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老枣树(外二章)

老枣树(外二章)

小编:

我永远也忘不了老家的那棵老枣树。

我的老家在京杭大运河故道的西河岸。因为周围地势低洼,历史上又雨量充沛,常常遭受水涝灾害,所以那一带的村庄都是沿运河堤岸而建的。建村庄的堤岸很宽,足有一百多米,靠近河水的那面叫前街,离河水远的那面叫后街,前街后街都有三五米宽的人行道,中间有多条胡同相连。我的老家在后街,门外崖子头上种植了一棵老枣树。这棵老枣树功劳可大呢,它既能护卫堤岸,又能奉献果实,给我的童年带来攀爬的乐趣。

这棵枣树不知是何年栽种的。在我六岁那年,爷爷就因生活困难没有熬过来,我没来得及向爷爷问起枣树的来历。后来问奶奶,老人家也不知道,她说从嫁过来枣树好像就这么大,一年一年也不见长。老枣树并不算粗,估计直径也就20公分左右吧,它暴裂着皮,弯弓着腰,从崖子头上直弯到我家西屋顶上,中间正好是人行道,像一座弧形的彩虹门,迎送着过往的人们,我也就是从它身上学会爬树的。“上树划肚子,下树划裤子”,说明爬树并不是个好活,更何况是棵树皮枯燥暴裂的枣树呢?但这棵枣树有较大的弧度,主干不算高,更重要的是树上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甜枣,也就顾不得划破肚皮或裤子了。每年秋天枣子开始着红之后,我攀爬枣树的频率就高了起来,几乎每天都要从树上爬到西屋顶检查一下有没有红的。那时也不敢多吃,因为既要照顾到兄弟姐妹,又舍不得吃还未染一点红色的生枣,母亲总是怕我爬树不安全,经常劝我吃几颗赶快下来,把肚里的“馋虫”打下来就行了。那时在村里很少能见到什么水果,就是枣树种植得也不多,吃上几颗红枣,满口生津,别提那个美滋滋的劲头啦!

枣树的适应性极强,对生存条件要求很低,耐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生长慢、寿命长。它树皮粗糙,但木质坚硬,我们老家形容人不开窍“就像枣木疙瘩”,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枣木的密度、硬度。枣树造型苍劲有力,倔强峥嵘,钢筋铁骨,坚韧不拔,虬曲扭结,雄健壮美,像一位饱经风霜、被生活所迫压得直不起腰身的老人,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它长在崖子头上,从来没有人给它浇水、施肥、杀虫、剪枝,我们只知道向它索取,却没有给它点滴帮助。它无意争春,不与众花争艳斗丽,每年春天比较晚的时候,才开出不起眼的黄色的小花,透出淡淡的似有若无的清香,却引来嗅觉灵敏的蜜蜂,忙忙碌碌地在采花酿蜜。枣花蜜是蜂蜜中的上乘之品,有“甜、香、稠”的特性,素有“蜂吃枣蜜而醉”的说法,可见枣树是极好的蜜源植物。花开过后,枣树开始了漫长的结籽过程,刚形成枣粒时几乎让人看不见,然后慢慢变大。按照农历,老家人说“七月十五红鼻子枣,八月十五枣打了”,等不到枣儿全红,树上早就被一扫而光了。年复一年,不管人们怎样用竹竿敲打它,用砖头投掷它,爬到树上采摘它,也不管狂风暴雨如何侵蚀它,严寒酷暑如何肆虐它,老枣树总是年年抽芽、开花、结果,对人无所求,却无私地为人们做着贡献。枣树品德高尚,历史上就不乏赞美枣树的诗篇。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有《杏园中枣树》诗云:“人言百果中,惟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巳。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杞柳。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宋朝王安石的《枣赋》诗云:“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还有不少诗词象白、王一样大都表达了枣树其貌不扬、其花不艳,但其材坚硬、其果甘美的意境,给予了枣树很高的评价。

我非常喜欢家中的老枣树。但是,到了后来,它却遭到了厄运。那年春天,家中要翻盖西屋,因为老枣树的树头低垂妨碍施工,帮忙盖房子的人非要把树头锯掉,我无论如何也不答应,他们哄着我说不锯了,趁我外出玩耍还是把树头锯掉了。为此我又哭又闹,但已无力回天了。树头一锯掉,当年枣树就没结多少果实,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过去的产量了。后来,我到外地求学、工作,老运河改道西移,我们村里都平堤填河,老枣树也被砍伐了。

参加工作后,我见到过不少地方的枣林,有的满山遍野,一望无际;有的花香扑鼻,蝶乱蜂狂;有的硕果累累,压弯枝头;有的果实脆甜,沁人心脾。但是,这么多的枣树大都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惟有老家中的那棵老枣树,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永世难忘。

城市建筑的风格

人们把建筑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图画”、“无形的诗歌”、“石头写成的史书”,把建筑与音乐、美术、文学、历史形象地联系在一起,真是太妙了。

其实,人类最初的建筑非常简单,就是为了遮风挡雨,御寒祛暑,防止凶猛野兽的侵袭,寻求安身立命的所在,有个固定的地方,只具有实用的目的。我国古文献上曾有记载:“上古穴居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建筑技术的日益提高,社会需求的无限膨胀,人们发觉自己的住所完全可以在舒适的基础上变得更漂亮些。于是,建筑就有了审美的性质,直至发展成为以作为权势象征为主要目的宫殿建筑,以供观赏为主要目的园林建筑。早在二千多年前,罗马的一位建筑理论家维特鲁维斯就指出,建筑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一段详细描写殷末周初时,周的一个部落怎样由山上迁移到山下平原,如何组织人员建造起美观适用房屋的生动诗篇。

世界上原本没有城市,只有分散的住户,后来住户们慢慢地向一起聚拢,就组成了村庄。在众多的村庄中,那些地理位置适宜人类居住、交通便利、商贸流通发达的地方,人们心向往之,趋之若鹜,又逐步演变为城市。历史发展到今天,城市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地的城市越来越多,越建越漂亮,人们对城市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的需要,我走的地方逐渐多了,对所到之处的城市建筑有了一些了解和比较。在国外的城市建筑中,应该说西欧这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独领风骚。到英法德意等国家考察,随处可见而又特色鲜明的是教堂。哥特式建筑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它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也是全世界最著名、最雄伟壮观的教堂之一。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据介绍,科隆大教堂于1248年动工兴建,1880年建成,历时600多年。正面的两座尖塔顶楼高157米,像直刺蓝天的两把宝剑,周围无数石笋般的小型尖顶塔楼像众星拱月,整个教堂外观精致华丽,内部光彩夺目,再配以洪亮深沉的钟声,为大教堂涂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巴黎圣母院也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

巴洛克建筑的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它以装饰上的光怪陆离,来激发着绚烂夺目的珠光宝气;利用透视所产生的幻觉来增加层次感和空间感;运用建筑上的凹凸、起伏、光影变化、明暗对比等手法,使建筑富有动感,产生戏剧性的离奇气氛。罗马耶稣教堂被认为是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认为这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罗马城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气势磅礴,威武壮观。

而在新兴的城市中,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城建筑匠心独运,别具一格。整个城市坐落在人工湖帕拉诺阿湖半岛上,形如一架朝向东方的飞机,象征着巴西是飞速发展的国家。“机头”建筑包括了整个国家的神经中枢,“机身”为一条笔直宽阔的东西大道,两旁高楼林立,“机尾”是火车站和向南北伸展的铁路,“机翼”为住宅区,布满了绿地、花圃或丛林,四季常青,绿化面积占市区总面积的60%以上。这座城市被誉为城市设计史上的里程碑,有“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称,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最年轻的城市。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城建筑也很独特,与巴西利亚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新建首都,选址煞费苦心,城市的中轴线上有南北两座山丘,也有人工湖,绿化面积也占到整个市区的60%以上,被誉为花园之都,静谧之城。

另外,像最具现代化建筑气息的美国纽约,最具古典建筑风格的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古典与现代、亚风与欧情交相辉映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等等,都各有千秋,令人过目不忘。

在国内,南方与北方的建筑也是“城如其人”,风格迥异,相去甚远。中国北方的建筑,就像北方的男子汉一样,五大三粗,魁伟健壮,而南方的建筑,就像南方的小姑娘一样,精巧典雅、玲珑俊秀。

北京的古建筑讲究风水,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可以说是北方古建筑的代表。在北京的中枢部位,以天安门为核心,一条中轴线贯穿起来,北有钟楼、鼓楼、地安门、景山、紫禁城,南有正阳门(前门)、永定门,沿着这条中轴线,有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形成了北京所独有的壮美而匀称的建筑,这便是龙脉所系,而西直门、东直门、广安门、广渠门,则为四个龙爪,威风凛凛,气象非凡。可惜在新中国成立后未能采纳梁思成、陈占祥联名提出的关于在保护古城完整的前提下再建一个新城的建议,结果龙爪被斩断了,影响了整体形象。北京的古建筑注重均衡对称,舒展如翼,飞檐斗拱,画栋雕梁,白色的台基,大红的柱子,青砖硫璃瓦,金碧辉煌,宏丽嶙峋。

而在南方,苏州城市建筑最具代表性。苏州的古典园林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山水真谛,占地面积都不算大,但采用了变化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引水聚塘,移花接木,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露、透、瘦、皱”假山和珍奇树木,安排亭台楼阁,青石画廊,小桥流水,咫尺之间移步换景,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吐纳近远,营造出以小见大,恬静闲适,宏深富丽,俊朗超逸的效果。

另外,在小城市建设中,北有山西平遥古城,威严墩实,自成一统,南有丽江古城,依山傍水,典雅精致。还有一些城市建筑,体现了区域和时代的风貌,展示出独特的个性,让人百看不厌,百读不倦。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独具个性的城市建筑越来越少,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趋同化现象日益严重。在国内的许多城市,楼房建筑见缝插针,火柴盒式的高楼拥挤不堪,有的建筑东施效颦,不伦不类,灰头土脸,毫无生机。马路一扩再扩,还是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的需要,交叉路口到处堵车,上下班高峰时段没两三个绿灯过不去车,路上车水马龙,尾气肆意地喷吐,噪音震天动地。广场都是水泥铺地,周遭种上一圈树,中间加上一片绿草,再弄个音乐喷泉,冬天严寒,夏天燥热,尽管如此,困在钢筋水泥块里的人们无处可去,还是跑来锻炼身体,唱歌跳舞,自娱自乐。有的地方片面强调经营城市,只知道赚钱建大楼,而忽视了以人为本,怎样让人在城市里生活得舒适,让城市建设得美观富有个性。虽然都在大拆大建,快马加鞭,多出政绩,快出形象,但粗制滥造毫无特色可言的建筑劣品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不识城市真面目,天南海北无区别。

贝聿铭先生曾经说自己是个“因地制宜”派,我认为这应该是城市建设的最高境界。因地制宜,强调的是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建设要适应环境,融入自然。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形式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它的作用。马丁罗班认为,当今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有魅力,最主要的标准是当地人在当地文化历史背景下,对空间是否舒适惬意。对照这一标准,我们城市建设的差距还很大。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稍微放缓一点脚步,反思一下存在的问题,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树立长远战略意识,把“适用、坚固、美观”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多出精品,少出垃圾,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老树新花中医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说来奇怪,中医药在世界医学史上与中国的汉字在世界文字史上的地位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和异曲同工之妙。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比之还早的两河流域的钉头文字和埃及的圣书文字早已年久失传,风光不再,惟有汉字历久弥新,青春永驻。中医药也是这样。在世界医学史上,曾经有过多种传统医学,如希腊、罗马、印度、埃及、阿拉伯等。这些古老的医学,在整个人类科学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为人类的治病救命、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经过漫长历史的大浪淘沙,由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等方面的原因,除中国的传统医学得到延续和发展外,其他要么已经荡然无迹,要么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要么已经沦为民间医学。埃及的医学和埃及的文字一样,曾经达到当时世界的高峰,但自从公元前332年埃及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以后,它的文字、文化和传统医学便开始希腊化。此后又随着罗马被阿拉伯人入侵,埃及文化先后被融入到基督教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圈内。时至今日,或集体或个人参加宗教活动是埃及人每天不可缺少的项目,金字塔、木乃伊这古老的辉煌依然存在,只是圣书文字和传统医学已很难见到了。印度古老的医学也有它的独到之处,但约在公元前1500年受到雅利安人入侵后,也被摧残得烟消云散。古希腊――罗马的医学曾经随着国家的强大而热火朝天,但后来由于内部原因导致外敌入侵,文化逐步中断,传统的医学在近代西医学发展之后,溃不成军,并与阿拉拍医学一起走散,芳踪难觅了。

中医药是神奇的,它以其辩证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人文精神,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被继承、发展和壮大。有好多外国政要在本国看不好的病,跑到中国来用中医药都给治好了,创造了许多奇迹。特别是面对“非典”、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更是大显身手,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令国外医学界刮目相看。目前,中医药已在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认同。可是,我们国内却有某些戴着科学家桂冠的人,带头攻击中医药是“伪科学”,必欲除之而后快,不知道这些人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试问,有着几千年优秀传统、已被实践充分证明了的科学,难道是几个人联名发难就可以让它销声匿迹吗?

《周易系辞传》中说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药学讲究阴阳五行,认为人的身体达到内在的阴阳平衡就不会生病,所以中医不是以疾病为标靶,反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突出了整体观、系统观,将人体视为各个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和系统,辩证施治,因人而宜。主张从整体角度对人体局部的疾病进行调理,促进人的整体健康。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观察人体在环境因素下的动态变化,因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注重调动体内外各种积极因素,把“条件”和“根据”有机结合起来,依照病情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中医药学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而且更加关注日常保健的疾病预防;不仅关注针对疾病原因的治疗,而且更加关注调动人体潜在的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同样是感冒,中医分成好多种,有风热的、风寒的、气虚型的、火旺型的等等,致病原因不同,治疗方法当然也不同。中医药学博大精深,理论繁复厚重,仅浓缩的“汤头歌”就够人背些时日的,还有什么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饮食禁忌等,它的实践性更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一门经验科学,所以,一提“老中医”,就是“权威”的代名词,越老越有经验,越老越吃香。

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中医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按照中医药学的说法,我们吃的小麦、玉米、菠菜、藕、梨、西瓜等粮食蔬菜瓜果都属于中药的范畴,只不过我们没有按配伍而食罢了,一些寻常的植物有着非同寻常的功效,绿豆汤清热解毒,马齿苋健胃止泻,黑芝麻补精滑肠,芹菜降压利尿,枸杞滋肾润肺,黄连驱除湿热,山药补脾肾两脏……许多随处可见、信手可得的野草野菜皆可入药,物美价廉,实用方便,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以及在预防方面的优势是其它医学所不可比拟的。有的人曾讥笑咱们国人吃水饺“原汤化原食”的观念老掉牙了,是食古不化,殊不知,真正可笑的是这些人自己,原汤确实比新汤化原食的效果好,把古朴的科学道理说成是守旧,认为老的东西就应该割除,这是不足取的。

当然,中医药本身也有它的弊端和不足,比如望闻问切的诊断和中草药的疗效都属于慢功,不如西医药拿仪器一照,给一个药片吃下去或一针打下去就能收到立竿见影、药到病轻的效果,一些像癌的重大疑难杂症最后确诊没有靠中医的而都是靠的仪器,等等。中医学既不是尽善尽美,毫无缺陷,也不是一无是处,毫无用处。中医药应该把西医药拿来为我所用,学习借鉴,兼收并蓄,互相补充,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中医药必须走现代化的路子,充分利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已经欣喜的看到,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正源源不断地被应用到中医药上。特别是近年来,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使这棵古老的大树开出了新花,结出了硕果。一粒粒色泽金黄、圆润晶莹的米粒般大小的“速效救心丸”,为心脏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产生了奇效。还有比米粒小得多的“六神丸”,放在嗓子眼里治疗咽喉肿疼效果特别好,云南白药治疗创伤的特效令人拍案叫绝,中医药在许多方面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医药可以说是咱们的国粹,是国家的软实力。国家出台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我们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吸收新的医药实践智慧和外来智慧中不断加以优化,把现代科技广泛应用到中医药发展上,使这门古老的科学进一步发扬光大,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热点推荐

上一篇:母亲的爱 2010年第6期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小学生守则规范教育讲话稿 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行为规范教育(精选5篇) 我会保护自己班会教案 保护环境班会演讲稿(通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