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积极探索行为观察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积极探索行为观察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小编:

摘要 本文通过论述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探索,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对课堂教学实施全过程中,在每个教学时段(课堂导入、课中教学实施、课末知识巩固、内化)中教师、学生活动展示出来的行为进行积极探索如何科学的观察,能很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达到更加有效。

关键词 行为;观察;探索;课堂;有效

由于《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性质,学生在课堂中是由感知到感悟,最终到笃行。其中知为基础,行为关键。教师应对学生课堂各个环节行为进行观察,及时发现、诊断、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根据课堂观察不同目的、出发点而设计不同的观察量表,对教师学生行为进行观察。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根据不同的目标侧重点进行不同的课堂观察,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课初观察,抓住关键

在《品德与社会》课初(即导入环节),教师常常利用实物、创设情境、生活现象呈现、课件展示等形式来进行,听评课教师可以对课堂中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情况分别进行观察。

(1)在教学导入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能力、道德水平,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课本《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中,当教师提到“一米线”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的学生马上就能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银行、车站排队买票窗口、机场安检等;有的能说出一个或几个;而有的学生却对“一米线”这一说法茫然不知。在这里学生的行为展示反馈就表现出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个体间的差异,使得教师可以及时改进教学引导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改进教法。

(2)在教学导入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同在这一环节中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观察到教师对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法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教师的教学语言导向行为等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仍然是“一米线”的案例,学生对“一米线”的差异性不仅在知识中展现了出来,还在行为中展示了出来。当其中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一米线”,因为我没见到过。原来这个孩子是刚由一个比较偏远的农村转来的。此时,有一位男生不屑地说:切,土包子。声音不大,但大多数人都听到了。当时执教教师在侃侃而谈:其实,“一米线”就是……听到执教教师的小结,我当下十分失落:要是有观察到这个孩子的行为反馈,不正是这节课中的文明素养的教学目标之一吗?……

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教师能引导从学生身边例子的形象感悟到了课本中的感知,也就成就了这节课的精彩,激发课堂学习兴趣。所以这一环节对教师行为的观察是了解教师亮点的开始,是一节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有效的基础,是关键。

二、课中观察,重点落实

“感悟”是纽带,教师在课堂中突出对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展示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行为的观察和探究是重点。在课中部分,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感悟是有效达成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就像是一条纽带,牵连着“知”与“行”。

1.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感悟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等的体现,着眼于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现象的认知、分析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

如:许多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常常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讨论、交流等行为展示,在这个环节也给听评课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时间和空间。然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有的同学善于表现自我,则有的是不爱表现,有的是不会表现,以及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有的小组有条不紊的进行,而有的小组会发出争吵的声音,有的小组全员

行动,而有的小组会出现个别学生在旁无事可做的情况。因此,观察学生在这时的行为,是了解学生对知识学习、领会的程度以及小组合作意识与学习的探究能力,更是了解对本课教学内容相关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重点突出“悟”的落实。

2.在教学过程课中教师行为的观察。这一环节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展示行为的观察,是为了解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教学设计合理性和有效性检验以及对课堂氛围的好坏,对学生调控能力体现等方面进行了解、分析。一方面是发现教师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上怎样下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师素养的了解,教学特色的体现。通过观察和反馈,能够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快速成长。

如;在观察《文明素养面面观》一课当中,一个小组汇报时提出不文明的现象之一是随地吐痰,此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马上呼应:我刚刚就看到下面有一位听课的教师有随地吐痰。执教老师瞬间处于尴尬,停顿一下说到:这说明许多人都拥有这个不文明的习惯,哪些同学还有发现生活中其他不文明行为吗?这样顺势利导,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课堂内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有效的教学设计能积极落实教学目标达成。从而教师素养得以体现,更是教学特色的发现。以及了解教师的评价艺术的巧用,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教学设计的效度,学生思维的激发等,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培养,创造良好平台。

三、课末观察,提升内化

笃行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意识是否真正内化为学生生活中的良好行为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偏向于检验运用及更好的引导、提升。

1.对学生知识内化行为的观察。观察的目标就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行为的迁移,生活中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感知和感悟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行为应该成为这一堂课是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评判的重要依据。如:在教学《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中,执教教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不文明行为,让学生就在班级中开始寻找和自我表白曾经有过不文明行为的现象,再让这些学生表达自己在学习之后现在应该怎样表现这些行为的表述。这一观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很好评价,同时听课者较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课堂效率。是对学生回归生活,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表现的了解。这样让学生的学习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务实、有效。

2.对教师小结行为的观察。在这一环节中观察教师对学生体验情境的创设,以及从知识到能力的内化的有效性指导。教师常通过体验情境的创设来更好地让学生的学习认知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在我身边”这一课的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某个守法行为的再现表演,还可通过对某一不守法案例的辨析等,来观察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效果,以利教师更好地突破难点,落实引导课后在实际生活中怎样守法和用法。所以这里的观察是要发现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意识,教学目标达成、学生知识内化的引导等有效设计的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教师专业的培养。特别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对促进课堂教学有效乃至高效提供有益的探索。

热点推荐

上一篇:学校安全责任风险及其规避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铁路技师个人技术总结(十四篇) 创新感想心得体会和感想范文(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