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鲁迅文学创作中拜伦式英雄的中国化

论鲁迅文学创作中拜伦式英雄的中国化

小编:

摘要:清末文坛的拜伦热给鲁迅带来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漂泊、孤独和具有反抗气质的“拜伦式英雄”已经深入到鲁迅文学创作的灵魂,他结合中国的实情,发掘其可利用的价值,在自身的文学创作中使拜伦式英雄中国化。鲁迅在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些中国语境下的拜伦式英雄,对拜伦式英雄这一异域形象经历了由乌托邦式的憧憬到遇到卷土重来的传统势力后在妥协中求生存的转变,不同层面地展现出拜伦式英雄的质疑精神和抗争元素。其小说精心刻画的拜伦式英雄为改造国民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关键词:拜伦式英雄;中国化;质疑精神;抗争元素;改造国民性

一、拜伦式英雄的引入

三、拜伦式英雄在中国的改造和利用

异国形象并非异国情况的复制,“文学中对于异国形象的表述,重要的不是追求一个文化事实,而是发掘其可利用的价值”[15]3 今天我们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下解读鲁迅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可以看到鲁迅的创作是面向未来的,这一点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风格俱存的鲁迅与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所不同的地方。拜伦对现实失望后采取的是逃离的态度,他借写诗躲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书写伤感孤寂的情绪,而鲁迅则在寂寞、苦闷、彷徨之后开始通过写作来治疗自己的孤寂,同时积极思考解救的方式。鲁迅希望通过引进有冲击传统斗志的拜伦式英雄,使读者在意识层面上挣脱传统道德对精神的束缚,逐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参与社会重构的目的。经鲁迅中国化改造后的拜伦式英雄不再止步于为自己的理想漂泊、流浪,而是更进一步,肩负起改变未来社会的历史使命。《狂人日记》篇末的“救救孩子”好似“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对未来呐喊;《药》在结束前鲁迅特意向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志士夏瑜的坟头添上了花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的第一部小说集以《呐喊》命名,为的是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如何使拜伦式英雄从解构封建权威至抗争时不再孤独,把国民的从众心理变为团体合作,是他思考的问题。他认识到在改造国民性的历程中,妇女是不容忽视的,因而他的小说中也不乏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塑造得不像拜伦的诗《她在美中行》那样形而上,但确也有像海盗的女儿海蒂那样不惧权威、孤身奋斗的女性。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吴S. 翻译・构建・影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阿英. 晚清小说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孟华. 比较文学形象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许寿裳. 亡友鲁迅印象记・许寿裳回忆鲁迅全编[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6]拜伦. 曼弗雷德 该隐[M]. 曹元勇,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7]鲁迅. 鲁迅全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鲁迅. 鲁迅全集:第六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曹顺庆. 比较文学学[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2]鲁迅. 鲁迅全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6]鲁迅. 鲁迅书信集:下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热点推荐

上一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国际市场营销分析报告(通用19篇) 教师工作日志心得体会(优秀14篇) 白露节气的农业谚语(优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