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新世纪诗歌写作的多元格局及其反思

新世纪诗歌写作的多元格局及其反思

小编:

新世纪诗歌已经走过近十五个年头,在这十五年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多元文化格局的逐渐生成与定型,新世纪诗歌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题材选择、审美趣味等方面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鲜明的丰富性与驳杂性,多元共生的诗歌格局成为新世纪诗歌的主要形态。从新世纪诗坛的整体格局来看,诗歌写作队伍愈发庞大,各种写作风格并行不悖,各类诗学主张自由彰显,诗歌事件层出不穷,诗歌的传播方式立体多元,正所谓:“老一代诗人雄风不减,朦胧诗人余晖依旧,第三代诗人势头正健,知识分子和学院派沉稳前行,民间口语化写作阵营日趋热闹,中间代集体登场亮相,陆续加盟、暂露头角的70后、80后来势凶猛,诗人们已远不止‘四世同堂’了。”①新世纪诗坛呈现出了老、中、青四五代诗人“同台竞技”的壮丽景观。

一、新世纪诗歌书写向度的多元并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歌经历了由文学中心地位的中兴到边缘化的旁落,遭遇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和“合法性质疑”。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式微的局势似乎有所扭转,诗歌氛围渐转浓郁,诗歌活动异常活跃,日渐冷寂的诗坛又焕发出了无边的活力,给人一种诗歌重返文学中心地位的复兴表象。通过诗人们的不断探索,新世纪诗坛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呈现出一些新的美学特征,先前统领诗坛的风格流派逐渐多极化,一些流派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和“分化”,诗歌的书写向度走向了多元并立的格局,真正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

新世纪诗坛,“个人化写作”得到进一步拓展。20世纪80年代,诗歌常常以“集体状态”或“群体命名”的方式出场,诗人们则以流派或团体的姿势向诗界进发,在诗歌风格和审美流向上呈现出清晰可鉴的共同性特征。到了90年代,随着诗歌书写的进一步深入,商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集体书写”的方式开始渐渐失效,社会开始呼吁诗歌“深入当代”,完成“对当代噬心主题的介入和揭示”,②以完成诗歌对当代题材的处理。在此背景下,诗歌开始放弃“大写时代”的创作路子,走向普遍“个人化叙述”和“指向内心”的写作,诗人们进入无共同主题的“个人化写作”时代。进入新世纪,这种“个人化写作”倾向开始大量与“现实”接轨,诗人们开始“将视点投向以往被视为‘素材’的日常琐屑的经验,在形而下的物象和表象中挖掘被遮蔽的诗意”。③日常化乃至世俗化社会生活场景开始介入诗歌书写,诗神被从天空请回了大地,诗人们完全以独立个体的姿态歌唱,在日常琐事中提升多元繁复的诗意,新世纪诗歌书写开始由“个人化写作”转向了更为深入的“个性化写作”。因为日常化和世俗化进入了诗歌书写的空间,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被打通,诗歌写作由上世纪朦胧诗的“写什么”,第三代诗人的“怎么写”到了新世纪诗歌的“为何写”,“表达”成了诗歌的主要职责,诗歌在题材选择、风格特征、审美趣味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为新世纪诗歌的“个人化写作”拓宽了道路。在“个人化写作”得到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同时,新世纪诗歌呈现出了努力向下的姿态,尽量向日常事物和世俗世界敞开,其结果就是“叙事”的大量进入,导致诗人们放逐抒情、淡化意象、疏离想象、摒弃繁复,在注重“表达”的同时,对诗歌的内在品质、诗艺、审美以及思想欠深入思考,诗歌呈现出表达的空泛化,诗歌理想缺失,文化内涵淡化,诗体意识薄弱。诗歌是叩问人类灵魂的作品,在精神的建构上召唤真善美,在现实生活中鞭笞假丑恶,新世纪诗歌在“个人化写作”取得一定实绩的同时,还需要从“个性化写作”向“人性化写作”提升。

“及物写作”是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突出特征。新世纪诗歌出于对20世纪80、90年代诗歌缺憾的纠正和反思,开始重建诗歌担当精神的诗人们走出自我营造的“想象空间”,从“仰望天空”的务虚姿态逐渐转向“脚踏实地”的务实路径,让诗歌从“大词”“圣词”书写走向对日常事物的现实书写,不断“深入当代”,介入现实,努力做到“及物”,以“此在”处境和经验,替代乌托邦和宏大叙事,致力于对日常生活的诗意提升。“及物书写”强调诗歌的人间烟火气,表现芸芸众生的生活情状,纠正了以往诗歌那种凌空高蹈、与社会生活过于疏离的状态,诗人们不约而同地从日常化、世俗化甚至平庸化的现实生活中挖掘诗意,通过对普通大众的生存境遇和感受的表现,加强诗与当代生活的联系,诗歌表现出向下的书写姿态。诗歌的“及物书写”表现在具体的创作中,就是大量“叙述生活”的因子进入诗歌场域,诗人们通过“叙述”的手段,将生活与诗歌的关系调试到一种最佳状态。注重细节、设置情景、铺排情绪、张扬个性等成了“及物写作”的主要美学特征。“及物写作”作为新世纪诗歌写作的一种新的美学形态,为新世纪诗歌写作提供了新的书写空间,诗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诗人对社会的关心和关注更加密切,对社会公共事件和生活现象的反应更加迅速,诗歌的担当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诗歌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甚至“干预”到人们在一些社会公共事件中的具体“行动”。“及物写作”作为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突出特征,其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因其不断与日常接轨和向下的姿态,一些诗歌呈现出放弃理想、拒斥崇高、远离意识形态视野等弊端,一些诗人更是走向极端,在诗歌中呈现的是一片庸常、卑俗、烦琐而无奈的灰色书写。“无标准写作”“无难度写作”“无姿态写作”等充斥诗坛,使诗歌丧失价值判断,缺乏历史方向感,形成无思想、不思想的格调和状态。新世纪诗歌的“及物书写”在向下的过程中必须怀揣理想,让现实的辉光照耀崇高的诗性,才能走出一条宽阔的“深入当代”的诗歌书写之路。

进入新世纪后,“口语写作”得到了诗人们的重视,成为诗歌写作的新向度。“口语写作”作为与“书面语写作”相对应的一种诗歌语言表达形态,它在新世纪诗歌写作中得到进一步彰显。“口语”作为更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因其鲜活、生动、平实等特点与新世纪诗歌写作重心的下移和表现日常生活的需要恰好相适应,受到诗人们的青睐。新世纪诗歌“俗化”写作热潮的掀起给“口语写作”带来了一片生机,诗人们纷纷将视角向下移动,以民间化的眼光打量芸芸众生的凡俗生活,以“零距离”的叙述视角表现当代人当下的生活情状和心理情绪,对于以往诗歌中以“书面语写作”为主的贵族化写作进行反叛,一改过去诗歌书写中的“理想高扬”和“宏大主题”等,而是着眼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入打量,对诗歌中一直存在的贵族化倾向构成了一种难得的匡正和抑制,为当代诗歌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新世纪诗歌通过“口语写作”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一直处于“庙堂”之上的诗歌开始走向“江湖”,曾经被视为“高大上”的诗歌开始走向平民化,吸引了更多的诗歌爱好者参与到诗歌的创作活动中来,诗歌“创作”进入一种“写作”时代,掀起了诗歌书写方式的一次新革命,使诗人们看到了重建诗歌中心地位的可能。“口语写作”因其亲切、自然、朴素、平实等优势为新世纪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质素,使新世纪诗歌获得了新的“书写空间”,成为新世纪诗歌写作的新向度,新世纪诗坛也因此出现了回暖和繁荣的迹象。然而,因为“口语”先天的交流陈述功能,在诗作中大量使用口语,势必造成“口语”泛滥的新危机。沈奇很早就注意到了“口语写作”的危害:“浮躁、粗浅、游戏化的心理机制,无标准、无难度、只活在当下的创作态度,已成时弊。”④“口语写作”颠覆崇高与神圣,剔除精英色彩,在追求平淡、庸常和俗化的过程中,诗歌表达呈现出重复、嗦、芜杂,语言过于直白,这大大降低了诗歌对于大众读者审美情趣的引导作用,加剧了诗歌的游戏化功能,降低了诗歌的审美功效,使得诗歌的诗性特征丧失,抒情弱化,写作难度降低,最终走向了与其初衷相反的粗制滥造道路,这是“口语写作”值得深思和反省的。 在新世纪诗坛,“底层诗歌写作”的异军突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诗歌现象。打工诗歌、草根诗歌等命名的相继出现,关注底层人民生活的,表现“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的,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平民化”色彩的诗歌大量涌现在各级各类诗歌刊物和网络诗歌场域,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诗歌潮流。“底层诗歌写作”是随着新世纪社会分层现象的日趋明显而随之出现的,它作为抵抗“精英写作”的姿态出现在新世纪诗坛,为大多数身居底层的人们获取了“表达机会”和“话语权力”,这是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对长期被疏离在“主流话语”之外的一种反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国家、社会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普通大众参与重大社会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强,对公平、正义、民主等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催生了具有底层生活经验的诗人们通过诗歌发出了对自身艰难处境和社会不公的追问,对自我“主体意识”的确立进行建构,争取各方面的权利成为底层诗歌表达的有效途径。在“表达自我”的过程中,底层诗人们除了表达自己的“苦难意识”,对自我艰难处境以及命运的忧思外,还寻求介入现实生活,凸显社会担当,以“个人化”的视角,打开了诗歌对现实世界的真实书写,提高了诗歌处理现实和历史的能力,重建了诗与现实的互动关系。“底层诗歌写作”为构建新世纪诗坛的良好生态做出积极贡献,让诗歌书写真正敢于直面社会现实,切入时代良心,诗歌的多元化写作得到具体落实。但随着“底层诗歌写作”的不断泛化,其表现出的“底层表述”和“社会担当”意识的“诗用”功能被不断扩大,“底层经验”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过于接近,题材雷同,道德批判意识泛化,诗歌写作技巧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严重损伤了“底层诗歌写作”的美学风格、语言特色、意象体系等,关涉“诗美”建构的审美因素被忽视,落下了让人诟病的把柄。“底层诗歌写作”必须立足于“底层经验”,不断提升“表达自我”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优势。

新世纪诗歌写作向度的多元化走向,带来了新世纪诗歌写作的阶段性繁荣,诗人们不再以激进偏执和高歌狂飙的姿态开展诗歌活动,而是以一颗平常之心潜入诗歌内部,对诗艺进行精心打磨,以提升“文本”品质。尤其是近年来,诗人们不再占山头、拉派系、搞运动、树旗帜、提主义,而是以非常个人化的姿态潜心创作,从喧嚣中出走,回到诗歌的本位,从多方面寻求诗歌艺术的突破,这是特别值得称道的现象。

二、“下半月”刊、民间诗刊的

兴盛与网络诗歌的崛起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诗在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方面都发生非常重要的变化,官方诗歌刊物“下半月”刊纷纷面世,民间诗刊的再次兴盛以及网络诗歌的崛起,为新世纪诗坛的诗歌传播方式带来了新一轮的“变革”。新世纪诗歌版图呈现出了官方诗刊、民间诗刊和网络诗歌三分天下的多元并立格局,为新世纪诗歌的繁荣和突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些“外在”的因素对新世纪诗歌写作在“质”的提升、“量”的产出等方面产生了非常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进一步推动和加速了新世纪诗歌艺术的变化与创造。

在新世纪诗坛,官方诗歌刊物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八大诗刊雄踞全国,对当下诗坛的影响仍然可圈可点,它们在新世纪诗歌写作的“当代性、权威性、经典型”建构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官方诗歌刊物借助其长期的影响力、先天优势继续扮演其“主流”地位和角色,充当诗歌的正统,仍保持其严肃、规则、秩序、稳健、权威等形象。面对新世纪诗歌写作的多元生态,随着诗歌民刊兴盛和网络诗歌的崛起,官方诗歌刊物的市场和读者受到严重挤压,其先在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官方诗刊为适应诗歌发展的“多模化”态势,做到与时代接轨,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并扩大其外在影响力,现实要求官方诗歌刊物在办刊方针和存在方式上有所“突破”,总量的扩容、平台的拓展、栏目的重设、文本的丰富和多元成了官方诗刊变革的方向。为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读者,官方诗歌刊物开始向纵深而多元的方向发展,很多官方诗刊开始改变其办刊策略,纷纷打出“下半月”刊这一大旗, 于是“下半月”刊便成了新世纪诗坛的一道重要风景。“下半月”刊的诞生,使官方诗歌刊物原来一直保持的整体个性风格向更加丰富多元的方向发展,开始包容更多不同向度的东西,以在坚持原有的独特个性之外,为官方诗歌刊物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为新世纪诗歌写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它打破了母刊办刊过程中的局限,使办刊思路更趋于开放和多元,同时也改变了新世纪诗坛纸媒的整体格局和生态。在“下半月”刊中,这些从母刊中脱离出来的子刊,因较少受到母刊那样的约束和管制,其办刊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得到充分发挥,不再象母刊那样板起面孔显现出中规中矩。另外,“下半月”刊对当下诗坛新事物的敏感和反映的快捷,让一些诗歌热点、焦点问题在这些“下半月”刊上很快得到回应,一些新人得到发掘,一些新的诗歌美学特征得到彰显,使“下半月”特色得到充分体现,为新世纪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下半月”刊与母刊形成互补的同时,也有其弊端和短板。尤其是早期商业资本的引入,使一些“下半月”刊沦为少数人的私家园地,丧失了作为母刊的有效补充功能,成为圈子化和私人化的聚集地。特别是早期的“外包”现象,使“下半月”深受诟病,未能发挥好母刊的延伸和补充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下半月”刊的不断“回归”,尤其是对自身定位的越来越清晰和准确,其优势和特色也越来越鲜明,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必将成为新世纪官方诗刊的下一个生长点,其贡献不容小觑。

在新世纪诗坛,民间诗刊的再次兴盛,为新世纪诗歌写作带来了新的质素和气象。作为与“官刊”相对立的“民刊”,在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1978年民刊《今天》的创刊“为中国诗歌写作开了一个小传统”之后⑤,诗歌民刊如雨后春笋,且绵延不绝,曾掀起多次热潮。新世纪以来,诗歌民刊在经历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低迷后又迎来了新一轮热潮,一些停刊的诗歌民刊纷纷复刊,一些新办民刊也大量面世,形成了新世纪的民刊热。新世纪的诗歌民刊也由原来的“地下”一步步迈向了“线上”,真正站到了与官方诗刊并峙的位置,完成了“江湖”与“庙堂”的平等对话。诗评家罗振亚认为:“进入21世纪后,在《非非》《他们》《现代汉诗》《倾向》《九十年代》《诗参考》《一行》等老牌刊物的基础上,又有《剃须刀》《朋友们》《撒娇》(复刊)《诗歌与人》《诗江湖》《羿》《下半身》《明天》《新时代》等许多印制精美、质量上乘的民刊不绝如缕的出现或复刊,它和漫天飞的自印诗集、网刊媾和,差不多成为先锋诗歌的传播的主要阵地。”⑥这一时期的民刊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各具特色,整体水平较高,诸如《诗参考》《诗歌与人》《下半身》《或者》《诗歌现场》《诗歌杂志》《北回归线》《扬子鳄》《剃须刀》《新汉诗》《新诗代》等在诗歌界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官方诗刊。甚至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断言,民刊“与居主流地位以成功为目标的诗人的写作相比,民间写作的活力与成就都是更胜一筹的,它构成了20 世纪90年代诗歌写作真正的制高点和意义所在”。⑦这一观点在新世纪诗坛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新世纪诗歌民刊都能与官方刊物抗衡,并且在数量和种类上远远超过官刊。据诗人世中人统计,2000年后创刊和复刊的民刊已经达到了100余种。⑧十余年后的今天,诗歌民刊的数量早已远超这一数字,这是官方诗歌刊物怎么也无法企及的。从质量上来说,新世纪的诗歌民刊从整体上得到了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民刊的栏目策划和专题意识等得到进一步增强,开放性程度进一步扩大,超越了地域性、同仁化等偏狭的圈子意识,在选稿上严把质量关,尤其是在印制的精美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官方刊物,这为民刊赢得了不少赞誉,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读者。新世纪诗歌民刊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其所持的“民间性”立场,始终未能克服弄性尚气、党同伐异、哗众取宠、虚伪做作、甚至粗制滥造等问题,有的甚至依靠对民刊的炒作获取进入官方刊物的通行证,极力将民刊“官刊化”,导致民刊失去了其“从边缘出发”的写作姿态,无限度地向“中心”靠拢,曾经引以为傲的个性化诗学主张丧失,独具特色的艺术追求被淡化,特有的审美标准缺失,成为大杂烩和乱拼盘。新世纪诗歌民刊必须高度警觉这一不良倾向,只有保持其真正的“民间”身份,进行最大限度上的“自由写作”,才能不失民刊本色,成为新世纪诗坛的常青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网络与诗歌相遇,诗歌借助网络获得了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网络诗歌成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新诗创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进入新世纪后,网络诗歌得到空前发展,其创作态势呈现出井喷状态,成为新世纪诗坛的又一道奇异风景。据相关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新世纪的中国诗歌版图以论坛和网站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根据我们的统计,在2005年前后,全中国的专业诗歌论坛不少于500个。”⑨如果再加上个人诗歌博客、空间、微博、微信等,网络诗歌的阵地还将成几何倍数增长,其诗歌的“生产总量”庞大得惊人。网络诗歌的迅猛发展给新世纪诗坛生态带来了彻底改变,因其准入门槛低、传播速度快,其虚拟空间的开放、自由、互动、便捷等优势,为诗歌创作和发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诗人们的诗歌写作不再围绕传统的纸媒诗刊进行,而是纷纷转战网络,在网络上自由驰骋,尽情地挥洒诗情与汗水,为网络诗歌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网络诗歌时代的到来,终结了以纸媒独揽天下的诗歌写作和传播时代,使新世纪诗歌写作和传播的多元格局得以成立。新世纪网络诗歌凭借网络优势,打破了诗坛长时期的沉寂和冷清局面,激发了当代诗歌的创作活力,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也日益凸显,网络逐渐成了诗歌创作、发表、传播最主要的平台、领地和空间,为新世纪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元素。网络诗歌的出现,不仅改变诗人们以往的创作方式,而且还改变了诗歌的阅读方式,预示着诗歌的“临屏书写”和“读屏时代”到来。新世纪诗歌在网语境下呈现出的一系列新变,不仅影响到诗人的创作心态和读者的阅读方式,而且还彰显出了一种全新的诗歌美学特征。因为网络的开放、便捷、互动等特点,网络诗歌呈现出平等、自由、便捷、交互等独特的审美特征。虽然网络诗歌的平等、自由和便捷给新世纪诗坛带来了新的“生长点”和“繁荣”迹象,但是,其低门槛、随意性、自由化等也给网络诗歌带来了“热而乱”的尴尬处境:“无厘头、快餐化、段子式的拼盘铺天盖地,粗制滥造的‘垃圾’充斥各个网站,从中读者根本感觉不到诗人灵魂的深度和艺术的美感力,屡见不鲜的恶搞、炒作、人生攻击更使网络伦理下移。”⑩导致网络诗歌经典缺乏、精神矮化、诗性流失、情感冷漠,成为新世纪网络诗歌写作无法抹平的伤痛记忆。近年来,随着各类诗歌论坛和网刊运行的成熟,这种“热而乱”的情况有所改变,网络诗歌不再只是肤浅、浮泛的代名词,开始向诗歌的本位回归,向纵深处掘进,网络诗歌的生存生态得以进一步改观,经过此段时间的沉寂和淘洗后,网络诗歌必将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

新世纪诗歌传播格局的立体多元,必将给新世纪诗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经过调整后重装上路的新世纪诗歌,只要能扬长避短,更多的精品力作必将大量涌现。

三、多声混合的诗歌“事件”及其论争

长期以来,诗学论争一直是解决诗歌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推动诗歌艺术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诗歌事件成为诗歌史书写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诗歌事件的文学史意义处于“失效”状态,虽然隔三差五都会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具有轰动效应的诗歌事件发生,但只要深入考察便会发现,很多事件都是披着诗歌外衣的无聊炒作或娱乐消遣,很少具有真正诗学意义的论争,更别说推动诗歌创作和研究的发展了,有的甚至对诗歌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效应。

1999年的“盘峰论争”为新世纪诗歌论争拉开了序幕。这场论争的双方分别是代表了“知识分子写作”群体和“民间立场”群体,其实质是持不同诗歌主张的两派互相争夺诗歌话语权的论战,同时也是新世纪诗歌出现明显“裂痕”的标志。这次名为“世纪之交:中国诗歌创作态势与理论建设研讨会”本来是想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节点上,对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创作态势作一次全面的回眸与总结,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世纪的诗歌发展趋向加以预测和前瞻,但很快就被争论双方的激辩和硝烟四起的火药味所弥盖,成为“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两派彻底决裂的诗歌事件。作为新世纪诗歌事件的肇始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论争仍是围绕诗学主张的“一次真正的诗歌对话和交锋”(张清华语),因为“‘盘峰论争’既可看做对20世纪90年代若干诗学问题的集中争辩,也可看做对新世纪诗歌的一种开启,它因而构成了新世纪诗歌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11}然而,新世纪诗歌在这一“起点”之上,却未能坚持“盘峰论争”的诗学论争精神,将论争的焦点聚集在诗歌自身的问题上,而是将诗歌事件的轰动效应发挥到了极致,事件的“主角”只是为了在事件的传播中获取诗名或娱乐诗歌,未能解决诗歌自身的相关建设问题。

“下半身写作”诗歌事件。2000年7月,诗人沈浩波等发起并创办了诗歌刊物《下半身》,其形而下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写作的贴肉状态,以及在诗歌中呈现出的带有原始、野蛮的本质力量的生命状态受到外界的极大关注,尤其是经过网络、报刊等媒体的广泛炒作之后,成为新世纪之初极具轰动效应的诗歌事件之一。“下半身写作”将“个人化写作”发展成“私密化”写作,以贩卖身体的“隐私”为主要书写内容,将“色”“欲”甚至具体的性行为作为歌咏对象,让诗歌书写“除了向下,还是向下。”{12}“下半身写作”成了新世纪诗歌色情书写的滥觞,其后的所谓“美女写作”“身体写作”等走红也是这一写作现象的一种延续。“下半身写作”给新世纪诗坛造成的严重伤害不可估量,让原本让人灰心丧气的诗坛更是雪上加霜,人们对诗歌的热情被降到了冰点。

此起彼伏的新世纪诗歌网络之争。2001年初,在“诗江湖”网站爆发了“沈韩之争”,沈浩波与韩东由最初含有“诗学交锋”的论争发展到后来相互攻讦、谩骂的“意气之争”,两人的争吵几乎席卷了整个“民间立场”的写作阵营,成为一场延续了数月之久的网络混战。这是一场持“民间写作”立场团体的内部纷争,交战双方分别是年轻的“下半身诗群”和成名已久的“他们”诗群、“非非”诗群。此次论争导致诗江湖团体和“民间写作”阵营逐渐走向了瓦解和分裂。接着2004年在橡皮先锋文学网站发生了“韩(东)杨(黎)之争”,双方围绕着诗歌《妈妈和妓女》就自己的诗学理念和立场进行了理性认真的探讨,这是新世纪诗歌论争中难得的一次公开、即时、富有建设性的高水平诗学讨论。可以与“韩杨之争”相提并论的还有2007年陈仲义在诗生活发起的“论好诗的‘四动’标准”的讨论,陈仲义认为诗歌应该确立新的标准,才能更好地发展的观点吸引了很多诗人和诗论家参与了讨论。为了配合这次讨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于2008年还开设“新诗标准讨论”专栏,发表了《感动・撼动・挑动・惊动:好诗的“四动”标准》等文章,引起了诗歌标准的讨论热潮。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文化消费时代的想象书写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档案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2023年社区居委会议记录(模板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