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策略

试论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策略

小编:

摘要: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最主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一直作为中小学教材被广泛使用。他的作品因为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精神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社会里,鲁迅的作品已经不再受青年一代的重视,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状况,许多老师和学生甚至抵触鲁迅的作品,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认识鲁迅作品的教育意义,了解鲁迅作品的真谛,应用新媒体技术设备,采用对比方式学习鲁迅的作品,贴近青少年学生审美情感心理,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鲁迅 中学语文 教材 教学策略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鲁迅的作品就开始进入到初高中课本,像《孔乙己》、《一件小事》、《药》这些作品和部分杂文,当时是因为推崇白话文而选编的。从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区语文教材开始直到解放后,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选编较多的部分,文革阶段和政治联系比较密切,当时别的作家作品都被撤下,鲁迅的作品成了中学语文教材中唯一的教材。文革结束后,情况有所改善。

1 鲁迅作品的价值

由于鲁迅本人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情结,他在少年时期就有忧国忧民的意识,这个可以从他东渡日本,幻想以学医救国可以看出;作为文人,他又将这种忧患意识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主体性和真切的同情心。

1.1强烈的民族性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带头人,他深为当时国民中的思想意识落后,深受封建余毒迫害而麻木不仁感到愤慨,他具有屈原那种“举世皆醉而我独醒” 意识,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在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像一面镜子,让所有的国民从中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他在作品中对一些传统现象都做了深刻的批判,在《藤野先生》中,他为那些围观杀头示众的“看客”悲哀,这些人已经麻木得不分是非,只要人多的地方,他们都赶去看,连某人吐了一口吐沫,自己蹲下去,也会招来一群人。这些麻木的人在他小说中成了一组群像,像阿Q,祥林嫂、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酒客都是这种人,鲁迅塑造这些形象一方面是揭露和批判,更深的原因反映了在腐朽文化下的中华民族的病态。这种具有举镜让人自照的行为具有惊醒世人的作用,使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都会为自己的民族劣根性感到羞愧,因此学习鲁迅的作品具有树立民族自尊的作用。

鲁迅先生一生痛恨的是安于屈辱不知反抗,彷徨逃避的奴性哲学,他主张以人为本,认为人性主体的缺失才是导致文化精神的丧失和人性麻木的根源。因此他笔下塑造的人物都是深入人性本质、触及灵魂的,读他的小说,总让人产生无法回避,必须要做深深自责的感觉。

在《祝福》,面对一生不幸的祥林嫂,整个鲁镇都没人对她可怜的身世中给予一丝同情。对于她反复诉说的孩子被狼叼走的辛酸往事,没有人安慰她,总是在她刚开始诉说:“我真傻,真的”时就将她的后面给截断了;她连死了两任丈夫,别人不仅不同情,反而认为她不吉利,连祭祀的活也不让她做,尽管她诚心诚意。对于她 一生不幸,还要编出一套死后下地狱的可怕前景来吓唬她。在小说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知道整个鲁镇人是麻木的,但是“我”又干了什么?在内心深处“我”和鲁镇所有的人并没有多大区别,最后“我”作为知识分子对麻木的现状无力改变,只能离开鲁镇来逃避。小说正是通过我的觉醒和无力来反衬人格追求和主体意识的重要性,批判主体意识丧失的悲哀!学习这样的作品也是为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追求精神自由。

1.3真切的同情心

在鲁迅的小说中,描写了大多数麻木而缺少同情心的人物。像《药》中的华老栓为了治好华小栓的病,花高价从侩子手那里买下了人血馒头,全然不知这是革命者夏瑜的人血。《孔乙己》中,孔乙己被举人老爷打折了腿,整个咸亨酒店的人都当做笑料,孔乙己死了,掌柜的关心的是欠着的酒账还没还。《阿Q正传》中,面对赵老太爷和假洋鬼子的欺负凌辱,阿Q只能用精神胜利法“老子被儿子打了”来自慰。对于比自己弱势的小尼姑、小D,他还要去欺负人家。

对于这些麻木不仁的人物,鲁迅在批判和谴责的同时,其实还是怀着深深的同情,同情他们的愚昧。造成这种悲哀的,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种深刻的同情,可以激发学生对真诚和爱的关注,对冷漠的批判。

鲁迅的作品出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之外,在文学方面也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在散文方面,他具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在小说方面他善于利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在杂文方面,他善于运用形象化和讽刺手法,这些艺术创作方式都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2 中学语文教学中关于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选材上已经开始变少,还引起一些争议,认为鲁迅的作品已经不再使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多数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没多大帮助。造成这种原因主要始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对鲁迅先生作品的认识不足

鲁迅先生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社会时代,当时在国外大多数国家都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的社会,中国也开始向民主制度过渡,但由于中国的落后,尤其是中国农民还处在封建礼教流毒中,对于外面的变化毫无知觉。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感的文人,鲁迅为这种现状深感悲哀,他用自己的笔来呼唤人们觉醒,批判这些麻木的现象。学习鲁迅的作品,如果不从他生活的环境去理解作品,作品就显得深奥。

2.2对鲁迅先生的看法被植入了太多的政治因素

对鲁迅先生的看法主要还是由于建国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中被植入了太多的政治因素,由于在文革期间,中学语文所选的教材全部是鲁迅作品,都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他的那些描写农民的小说都被贴上了“揭露封建社会,揭露旧中国”的标签,以至于对其中的蕴含的作者思想都没有细细体味!在今天,政治化倾向已经淡出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过分强调政治化,不仅教师怕教,学生也不爱听。 2.3教师对于鲁迅的作品了解不够

有的教师还是以自己当年学语文时的方式来教授鲁迅作品,不仅泛政治化严重,而且那种方式也比较落后,应当要用新的方式,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来看待鲁迅作品。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首先要从了解他本人开始,关于鲁迅的传纪有他侄女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以及林贤治的《人间鲁迅》和林志浩的《鲁迅传》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鲁迅,只有熟读这些作品才能全方位地了解鲁迅的为人和他的思想,这样才能全面理解鲁迅的作品。

2.4应试教育下,语文这种特殊的科目也被赋予了标准答案

我国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在应试教育下,学习都具有功利性,语文这种特殊的科目也被赋予了数学一样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氛围下,所有的语文教学都成为在用词用句的含义选择,将一部文学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性、人文性都忽略了,这样的教学法,不仅是鲁迅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成了工具化、应试化的训练对象。

正因为有以上这类原因,作为思想深刻的鲁迅作品,不仅没能在语文教学中起到启迪作用,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这确实是文学的悲哀。

3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

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家,以其特殊的个人风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他的作品,不仅可以了解一段时期的特殊历史,还可以通过作品学习他的民族精神。要学好鲁迅作品,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在教学中充分认识鲁迅作品的教育意义

在今天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思想意识方面变得越来越狭隘,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呈冷漠态度,例如在当前,面对我国的空气污染,经济不及国外发达这种局面,很多人想到的是离开祖国,移民一个空气好,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于国家存在的问题没有努力去克服,找到病源。而鲁迅先生当年却是抱着一腔热情远渡日本,希望用高明的医术来救国救民,后来发现我国落后并非是缺乏医术,而是人民思想落后造成的,于是他拿起笔来,以小说和杂文来痛砭社会顽疾,以达到民族精神自醒的目的。因此学习鲁迅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格修养。

在鲁迅的作品中,尤其是他的小说,描写的都是他的故乡绍兴的风俗人情,无论是人物生活的环境,还是人物语言都有浓厚的绍兴地方气息,像“茴香豆”“梅干菜”“毡帽”等,读到他的小说,仿佛置身于绍兴乡下。这些都可以让读者了解绍兴的地方特色。此外,鲁迅的小说语言具有精炼、传神之妙,像祥林嫂的那句:“我真傻,真的。”阿Q的“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看到这两句话就会有一个可怜的女人站在人们面前,卑贱地希望人们能听她说说自己的辛酸;可怜的阿Q被打了还要强装欢笑,这两句话已经成为经典,代表了两个文学形象,就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对于《哈姆雷特》一样。还有杂文中“阔人”和“窄人”的对比又会使人忍俊不禁。这些经典的语句值得学生去学习。

由此可见,学习鲁迅的作品要通过作品看作者的思想,培养学生敢于揭自己疮疤的勇气和爱国的民族精神。

3.2教师要了解鲁迅作品的真谛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对鲁迅先生的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学习鲁迅作品。

了解鲁迅作品的前提是要了解我国的近代史,尤其是鲁迅生活的年代,只有了解这些作品的背景,才能了解鲁迅当时的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同时要多读鲁迅的作品,摒弃过去那种泛政治化的印象,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来看鲁迅的作品。目前,我国文学界关于鲁迅的研究资料也很丰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多读一些鲁迅的研究史,以及一些关于鲁迅的传纪

3.3应用新媒体和对比方式学习鲁迅的作品

在新时期,新媒体教学已经走进了每一个中学课堂。在学习鲁迅的作品时,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来了解鲁迅作品的背景。一些电影作品因为有直观性,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都有比较真实的还原。鲁迅的作品被拍成电影的有《祝福》、《阿Q正传》、《药》、《伤逝》。

除了利用新媒体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新式的教学方式,比如用鲁迅作品和同时期的作家作品作对比,以此来分析鲁迅的风格。例如同时期的沈从文也是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他写的是湘西,但他的作品都是赞美故乡的美好,而鲁迅却是批判和揭露故乡的丑恶。

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中,不止一次地写到了看客,这是他最深恶痛绝的。在学习中也可以用鲁迅不同作品中的看客加以对比,例如《药》中的看客,《祝福》中的鲁镇人,《阿Q正传》中的未庄人,《孔乙己》中的酒客,找出他们的共同点。用这些方法来提高学习兴趣。

4 结语

鲁迅先生的作品因为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才显得深奥,而这种思想性正是我们这一代所缺少的,因此更要加强学习。

参考文献:

[2]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鲁迅研究月刊,2012(01).

[3]冯光廉,吕振.再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热点推荐

上一篇:渗透哲理,让中考作文闪烁智慧的光芒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绑架游戏心得体会(精选9篇) 最新环保公司社会实践报告(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