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农业转移人口省际迁移理论与实证研究

农业转移人口省际迁移理论与实证研究

小编:

摘要: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推广,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跨区、跨省迁移的自由度越来越大,而自发迁移的农业转移人口迁往何地是遵循经济理性原则的。基于经济理性选择理论,从收益成本的视角构建农业转移人口省际迁移测算模型;采用我国31个省区统计数据,测算2013年各省区农业转移人口的省际迁移收益矩阵、人口外迁拉力和内迁引力,分析表明:各省区内迁引力差距巨大,而外迁拉力基本一致;农业转移人口是流入本省区城镇还是流向外省区城镇,主要取决于本省区的内迁引力,内迁引力大于外迁拉力的省区即为人口净迁入省区。进一步的预测分析表明,各地人口还会流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人口迁出地区需要有超越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并加快改善劳动力收益状况,才能留住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人口迁移;跨区迁移;省际迁移;经济理性;迁移收益矩阵;“推―拉”模型;外迁拉力;内迁引力

中图分类号:F302.3;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6001008

一、引言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民职业转变成非农产业工人、身份变成市民(户籍转为城市户口)、素质市民化、价值观念及生活城市化(刘传江,2012)。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有计划性市民化(如政府拆迁)和自发性市民化两种类型。计划性市民化在一定程度上遵循政府的人为安排,但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简称《意见》)的实施,户籍制度障碍被拆除,自发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越来越多。大量自发性迁移导致全国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动和就业分布的重构,对各地城市规模及功能扩散、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分化和环境演变均有重大影响。因此,把握在农业转移人口转户市民化过程中,什么情况会转户、多少人转户、往哪里转等宏观演进规律,是判断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对地方政府制定城镇化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人口发展战略、人口管理政策以及国家制定空间开发政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内外关于人口迁移分布的研究成果较多。西方较早的研究是莱文斯坦的人口迁移七法则,认为人口迁移倾向短途,迁移的吸引中心留下间隙被来自较偏远区域的移民所填补,迁移的离散过程与吸引过程对应,长途移民的目标是向商业与工业中心大城市迁移,农村居民较城镇居民的移民倾向更明显。而后来的研究多数是从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的角度进行,关注的重点是劳动力市场的空间联系和人口区域转移的动因,其中“推―拉”模型是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在国内,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迁移理论,相关研究主要是对地区人口迁移规律和迁移特点的总结。已有研究为本文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省际迁移的宏观分布及演进规律奠定了基础。

在未来,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空间分布及其演变将不再受到户籍制度的约束,但还是会受到转移前后的收入差异、转移成本以及自身的知识技能等因素的约束。农业转移人口是经济理性的,外出就业、转户市民化总是带着各自的动机与愿望(单菁菁,2014)。本文认为迁移的发生与迁移收益大小有必然的联系,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打工的初忠就是为了挣钱,经济因素决定了他们是否外出打工;而迁移人口市民化(转户)是其在城市有稳定的工作、适应城市生活后,对现实进行综合评估后做出的决策。因此,迁移决策并不能完全用西方迁移理论来分析,需要结合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自身行为过程来分析。已有文献的理论模型没有建立在中国实情的基础上,忽略了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决策的微观决策基础(即迁移的收益最大化),只是对历史迁移数据反映出的规律进行总结,对预测人口区域迁移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的有效性较低。有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决策的微观决策基础,构建一个测算省际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模型,为测度和预测农业转移人口流向和流量建立理论基础,进而采用我国31个省区的有关统计数据,实证计算2013年省际人口迁移的外迁拉力和内迁引力,并基于各省区同步发展的情景进行了省际人口迁移预测。

二、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

1.跨区迁移过程模型

按照中国现行政策,农村向城市迁移户口不可逆,农村迁往城市容易,迁回农村难,且农村之间的户口迁移也很难。假定共有n+1个行政区域,那么农业转移人口可选择的迁移目的地为本地城镇和n个外地城镇(如图1)。

图1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

一般的讲,若没有家庭、制度等因素的阻碍,目前我国农业人口自发市民化的完成需要经过两个阶段(徐爱东 等,2015):首先,农业转移人口因经济压力,对本地农村和目标迁入城市的经济、环境、制度以及自身的特征进行评估,进而对迁移成本与收入做出比较,如果认为进城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以及更好地实现自身知识技能的价值,则会选择进城创业就业,但这时其并不会迁户口,并保留土地作为生存保障(我们将这一阶段具有农村户口而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群称为农业转移人口,也即通常所说的“农民工”);进城创业就业一段时间,并基本稳定后,农业转移人口会再次进行成本收益的综合比较,如果其在城镇的收益(当然是扣除迁移成本后的)确实比在农村高,则决定转户市民化,即选择迁移户口,并放弃土地,成为真正的市民(如图2)。

2.跨区迁移收益矩阵

本文借鉴和发展Chiswick、Sjaastad、Becker等人的劳动力迁移人力资本投资模型,从经济收益角度描述迁移决策过程。假设第i个区域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城市就业创业收入和成本为:

Wai=Ai+αHi(1)

Wci=m(Ii+βHi)(2)

Ci = (Cci -Cai ) + ξi, Cci≥Cai(3)

ξi=θ(N-Hi),n≥H, θ≥0(4)

(1)式是对Chiswick模型的继承,(2)式是本文对原始模型的扩展。其中,Wa、Wc分别为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城市就业创业收入,Ai、Ii分别为农村、城市的基础性收入(I i≥Ai),αHi、βHi分别为农村、城市的知识技能附加价值(α、β分别为农村、城市的知识技能附加价值系数,β≥α),H为知识技能水平,取决于文化程度等个体特征。Michael Todaro曾经建立过一个横断面收入折算预期模型,但在本课题组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民并没有那么长远的打算,主要依据当年人均的经济数据来做决策,因此,本文收益成本采用当期变量。m为农业转移人口获得城市就业创业机会难度系数。Cci、Cai分别为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城市就业创业的生产生活成本,一般情况下,城市生产、生活成本高于农村,成本之差(Cci-Cai)为迁移的基本成本壁垒;ξ为迁移的抬高成本壁垒,是农民进城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提高知识技能水平而付出的成本,抬高成本是农民原有知识技能水平Hi和迁入地城市市民平均知识技能水平N之差的函数;θ为知识技能水平提高的难度系数。 外迁拉力方面,全国各省区外迁拉力基本在2万元/年左右,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与中部、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说明在全国范围内,各省区对各地农业转移人口迁出的拉力基本一致。

以上分析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外迁主要取决于目的地省区城镇的内迁引力。由于农村收益太小,城镇收益决定农业转移人口是否迁移。人口迁出省区内迁引力小于省内迁移收益,人口迁入省区内迁引力大于省内迁移收益。现实中,则表现出如下人口流向规律:农业转移人口往外省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广东等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往外省迁移的主要来源地分两部分:一是河北、吉林、山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相邻地区;二是不发达的贵州、甘肃、陕西、四川等西部地区。

4.迁移量的预测

根据上述假设,迁移量的预测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找到表1中各个变量在各省区的历史数值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第二步,用(5)式计算出全国各省区历史和未来的迁移收益矩阵。第三步,用(7)、(8)式计算全国各省区历史和未来的外迁拉力和内迁引力。第四步,用牛顿迭代法估计(7)式的参数,得出预测模型的具体形式(为消除变量之间数量差距太大问题,预测模型中各变量均采用标准化值)。第五步,将未来的外迁拉力和内迁引力代入预测模型,计算各省区未来的迁入人口数量。

考虑到全国各省区经济社会每年都在同时向前发展,影响各省区人口迁移量的主要变量是各省区自身的内迁引力,本文在2014年各省区内迁引力同时增长7%的情况下,对各省区迁移人口数量进行预测 (如表4)。预测结果表明:如果按照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情景,人口净迁入省区迁入人口还会增加,而传统净迁出省区人口还将减少,人口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集聚的趋势没有改变。结合表2中各省区的城乡收入、成本数据,不难发现:同步发展时,发达地区的增量比不发达地区大,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还将扩大,农业转移人口为实现效益最大化,还会向发达地区转移。

四、结论与思考

本文基于经济理性选择理论,从收益成本的视角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省际迁移测算模型,通过测算全国各省区农业转移人口的省际迁移收益矩阵、内迁引力和外迁拉力,发现各省区农业转移人口是流入本地城镇还是流向外省,取决于本省区城镇对外地人口的迁移引力和外省城镇对本地农民的迁移拉力;引力大于拉力的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基于各省区同步发展的预测表明,农业转移人口还会继续流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

由于全国人口自由迁移的政策基本一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推广,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跨区、跨省迁移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农民是自主决策的主体,其行为的选择已越来越趋于经济理性。自发迁移的农业转移人口迁往何地是遵循经济理性原则的,全国各地农业转移人口的外迁拉力平均值基本一致,如果本省区城镇引力小于发达地区的城镇引力,人口还会继续流失。只要省区之间的城乡生活的预期成本、预期收入存在差距,就有迁移。人口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集聚的趋势短期还不会改变,人口迁出地要留住人口,发展当地经济和产业,需要有超越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并加快改善劳动力收益状况,否则,人口将继续迁出。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时必须以人口宏观演进规律为基础,依据全国整体数据,经过定量分析判断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流向。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家宏观调控将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为主基调,全国经济增长由10%以上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要去产能化、金融要去杠杆化、房地产要去泡沫化、环境要去污染化,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要由过去靠“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转向靠改革创新的“制度红利”。内地省区应加大力度降低城乡生活的预期成本,增加预期收入,注重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生产服务技能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及技能,让农业转移人口更多地留在本地,为有效益、有市场需求的产业提供人才保障,确保形成新的增长点。

本文依据全国31个省区的年鉴数据进行研究,为揭示人口宏观迁移的演化规律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尽管代表了不同省区总体发展情况,但由于各省区内的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差别很大,同一省区内各地市的社会经济特征也不一定相似,今后的研究还需对不同区域进一步细分,以便更加具体地反映各地的人口迁移情况,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将省际城镇人口的迁移纳入研究的范畴。

参考文献:

国务院办公厅.2014.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Z].

黄祖辉,钱文荣,毛迎春.2004.进城农民在城镇生活的稳定性及市民化意愿[J].中国人口科学(2):2228.

刘传江.2004.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之路[J].人口与计划生育(10):4447.

刘易斯.1989.二元经济论[M].施炜,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单菁菁.2014.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回顾、评析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1):1822.

檀学文.2012.稳定城市化―一个人口迁移角度的城市化质量概念[J].中国农村观察(1):2126.

托达罗.1991.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托达罗.1994.乡城人口流动的经济理论[M].朗曼出版公司.

徐爱东.2005.非公有经济创业激励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J].西部论坛(2):1217.

徐爱东.2012.统筹城乡背景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R].重庆市民建课题.

徐爱东.2012.重庆市农民创业情况的研究报告[R].重庆市软科学项目. 徐爱东,龙勇.2008.重庆非公有经济创业与统筹城乡发展[J].财经科学(8):117124.

徐爱东,吴国锋.2015.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微观决策机制研究[J].西部论坛,25(3):1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3.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Z].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3.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Z].

FAN,SUN C,M,ZHNEG S. 2011. Migration and Split Households: A Comparison of Sole, Couple and Family Migrants in Beijing, China[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43(9):21642185.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s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XU Aidong1, WU Guofeng2

(1. School of Economic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2. School of Soci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and popularization of register system, the free degre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o transfer between districts and between provinces becomes bigger and bigger, however, voluntary transferred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lways follows economic principle. Based on economic rational choic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nefit cost, the measuring model for interprovincial transferred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statistical data of 31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we calculate payoff matrix of the transferred population, outward transfer pull and inward transfer gravitation, and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ward gravitation in each province and municipality is big while the outward transfer pull is basically the same, that whether the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ransfers into the local town or the other provinces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inward transfer gravitation, and that the provinces and the municipalities whose inward transfer gravitation is bigger than outward transfer pull have net population inflow. Furthe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reveal that the population in each place will flow to the developed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around Bohai area,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Zhujiang River delta. The places with outward transfer population ne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igger than the developed places and need to improve labor wages so that more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can be kept in local plac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population migration; interdistrict migration;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economic rationality; migration payoff matrix; “pullpush” model; outward transfer pull; inward transfer gravitation

CLC number:F302.3;F127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6748131(2015)06001008

热点推荐

上一篇:技术创新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学校艺术节主持词及开幕式串词(通用17篇) 总经理述职报告最新 总经理述职报告最新完整版(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