的适切要求;二是智慧发展,即认知过程中学生成为自觉主体的适切要求。引导创造,还要尽快摆脱学校教学中“死记硬背”模式的影响,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知识不断产生,教学内容也随之膨胀,学生不堪重负,创造力日见衰退。因此,关注课程内容的整合,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方法,为教师工作开辟发展的新视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独立创造的气质和能力。

热点推荐

上一篇:简论高校“出纳实务”课程建设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职工拓展训练心得体会(精选17篇) 爷爷的小花园作文200字 爷爷的小花园作文450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