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范文(20篇)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范文(20篇)

小编:琉璃

我们需要一种更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困扰我们已久的难题。总结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书面总结、口头总结、图表总结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以下是专家为大家整理的职场技能提升指南,欢迎大家阅读。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一

有效的内部控制对集团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及经济效益的前提保障。本文首先指出了当前时期下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了强化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高效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规范化,减少经营风险的发生率,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所以,深入分析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是现代集团企业必须关注的焦点。

(一)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缺乏规范性操作。

对于以家族式为核心发展起来的集团企业,其在经营管理中依旧存在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只对家族的人表示信任,无论家族的人能力是否足够,都为其安排高管的职位。这样一来,其他合作伙伴也出于对自己家族利益的考虑,让家族人担任核心岗位,最终导致拉帮结派的现象。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思想存在,极大地削弱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主人翁意识淡薄,参与积极性、创新主动性减退,最终阻碍了员工内在潜能的发挥。同时,集团企业现行的管理制度有待健全,而在处理一些违规行为时,往往存在“人治”情况,经营管理过程中常常会发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彼此间谁都瞧不起谁,甚至斗殴的现象。再加上企业没有清楚明了的管理层次和职责权限,给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造成人员管理混乱。集团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组成部分,内部员工个体目标利益与企业目标利益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为了优化调整彼此间的利益关系,应严格遵循公平合理的标准,通过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企业全员的个体行为加以约束,以此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形成。

(二)缺乏较高的风险意识。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集团企业面临了巨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发展风险。正确有效的风险评估有助于集团企业及时发现经营风险问题,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然而目前,仍有部分集团企业不具备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使得各管理层间缺乏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并且董事会也未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估委员会,造成决策的随意性。比如,有的集团企业为了避免管理层利用股权分散滥用“代理人”职权,避免中小股东的利益遭到损害,实施了独立董事制度,但企业独立董事却如同摆设,未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权限,受到了相关投资者的谴责。

(三)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现阶段,多数集团企业的高层在担任最高决策者的同时还负责最高监督者的职责,绝不准员工侵犯到自身权利,认为只有自己牢牢掌握重要权利,企业才会发展的更好。同时,有不少职业经理人缺乏较高的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在一个信用度低下的环境中,很少有创业者愿意将自己辛苦创造的财富交于别人打理,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企业高层认为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并没有多大帮助。首先,其认为自己就是最高决策者、监督者、控制者,若将核心权利交给其他主管,自己的领导地位就有可能不保。其次,企业当前运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内缺乏详细的操作细则,对员工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员工实际执行时也无章可循,十分随意。尽管有的集团企业构建并实施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制度建设过程存在明显的主观性,不仅受到了利益的驱使,而且也未构建完善的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除此之外,集团企业未建立规范的适应于内部控制的组织网络,企业将重心全部放在了业务发展上,忽视了构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最终削弱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力。

(一)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形成具有保障作用,直接决定了企业全员执行控制的积极主动性,也关乎着其他控制要素作用能否得到全面发挥。良好的内部环境涵盖了管理层及全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员工对当前岗位的胜任能力,管理人员遵循的原则和经营理念,等。现阶段,仍有部分集团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所处的内部控制环境急需优化,这些情况的存在极大地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控制效率。所以集团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构建与自身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对企业各类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推动集团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有助于加快公司治理结构及信息披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二)强化风险管理。

集团企业管理层应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防控意识,并科学引导企业全员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当前的发展环境,并时刻关注现代市场的变化情况,切实提高企业全员参与风险防控和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构建有助于强化风险管理和企业效益的良好氛围。此外,集团企业应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并不断强化内部控制,落实完善严谨的风险控制机制。而这就要求集团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实况,尽快构建一套相适应的预警机制,确保企业在面临突发问题时能及时采取措施有效解决,推动集团企业快速发展。

(三)加快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套健全的例会制度是集团企业不可少的,对企业内外部以及和经营管理有关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及时系统收集,确保内部控制的运行有强有力的信息依据,同时设置信息沟通网络,促进内部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传递,加快董事会、管理层和全员间的积极沟通交流。集团企业还应构建完善的费用控制制度,由专人进行费用预算、决策,费用执行、控制等工作,节约成本费用。此外,贯彻落实完善的奖惩制度,以约束员工的行为。一旦发现有违纪违法行为,应给予必要的惩处,并命其立即整改,反之,提供一定的精神鼓励或物质鼓励。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首先,集团企业应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仅要做好审计机构管理工作,培养一批复合型的审计人员,而且还应清晰划分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不仅要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而且还应丰富内部审计人员相关的经营管理知识,增强自身管理水平,及时完成集团下达的任务要求。其次,集团企业应进一步扩展内部审计范围;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内部审计不再只局限于财务会计范畴,应涉及公司治理到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最后,集团企业领导层应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发挥内部审计对集团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作用。企业领导层要想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充分运用有效的治理手段,避免企业经营管理中重大经济问题的发生,在做到自觉组织、准确定位的同时,还应贯彻落实内部审计工作,力争为集团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五)构建完善统一的内部控制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通畅。

只有构建完善统一的内部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才能综合全面的记录整理各相关信息,并将企业运行中产生的有效信息传递给管理层,促进信息的畅通,因此集团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一个统一的内部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促使企业充分及时获取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确保有关部门及时掌握所需信息,并和其他部门加强信息间的交流,以全面发挥风险评估、风险监督等各项机制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是所有集团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环节,对提高集团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虽然当前时期下,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中还有一些薄弱之处,但只要企业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够强化内部控制,促进企业有效治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处于市场不败之地。

[5]高华琪。集团企业如何强化内部控制[j]。科技信息,2010(1)。

[6]许永源。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在集团企业的实际应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0(1)。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二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专业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受到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专业物流企业发展遇到了许多瓶颈,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了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因此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企业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1、电子商务与专业物流企业的关系。

正如德博拉·l·贝尔斯所说:电子商务环境模式下会产生两种物流模式:自营式物流模式和专业物流企业模式。自营式物流模式不符合电子商务企业的专业一体化发展,导致物流的成本要高于产品的本身价值,因此在电子环境下发展专业物流企业是现代商务发展的主要趋势。由此可见,专业物流企业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定保障,电子商务的虚拟交易必须要经过专业物流企业的统一运输与配送才能构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交易体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子商务为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电子商务为专业物流企业提供了运作的平台,通过电子商务可以为专业物流企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减少市场卖方与物流企业的中介环节,为物流企业节省了大量的经营支出成本;其次电子商务提高了专业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营费用,比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只需要对运输商品的条形码进行扫描就可以清楚地获悉运输信息,避开了人工抄录,避开了因为人工失误而发生的运输错误等;最后促使物流环节更加完善。物流的网络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必定趋势,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不同的地区的物流企业进行资源结盟,实现多式联运方式。

2、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交易完成的标志就是虚拟电子商流与实体货物物流实现衔接,但是一些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实施电子商务销售运输一体化,结果造成网络货物销售的利润非常小,甚至是无利可图,分析理由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销售企业的后端物流配送支持不成功,无效率的后端作业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因此电子商务货物销售企业必须要借助专业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弥补自身的不足。由此可见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趋势具有以下特点:

2.1、功能的多样化。传统的物流企业只是提供仓储与运输业务,而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专业物流企业提供的是专业性的物流服务,其在提供基本的物流运输业务时,还要提供各种高附加值的服务项目,根据顾客的要求、形象等设定不同的运输服务项目,比如在提供物流运输业务的同时还积极开展货运代理、货运直销等业务,帮助电子商务货物销售企业节省大量的中间环节。

2.2、服务一体化。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专业物流企业是存在于供货方与购货方之间的,它是以提供服务为宗旨的,这种服务不仅体现在物流经营的模式功能不断丰富,还体现在专业物流企业的地位,专业物流企业承担着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的配送业务,物流企业掌握着客户的资源,对每个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都比较了解,尤其是对电子商务货物销售企业客户的分布情况掌握得非常清楚,而这些信息则被电子商务企业视为商业机密,因此专业物流企业需要提供专业服务以外的保密措施。

2.3、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联盟实现资源的最大分配,避开了因为不同物流企业的单独运转而导致出现装载不满的现象,同时通过电子商务,可以保证物流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保证电子商务企业的集约化发展,同时信息化可以保证电子货物的自动化识别、跟踪以及查询等功能。

3、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企业发展的战略。

基于当前电子商务的良好环境,专业物流企业要紧紧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实现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

3.1、物流企业要提高学习与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有效的改革促使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首先专业物流企业要加强自身培训,物流产业不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也属于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大量懂技术与操作的双技能型人才,所以专业的物流企业应该注重对企业员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具体的培训制度与执行规范要严格按照科学的程序执行,当然专业物流企业在培训方面可以突破传统的以老员工培训新员工的模式,积极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为专业物流企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管理人员与操作人才;其次物流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尽最大的可能的发挥每个员工的长项,为员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这种环境不仅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还要包含企业的优秀文化,在物流企业中营造以人为本的优良氛围;最后专业物流企业要制定制度化的人才培养机制,现代物流是融合劳动密集型与高科技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因此关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几个月的培训是不可能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现代物流企业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规划,比如要培养一个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3.2、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基于电子商务技术的专业物流在配送信息方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比如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电子化等,通过数据信息化可以实现对配送过程的全程监控,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货物运输地址查询功能,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建立以配送为中心的物流服务体系,实现了物流企业的统一管理,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

3.3、加快专业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电子商务时代环境中,物流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给专业物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比如中通快递、申通快递、顺丰快递的迅速崛起都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体现,现代物流业务量的快速上升,对物流企业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要求物流企业能够将货物尽快、准确地交付,因此要实现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基于iatcmet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真正实现了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信息平台通过intcmct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远程进行业内信息发布和业务数据传输。

3.4、商定适宜的客户服务标准。物流服务的目标是客户满意。一个物流企业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客户的所有要求。因此要确定适宜的客户服务标准。制定适宜的客户服务标准首先就是要明确了解客户需要是什么,什么才是客户最关心的,只有知道了这个,才能保证客户的基本满意,比如对属于活物运输的客户他们看重的是运输的条件与速度,对此物流企业就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满足客户的需求。

3.5、大力扩展供应链范围。虽然近些年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在不断地上升,但是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规模还比较小,他们会将各种业务交付给专业物流企业,而我国的专业物流企业为了更好地占据物流市场,他们大力拓展供应链的范围,他们不仅仅提供传统作用上的物流供应链(产品运输、储存、产品流通环节加工、物资配送等),而且还应包括资金流供应链,以及信息流供应链。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物流配送迅速升温,面对这一形势,物流配送企业应勇于迎接挑战,抓住发展契机,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政府亦应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实现专业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婵卓.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策略[j].现代服务业,2012(03).

[2]王长琼.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目前状况、理由及前景[j].现代企业管理,2010(04).

[3]徐川芳.跨境小额外贸电子商务税收理由初探[j].企业导报,2013(01).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三

内容提要:房地产业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重要产业,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近年来,房地产业的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快,占地方税收总额的比重不断攀高,是地方税税收收入的重点,房地产业也是税收征管的重点监控对象。但是由于税务机关片面重视收入任务及征管质量指标的完成,忽视税源的监控与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监控手段有限、管理滞后、纳税人偷逃税等问题,造成税源监控实质性缺位。笔者结合参与开发揭阳市地方税务局“建安业、房地产业税源控管系统”的经验,将房地产行业税源监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加强房地产业税源监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提高房地产业税收征管水平,必须根据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的特点,以项目为基本登记单元,以内、外信息采集为基础,以数据监控分析为目的,以纳税评估为主要工作方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房地产业信息采集和分析,将纳税评估工作自动化、信息化,强化行业税收管理,达到数据管税的目的,实现房地产税源全程监控。

关键词:房地产税源监控纳税评估数据管税。

房地产业是指以土地和建筑物为经营对象,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以及维修、装饰和服务的集多种经济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房地产业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重要产业,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国民经济结构看,房地产业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龙头行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经营效益高;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其它许多行业或产业(如钢铁、水泥、木材、玻璃、塑料、家电等)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很高,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1-1.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目前我国gdp10%左右的增长速度中,有1%-1.5%是由房地产业贡献的。近年来,房地产业的税收收入,无论在营业税方面还是在行业税收收入方面,都成为地方税税收收入的重点,相应也成为征管上重点监控的行业。

一、广东省房地产业税源基本状况。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映经济,近年来,随着我省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我省房地产业税收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对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房地产业税收主要税种及构成。

房地产税收贯穿房地产的开发、保有、转臵等各个环节,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依据我国现行税法规定,房地产税收体系以及相关行业涉及到的税收主要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以及房产税、契税、印花税等其他税种(图1)。

(二)房地产业税收增速快。

2005至2010年,我省房地产业税收从208.8亿元增加到716.2亿元,年增长28%,比同期地方税收增幅(19.2%)高出8.8%,各主要税种年均增速高低不一(图2),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增长相对缓慢,个人所得税年均增速较快,达到34.9%,土地增值税年均增速高达62%。

(三)房地产业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高。

2005至2010年,全省房地产业税收收入总量达到2602亿元,占同期税收收入总量的19.3%。从占比来看,房地产业税收占地方税收总额的比重不断攀高,从2005年的15.5%上升到2010年的22%,提升了6.5%(图3)。2005至2010年,全省房地产业税收对税收总额的贡献率达到26.7%。

(四)房地产业税收税负水平高。

近年来,房地产业税收占其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与同期税收宏观税负距离不断拉大。2005至2010年,全省房地产业税收占其增加值的比重由14.6%上升至27.5%;而同期地税宏观税负从6%上升到7.2%;两者差距从8.6%扩大到20.3%(图2)。

二、房地产行业税源监控现状。

所谓税源监控,就是指对税收的来源进行监督、管理、调节和控制。具体来讲,就是在税收征管过程中,以掌握应征税款为目的,采取科学方法对税源进行监督和管理,对纳税人、征税对象等税源要素进行控制,保障税收收入的总体规模及发展趋势,并通过对收入状况的信息反馈,对税源的发展变化趋势能够更进一步、更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税源监控是房地产业税收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基础,贯穿于房地产业税收征管工作的全过程,是实现税收职能的前提条件,是进行科学预测分析和税收计划制定的基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征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础工作。新税制改革后,税源管理改变了原来的专管员制度,实现了由“管户制”向“管事制”管理模式的转变,这是向现代化税收管理制度转变的重要一步。但随着机构的调整和征管职能的分离,实际工作中税源管理出现明显弱化现象,一是日常管理中重视收入任务及征管质量指标的完成,忽视税源的监控与管理,导致收入与税源的严重失衡;二是过分强调税收稽查职能,忽视了管理职能,对税源产生、变化情况缺乏应有的了解和监控。近期,随着各级税务部门对税源监控情况的重视和反思,税源失控状态有所改善。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的措施,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加强房地产税源管理,堵塞房地产行业税收流失漏洞。2000年,国家税务总局启动了重点税源监控系统工程,并将这一监控体系作为税收工作“十五”规划的一项重点基础工程来建设。2004年,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将房地产业税收作为税收专项检查重点对象,对在其2004年至2005年两个税款的缴纳情况进行检查,对有涉及税收违法行为的,追查到以前。2006年8月24日,国家税务总局还发布了《关于印发(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及发票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6]128号),要求税务机关加强和规范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征收管理,贯彻“以票控税、网络比对、税源监控、综合管理”的治税方针,实现对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对不动产和建筑业营业税实行项目管理制度。

在房地产管理上存在“五多”现象,也就是涉及监管部门多、纳税环节多、税费种类多、假发票多、偷漏税也多。房地产业税收流失、部分税源失控的状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已经成为房地产业税收监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房地产业纳税人偷税漏税现象较为严重。

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法制观念差,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偷税手段繁多而且花样不断翻新:

1、利用销售不动产发票管理上的不完善隐瞒销售收入。部分房地产企业不按发票管理规定管理发票,以降低价格为手段,利诱消费者,售买双方不按真实的交易价格签订合同,开“大头小尾”发票,这样便给企业偷税漏税留有余地。

2、通过调整预收款入账时间,延期缴纳税款。

部分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在预收商品房销售款后,不按时入账和申报税款,从而达到延期缴纳税款的目的。

3、将销售收入长期挂应收帐款,延迟纳税义务时间。根据有关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在不动产移送使用后,确认销售收入。但实际上,有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实现的销售收入长期挂应收账款,从而延迟纳税义务时间。

4、在捐赠、分配利润、对外投资、自用开发产品及以地换房、合作建房中,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视同销售收入入账,直接在“营业外支出”科目列支,从而少计税款。

(二)房地产行业经营周期长,成本核算复杂。

房地产开发由于投资大、工期长,大部分工程要跨完成,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将项目连续滚动开发,项目决算期又有意无意地滞后,导致费用与收入不能配比,成本无法结转,应纳税所得额无法准确计算;还有的房地产开发是跨地域滚动开发,且同时开发几个项目。税务机关检查税收情况时,一般都以为单位,但事实上,房地产企业的项目决算要等到整个项目工程通过验收之后才能进行,也就是说,一天没通过验收,项目本身就不能算出利润,这就给房地产行业税源监控带来困难。

(三)税务机关与房地产企业管理对象不一致。

房地产行业的经营对象是项目,税收的管理对象是企业,因此税务机关很难按户确认房地产业纳税人的财务收入和应税收入,或是根据配比原则通过成本费用、资产规模等分析手段确认申报收入的合理性。这些给房地产行业的税源控管造成很大的困难。

(四)外部信息采集难。

税务机关需要掌握的房地产项目涉税信息,一方面来自纳税人,但纳税人所提供的资料,不但信息不全,可信度也存在问题,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用正常的征管手段,难以判断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来自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政府相关部门,但目前整体配合情况不是太理想,外部合力仍未能全面形成,而且部门间的合作只处于相互约定和协商的状态,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必须召开部门问的协调会议才可解决,缺乏相应的激励制约手段,未能实现信息共享,难以实现房地产行业税源的源泉控制。

(五)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体系庞杂,税源管理制度缺失目前在房地产开发、转让、保有诸环节涉及到的税(费)种有10多个,相关的税收政策正在不断的修订完善中,政策变化快,难以掌握。因而对房地产业项目开发各环节税源预测、分析对比和监控自然受到影响,难做到准确无误,进而影响到决策和征管。

(六)房地产行业征管手段滞后。

目前,许多地方对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征管还处于“粗放”阶段,对建安房地产业实行项目手工管理制度,人工采集整理相关涉税信息,只能进行人工案头纳税评估,征管手段上还不能适应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操作处理慢。

从当前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现状来看,房地产业税收的快速增长和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给税源监控提出了新的课题,监控手段有限、管理滞后、纳税人偷逃税等诸多难题考验着税收征管能力。对房地产业的税源监控必须根据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的特点,以项目为基本登记单元,以内、外信息采集为基础,以数据监控分析为目的,以纳税评估为主要工作方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房地产业信息采集和分析,将纳税评估工作自动化、信息化,强化行业税收管理,达到数据管税的目的,实现项目税源全程控管。

(一)改进征管手段,应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房地产业税源管理,提高征管力度。

针对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的特点,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房地产业税源监控,搭建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系统,建立房地产项目信息库,采集项目登记信息、申报征收信息、发票信息、纳税人经营信息、政府部门涉税信息,建立健全房地产业税源监控指标体系,搭建房地产业纳税评估平台,实现对房地产业税源的有效监控,解决当前房地产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强化房地产业的税源管理。

(二)实行项目管理制度,确保税务管理对象与企业经营对象、政府监管对象的一致从管理学的范畴来看,项目是指行为,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具体来说,房地产项目可以定义为纳税人从事房地产业经营活动的涉税行为。国家税务总局在《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及发票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2006]128号)中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对不动产和建筑业营业税实行项目管理制度。根据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必须将房地产项目作为独立的管理对象,在按户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按项目管理。以项目为基本登记单元,按项目进行纳税申报、开具发票。确保税务管理对象与企业经营对象、政府监管对象的一致,实现管理对接,按项目归集内、外信息,使内、外数据比对成为可能,提高涉税信息的应用效率。

(三)建立房地产项目信息库,按项目采集信息。

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房地产业税源管理,首要任务是建立项目信息库,集中存储项目相关信息,整合各种资源,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力。项目信息库以项目编码为主键,按项目对采集各类信息进行归集,以满足项目管理、监控、评估的需要。项目信息库的数据来源有三种:一是房地产业纳税人的项目登记信息、生产经营情况、项目核算、建造成本等信息;二是税务机关税款征收系统的纳税申报信息、发票在线系统的发票开具信息;三是政府部门的房地产项目涉税信息。项目信息库是税源监控系统的核心,也是纳税评估依据的数据平台。

(四)加强政府部门间配合,建设政府部门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

涉税信息是税收征管的重要基础,是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的关键因素,共享并利用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是强化税收征收管理、堵塞税收管理漏洞的重要途径。为此,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广东省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规定(试行)》,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按照规定的内容、方式和周期向税务机关提供涉税信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每一环节,都必须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因此,必须搭建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电子平台,建立与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部门的涉税信息交换制度,采集房地产项目涉税信息,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对房地产开发项目从计划、合同、工程进度、销售产权转移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利用房地产项目涉税信息作为评价纳税人申报资料及附报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合法性重要依据,将采集到的涉税信息与税务机关掌握的项目登记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确保项目信息库数据的准确性,提高税源监控水平和效率。

(五)建立健全房地产业税源监控指标体系。

税源监控指标体系,是税务机关为实施税源监控,掌握涉税经济活动和行为中的有关信息和数据,进而全面了解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规范涉税行为,为税收收入的组织管理和税收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而设立的一系列指标的集合。通过房地产项目信息库,掌握了能反映纳税人涉税经济活动和行为的相关信息,进一步建立反映房地产业纳税人的税源、税收状况的房地产业税源监控指标体系。运用税源监控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起科学的预测模型和预警机制,利用各指标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结合房地产业税负分析原理测算出各种规律特征。通过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税务机关可以掌握和了解房地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收问题,把握税收全局,为组织税收收入提供决策依据。

(六)建立房地产业纳税评估平台。

纳税评估的是指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据此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建立房地产业纳税评估平台,根据宏观税收分析、房地产业税负监控、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核算情况以及政府部门涉税信息等内外部相关信息,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评估指标预警值。综合考虑地区、规模、税种等因素,考虑房地产业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的平均水平,利用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可以有效地对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情况进行深入的监控,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促使其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通过纳税评估掌握纳税人税收负担率、生产经营情况,继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更有效地对纳税人以后的纳税申报进行监督和控制,有效地防范了偷逃税行为的发生,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税务机关对于税收监控指标及日常税源监控确定的申报异常的纳税人,应该及时进行纳税评估。对于评估中发现的疑点,敦促企业认真自查举证,对评估问题重大或疑点未解决且无正当理由的,应移交稽查或进行反避税调查。

(七)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偷逃税违法行为。

税务稽查作为堵塞税收流失漏洞的最后一道“闸门”,税务稽查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将房地产行业作为检查重点,以税款应收尽收为工作目标,严格按照税务法规查办案件。在案件稽查中,要彻底改变过去就账查账的稽查方法,充分利用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系统,从中寻找、获取房地产交易的真实信息和第一手证据资料,最大限度地堵塞征管漏洞,减少漏征漏管现象,税务部门、财政、金融、审计等机构应加强联手配合,互通营业税、所得税及其他税种的纳税评估情况,相互印证,联合开展对房地产的重点、交叉稽查,共同筑成税源监管的坚实防线。

(八)加大宣传力度,丰富服务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纳税意识,使广大房地产企业牢固树立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观念。通过税法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治税,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使依法诚信纳税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要积极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纳税辅导工作,注重加强对房地产企业财务人员的税收政策辅导培训,对房地产收入的确认、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差异及处理方法等进行讲解,促使房地产开发企业正确进行会计核算,严格遵守税收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四

随着当前经济形式的发展,很多行业已经处于被大公司垄断的状态。中小企业利润越来越薄,投资回报率非常低,内部管控力量薄弱,生存压力非常大。最近两年,东莞一带制造业破产的公司在不断增加,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不足,发不了工资、还不上贷款、拖欠供应商货款等。缺少对资金的决策管理,就相当于蒙着眼睛在战场上打仗。

中小企业对资金的管控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过度投资、过度负债、过度经营、过度赊销、过度压货、经营不善、未对资金预测管控等。这些都需要一对一进行完善解决。一家东莞家具公司,营业额5000多万元,大概不到500万元的利润。通过抵押固定资产银行贷款3000万元,贷款1000万元。还款时汇总时利润刚好够还贷款利息。因资金太紧张,长期没给供应商付款,供应商出现断货,面临不得不停产。就这样因为资金问题濒临倒闭。该企业主要限于经营过程中未对资金进行预测,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多少款,账上余额够用多久,一旦出现急用情况缺钱就贷款,增加利息使原本利润变得更低甚至亏损。同时应收账款管理松懈,无信用评级,增加收款难度,销售人员流失率高,使销售业务质量下降。企业放宽信用条件进行赊销来扩张,而账上的资金却未按实际运营进行估计,应收账款本质上是通过给客户提供投资、无息贷款的形式来提升企业市场份额。一笔款收不回,十笔业务白做。若100万元应收款出现坏账,按10%纯利润计算,要做1000万元的销售收入才能弥补这损失。经营资金流捉襟见肘,非常低效。应该寻求更多适合企业的资金管控方案。

1.测算好资金需要量。

企业经营需要设一定的铺底资金存量,这个盈余或缺口并不一定是企业经营真正的盈余或缺口。计算企业各季或各月的资金余额减去企业最低资金存量要求,才是真实的资金盈余或缺口。如3月预测企业资金余额万元,为保持企业经营安全,企业资金管理政策要求企业最低资金存量5000万元,则资金缺口为3000万元。经营中详细资金需求量还有如下方法:

资金短缺或运营周期,即从使用资金购买原材料到实现销售收回资金的时间。企业运营周期短,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企业经营效率越高,管理也越好。反之,一切则会相反。以下揭示了企业资金的创造机制。

h企业要购买原材料,购买之后没有及时把钱付给对方,而是过了30天才付款;原材料买过来之后,经过生产、加工、仓储等环节直到最终销售掉花了60天时间;把货物发给客户后过了30天才收到货款。那么,这家企业的运营资金周转期(现金缺口)就是60天。

一年有360天,按照这个周转速度,这家企业的现金一年可以周转6次。根据公式:

运营资金周转次数或周转率=360/运营资金周转天数=360/60=6。

假设这家企业一年的销售额是1.2亿元,在资金一年周转6次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的可流动资金是2000万元。根据公式:

运营资金需求量=年度销售额/运营资金周转次数。

运营资金需求量=1.2亿元/6=2000万元。

如果这家企业打算明年做到2.4亿元,则需要4000万元的流动资金。根据公式:

运营资金需求量=2.4亿元/6=4000万元。

所以,当这家企业的收入目标是2.4亿元时,企业只有2000万元的运营资金,那么老板就要考虑如何弥补2000万(4000万元需求-2000万元已有)的资金缺口。

换句话说,这家企业运营资金的需求与销售收入成正比,收入规模越大,需要的周转资金就越多。如果这家企业的销售目标是2.4亿元,但是无法筹集到4000万元的资金,依然只有2000万元的资金。那么,有3个可以采用的解决办法:

一是另行融资,如股权融资(上市)或债权融资(借款)。

二是降低销售增长速度,“有多少米煮多少饭”。根据现有的2000万元资金,将销售收入的规模还控制在1.2亿元左右。三是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周转速度(次数),2.4亿元除以2000万元等于12次,则这家企业明年的资金要周转12次,平均30天周转一次。根据公式:

运营资金需求量=2.4亿元/x=12次。

根据公式:

运营资金周转次数12=360/运营资金周转天数y。

则运营资金周转天数y=30天。

只有减少存货周转天数、减少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延长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企业的资金周转率才可以提高。

2.有效控制应收账款。

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直接决定了公司销售业务能否真实实现并完成收款,保障完整的资金流。企业历史实践证明,在销售前进行信用管理,能减少70%的坏账;在销售中进行信用管理,能减少35%的坏账;在销售后进行信用管理,能减少41%的坏账;对整个销售过程进行风险管理,能减少80%的坏账。坏账占有企业极高的资金成本,因此,更需要重视销售环节售后回款管理,及对合理控制发生的应收款项。

(1)加强对赊销业务管理。

对客户设立详细信息的分类表。首先,明确项目、产品、客户是否可以做赊销。其次,设定客户具备信用条件等级和信用额度,付款方式,付款时间,催收货款的方式安排。客户的情况在不断变化,对授信额度进行定期或非定期的回顾,一旦客户风险发生变化,就对额度进行调整。确定额度的具体金额可以使用两方法:一是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确定给予多少的信用额度;二是根据与该客户的历史交易应收敞口数据,调整确定。

(2)加强对销售队伍建设与管理。

选配合格的销售人员,定期加强培训考核,包括客户管理、销售收款业务的授权审批制度、责任连接和考核奖惩制度、定期轮岗和经手的客户债务交接制度等。人事方面多给一些人性化管理制度,筛选并留住人才。把销售业务部人员业绩提成模式定为销售后收到款项为基数,每月计算提成金额。

(3)加强对客户信息的管理。

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的交易申请,可以采用不同审批流程,以平衡交易审批的效率和对客户风险的控制。按照授信额度,针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客户,采取简化流程,使用较少审批环节,提高运作效率。对提前付款给予一定的现金折扣。对于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采用人工审核,主管审批方式,保障风险可控,超期付款如何延期收费。或设置客户延期付款利率定价决策。如n企业为客户x提供一年期延期付款。如果客户x的信用等级为a,债券市场信用等级为a的企业融资利率为6%,信用等级为aaa的企业融资利率为3%,一年期国家债券利率为2.5%,计算n企业向客户x收取利率=无风险利率+信用风险回报=2.5%+(6%-3%)=5.5%。保持对客户信用风险检查,包括项目立项、合同重新签订、备货、发货和应收资产的定期评估。这样才能及时规避重大资信恶化。

(4)加强对应收账款的会计监督管理。

使用客户的信用等级与账龄相结合的.方法计提坏账准备,确保客户坏账计提的金额更加准确,符合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分析应收账款逾期的金额和逾期的长短。按客户信用等级分类,信用等级越差的客户需要提高关注度。每隔一段时间对应收款项进行核对并分析,判断哪些会实质性发送逾期,哪些是潜在可能出现违约的客户,对已逾期客户,找出原因,制定解决方案。欠款大额逾期时间较长的,催促业务部门形成小组分析制定追讨方案以及时具体执行方案。

(5)做应收账款保理业务。

在企业非常缺资金时,可以运用应收账款保理,或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方案。保理业务的成本一般会明显低于短期银行贷款的利息成本,银行只收取相应的手续费用。循环使用银行对企业的保理业务授信额度,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保理业务的融资功能,建立企业资信能力。

综上所述,除了从运营中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方面,企业还得全局去考虑,采用相适应的模式,整体平衡公司的各项资源。针对不同的行业,资金管理方案差异巨大。比如地产行业,大部分靠融资;公募私募行业,则完全靠投融资;零售行业,只管有现货,提倡零库存销售,资金流动性高,对资金依赖性就没那么强;制造业,复杂性就相当高,对设备的融资,往来款及存货的实时管理,对投资就偏少了,受尽各种考验而毅力不倒。无论哪个行业或哪个阶段,最终都要使资金变得有效率运转,提高资金利润率,保证资金安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做到事先预算,事中控制,事后核算,考核评估,分析,总结。让资金成为一种可盈利的模式,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把每个点做到极致,稳定企业的正常发展运行,甚至游刃于经济市场中。

参考文献:

[1]刘清国.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06):166.

[3]何萍.浅析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7,(27):13.

[5]易舟丹.浅议新形势下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j].商,,(01):5-6.

[8]白莹.浅谈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18):35.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五

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从总体上说,员工的平均学历和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依次降低。几乎所有中小企业都存在员工流失问题,流失的大多数为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性人才,知识型、年轻型员工成为流失主体,其中最不稳定的是刚接收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工作三年内流失率最高。员工流失严重的企业大都是一些刚起步或经营管理不善的中小企业,以及偏远区县的企业,这类企业实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弱,更需要优秀的科研、管理、营销等专业性人才来改变现状,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但往往难以吸引人才,引进的人才又留不住。企业每年大量引进,又大量流失,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现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2.人才管理模式落后。

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规模都比较小,技术力量、资金实力相对较弱,不具有规模经济实力,采用的也多是传统行政性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企业管理人员多采用自我投射式的方式,想象员工的思想行为表现,只想“控制人”,而不会想到尊重人;只求员工讲奉献,而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2)强调人的社会性,重视人的理性作用。它注重人的社会联系,强调组织团体、社会群体对于人的管理效能和制约作用。它完全依靠制度,依靠制裁来维持组织的存在和发展。(3)重视领导对人的管理的操作性层面。它所坚持的对于人的识别与管理原则是:人的思想必定要从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因而,只要把人安排到某个比较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管理好人的经济行为以及与生产劳动相关的.社会行为,我们所说的“劳动人事”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3.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

在走访的山东中小企业中来看,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往往会忽视人力资源规划,也不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以及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的战略。直到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时,才“临时抱佛脚”,进行人才招聘、员工培训等等。这样做显然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中小企业的这种做法,客观上使其为员工,特别是知识员工提供的报酬较少,且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为员工们提供的个人发展机会相对于大型企业及外资企业也比较小,不利于人才潜能的培养以及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

1.完善培训制度,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应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就全体员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需求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开展调查,提出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解决方案,可用多种方式,如:培训、讨论、比赛,定购专业书刊等。同时,建立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制度,使员工在各个方面的需求、意见建议等,能够比较方便的传达给企业高层,这样有利于企业高层快速且准确的了解企业员工各个方面的状况,就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人次的流失。可以采用电子邮箱、电话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对各个层级的工作人员中进行访查;定期、不定期展开员工满意度调查等。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集中企业的各种资源,有针对性地将给企业创造80%财富的20%的核心员工作为重点,以核心员工为基础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从而更有效地利用了中小企业的有限资源。首先,这样有利于用关键环节带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其次,企业中20%的核心员工创造了企业80%的财富,将核心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点,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样更有针对性地集中了企业的各种资源,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再次,将核心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点,有利于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从而发挥核心员工的带头作用,全体员工的工作效率全面提高无疑为中小企业效益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六

担保是指按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为确保合同履行,保障债权人利益实现的法律措施。

企业可能会出于多种原因对其他企业提供担保,如母公司为子公司提供担保,对长期稳定的客户提供担保。企业对外提供担保的种类比较多,如投标担保、承包担保、履约担保、预收(付)款退款担保、工程维修担保、质量担保、付款担保、借款担保、分期付款担保、租赁担保、经企业同意的其他类型担保等。企业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如果被担保单位不能在债务到期时偿还债务,则企业需要履行偿还债务的连带责任,因此,债务担保有可能形成企业的一项或有负债,企业承担着履行担保责任的潜在风险。基于此,为了保护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企业应当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严格控制担保行为,建立担保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明确担保原则、担保标准和条件、担保责任等相关内容,加强对担保合同订立的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被担保人的经营和财务状况,防范潜在风险,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

(一)担保业务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目标和关键控制点。

(二)担保业务的基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适当的职责分离。适当的职责分离是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不相容职务应分别由不同的职员担任,这些职员之间就形成了内部牵制。舞弊行为只有在几个职员相互勾结的前提下才可能得逞,如果职员各尽其职,舞弊的可能性将会很小。

担保业务应适当分离的职务主要包括:

(1)受理担保业务申请的人员不能同时是负责最后核准担保业务的人员。担保标准和条件必须同时获得业务管理部门和专门追踪和分析被担保企业信用情况的部门(如会计部门下的担保业务小组)的批准。

(2)负责调查了解被担保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的人员必须同审批担保业务的人员分离。

(3)拟订担保合同人员不能同时担任担保合同的复核工作。

(4)担保责任的记账人员不能同时成为担保合同的核实人员。

(5)担保合同的订立人员不能同时负责履行担保责任垫付款项的支付工作。

(6)审核履行担保责任垫付款项的人员应同付款的人员分离。

(7)记录垫付款项的人员不能同时担任付款业务。

(8)审核履行担保责任、支付垫付款项的人员必须同负责从被担保企业收回垫付款项的人员分离。

2、正确的授权审批。授权审批是指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执行必须经过一定形式的授权或批准。有效的授权审批应明确授权的责任和建立经济业务授权审批的程序。对于担保业务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四个关键的审批要点:

(1)在担保业务发生之前,担保业务经过审批。

(2)非经正当审批,不得签订担保合同。

(3)担保责任、担保标准、担保条件等必须经过审核批准。

(4)为被担保企业履行债务支付垫付款项必项经过审批。前两项控制的目的在于防止企业因向虚构的或者无力支付货款的企业提供担保而蒙受损失,第三项控制的目的则在于保证担保业务按照政策规定的标准、条件等进行。

3、担保原则、担保标准和条件等制度。为防范风险,避免和减少因担保可能发生的损失,企业应制定有关担保的原则、标准和条件等,用来规范担保业务。如被担保企业应是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较好,财务制度健全,营运资金合理等。

4、充分的凭证和记录。充分的凭证与记录是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因素,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载体,也是其他控制形式的有效保证。凭证与记录需连续编号,并检查全部有编号凭证与记录是否按规定处理,这是保证完整性的重要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经济业务的遗漏和重复,并可根据完整性检查发现是否存在舞弊现象。

例如,企业在收到担保申请之后,立即编制一份预先编号的担保业务受理书,分别用于调查了解被担保企业财务与经营状况、批准担保签订合同、记录担保责任的控制制度,这会比企业仅仅在审批担保以后才草拟、签订担保合同效果好,避免漏登担保合同的情况。企业可以通过检查预先编号的担保业务受理书检查已审批担保业务是否全部登记入账或在报表附注中揭示。

5、定期了解被担保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这样做有助于了解企业承担的潜在风险。企业应由独立于担保合同核准、垫付担保责任款项的人员定期对被担保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对经营与财务状况恶化的被担保企业及时作出说明,企业可以据此检查账簿记录、担保合同条款等进行恰当的处理,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

6、反担保制度。在可能情况下,企业可以要求被担保企业为自己提供适当的担保——反担保。当债权人实施担保权利,企业支付垫付款造成自己的损失时,企业的损失可以从反担保中获得优先受偿。

7、内部核查制度。由内部审计人员或其他独立人员核查担保业务的处理和记录,是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所不可缺少的一项控制措施。

三、担保业务的主要流程及其控制。

(一)担保业务的受理。受理担保业务时,要求被担保企业提供完整的资料,如:

1、被担保企业出具的担保申请书;

2、被担保事项的经济合同、协议及相关文件资料;

3、有关反担保的资料。

担保业务的受理阶段,企业对担保业务材料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完整性。主要审查被担保企业提交的文件、资料的种类是否完整、齐全。

2、合法性。审查被担保企业提交的文件、资料以及申请的担保事项是否真实、合法、有效。

3、条件:主要审查被担保企业是否符合企业规定的担保原则、标准和条件。

(二)调查了解被担保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企业可以以被担保企业经有资格机构审计过的财务报表为基础,通过调查被担保企业财务部门和主要管理者,必要时向被担保企业的商业往来客户、供货商和其他债权人,询问被担保企业资信情况,核对财务报表和主要凭证,查看库存,了解和掌握被担保企业的动态情况以及走访外部管理部门,了解其对被担保企业的评价,核实有关情况等方式,获取第一手材料。

(三)担保业务的审批。担保业务审查人员通过对调查审批报告及相关材料的审查,分析被担保企业的履约能力、反担保情况及本企业相关利益,对照本企业的担保责任、担保标准和条件等政策规定,决定是否办理该担保业务。

(四)签订担保合同。根据调查、了解的被担保企业的财务与经营情况和企业的担保原则、担保标准和条件,经审批后,与被担保企业签订担保合同。担保合同一般一式3份,一份交受益人;一份由会计部门作表外或表内科目登记的附件;一份由经办部门存查。担保合同签订后,担保经办人员应及时登记担保业务台账。

(五)担保检查。在担保有效期内,担保业务经办人员应对被担保企业资格、经营管理和担保等事项进行检查,并了解担保事项的进展情况,促使被担保企业按时履约,或在本企业履行担保责任垫付款项后能及时得到追偿。企业可以规定检查的时限,如担保期在1年以内或风险较大的担保业务,担保业务经办人员需每1个月进行一次跟踪检查;担保期在1年以上的担保业务,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跟踪检查。

(六)担保合同的履行。担保合同的履行,是指担保合同签订后,企业应被担保企业和受益人要求对担保合同进行修改或应受益人要求履行担保责任,或在保证期满担保合同注销的过程。具体包括修改、展期、终止、垫款、收回垫付款项等环节。

1、担保合同的修改。担保期间,被担保企业和受益人因主合同条款发生变更需要修改担保合同内容,应按要求办理。例如,对增加担保范围或延长担保期间或者因变更、增大担保责任的,按拟重新签订的担保合同的审批权限报有权审批部门审批。其中,经办部门应就担保合同的变更内容进行审查后,形成调查报告,同时要求被担保企业提出修改担保合同的意向文件。经批准的,经办部门再重新与被担保企业签订担保合同。

2、担保合同的展期。对于担保合同的展期,应视同新担保业务进行审批,重新签订担保合同。

3、担保合同的终止和注销。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担保业务经办部门要及时通知被担保企业,担保合同终止。

(1)担保有效期届满;

(2)修改担保合同;

(3)被担保企业和受益人要求终止担保合同;

(4)本企业替被担保企业垫付款项。企业已经承担担保责任的,在垫付款项未获全部清偿前,经办部门不得注销担保合同,并要向被担保企业和反担保企业发送催收通知书,通知被担保企业还款。

(七)垫付款项及其催收。

1、担保业务垫付款项的前提条件和内部批准手续。担保期间,担保业务执行部门收到受益人的书面索赔通知后,核对书面索赔通知是否有有效签字、盖章,索赔是否在担保规定的有效期内,索赔的金额、索赔证据是否与担保合同的规定一致等内容。核对无误后,经有权签字人同意后对外支付垫付款项。

2、垫付款项的催收和处理。担保业务经办人员要在垫款当日或第2个工作日内,向被担保企业发出垫款通知书,向反担保企业发送《履行担保责任通知书》并加强检查的力度,以便及时、全额收回垫付款项。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七

在全球经济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在发展中不断提高,这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高度,带来新的空气,但是竞争也随之越来越大,挑战也越来越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已经成为确保当前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在很多中小企业中,内部控制并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公司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企业中内部控制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企业中混乱的账目、不确实的财产,加之会计信息方面的失真和利用自身职能部门捞钱等现象,这些在企业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出现是在告诉我们内部会计控制已经失效了,造成这一现象就是因为企业内部控制力度的缺失或不足。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都没有什么健全的构建,造成内部会计的控制体系也不完善,也因此,企业的发展被约束了。本文对所存在的问题就其原因来研究讨论,对于目前我国现今中小型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来完善、健全中小型企业更好的规章制度,并且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变得更完备,在发展上更加快速稳健,继而实现管理方面的目标。

在我国,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要求,根据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实际规模和发展条件,确定了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所有制和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构成形式。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会计的控制是中小企业控制管理的关键部分,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来说,主要指的是企业中资产方面的保证,在财务上记录方面的妥当完善,在会计信息上为了提高可靠性,从而制定的这些控制方面的方法、措施以及控制程序。现在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的控制手段是批准、还有系统授权等。所以,中小型企业中内部会计的控制所指的是,为了中小企业资产获得一定的保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规避风险,规避会计信息的失真,所做的这些对应的控制方法和措施与程序。

(一)内控意识薄弱。

当前有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都以追求利益为根本目标,主要的精力也都放在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这些方面,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并不重视,也很少有所作为,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能力较弱,基础较差,导致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低下,很少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有的企业即便是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也过于简单和敷衍,让制度的建设流于形式。比如有一些公司在进行销售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就存在很多误区,出现过业务销售人员与经销商窜通,图谋从企业中获取非法利益的情况,出现这样事情的原因不外乎是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不重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中小企业经常打着“多元化发展”或“灵活性发展”的旗号而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内部控制的刚性要求被漠视,很多企业管理者或法人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眼光短浅,不以企业的长期建设和持续发展为目标,只顾自身利益的获取,杀鸡取卵,急功近利,只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制约和阻碍。因此,提高企业所有人员的内控意识成为了做好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

(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全。

企业中良好的经营模式都是要进行相互配合沟通的,必须要有合理完善全面的管理体制。如今,在信息化環境下,在国有企业中,内部会计的发展也是在快速提高,尽管如此,还是不断的有问题出现,这是因为在内部会计控制体制上,缺乏更加健全的体制,这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很不利。

在经济发展上,经济发展使得中小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逐渐上升,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开始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过总的来说。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体系还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就好比中小企业中把焦点大多聚于事后方面的控制,对事前方面的预防很少想过,内部控制作用并不明显。中小企业对防范和约束机制并没有做出设置,也不清楚若在会计违反规定后该如何处理。会计部门与别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很松散,这使得其他部门的错误行为,好比偷工减料这些行为,要由会计部门来收底。有些中小企业把现金,以及设备这些实质的资产当作内部会计控制的体系重点与关注对象,对财务人员却选择忽视的态度,对其他部门其他成员,以及企业其他信息等,对那些无形资产的控制,都不去过问和联系,最终让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越来越多。

(三)管理人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认识不足。

在中小企业中,因为中小企业结构过于简单,导致经营权、所有权都统一一致。因为中小企业属于私营的个体,领导者集权行为又过于严重,在财务管理方面实际的研究十分缺乏,导致出现越权行为,行事职责不明,弄的财务管理乱糟糟,财务监控不严谨,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保证:一是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上,很难用有限的资金想要建立完善的岗位;二是管理者理解有误,把会计控制误以为内部成本的控制;三是内部资产安全的控制不足,导致企业会计控制不全。

(四)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

在内部会计控制上,中小企业监管工作方面的展开最是主要,对中小企业在监督上存有外部和内部这两方面的监督。我国外部方面的控制监督已形成,且包含政府方面的监督,还有社会方面的监督组成外部监督体系,不过这些监督方面的体系对应的监督效果并不怎么好。中小型企业中内部监督想的更多的是眼下的成本费,所以在内部审计方面的部门很少建立。

(五)缺乏风险意识和控制措施。

目前来看,在对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制度问题上中小企业中认识不足,而且企业也不重视内部控制。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立内部控制的会计部门,也没有制定科学规范的内部会计制度,导致内部会计的制度不怎么健全也不怎么完善,无法形成内部控制的规范系统。很多在开展经济决策时候,仍然使用传统的决策方式和决策流程,严重缺乏对于内部控制风险的认识和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自然也就缺乏内部控制的手段与方法,很难做的正确的预测风险,也缺乏对于风险的辨别和认识,仅仅凭借着第六感觉瞎碰,管理者自行作出不确定性的决策,自发的来扩张加大企业的规模,就算进行担保也是无所谓,这些很大的错误漏洞都会让内部控制崩溃失控的,严重的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低,综合素质差还不思进取,不愿意学习。所以,要想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上合理运用制度很不容易。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平常新业务方面的知识,加上还有新发布的法令,这些跟会计方面有联系的东西不注重也不学习,也没有掌握科学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造成在实务账务方面的处理上,会有违反规定的现象发生。还有的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都严重的缺乏本身该有的独立性,无意识的盲从,听之任之的做事,领导说做什么就干什么,完全没有自主独立性。若是真的懂还好说,但大部分的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者,对于会计知识和内部控制理论缺乏认知,必然会造成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混乱,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危害,让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一)提高全员内部控制意识。

首先,要着眼于当前,从领导层开始,自上而下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并转变传统的管控思想,使企业所有人员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使所有人明白,个人的利益完全是建立在企业整体利益基础之上的,这样才能从人员的角度最大化的降低风险,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增设了一个新的保障。通过加强学习与培训等方式来强化全员的内控意识,帮助员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内在的认知,实现内控意识的强化。

(二)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力度,促进企业正确运营和顺利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要大力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使用科学规范的手段,不全更新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规避内部控制不利带来的各种风险和隐患,确保企业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失。

第二,要真抓实干,不能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沦为一种形式,要加强企业的执行力,严格贯彻和落实,要把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与企业的发展连接起来,做到责权明确,责任分配具体,与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与薪酬体系和晋升制度挂钩,与企业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完善挂钩,开展全面的实施和执行,确保能够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职能和作用。

第三,要制定针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刺激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学习和落实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从中获得最真实的体会,将制度灌输到工作之中,作为工作的指导和规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待遇,从福利上切实体会制度带来的好处和优点。能够有信心和有需要的主动去按照制度的要求去做,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企业的目标。

第四,在做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同时,全面提升各阶层的风险控制意识,唯有全员参与内部控制建设,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三)树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观念。

中小企业目前的局限性很大,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对内部会计控制并不看重,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也很差。现今,中小企业中想要发挥其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必须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进行加强与发展,并使各项经济方面的业务得到有效的运行促进。在中小企业当中最主要的管理人,在中小企业中的行为方式没有分离,在所有权还有经营权方面,相比于其他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率都要得到提高和运作。所以更要加强认识,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上,让企业所有者对这些制度和规范加强认识。在监督上要自觉,中小企业只有真真正正的提高了管理水平、思想认识自觉性,才能很好的引导所有职员的集体主义思想,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四)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的素质。

目前,中小企业正在实施的制度向国有企业靠拢,在内部控制上要求落实,这些都需要有能力有素质会计人员才行。所以,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从业的人员都要加强学习和交流,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的学习,风险意识和内控意识的建立。因此,企业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来约束和激励员工的行为,更要深入这些对会计人员的职责进行督促和教育。要让企业的会计人员建立内部控制的意识,让会计人员明白了解并承担会计的责任。

还有要重视人才,发挥人才的特长,吸纳更好的人才来促进企业的发展,真正的落实到中小企业的全方面扩张。中小企业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并避免启用那些家族成员,因不懂而捣乱,插手工作,导致内部会计出现控制风险。同时,要在人才缺口大的情况下大力吸纳人才,选出会计方面的人才实施轮岗制度来提高效率,提高素质和提高能力,以此来增强中小企业会计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中小企业中在内部会计控制监督的建立,首先,要增强企业法人上对内部控制方面的监督,并在企业中要建立集体审批制度,制定重大的决策;其次,在企业部门管理方面上对控制方面的监督还需加强且落到实处,在部门之间还要建立出有效的制度进行相互制约;最后,要建立和实现岗位稽查制度。

(六)建立风险评价和预警机制。

企业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上进行评价的目的是规避风险,我们对风险所作出的评估,就是正确的识别并分析,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和财务方面的报告显示中它们存在的某些风险,并且以这些方面来决定要怎样做,在风险管理上面做到来降低风险所指定的办法,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上能够从制度上面来看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如何,然而在企业中内部控制制度中在各方面的不足环节的暴露出的问题才是风险的决定因素。风险评估程序上的工作主要是:企业整体还有各阶段目标的确定,对于那些将可能发生的内部或者是外部方面的风险的识别,有依据的来分析在风险上面发生的原因或者是后果且制定出防控措施。此外,企业内部控制上预警机制方面的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所指的就是对在企业中那些已经来临或可能会来临一系列的风险所作出的预告,以此来作出对应的且相关的防范措施。一般都会对企业的现金、財务和制度进行预警。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度的要求更高,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和企业的财务管理都有更多更严的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己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创新和完善各层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强人员的综合素质,明确内部或是外部审计与监督的目标,真正建立最合适并符合内部会计控制要求的制度体系,让整体的水平得到全面的上升,落实到实处,来保证中小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4]汪迪。基于内部控制的t公司财务管理改进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八

新形势下,强化内部控制对铁路部门的长期发展、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与运行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当前,我国很多铁路部门内部控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铁路部门的规范化管理极为不利。本文在深入剖析新形势下我国铁路部门内控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旨在为铁路部门的健康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铁路部门;内部控制;健康发展。

有效的内部控制对铁路部门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提高铁路部门竞争实力及经济效益的前提保障。对于铁路部门而言,加强财务内控对铁路部门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现实价值。然而,经济新常态下很多铁路部门财务内控体系构建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本研究首先对铁路部门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然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当前时期下铁路部门财务内控体系的规范化构建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一)铁路部门管理者风险意识匮乏。

当前时期下,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进步,铁路部门在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往往也会存在诸多较为突出的风险。若对这些风险不加以高度重视,很有可能会导致铁路部门的整体溃败或者业绩的下滑,如何正确地认识到这些风险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当今铁路部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共性问题。然而,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铁路部门管理层不能很好地正视风险,风险意识十分淡薄,并未构建科学规范、约束性强的风险评估及解决机制,使得铁路部门内部的各个管理层缺乏互相约束及监督的机制,而且铁路部门董事会也会构建一整套完善的风险评估委员会,从而使得决策带有极强的随意性。

(二)铁路部门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铁路部门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虽然目前很多铁路部门意识到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但是很多铁路部门的内控制度存在随意性和主观性,大部分制度的制定均是少数几个“掌权者”制定的,而未征求铁路部门内部各个部门相关负责人的意见,受到了利益的驱使。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较低。

目前,虽然很多铁路部门构建了完备的内控制度,但是其执行力水平尚低,某些铁路部门的内控制度仅仅是流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内控制度的严肃性以及缜密性被严重削弱。除此之外,铁路部门对内控执行过程中的考核力度较为低下,使得执行效果偏低。无论制度制定的多么完美和天花乱坠,如果缺乏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那么该项制度则很难充分发挥其基本作用和职能。因此,对于目前的铁路部门而言,应该构建系统化的内控监督制度,并确保其正常地发挥效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若发现其中存在缺陷,那么应该采取及时措施对其进行整改。

(四)控制手段落后。

铁路部门为了更好地规范运营成本,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建立于现代铁路部门制度、实行科学化管理以及强化铁路部门内部管控等方面的有效路径。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铁路部门的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一般只是对财务预算的管理加以强调,而完全忽略了业务预算方面的管理,使得铁路部门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之间完全脱钩,从而导致相关部门只管要钱及花钱,财务部门只管卡钱以及管钱等方面的结果,使得铁路部门的工作人员均纷纷认为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业务范畴,最终导致铁路部门成本控制不能完全贯穿于铁路部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无法对运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加以有效控制,那么也就无法实施成本的全面开展,于是铁路部门的全面预算管理仅仅流于形式,成了一句大白话。

(五)内控制度的关键点控制缺乏操作性。

对于个别站段的内控制度未完全按照部门的实际情况加以完善以及细化,某些管理人员不熟悉管理过程,而且对关键的控制点的认识不够充分。某些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综合素养水平均较低,不知如何构建内控制度,站段制定的细化管理办法仅仅是将铁路局的制度直接进行复制,而与本站段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因此,使得大多数铁路部门内控制度的可操作性非常差,不能真正地发挥重要作用。

(一)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积极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

若要很好地提高铁路部门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内控氛围,保障其他要素的形成,会对铁路部门全体员工执行内控制度的积极性加以决定,同时,良好的内控氛围,也会对其他方面的控制要素高效发挥作用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一个良好的内控氛围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涉及到铁路部门高层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的价值观,而且也涉及到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员工对当前岗位的胜任能力以及铁路部门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等。

(二)强化风险管理。

铁路部门管理层应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防控意识,并科学引导铁路部门全员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充分了解和掌握铁路部门当前的发展环境,并时刻关注现代市场的变化情况,切实提高铁路部门全员参与风险防控和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构建有助于强化风险管理和铁路部门效益的良好氛围。此外,铁路部门应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并不断强化内部控制,落实完善严谨的风险控制机制。而这就要求铁路部门结合自身发展实况,尽快构建一套相适应的预警机制,确保铁路部门在面临突发问题时能及时采取措施有效解决,推动铁路部门快速发展。

(三)加快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套健全的例会制度是铁路部门不可少的,对铁路部门内外部以及和经营管理有关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及时系统收集,确保内部控制的运行有强有力的信息依据,同时,设置信息沟通网络,促进内部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传递,加快董事会、管理层和全员间的积极沟通交流。铁路部门还应构建完善的费用控制制度,由专人进行费用预算、决策,费用执行、控制等工作,节约成本费用。此外,贯彻落实完善的奖惩制度,以约束员工的行为。一旦发现有违纪违法行为,应给予必要的惩处,并命其立即整改,反之,提供一定的精神鼓励或物质鼓励。

(四)建立铁路部门制度。

产权制度改革是铁路部门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缓解,就当前铁路部门的发展现状而言,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而铁路部门产权主体缺位以及权责不明确等,使得铁路部门的内控受益主体变得更加模糊。铁路部门若要从根本上制定内控制度,务必要对产权关系加以明确,构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等现代内控制度,而且务必要对内控的主体及目标加以明确。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铁路部门内部控制存在着诸多突出性的棘手问题,这些问题对铁路部门的稳定发展极为不利,难以在提高铁路部门经济效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此,应该根据铁路部门实际情况,制定科学、规范的内控机制,更好地为铁路部门服务。

[1]孙永尧。内部控制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李明。铁路部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九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在其各自的经济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因此,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更是成为当前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更快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也成为全省上下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以第二次全省经济普查结果为依据,对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一、湖南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继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6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要“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我省也于2006年制定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随着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我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结构改善,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活跃城乡市场、保持社会稳定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中小企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8年,全省共有中小型企业139528家[注],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8%;中小型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019.83亿元,占全部企业的68.2%;实现营业收入16738.72亿元,占全部企业的77.7%(见表1)。

中小企业虽然单个实力较弱,但就整体而言,已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力量。

1.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约为全省gdp的40%。2008年,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4279.34亿元,占全部企业增加值的68.4%,占全省gdp总量的38.4%,这表明,每1亿元gdp中,约有0.4亿为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0%。

2.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8年,中小企业共完成利税总额2718.62亿元,占全部企业利税总额的77.5%。

3.中小企业占据了城镇就业岗位的半壁江山。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创造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更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2008年中小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609.22万个,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89%,占全省城镇就业年平均人数的53.7%,即全省1134.78万个城镇就业岗位中,有一半以上为中小企业提供。

(二)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经济占中小企业主导地位。

注册类型看,中小企业法人中,国有集体企业较少,不到1万家,实现营业收入2164.76亿元,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分别只有7%和12.9%;私营企业最多,约10.7万家,实现营业收入8531.08亿元,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分别为76.7%和5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19家,实现营业收入510.69亿元,分别占0.7%和3.1%;外商投资企业731家,实现营业收入440.35亿元,分别占0.5%和2.6%(见表3)。

其次,从实收资本构成看,个人资本最多,占47.9%;其次是法人资本,占24%,国有资本居第三,占17.4%,集体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较少,均在4.5%以下(见表4)。

综合测算,中小企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营业收入达10929亿元,占64.3%,比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高8.3个百分点。

(三)中小企业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东高西低”态势。

从中小企业在地区分布情况来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中小企业聚集度也相对较高。长沙、岳阳、常德、衡阳、株洲2008年gdp总量依次排全省前5位,其中小企业规模也排前5位,企业个数均超过10000家,营业收入均在1000亿元以上,其中,长沙31090家,营业收入4813.38亿元,中小企业个数和营业收入均居全省第一;岳阳市14396家,营业收入2130.96亿元;常德15629家,营业收入1287.6亿元;衡阳12701家,营业收入1542.82亿元;株洲10441家,营业收入1161.6亿元,5市合计聚集了全省60.4%的中小企业单位以及65.3%的中小企业营业收入(见表5)。

经济总量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中小企业发展也相对缓慢,如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娄底、邵阳、怀化等,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均在5%以下,其中张家界市营业收入170.72亿元,占1%,比重为全省最低;湘西自治州营业收入371.53亿元,占2.2%。

分区域看,长株潭地区拥有中小企业4.81万个,完成营业收入6916.2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4.5%和41.3%;“3+5”城市群拥有中小企业10.45万个,完成营业收入1336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4.9%和79.8%。

(四)中小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和新兴服务业的涌现,我省中小企业投资领域也不断拓宽,由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分行业看,所有行业中小企业单位个数占全部单位个数的比重都在99%以上,其中住宿业、餐饮业、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比重达到99.9%以上。

除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及娱乐业外,其他所有行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也都在70%以上,其中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所占比重在90%以上(见表6)。

规模最大的行业,营业收入分别为9494亿元、3402.54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56.7%、20.3%。从从业人员看,工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最多,为311.75万个,占51.2%,其次是建筑业,为144.09万个,占23.7%(见表7)。

二、湖南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目前又有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各级政府已认识到发展中小企业对于湖南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制定或正在制订各项政策法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是目前我省仍有较好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资源优势,如丰富的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等,故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信息、技术、人才、融资等方面还处于劣势,加上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不长,政策环境也不尽完善,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自有资金不足,外部融资困难。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长期以来困扰和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87%的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源自于自有资金,24%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13%的企业以民间集资方式获取资金。调查还显示,超过70%的企业感到生产资金不足。从2008年某省金融机构对1096户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全省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较低,其中企业贷款户数满足率为20.7%,企业贷款需求金额满足率为24.5%。这些都说明融资难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对于我省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太发达的中部省份来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融资难的原因:一是我省中小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二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担保机构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

(二)中小企业“小,散,乱”,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2008年,我省13万多家中小企业中,中型企业只有2793家,所占比例只有2%,98%的企业是小型企业。作为大型企业成长的摇篮,中型企业数量显然偏少,存在断层,同时从单位平均规模看,我省小型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33人,平均固定资产为289.5万元,平均营业收入为888.03万元,分别占全部企业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于规模小,业绩不稳定,亏损、倒闭、关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分散化经营现象严重。我省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园区外分散经营,主要靠单兵作战,没有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园区的辐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业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我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多,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于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组织管理混乱落后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运行不畅。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我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已有一定改善,但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省中小企业依然是明显的“二、三、一”分布,其中二产业约占65%,服务业所占不到35%;其次,从占中小企业比重高达56.7%的工业内部看,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第三,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传统和低层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统地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阻。另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三、促进我省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中小企业既是大企业成长的摇篮,更是新形势下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强财力,保障社会稳定的主导力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

(一)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系统,切实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二是要健全担保风险的分散、补偿和激励机制,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要,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三是要积极构建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四是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制度中的作用和功能,制定中小企业贷款的具体管理方法和鼓励措施,争取更多的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

(二)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各类民间商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机构为依托的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要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上岗培训、再就业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在技术创新方面,对进行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其新产品的开发、员工培训等活动提供无偿资金资助,并以贴息贷款的方式优先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在信息化方面,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管理系统与外部的电子商务系统的相互融合,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贸易全球化趋势。

(三)发展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加速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小企业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抓紧抓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二是要加快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培育创新人才,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强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信息化水平,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和支持在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中,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模具中心、产业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努力满足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公共服务需要,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三是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培育和推介力度,促进名牌产品升级晋档,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业国内外知名度。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十

[摘要]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的在不断壮大。

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解决地区就业和维护地区社会稳定的主导力量。

然而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又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融资难、难融资”。

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立足于淮安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从中找出该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为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一)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数据来自于淮安市地区共5个县区,按照5个县区中小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分布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共150份,回收139份其中有效问卷122份。

问卷分布具体地区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二)融资现状分析。

1.样本企业融资方式及融资额度分析。

根据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分析可知,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有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以及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

占样本总量的65.57%;有30家样本企业通过民间融资筹集资金,占样本总量的24.59%;采取其他方式如(财政支持、接受风险投资、租赁)等进行融资的样本企业只有4家,占样本总量的3.28%;没有1家样本企业采用发行债券或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

具体统计分析情况见表2所示。

占样本总量的32.79%;有30家样本企业一次能够获得80万-100万元的资金,占样本总量的24.59%;有12家样本企业一次能够获得100万-200万元的资金,占样本总量的9.84%;只有7家家样本企业一次能够获得200万元以上的资金,占样本总量的5.73%。

具体统计分析情况见表3所示。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淮安市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时所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借款、民间融资和内部融资。

但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可知该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还是比较窄的呈现出内源融资不足,外源融资受阻的问题。

而根据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理论分析获知,中小企业“融资难、难融资”的本质是进行外源融资难,即当中小企业出现资金短缺时,很难及时的从外部获取资金的帮助,所以对该地区中小企业来讲一旦出现资金问题,很可能出现“融资难、难融资”的困境。

2.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样本企业融资比较分析。

本次所调查的样本企业所有制形式主要涉及五大类:国有企业、集体乡镇企业、私营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与三资企业。

从调查分析情况来看,全部的122家样本企业中,国有企业有5家,所占比例为4.1%;集体乡镇企业有8家,所占比例为6.56%;私营个体企业有63家,所占比例为51.64%;股份制企业有30家,所占比例为24.59%;三资企业有16家,所占比例为13.11%。

由此可见,淮安市中小企业所有制形式主要是私营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与三资企业。

为了保证调查分析的可信度,本文主要对这三种所有制形式的样本企业进行融资比较分析。

具体统计分析情况见表4所示。

所占比例为43.33%;属于三资企业所有制形式的16家样本企业中,有9家认为在向银行借款时会受到歧视,所占比例为56.25%。

具体样本企业所有制形式与所有制歧视关系如图1所示。

由上述统计分析可知,淮安地区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发放借款时往往存在所有制歧视。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来看私营个体企业所有制形式的中小企采取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进行融资时受到的歧视最严重,也就说私营个体企业所有制形式想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进行融资难度很大,这也说明了该地区中小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即进行外源融资受到了严重阻碍。

3.样本企业借款融资所选择的机构分析。

占样本总量的32.79%;只有5家选择向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占样本总量的5.73%;没有1家选择向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借款融资的。

转载自 fANWEN.ChazIdIAn.com

可能该地区就没有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

具体情况见表5所示。

这不是一种偏好而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因该地区就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借款的金融服务机构,再者四大国有商业性银行为了规避借款风险,往往很少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即使向它们发放贷款且数额也是有限的,甚至有的银行直接拒绝向中小企业借款。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十一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新生刚从中考的经历中解脱,抱有一种可以歇歇脚喘口气的念头;经过选择进入职业学校,更有种船到桥头车到站的想法;学生虽然选择了这个专业,但大部分都是家长的决定,问她们为什么读护理专业,答案或是祖父母意愿,或是爸妈愿望,自主选择的人极少数。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觉性,内在学习动力不足。

(二)自主学习能力差。职业学校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不再像中学那样主要依靠老师的指导和督促,而要以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为主,除必要的课堂教学活动外,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而许多新生不懂这点或自控能力差,有的学生听完课后,如老师不布置作业,就觉得无事可做,走读学生回家后就看电视、上网,家长也反映说学生太轻松了。而实际情况是时间看起来很多,但实际很少,学习压力看起来很小但实际很大,学习任务看起来很轻但实际很重。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消化课堂知识,看书似乎是懂了,其实一知半解或根本就不知其所以然,应付考试寄希望于考前的临时突击,死记硬背。

(三)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进度。中学时通常一节课讲一个知识点,且要通过大量例题的讲解、课后作业、反复测验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强化、巩固。而职业学校课时少,教学内容多,一节课通常要讲授多个知识点,没有反复强化巩固的时间,课后也没有大量的作业、测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表现出对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不会自学,不会主动学习,不会抓重点难点,对于如何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四)教学条件不足。招生规模扩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部分教学设施满足不了教学需要,常以上大班课形式教学,坐后排学生听不清、看不见,加上环境人多嘈杂、影响听课效果,学生睡觉或看杂书,抑或偷偷玩手机,违反课堂纪律现象屡屡发生。

(五)角色适应困难。在家庭中,现在几乎所有家长为了能使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包揽了所有本该可以由学生自己管理的事情。当这些学生走进职业学校开始独立生活时,从一个可以事事依赖父母的孩童一下子就被要求成为独挡一面的人,且衣食住行、学习、劳动等方方面面学校都有各种规范严格要求,面对这种突然的变化,表现出了适应的困难。对于名目繁多的各项规范要求,执行起来顾此失彼。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只有热爱专业,才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新入校的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模糊,对如何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学业感到茫然。通过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可帮助学生了解护理人员的任务、应具备的素质,护理专业的前景、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护士并不只是打针、发药这么简单,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个人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此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对职业的憧憬,从而明确学习和努力的方向,激发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从中学到职业学校,学习模式的改变要求学习方法随之而变。学习方法正确可以事半功倍。可通过班会适时介绍中学与职业学校学习的不同,指导学生如何听课,如何把握授课重点难点,如何复习等方法;可邀请高年级学生介绍学习心得,给以启发;鼓励本班成绩好的同学现身说法,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严格纪律管理。以独生子女为主的90后新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对制度约束没有清晰的认识,常常犯规。因此,在新生学风建设中在注重引导的同时要严格管理,包括严格考勤制度、请假制度、严抓课堂纪律和考试纪律。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日常学习行为,关注、监督、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共性问题进行全班教育,个性问题个别教育。

(四)选拔培养班干部。要建设一个有优良学风的班集体,必须依靠得力的班团干部的协助。对班团干部班主任既要帮助、指导,鼓励她们大胆开展工作,又要明确职责、严格要求。要求每个班团干部要以身作则、刻苦学习、遵规守纪,以过得硬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的同学,1个人带动1片人,使班干部成为班级学风建设的生力军。

(五)积极主动争取任课老师的支持。在学风建设中,学生是主体,但不能忽视任课老师的作用。任课老师在课堂上直接与学生面对面互动,学生的听课表现和课堂纪律尽在掌握之中。任课老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堂纪律维持的第一责任人,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及时严厉批评教育,对全班同学可起到警示作用。如果对课堂纪律表现差的学生全然不顾,就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一种暗示,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养成。因此,应主动、经常和任课老师沟通,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任课老师的支持和配合。

(六)关注并了解学生。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宿舍,通过个别谈话、各种会议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倾听她们对学校、班级管理的意见建议,了解她们在生活、学习中需要老师帮助协调解决的问题。针对反映的情况有的放矢做好思想引导教育和协调工作,帮助她们解决问题,让她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关爱,从而能自觉以各项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优良学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精心培养,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研究,常抓不懈,不断探索学风建设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十二

中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决策管理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制度缺失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从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来看,因内部控制失效而导致的企业危机时有发生。然而,在风险面前,企业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来防范和化解风险,从传统的复核、牵制等财务管理手段发展到以企业经营活动为中心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系统、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高抗风险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分析中小企业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不能有效执行的现象比较普遍,突出存在以下问题:

(一)组织架构不合理。

中小企业受规模条件限制,组织简单,人员配置上,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分工不明确。另外,部门及岗位设置缺乏有效的牵制性,不能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造成工作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部门间缺少有效的协调和牵制,管理脱节,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二)管理层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现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过于重视企业的业绩和利润,风险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内控意识不强,在做决策时带有很强的主观臆断和盲目性,认为个人对生产经营状况的直接观察和判断已足够,不需要建立内部控制,造成了企业重发展、轻控制的局面,而这往往使得企业缺乏风险应对及控制机制,管理出现漏洞,企业站在风口浪尖,一旦出现重大风险就容易陷入困境。

(三)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是总体上仍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片面、零散,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行之有效的体系;另外,大多数中小企业通常侧重事中和事后控制,对生产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较少,内部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往往在爆发问题后,才采取措施补救,管理的滞后不仅使得企业损失既成事实,管理控制成本也相应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无法贯彻执行。

(四)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监督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设立审计监督部门,或者虽然设立了审计监督部门,却没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独立性的缺失,使企业的审计监督职能严重弱化,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亦不能对生产经营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和有效性。

(一)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

中小企业应当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构建组织架构,注重管理层级、部门职能的科学划分,使得各部门的工作既协作又相互牵制,避免权力重叠和权力真空。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保证责任明确、授权适当,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管理层提高内控认识,更新管理理念。

内部控制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各级管理层强化风险意识,用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落实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规范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将内部控制真正落到实处,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三)设置科学的内部控制程序,持续完善内控体系。

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把握关键环节控制点,建立和持续完善系统、科学、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是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既要渗透到各项业务和具体操作流程,又要覆盖到各个部门和人员,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控制,不留管理漏洞。

二是内控流程的设计要遵循事前预防为主,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事前控制通过观察分析、收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事中控制着眼于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检查、监督,及时纠正偏差,以保证每项活动按照规定程序和目标进行。事后控制强调分析执行情况和结果,找出问题和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拟定纠正和防止再出现问题的措施。设置科学的内控程序,持续完善内控体系,把各项控制落到实处,才能有效防控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保证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四)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内部审计监督的控制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的建设,设置独立的审计监督部门,赋予审计监督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理性、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全面监督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切实抓好整改,坚持年度审计和不定期专项审计相结合,保证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五)建立、健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全面预算是企业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制度安排。在现代企业中,全面预算作为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凭借其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提高企业防控风险的能力,还能提高企业内控管理的科学性,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全面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企业所有活动的价值体现,更是一种高效的内控管理方式,能使企业目标具体化,并能强化内部控制。

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的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中小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预算管理为龙头,强化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推行有关管理、监督、制衡的制度和方法,对于企业的平稳运营起到积极作用,成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效工具和法宝。

通过企业各层级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的有效结合,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完善的管理架构,以此保障企业充分应用掌握的各项资源,促进精益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总的来说,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各有特点,存在的问题也复杂多样,因此,在建立完善内控体系时,不能生搬硬套,应当结合各企业的行业、规模、内外环境等情况,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设计出适合企业自身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持续创新、完善。优秀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运行效率和抗风险力,增加企业效益,从而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经营、稳定发展、脱颖而出。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十三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助性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1]汪兆旗,熊婧洁。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2)。

[2]孙金华,闫光美。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十四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指生产和提供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主的产业,包含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传媒、歌舞演艺、手工艺品、风俗娱乐,节庆会展等行业。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少数民族自身文化优势,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技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融资指特定产业中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资金持有者筹集资金,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指生产和提供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为满足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筹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产业的血液”,融资是一切产业活动的基础。产业融资一般用于新产品研发、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兼并等需要,有利于整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创建和生产都需要大量资本,然而在实际中却面临严重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一种约束。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自筹以及少量的银行信贷,且信贷规模很低。据统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信贷总额不到民族地区信贷总额的0.4%。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从各级政府文化专项扶持资金中获得的资金总额和比例也远小于主流文化产业。目前资本市场上真正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只有两家“西藏旅游”与“丽江旅游”两家旅游公司,融资额度也很低。至于债券融资、文化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外资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活动踪迹难觅。

(二)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差异性较大。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中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从企业性质角度,国有企业、区域垄断企业、事业单位等具有“公有”性质的企业融资渠道更多,融资额度大;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隘,获得融资数额很小。从企业规模分析,在我国无论是政府扶持资金,还是银行、资本市场、风险基金等金融机构,都更偏好支持大型企业。少数民族文化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融资机构青睐。

(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成本普遍较高。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80%的融资来源于信贷,据估计贷款利率比基准利率普遍高10到20%左右,企业还要承担除利息外的.融资交易费用,如资本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审计费、抵押评估费、担保金等,核算下来目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成本年化利率高达13%至15%,其中利息费用占总融资成本的60%至70%,融资交易费用占30%至40%。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平均的融资成本要高于目前平均利润率,因此很难依靠长期融资来推动产业发展。

(一)产业高风险特性导致融资能力较弱。

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具有高风险特性,经营收益很不稳定。文化产品研发过程是人的思维创作过程,主观性较强,生产过程很难统一控制,产品质量波动相对较大。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属于非生存必需的小众文化产品,其需求受市场口味、经济形式、政府政策、推广渠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销量很不稳定。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投入成本较高,而消费成本与复制成本较低,很可能因为盗版、仿制等问题导预期产业投资的预期收益大幅降低。除了经营风险较大外,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轻资产较多,以民族元素为内容资产价值很难评估,而可抵押的有形资产较少,担保能力相对较差,这都使产业吸引外部资金能力不足。

(二)薄弱的产业基础造成融资途径狭窄。

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治理程度低,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效益差,自筹资金能力很弱。从产业整体发展程度分析,产业盈利模式还不成熟,企业大都分散经营,缺少龙头企业,产业流程较短,产品附加值低,类型雷同,产业内部大量企业无序竞争,没有知名品牌,产业间缺乏联系,依存度很低,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对民族地区经济辐射性推动不足。弱小的企业实力、较低的产业化水平,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很难利用现有的融资渠道。

(三)落后的金融发展水平阻碍产业融资效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体系发育迟缓,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种类、数量较少,区域分布不均。在民族地区,产业融资高度依赖政策性融资、大型国有股份银行、农村合作性质银行、信用社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社会直接融资的比重很低,资本市场几乎不发挥作用,股权与债权融资效率低下;产业基金、信托、保险、融资租赁、互联网等金融组织稀缺;融资中介与服务组织严重不足。此外,现有金融机构发展也很滞后,金融人员素质较低、设备技术不足。落后的金融环境直接阻碍了产业融资效果。

(四)融资政策难以支持与保障产业融资。

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对于文化产业融资重要性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政策制定与执行体系很不完善。首先,基层具体融资扶持政策稀少,缺乏差异化的融资扶持措施,中央精神难以落实;其次,现有的融资政策在扶持对象,条件、覆盖范围、扶持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其合理性有待改进。再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差,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宣传力度小,资金分配与使用机制混乱,资金投入效率低等各种问题。

(一)增强产业对融资的吸引力。

政府合理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既要打造区域内的核心企业和特色企业,又要因地制宜培养大量“小、精、尖”文化企业,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重点支持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产业,构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具有本区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二)创新产业融资渠道与方式。

借鉴东部发达地区新型信贷产品,引入或者创新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信贷产品,因地制宜的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入质押、融资租赁贷款、小企业集合贷款、产业链集合贷款等多种贷款模式来支持不同的类型、行业的文化企业。加大资本市场对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创业板、新三板、企业债券融资。引入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众筹、产业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

(三)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根据民族地区文化资源、金融资源以及企业发展情况,出台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政策。政策重点是落实中央文化支持精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非公资本进入门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要以政府为主导打造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融资政策咨询、扶持资金申请、企业信息与融资需求信息共享,文化产权交易等多种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张岩.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难的思考——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j].西部金融,2011,06.

[4]袁家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投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6.

[5]中国人民银行哈密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王月玲.西部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亟需引导和扶持——以新疆哈密地区为例[j].西部金融,2010,08.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十五

怀涛。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作为基础产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虽然农业保险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农业保险的因素,本文从农业保险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担保人、保险人、政府三个方面剖析其原因,然后基于上述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府导向保险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农业风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业保险是许多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农业保障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用于降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五个统筹发展战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大力推行,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得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四年在一号文件中相继提出“加快建立”、“稳步推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2006年《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农业保险“三补贴”政策。2007年4月,在政府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的大趋势下,中央财政决定当年拿出1o亿元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试点省份确定为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湖南6个省区,由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吉林安华3家保险公司将参与试点,此举极大的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2007年4月,中央财政10亿元资金正式注入被列为首批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省份,这六个省份是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四川;保险对象为五大种植品种,即棉花、玉米、水稻、大豆、小麦;保险责任包括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旱灾和冰冻;所遵循的原则是低保障、广覆盖;保险金额中央财政承担25%,省级财政承担25%,其余部分由农户承担,或者由农户和龙头企业,省、市、县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试点省份自主决定。保额原则上为农作物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灌溉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各试点省份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试点农作物的品种、保险责任的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保费比例。

可见我国农业保险的整体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对农业的保障程度较差。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的供需平衡机制,促进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农险业发展滞后,有保险业自身发展不成熟的因素,也有地方政府和农民保险意识。

淡漠的因素。

(一)投保人方面。

1、农民参保意识淡薄。

农民缺乏保险意识是保险业在农村发展不起来的一大症结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落后、保险宣传力度不够使绝大多数农民缺乏保险相关知识,甚至根本就不懂保险是怎么回事,对保险公司、险种、保险条款等的不了解,导致对保险的抵触,更不用说主动购买了。多数农民认为保险“意义不大”、“不值得”,而且索赔困难,如果出现状况向保险公司索赔时,手续极其繁琐,而且很多时候保险公司不肯赔付;再加上有些保险营销人员忽视职业道德,刻意夸大产品的功能,掩饰保险条款中的免赔责任,严重影响了农民对保险公司的信任。所有的这些原因导致农业投保率低。

2、农民收入水平低。

近年来,农民的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大约在9%左右,城乡收入的差距在不断加大,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为13,786元。农民必须用这些收入去交纳各种费用、购买生活必需品,赡养老人、为子女提供教育费用等,大部分农户所剩的收入已是非常有限:而且由于我国的农民没有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另外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突发事件,他们还要留有一部分收入来满足预防需求。而我国按农业受灾损失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也通常较高,因此,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下,在让农民拿出高达10%的收入去购买保险,这显然是农民难以接受的。

3、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经营过于分散使得农业保险难以推广,也在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

(二)保险人方面。

1、我国农业保险的赔付率高。

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特点导致农业保险自身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农业保险的低收益局面无法维持商业保险对农业保险的供给,从而面临两难的困境。相对于第二、三产业来说,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制约较多,尤其是我国自然灾害频繁。1982-2004年,全国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共计80.98亿元,赔款支出共计70.65亿元,平均赔付率达87.24%,大大高于一般财产赔付率53.15%的平均水平,也超出了保险界公认的70%的盈亏平衡点,如果再加上接近保费收入的20%的经营费用和其他费用,农业保险的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20%。这都使我国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从而与一般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严重背离。

2、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

农业保险的推行力度不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保险公司缺乏对保险的宣传,或者是宣传不够,不能彻底的打消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顾虑,保险公司作为农业经纪人,应切实为农民着想,从农民的思维、利益角度,去制定一系列的农业保险法规。当然也可以通过如宣传册、农业保险普及员等等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

3、缺乏从事农业保险的专业人才。

农业保险种类多、情况复杂,使经营农业保险存在着特殊的技术障碍;我国农村经营方。

式分散,导致难以对保险对象的资料进行充分收集,保险公司也就无法正确评估风险和厘定准确的保险费率。我国保险公司缺少能对气象和自然病虫害进行中期预警的专业人才,也导致农业保险风险不可控。

4、产品的创新度力度不够。

农民不相信、不购买保险的原因还涉及农业保险的产品单一,农民可选择的空间太过狭窄,而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保险公司针对农业保险的产品还保留在原有的状态,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政府方面。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率特点,使得单纯靠商业性的运作很难发展。基于我国农业投保人对保险认识的局限性和保险人对保险商业经营模式的习惯,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使得投保人对保险有认识、了解、和投入使用这样一个过程。也使保险人能切身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赔付制度。而我国政府在农业保险的宣传上做的力度不够。导致农业保险在我国推行发展缓慢。

2、缺乏相应的财政、税收的优惠支持及相应的法律支持。

我国农业保险本身发展就很滞后,再加上再保险机制不够完善,在现有的赔付条件下,一场大的天灾,将使得农业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保险公司面对的将是大量赔款后的亏损,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经营主体自身,亏损较大,而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尚未涉及,也没有制订其他有关农业险的条例法规或者出台其他配套扶持政策。这一切都使得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退避三舍”。

(一)投保人方面。

1、加强对农业保险的认识。

发展农业保险,农民是主体,为了改善当前农民对保险的淡薄意识,加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开展一些如电视、讲座、广播等使得农民了解农业保险,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常识,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提高其投保的主动性。

2、鼓励农业技术创新。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想办法改进农业发展技术,如灌溉、种子改良等等,提高技术创新的收益,让创新者能得到收益,同时要加强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减少不必要的人才、技术、资源浪费。政府要提供鼓励自由创新的环境,减少对创新活动的限制,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益。

3、增加农民的收入。

小,农民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将一部分保费转嫁给消费者,这样使更多的农民有经济能力参加农业保险。

(二)保险人方面。

1、转变经营体制,进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创新。

保险市场竞争激烈,商业保险公司无暇顾及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及社会的保障作用,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农险的经营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的需求。因此,应当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创新。

2、转变经营观念,加强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力度。

商业保险公司要转变观念,在产品上创新,在服务上创新,在销售渠道上创新,不断扩大保险产品的覆盖力。要适当拓宽承保的风险范围和地域范围,不但要承保低风险的项目和灾害发生率低的地区,还要承保部分风险较高的项目和地区,切实体现农业保险提供保障的特点,在农户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3、积极参加再保险,增强农业保险公司承保能力。

建立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转移机制;由于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的特征,要大规模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单一的商业保险公司没有实力承担全部风险。完善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是帮助保险公司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以财政资金进行再保险,比直接用于救灾赈济款项,更能够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更好地发挥资金的运作效益。

(三)政府方面。

我国要想使农业保险健康发展,发挥其在减轻农业灾害损失和保持农村稳定方面的作用,政府就应发挥其主导作用,采取强制性措施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1、加大资金的投入。

政府应筹集大量的资金,给予农业保险必要的财政支持,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农业保险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从国际、国内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证明,如果完全实行商业化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对农业保险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对投保人即农民提供保费补贴以刺激农业保险需求,政府对保险人提供经营费用补贴和再保险支持,实行减免税政策。

2、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

中国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农业保险法规。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是建立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关键一环,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支持作用、保险费率形成机制、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政策支持、农业保险补偿体制框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内容,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或因财力问题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促进中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3、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主要包括:(1)由气象部门、农情研究机构组建农业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分析研究洪涝灾害台风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并给予预警,抵御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害;(2)发挥国家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技术支持网络,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推广抗灾的优良品种以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损害;(3)建立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系统,引导农民走市场化道路,积极参预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以降低农业的经营风险;(4)完善农村的金融系统,将农业保险与农民获得农业贷款相结合,在风险发生时由保险方归还部分贷款,可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由农业保险的把关与支持,降低了农业贷款的经营风险。

综观农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农业中高风险的存在,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业保险对农业风险损失的经济补偿功能是其他方式所无法完全替代的。通过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单靠任何一方的参与是很难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诸多复杂问题,提出了农业技术改造、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强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并依赖政府在资金、立法、构建农村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作为,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资料:

1、《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姚琴、许建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2、《我国农业保险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李莉、马丽丽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3、《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变迁的制度分析》黄英君、叶鹏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十六

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应该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形式的主要途径之一。

“人情味”,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的基本特点。

民生新闻是在多重标准下划分的新闻类型。

它注重实用价值、情感价值,又带有娱乐性,是随着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的广泛普及,电视媒体的话语语境中慢慢展现出一种大众情怀的产物。

我们可以这样说,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在内容上关注群众的生存状况、喜怒哀乐,在形式上充分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以期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拉近电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在指导思想上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来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在新闻选材上以民生、民情、民意为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在叙述手法上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

通过向观众提供实用的关心自身利益的新闻资讯从而不断提升观众的媒体素养,担负起了社会赋予的舆论导向责任。

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趋向。

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具体概念,而是一个新闻形式的综合概念。

(1)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缺乏深度。

目前以“直播”、“快报”等命名的民生新闻节目占领了晚间新闻部分时段,以至于“千台一面”的现象日益突出,致使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内容到主持风格与表现形式都似曾相识。

大量可以创新形式、挖掘题材、拓宽领域的新闻素材没有被真正被发掘。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十七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电视新闻形式,作为一股新潮流,其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琐碎化、低俗化、负面化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重点探寻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

一、民生新闻概况。

对于民生新闻的定义,国内学者各有不同的表述,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性质和专业知识,认为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和社区居民为主要传播对象,以广播电视频道覆盖的城市为主要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经济为主要新闻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形式。

民生新闻主要是把“民生、民情、民意”作为主要关注焦点,报道的是老百姓身边的麻烦事、稀罕事、烦心事等,通过栏目记者的现场调查、采访、取证等方式,经过后期制作,而在广播电视报道出来的一种新闻电视栏目。

(一)超大体量所产生的尴尬。

之前,很多电视媒体过分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关注度,也为了追求市场效应,许多民生新闻栏目以凶杀、暴力、抢劫、灾难等社会负面题材扩大影响和关注,然而这些题材的新闻不会每天都有。

现在,为了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号召,大量减少广告,民生新闻更是超大体量,作为新闻媒体又该怎么办?每天报道哪家水管爆裂,哪家煤气漏气,哪家被盗等等,即便是这些,每天又有多少呢?这么大的篇幅栏目,为了补充题材空缺,总不至于报道哪家吃了什么奇怪的饭之类的吧?那样的话,就成了人们的笑话,估计也会增加关注度,不过是负面的。

究其原因,出现这个尴尬现象的原因是媒体竞争压力大、栏目记者为了生存其职位竞争压力也大所致。

(二)有求必应的尴尬。

我国很多省台民生新闻栏目,其定位是民生新闻首先要做到是“硬”,即新闻事实要“硬”,再就是记者在对待难处理、难采访、难曝光问题时,要采取“硬”的态度,就是硬曝光的办法。

我们知道,媒体记者如果想硬曝光的话,肯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甚至危险,鉴于此,该电视台想了很多办法。

不乏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联手的办法,比如说跟当地的一些政府的热线联手,12369、12315等,都是他们联合的热线。

等等跟他们联合。

说到底就是,栏目记者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成了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新闻“110”了,有求必应,有应必果,这个果也是对百姓负责人的结果,纵观媒体此举,我们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更为妥善和科学的方法。

(三)节目自身发展缺陷。

基于笔者的工作经验和考证,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自身发展有诸多缺陷和不尽人意的地方,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新闻内容过于琐碎,把焦点过分地放在了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事上。

二是民生新闻过度庸俗化和娱乐化。

电视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娱乐心理,有的时候在编排新闻类栏目是可以体现幽默和娱乐化,使难登大雅之堂的“花边新闻”和“市井新闻”,上了新闻类栏目报道,这样一来,不但降低了电视栏目的品质和层次,最关键的是体现不出自己新闻类栏目的特点,极易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

三是节目内容和形式偏于单一。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是栏目策划创新陷入僵局,好像遇到了瓶颈似的,显得没有创意和新鲜劲,总觉得无力与贫乏。

四是过分重视收视率。

很多电视台过分追求收视率,要求栏目在制作时必须赢得大家的眼球,获得较高的收视率,且其收视率和员工的薪水挂钩,这样一来,很多记者和编辑就会想出大量的.应对办法,难免会出现报道不实和偏颇现象,这样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四)电视栏目人才队伍不专业。

人才是企业成功的法宝,真正的企业竞争现在就是人才的竞争,拼的就是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及综合素质,谁占据优势谁就会胜出。

目前,我国电视新闻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并不客观,尤其是一些地方新闻媒体,在这一方面更是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是人才的泛滥和不专业,很多是年轻应届毕业生,还有甚者是非本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积累,把他们推到关键位置,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报道出来的新闻质量和层次可想而知。

(一)政策支持与监督。

民生新闻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要得益于党和政府打造合理的温暖的宣传环境。

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民生类电视栏目,不论从资金扶持还是政策倾斜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在我国现在大力提倡改善民生的环境下,相信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的发展是可以期待的。

(二)品牌打造策略。

品牌战略是每个新闻媒体必抓的环节,电视新闻媒体更是不能例外,为了获得生存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收视率,建议民生新闻类栏目在发展的同时,注重打造一个或多个品牌栏目,使其成为该电视台的招牌节目和标志性节目,这样一来,不仅充实了自己,而且对整个电视台的发展带动也是不可估量的。

(三)人才战略。

人才的竞争是当前各大新闻媒体的主要竞争形式,电视新闻媒体也不例外,笔者建议民生新闻类栏目增加专业人才、高学历人才的招聘,对一些经验足、学历高、专业性强的人才可以不惜重金进行“挖掘”、招揽于自己麾下,这对于自己栏目的发展对整个电视台的发展都是相当有帮助的。

(四)差异化策略:特色产品受欢迎。

民生新闻栏目红火的同时,民生新闻大战也愈演愈烈,各电视台为了生存或获得好的收视率而采取种种不同的策略。

做观众喜欢的特色产品,以特色产品来赢得市场就是其中一招。

一是方言说新闻,强调地域特色;二是增加电视评论,满足受众消费心理;三是编排上要不拘一格。

总之,还有很多发展策略如技术策略、协作战略等,由于篇幅关系在这不一一列举。

结束语:本文简要介绍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况,继而介绍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和困难,重点探寻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和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理论参考,也希望为我国相关科研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谭云明,易前良.民生新闻:中国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追求[j].当代传播,,02.

[2]尧弘.电视民生新闻的突破与创新[j].中国记者,,06.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十八

将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作为整个财会工作的重点这一条在《会计法》中被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不仅需要对项目的盈利大小、风险高低进行最初正确的判断,企业内部的控制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会计控制制度要想在国际上处于一个比较领先的水平,就必须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

1、制度本身的缺失。我国现今许多企业的负责人都是自己白手起家的,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对于市场形式的整体把握大都依靠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个人的判断力和无畏的冒险精神,但是单单依靠这些并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类人依靠自己的原始积累资本在市场上大展拳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立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所以很多负责人不愿意建立这种会计控制制度。内部会计制度的缺失使他们捉住了“浑水摸鱼”的机会,经营者借助这样一种便利为自己谋取私利,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少缴税、多收入上,忽略了企业的发展需求,长此以往,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为今后的发展保驾护航。

2、制度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够。制度定得再完美,没有真正去落实,最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放在眼前吃不到的肉比没有吃更可怕,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定制度更可怕,二者是同一个道理。在投资者和监管者的双重注视下,企业不得不设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制度的设立并不代表制度的落实。许多企业为了掩人耳目,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上设立一套看上去十分完善的制度堵住外人的嘴,但背地里却利用建立好的制度瞒天过海,将制度当作自己行使权力的伪包装。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制定的风险控制制度可谓面面俱到,还曾获得企业管理创新的一等奖,但是为什么这么好的制度设计还是没能阻止中航油的失败呢?总结下来不过一句“有制度,不执行”罢了。既然已经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就应该以史为鉴而不是重蹈覆辙。至今还没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企业应该加快制度的建设,而已经建立了制度的企业应该进一步确保制度的落实。

3、制度科学性和连贯性缺失。整套的制度就像人体的经络一样错综复杂,要想整个体系能够相互配合、高效工作就必须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连贯性,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整个企业的损失。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都属于马后炮类型的,在事前并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预测,也不能及时发出预警,事发时也不能及时控制事件的蔓延,总是在事后采取一些已经没有用的补救措施,甚至想办法将已经发生的事情掩盖、搪塞过去。这样处理事情,不仅失去了控制制度本身的威慑作用和该有的效力,也使得企业的内控成本在无形中增加了。还有一些企业永远将金钱放在首位,除了利益,别的都可以退而求其次。企业员工的素质可以低一些,对于信息的掌控度可以欠缺一些,但唯独一条,钱财必须放在首位,这样的经营理念迟早会造成企业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一种企业就是受经营利益的趋势一味地急于求成,做事缺少前后的连贯性,使得整个管理系统跟不上实际的步伐,造成会计控制的自我混乱。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失误只要有心都可以避免,关键在于有没有认真去落实。

4、会计人员素質不高。有一部分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了招聘专门会计人才的重要性,但还有很多企业依旧将会计控制当作一种形式化的过场。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素养,知识的储备量也远不能满足应用的要求,但为了节省人力资源,企业往往选择从别的部分抽调了解会计相关知识的人员。在正式上岗前,也没有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完全是一种由着他们自生自灭的态度,本着这样不重视和敷衍了事的态度建立起来的会计控制自然不具备理想效果中的约束力。而且这些企业的会计凭证要素往往都是不齐全的,主要体现在记账的主管人员印鉴不全,在走程序的过程中容易受到阻挠。由于自身素质的缺乏使得这部分人在进行发票填写时很容易缺少要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5、会计控制制度老旧。不管多么完善的制度都会有一定的生命期,只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的情况起作用,一旦环境发生了改变,制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就不能适应、满足新环境的需要。会计控制与一个企业的财政紧密相连,而企业的财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最是变化莫测,需要时时关注,如果不能及时根据财政状况的变化对会计控制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等来的只能是失败。当然,再多变化的制度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企业的宗旨是整个一切制度的出发点,万不可随意改变。制度需要革新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从零开始建立新的内部会计控制,而是要在旧有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争取整个会计控制的进一步完善。

1、加强环境建设。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有助于各个部门清楚掌握自身的责任与职能,也会促进结构内部各个制度间的自我完善。企业领导层的思想观念、行事作风对一个企业环境的建设有最直接的影响,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想会计控制制度内的人员都能够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首先就要求领导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手中的权力绝不滥用,将自身的工作成果与会计控制的好坏直接挂钩。另一方面,领导层还必须有一定的见识,重视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并且积极支持这项工作,多多开展一些法规建设,在整个企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毕竟良好对整个企业员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除了内部环境的建设,外部环境的建设如果能够把握得恰到好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外部监督有利于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展开,舆论监督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对企业内部的违规现象进行揭露,鼓励电视、报纸等媒体公开报道违规操作的现象,与百姓一起推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有关部门对会计师资格证的审查力度也应适当地加大,逼迫企业不得不去完善自身制度。

2、严格制度的执行。众多的案例表明会计控制之所以不能发挥自身的控制作用,是因为制度没有被认真落实到实处。各企业在制定制度时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内部会计控制,鞋子舒不舒服自己穿着最清楚,一项制度要想能够顺利地运作,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适合,也只有真正适合的制度才能在推行过程中得到员工的支持。原先计划的制度与实际执行的制度间肯定会有出入,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这个时候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是绝不容被威胁和挑战的。将对的人安排在对的岗位上也是确保制度被严格执行的另一个保障,事无巨细都可以落实到人,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3、提高人员素质。现代企业的竞争主依靠的是多种因素,而人才的竞争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不管是什么样的制度,要想建立,最终靠的还是人才,如果没有人才,一切的规划都只能是说说而已,永远都没有可能变成现实。也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真正创造出高质量的、符合企业发展的产品,才能胜任会计控制的工作。但是,企业员工除了基础的知识储备外,定期的培训也是必需的,通过培训,员工可以巩固原有的知识,填补知识漏洞,学习新的技术,也只有通过培训,才能让企业员工间产生一定的比较和竞争,有了比较才会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才会有进步。

4、增强预算约束力。建立起从董事会到预案管理委员会的整套预算管理组织是首先要做的事情,然后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董事会就应该负责预算方案的整体制定情况,预算管理员就应该对预算的具体实施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一环扣一环,将整个预算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對内部会计控制的预算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而在编制预算之前对整个公司财政状况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调查,提前对市场进行分析考察,考察全年的经济走势,然后避免盲目的预算编制工作,使整个指标更趋于合理化、客观化。新一年的预测结果必须与之后的设计预算结果进行比对,找出不足,争取在下一年的预算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使预算能够真正对会计控制起到帮助作用。

5、实现良好的信息沟通。会计控制需要以庞大的数据作为基础,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能力一定要发达,如果信息沟通的能力达不到要求,会计控制工作在展开时就不能有效把握整体的情况,整个工作就像在黑夜中前进,很容易出现判断失误。但是,信息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沟通,财政状况便可以被整体掌握,会计控制就会容易很多。

总体来说,我国关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公司数量还是在不断增多的,虽然暴露了不少的弊端,但我相信只要愿意付出时间、付出精力,就一定可以被解决。而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我国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好。

[1]王晓哲。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1,(11)。

[2]杨朝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若干问题探讨[j]。企业研究,2012,(8)。

[4]甘秀文。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会计与税务处理新规解读[j]。财会通讯,2010,(3)。

[5]施先旺。财务会计基础概念:基于产权价值运动视角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1)。

[6]裘宗舜。财务会计基础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7]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财会[2009]8号)[z]。2009.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十九

【论文摘要】德清县先后8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是全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单位,拥有全省第一个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德清县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本文对全县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找出中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德清县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再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队列,排名第42位,全县综合实力大幅提高,企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当前,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孕育着新兴产业的重大突破,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我县中小企业如何进一步大发展、大提高、再上新台阶、再造新优势、再现新辉煌,将直接关系到德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一、中小企业基本概况。

十一五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和“开放创新、接沪融杭”战略,以“3+x”工业产业体系为主导,以三化同步为工作举措,以县十三次确定的目标为动力,全县上下奋勇当先、实干当先,克服内外经济环境不利因素,中小企业实现了平稳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同步增长。

1-10份,我县有中小企业9025家,占全县企业比重达96%以上,从业人员250133人,工业总产值124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281.3亿元,实缴税金28.8亿元,资产总额70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8家,从业人员80329人,工业总产值649.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98.9亿元,实缴税金15.2亿元,资产总额4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9.1亿元。外贸进出口166695万美元,出口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比例分别为26.1%、3.9%、36.1%、23.4%、5.3%、5.2%。完成合同外资27344万美元,实到外资7175.5万美元,实到内资385833万元,有到位资金的杭资项目135个,实际到位资金30.8亿元。

二、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县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目前仍处于恢复性增长期。专家预测,在应对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出现总体缓慢下降的趋势,“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将迈入年均增长速度7%左右的中速增长期;浙江省经济运行将处于新一轮调整周期的上升阶段,年均增长速将保持8%左右,并总体呈现“前低后高、保持中速”的增长特征。

人工成本升高。我县9月1日开始实行780元/月的最低工资标准,4月1日起,德清县最低工资标准从原来的每月780元,调整为每月900元,同时,根据《湖州市政府关于调整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也同时调整为7.3元每小时。从204月1日起,德清县每月最低工资标准从原来900元调整至每月1060元。大多数原材涨价幅度远超过产品涨价,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一个要点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而服务业恰恰是容纳就业最好的、最多的、最大的行业。我县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结构从的8.5:62.3:29.2调整为2011年的7.3:58.2:34.5,服务业提升较快,但占比仍然偏低。近年来,服务业产业占世界gdp的比重持续上升,发展中国家达到60%左右,发达国家普遍达到70%以上,生产性占整个服务业比重超过了50%,其中美国达到了58.8%,欧盟达到了50.3%。发展服务业是解决我县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服务业将成为我县就业的主要行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内需疲弱,外需萎缩,企业订单不足,资金缺口增大,产品价格下滑等因素都是当前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统筹谋划,切实抓好要素保障。

加大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在符合相关政策的条件下,大胆创新,不断开发符合我县实际的金融产品,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服务水平,同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制定完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办法,为企业贷款和银行放款提供服务,以缓解我县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优化土地要素配置,一方面优先保障农民新村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开工建设的重点产业项目用地,优先保障平台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向上争取,获取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同时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努力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

(二)调查研究,加强经济运行监测。

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和综合协调力度,召开行业运行分析会议,及时正确了解企业及行业的运行情况。对50家行业龙头企业和50家拟培育企业采取定期走访,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发展动态。协调相关部门加强实践监测,着重对规模以上企业用电、纳税、信贷等重点关注,正确掌握经济运行情况。深入研究我县的重点发展规划和省、市出台的政策意见,更好指导企业和行业协调发展,做好价格监测,落实价格预警制度。

(三)完善平台,强势推进项目进度。

充分发挥项目建设考核与干部联系企业机制,牢牢把握浙商回归的契机,切实抓好“大好高”项目引进。全力推进四大平台建设,加快项目落地,狠抓项目进度,建立项目推进分工责任制,挖潜力、出实招。加快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区域品牌,突破关键技术,建设特色园区,实现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过渡转移。推进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公共服务功能,加速工业平台职工公寓建设,完善平台绿化美化亮化等管理,确保园区基础设施与重点项目按期启动建设,使投入尽快转化为产出。对全县72个省、市重点项目、42项重大实施项目、32项重大前期项目采取听汇报、实地看、查台账等具体措施摸清情况,找出症结,研究对策,做到实地督查强服务、动态分析强沟通、督察督办提增效、责任追究强问责。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篇二十

摘要:粗犷的农业发展模式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问题和隐患,如土壤肥力下降、水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为了加强农业环保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基础和稳定的支撑,本文从当前我国尤其是河北省承德市农业环保面临的问题出发,找到农业环保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农业环保生态环境效益农业生产。

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粮食的产量,科技化集约化的种植模式节省了人力成本和物力资源,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但是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依旧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土地开荒的不尽合理以及耕种环境的破坏等问题都给我们发展新型农业以及加强农业的环保建设都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和挑战。农业环保已经是农业发展必然的趋势,在追求农业产量的同时,做好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相统一和相协调成了我们现在不得不去解决的问题。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就要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资源、提倡水资源保护以及生物资源的保护,最大程度地去改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环境和条件,做好农业的环保工作,实现农村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当前农业环保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环境问题。

1、水污染问题严重。

资源型缺水和水质性缺水是影响我国水资源供应的两大问题,抛开农村农业种植水资源缺乏这一问题不谈,农业环保发展中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一些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人畜粪便的任意排放都污染了水资源,使得水体浑浊、余下绝技,除了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对水资源更是有了根本性的污染,更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破坏。而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源,水污染严重这一问题不仅仅成为当前农业环保发展的现状问题,更成为影响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2、耕地破坏,土地资源流失。

近些年来河北省荒地开垦的现象十分普遍,因为耕地面积的锐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去开发新的农业耕地资源。土壤板结、土壤有害物质超标而引起的不宜种植或者是产量锐减以及土壤的沙化等问题,都是当前河北省农业环保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一样,都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为了防止农业生产种植的恶性循环,在耕地资源开发这一问题上我们必须给予足够多的重视。

3、农业废弃物污染。

农业废弃物污染也是当前农业环保建设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而这里所说的农业废弃物就包括前面我们所说的人畜粪便、化肥农药的外包装、大棚薄膜以及农作物秸秆。农作物秸秆的不合理处置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而随意焚烧秸秆的情况在河北省承德县也是十分普遍[1]。

4、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也是河北省承德市农业环保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水污染、土地资源污染和锐减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废弃物污染的循环就是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病虫害从而保证粮食的增产增收,但是随意和不合理的使用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十分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二、农业环保的主要特点。

1、绿色有机肥料的使用。

化肥农药的使用虽然是农业种植技术提高的一种表现,但是化肥农药毕竟违背了农作物内在的生长规律,在我们走农业环保这条路的今天,要尽可能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用天然的有机肥料去代替会产生高污染的农药化肥。运用人畜粪便加工技术以及秸秆还田技术努力将污染减少到最小,在保证治虫、护养功能的基础上,又能实现农业发展环境效益的实现[2]。

2、因地种植,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因地种植、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这也是农业环保一个重要的内容和特色。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地在发展农业时要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绿色的农业发展道路。针对河北省各地区种植特点,因地制宜,做好绿色种植工作,当然这里所说的绿色种植工作自然而然也就包括前面所说的使用绿色有机肥料这一点。

3、致力于水资源的保护治理和土质改良。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对于农业生产种植不言而喻,而走农业环保这条路就势必离不开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以及土地质量的改良。从源头上去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发生的可能,对于一些已经存在的水污染问题,想方设法通过现代科技去治理,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还有一点就是土质的改良,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地做好统一的规划和治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治理去改良生态环境,从而保障农业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解决农业环保问题的对策措施。

1、加强土壤改善和污水处理技术。

前面我们说到我国(包括河北省承德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水污染问题严重以及土地污染、耕地面积锐减等相关的问题,从对农业环保建设的特点进行分析时我们不难看出解决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污染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因而我们主张加强土壤改善以及污水处理技术。首先是土壤改良技术,承德市政府要大力引进和采用土壤改良技术,对于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地进行及时的治理,以实现二次的利用。因地制宜改善传统的种植模式,以完成土壤的培肥工作,在治地的同时主张养地,以减少病虫害的破坏。加强对于水体的管理,实现水源的转换,立足于现代高新农业种植技术对于整个农业用水系统实现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逐步落实污水处理工程,修建相应的污水处理系统,通过这些对已经受到污染的水资源进行除污,再对整个水体进行管理,实现农业的科学用水。

2、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大低害农药研发力度。

正因为农业环保建设要求我们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努力发展绿色农业模式,因而在处理当前承德市农村环保出现的问题时,我们主张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大低害农药的研发力度。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增收,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为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种植的地区优势,与此同时加大低害农药的研发力度,致力于研发生态型的农药,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能源[3]。

3、注重农业环保的整体规划,做好调研工作。

既然农业环保的问题已经被提上日程,那么我们对这一问题就必须给予足够多的重视,这就要求相关工作者要注重农业环保的整体规划,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当然调研工作离不开一支有着高超专业技能的团队,大力构建农业环保队伍以及农业环保的相关服务型组织对于农业环保工作的开展也会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立足于环保建设,找到当地农业生产的污染源,并及时想好解决方案,减少农业生产污染,做好现代农业的整体规划管理工作。当然我们也要在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去寻找农业科技环保技术的创新之处,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撑,农业环保之路才会走得更加扎实和牢靠。

四、结束语。

综上我们对当前我国农业环保工作中存在的水污染问题严重、耕地资源锐减、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整个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几点出发,认识到了农业环保建设要注重使用绿色有机肥料、因地制宜走绿色种植道路以及致力于水污染治理和土壤改良,基于这两方面的内容我们提出了相应的针对农业环保问题的解决措施,为农业环保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随着对农业环保这一问题认识程度的加深以及采取相应措施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农业发展会逐步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谷晓凤,郭玉玲.浅谈农业环保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262.

[2]党金霞.农业环保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4,30:302.

热点推荐

上一篇:教育工作者指导初一新生入学心得体会(优秀13篇)

下一篇:最新刘秀祥事迹观后感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