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宅”时代下大学生沟通能力研究

试析“宅”时代下大学生沟通能力研究

小编:

"

[论文摘要]“宅”时代下大学生沟通呈现出沟通中自我情绪泛化、沟通空间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共存、沟通中现实被动性与网络主动性共存、沟通心理的隐秘性与炫耀性共存等特点。高校要从思想教育、沟通技巧培养、课程建设、社会实践、体育锻炼、新媒体、家校合作等方面广开路径,加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宅 沟通能力 培养 路径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成就未来事业的一项基础能力,是有效传递信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大学生渴求社会交往,期望主动融入集体,与同学、老师、朋友、家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了“宅男宅女”。他们热衷通过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方式与人交流,缺乏面对面的真实沟通。“网聊热,见面冷”成为大学生缺乏真实沟通的主要表现之一。加强“宅”时代下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为青年学生人际交往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一、大学生“宅”情管窥

近年大学生“宅”现象越来越严重,校园“宅”文化也引起了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为全面了解大学生“宅”情,笔者通过观察、自制问卷调查、走访学生、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四川文理学院200余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专项调研。 在“足不出户”的“宅”生活当中,上网(含手机上网)是大多数校园“宅”一族的首选。典型的例子就是近期网路热传的一张照片:一个睡在上铺的大学生,右手握鼠标上网,左手提着桶在洗脚,非常逼真地说明了大学生离不开网络的现状。统计结果显示,37%的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为2~3小时,29%的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为4~6小时,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以上的人数达到了7%。这其中有一半以上时间被用来从事与学习无直接联系的活动,如聊天、看电影看视频、玩游戏、听歌、网上购物等,真正用来学习、收集资料的时间少之又少。

二、“宅”时代下大学生沟通现状

从调查可以得知,当前大学生交往沟通的手段主要是打电话、QQ聊天、发短信、飞信、博客等等,而传统的聚会联谊和信件书写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宅人们所青睐。“宅”在网上让大学生扩大了交往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但长时间的“足不出户”的生活空间、“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会使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得不到保障,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体验,也使沟通过程呈现出庸俗化和功利化倾向。甚至不少人反映,原本在网上沟通顺畅的俩人,面对面沟通时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狭小,很少参加学校或班级的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集体活动,除了班上的同学几乎很少认识其他人。如今,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三、“宅”时代下大学生沟通呈现的特点

长期的“宅”生活弱化了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缺失。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表明:56.7%的受访者觉得会导致“现实中待人接物能力较差”,50.3%的人认为会导致“真实沟通中不知所措或漠不关心”,47.8%的人选择“存在交流障碍,无法全面表达观点”,44.7%的人认为是“内心更为封闭,无法融入社会”,还有36.6%的人觉得“浅层沟通使人们无法真正相互理解”。长此以往,会导致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下降,也使得部分同学疏远现实人际沟通,冷淡处理现实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从而疏离了亲情,冷漠了友情。

1.沟通中自我情绪泛化。过度的“宅”使得大学生整体人际交往能力不容乐观,个别同学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沟通障碍。实践证明,大量的“宅”生活使得大学生对网络和电脑、手机等亚文化产生心理依赖导致其人际交往能力降低、作息不规律、生活一团糟等。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沟通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完善的个性特征和较强的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大学生“宅”一族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他们会因对网络过分依恋引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甚至产生社交恐惧和交流障碍。

2.沟通空间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共存。根据马斯洛需要理论,每个个体都有社交的需要,青年大学生渴望交流和相互理解,由此产生良好的沟通。互联网和新媒体为“宅男宅女”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他们可以在自己构建的虚拟空间里满足各种交往和沟通的要求。同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往往不愿与老师、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同龄人也容易产生隔阂,这种封闭性是青年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因此,伴随着网络这个交流平台的出现,“宅男宅女”习惯躲在自己的虚拟世界中,极少参与现实沟通和校园文化活动,逐渐形成一种封闭的心态,变成了真正的“窄男窄女”。

3.沟通中网络主动性与现实被动性共存。过多的时间“宅”在室内,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真实沟通的机会。一方面,他们可以在游戏、QQ、论坛、博客等虚拟世界中自得其乐,并在网络中主动交往,找到兴趣相投的人,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中的本人差异巨大的积极和活跃。另一方面,虚拟世界中的“我”不断得到了交往和沟通的满足,使得他们缺乏在现实生活中主动的人际交往。他们习惯用“宅”来逃避现实生活,不去主动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

4.沟通心理的隐秘性与炫耀性共存。网络主要运用文字进行人际沟通的方式,无法正确表达出非语言沟通方面的很多其他信息。由于网上交往中性格、道德、品质的差异,这种隐蔽的特征可以人为地隐秘和伪装。这种“网络交往”无论持续多长的时间,网友之间也很难明白对方的“真情实意”。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寻求自我肯定的心理使得他们在网上喜爱炫耀,2011年网络红人“郭美美” 事件就是典型的炫耀心理。他们炫耀的目的是获得一种满足感,其行为背后则是自卑和从众心理。

四、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1.思想教育路径。网络沟通虽然也可以实现与他人的互动,但我们仍然需要现实的沟通来传递感情、交流思想、表达情意。人与人之间的当面真实沟通比手机短信或网络文字沟通更容易说服对方。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共情,也就是沟通双方在情绪上的相互感染和呼应,是相互理解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们要注重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交往和沟通的真正舞台在现实生活中,在人与直接面对的实际生活中;同时我们也要创造更多的真实沟通机会,鼓励学生走出“宅”门、走出网络,多与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进行有效的直接沟通。

2.沟通技巧培养路径。现实生活中沟通技巧的缺乏,是大学生“宅”的一大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所欠缺和急需弥补的沟通技巧进行有效地培养。一是培养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在交往中,应主动热情、积极制造机会。主动的人才是自信的人,主动意味着你是一个有能量的人,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沟通机会。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表述内容明确、表达方式恰当、表达效果幽默风趣,使交往双方感到轻松愉快。三是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沟通中要注意观察对方的情绪、情感以及一些非语言性信息,给对方创造表达的机会,使沟通双方更容易达成理解,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四是善于处理冲突。交往中观点的碰撞、思想上的不一致都会导致沟通陷入僵局,因此要善于打破僵局,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友好氛围。

3.课程建设路径。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大学生不可能完全模仿他人的沟通思想和技巧,但可以塑造自我的沟通能力和技巧。高校应将大学生沟通能力教育纳入到大学生素质的教育内容中来,提高学生对沟通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一方面,高校可以开设沟通教育相关课程,普及沟通交流的理论知识,如开设“沟通的艺术”“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和“有效沟通”等课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将沟通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教学实践中,设计出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多发言、多交流。

4.社会实践路径。一方面,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和交往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学会与他人合作。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军政训练、专业实习、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劳动锻炼、社团活动、“三下乡”、科技发明等实践活动,将学生从虚拟网络世界拉到现实生活中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广更深入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沟通实践平台,并加强对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指导。

5.体育锻炼路径。学校体育锻炼以群体活动形式居多, 是一种集体性练习项目,它总是与一定的学生群体发生着交往和联系,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满足交往需要的场所和机会,成为大学生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好手段。体育运动最大特点是强烈的自身参与和频繁的人际交往,形式多样的学校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学,可以扩大“宅男宅女”们的交往面,在运动和锻炼中学会沟通技巧和培养交往能力。

6.新媒体路径。新媒体具有功能强大、应用广泛、信息传播方式多样生动等特点,符合90后大学生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QQ、贴吧、论坛、博客、微博、飞信和专业网站等新媒体作为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教育的沟通方法和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上更乐于被90后大学生接受,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以致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一是利用QQ、论坛、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开展人与人之间的多方向和多维度的沟通交流,针对大学生交往的特点和思想困惑,有的放矢地进行沟通引导。二是建设和完善专业的人际沟通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利用互联网、电子杂志、数字电视等信息传播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交往的主动性,为大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互动平台。

7.家校合作培养路径。教师和父母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天然盟友,加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家庭的大力支持。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宅”时代下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视学生为真正平等意义上的人,形成良好的交流风气和良性的交流机制,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平台。家长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与沟通,通过一些话题和子女建立沟通,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网络,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与外界接触并互动,让他们没时间或很少有时间“宅”。

热点推荐

上一篇: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八例医学分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红色经典诵读演讲稿 中华经典诵读演讲稿(大全9篇) 初中生个人读书心得体会 初中生读书感悟心得体会演讲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