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秋雨散文诗(通用10篇)

2023年秋雨散文诗(通用10篇)

小编:笔舞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秋雨散文诗篇一

夜阑人静。一个人喜欢独自坐在房间,聆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秋雨绵绵不绝地敲击地面,是那样的轻松,那样的的自由,使我心头一阵悸动,情趣便跟着那雨滴的响声缭绕而上。瞬间耳畔突然响起那首熟悉的诗:“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秋雨的景致真美啊!她给我带来了秋的喜悦,带来了收获的希望。

“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秋雨是那么透明,那么闪亮,透明的像空灵的水晶,明净的美玉;闪亮的.像灿烂的碎银,耀眼的钻石。不,用什么来比喻都不像。那银针般的雨丝,比水晶还要透亮,比美玉还要纯洁,比碎银还要明亮,比钻石还要耀眼。雨滴走过春的稚嫩,穿过夏的暴烈,用柔顺和婉的情怀悄悄的走进初秋的爽怡。给人的感觉尤为美妙。

清爽怡人的秋雨,细细的,长长的,一缕缕,一条条,像少女的秀发,自然地披散着,荡漾着一股温情。当她轻拂过柳树枝头,就象溪水捧起水草,跟小鸟一起飞翔,随风飘荡,跳出的舞姿优雅欢畅;当她悄悄飘滑霞色枫叶,如离人幽语,窃窃相闻,隔山隔水也阻不断爱的缠绵;当她潇洒滴点茂密梧桐,那“嗒……”的响声,就像一个鲜活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住,展现着执着和希望。

聆听秋雨,只有沉浸其中才能感悟她的真谛。这秋雨在纯净中透出一分明澈,点点飘落的不是雨丝,而是心灵上的甘泉,圣洁而灵透,也许人到了这超凡的境界才能悟出那份洒脱和自然。秋雨的纡缓细腻,是天地间的智者,人因她的存在而清醒,因她的智慧而从容!是秋雨让我消除沉闷和忧伤,让我学会冷静地面对沧桑,让我坚定信念勇于超越和奋进,让我迈出的每一个脚步坚实而有力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秋雨散文诗篇二

吹起我遥远的思念。

在这个飘着微雨的夜晚。

我独自行走在都市的雨夜里。

霓虹灯那昏黄的孤寂。

死寂地诉说着我的茫然。

前行的脚步里。

我似乎看不到自己脚下的路通向何方。

雨夜中的我感觉自己似乎又是那么低渺小。

小小的犹若尘世的一粒尘埃。

在雨中,在都市的边缘飘荡又惆怅。

在如今这样现代的都市里。

我总感觉自己的灵魂早已枯死在久远的梦中。

而今的我犹如一具干瘪的行尸走肉。

那么地苍白无力。

冷冷的雨夜中。

我早已看不到远方的碧绿叶儿。

也早已看不到曾经熟悉的'容颜。

更看不到那曾经蔚蓝的天。

思念的泪水在空洞中是那么地苦涩。

曾经的欢乐似乎也早已尘封。

孤独在繁华中落寞。

梦想在苍白中似乎早已支离破碎。

多想念那年轻时的曾经啊。

而今!彳亍在这茫然的雨夜里。

我早已没有心境欣赏着雨中的美景。

早已没有那浪漫无疆的逸致闲情。

而今唯一在心底的信仰。

也在冰冷的雨夜中哭泣又悲伤。

茫然的我不知道脚下的路还有多长。

而我这湿冷的双脚依旧在前行。

或许明天的明天。

我能看到远天的星星。

而今这黑色的夜似乎更加沉重。

我这犹如灌了铅的双脚。

依然在无尽的挣扎中前行。

也许就在雨过后明天。

我就能走到你温暖如春的怀中?

秋雨散文诗篇三

深秋没有太多的燥热。风卷落叶的场景依旧只是想象中的一角,还没来得及掀开。南飞的大雁也只是传说,看不到一丝痕迹。只有干净的石板路,荫翳的大道,还有,稀疏的人。

山城更像棋盘,四通八达的车道,高耸的楼盘,长江流水分割得一清二楚。远山近树相得益彰,江面晚霞相印成趣。桂花开得恰到好处,不浓不淡,心旷神怡。

下雨了,没有淅淅沥沥,没有寒风呼啸,绵绵的,不出声。找不出一个极好的形容词形容,如果真的需要,沾衣欲湿杏花雨或许更加贴切,却有冷意侵袭。

这样的雨,最适合漫步了。独自上路,没有方向,没有目的,不必管会到哪里。步子不大,更不急,想停就停,想走便走。若是同行,那便更好。最好是陌生人,不必说话,不必眼神交汇,各走各的。两人在转角时分别,又在人海中相遇,还是陌生的,多好。

淋一通雨,心情也变得湿润,再泡一壶茶,就着一本书,渡过一下午的时光。夜幕降临时,回忆着淋雨的人、事,很想挥笔写下,千言万语却消失得干净,半点都没剩下。在寂夜里,百无聊赖般睁着眼到天明。

没有喜相逢这回事,与老同学的邀约在忙碌中失去了准信。不再是那时青葱岁月无忧无虑,各自忙着生活中的平淡,偶有的两句问候也在岁月长河里流逝。后悔?不,不会有这样的情绪。只会是自饮自酌时,一人在窗边兀自发呆。

沉默,一直沉默。切断了除电话短信外所有的联系方式,将自己边缘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可自拔。生也好,死也罢,不会惊扰其他。长久的时间后,自囚于一座孤岛,四片皆是汪洋大海,别人走不进来,自己走不出去。

两月前,终是随着火车摇晃南下。那迷蒙的雾,那飘摇的雨,那清凉的秋,都已抛在身后。凌晨时分,火车在老家停靠,倚在冰冷的门后,借着一片月色看向窗外。点燃一支烟,默默焚烬。多好,只有它,两不相忘。

人说秋思如潮,世事纷杂繁复,没个尽头。风卷残云,叶落无声,锦书遥寄,凉夜道月寒。我说秋愁如刀,直指本心,血淋淋。

离开之前,飘摇的雨再度不期而遇。雾都极为有趣,绵绵的雨,宛若春,冷冽的风,却又添几分秋日独有的肃杀。寒风吹不开待醒的花,只来得及带走飘零的枯叶。藏起一片,在走走停停的旅途中,留待来日追忆。

【羊城的冬】。

许久未见的羊城,秋日如同夏日,依旧燥热不堪,人声鼎沸。回归羊城,生活如同回归正轨,平淡无奇的日子纷至沓来,在汗流夹背中时光流逝。

前些天一场淅沥的冬雨悄然而至,北国的风终于吹到了南方,散了炎热。没有酷寒,南方的冬天更像是春天。天气暖和得恰到好处,更没有恼人愁思的绵绵春雨,令人舒畅。

得闲的午后,懒懒的躺在阳光下,白底黑字的书照得发亮。轻柔的音乐,散漫的人,慵懒的字,最是搭配。若是再有一份冰镇葡萄酿,自然再好不过。惬意的日子过得越加平稳,恹恹的,不惊觉,却由衷期待下一场雨落。

最好是雪。犹如老家一般,落雪的日子,打开房门一片煞白印入眼帘。空中飞舞着晶莹花瓣,落在掌心,看着它一点点融化,才觉得心安。寒冬腊月,梅花悄然盛开,点点猩红在白茫茫的世界里极为显眼。有暗香袭来,藏于袖间,一壶温酒,足矣。

不由一笑。这种带着幻想似的念头,在脑海中过了一遍便随之抛开。满足的伸了伸懒腰,在阴凉的地方让兴奋的脑子冷却,这才离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得失之间总有立锥之地,不愁没有安身之所。时光不再,景不再,人不再,唯有这冬永远蓄势待发,总有铺天盖地白雪皑皑。

一位久居北国苦寒之地的老友来旅游,回去前给我发了一条短信:张家界,真是个能做好梦的地方。我悚然一惊。老家在湖南,有春风夏雨,有秋霜冬雪,样样不缺。辗转几年,也一直厮混南方。拥有的永远不知道珍惜,现在才明白这是何等的财富。

看多了江南的柔媚,就总想去领略北地的雄浑,殊不知这也是命数。沾衣欲湿杏花雨下,撑着油纸伞婀娜多姿的娇媚美人,早已浸透了身体,深入骨髓。总是犹豫万千,柔肠百转,做不了斩钉截铁。期待未知的某天,踏足北地,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阔场景中,灵魂碰撞。

晚霞正落下,远处的云层染血,在小楼里,喝到薄醉。

秋雨散文诗篇四

秋雨沙沙地下着,这是她在演奏。奏黄了一片片稻田,又奏黄了一串串香蕉,奏黄了遍地金黄。秋雨,愿你奏出更婉转的节奏,奏出新的乐曲!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君本寂寞谁需记,我是相思自断肠。

冷冷请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岂岂。

怜悯你的人不是朋友,帮助你的人才可能是朋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遥,心漫漫,伤离别,何感叹;风潇潇,夜长长,盼君至,不觉眠。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李凭箜篌引【唐五代】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栾家濑》【唐五代】王维。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减字木兰花【清】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栏叩玉钗。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9、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0、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1、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13、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16、宴罢兰堂肠断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19、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秋雨散文诗篇五

傍晚时分一场秋雨如至而落,没有打伞的我行走在灯火璀璨的街头。虽然夜幕并没有完全的拉下,但是这座城市已经挂上华丽的色彩。

一场秋雨一场凉。这场秋雨的到来,让本来就不怎么温暖的天气,变得更冷。禁不住的裹了裹身上的衣服,任凭冰凉的雨点落在脖子、脸颊,让自己时刻的保持着清醒。

看着雨中打着伞,而脚步匆匆的行人,还有飞驰而过的车辆。而自己却漫不经心的游荡着,就像一个找不到家、流浪的孩子,在这座城市的雨夜中游荡。

本淅淅沥沥的雨滴,逐渐的开始变大。怕自己的衣服被淋湿,双腿由不得的奔跑起来,但是最终还是被雨水浸透了每一个角落。雨中奔跑的越快,反而湿的越透、湿的越快。

停在马路的十字路口,看到人群与车群来回的从自己身边穿梭。突然感觉自己此时迷失了方向,早已经消失的丢失感再次涌来。

城市的灯火被雨冲刷的更加辉煌,空气也像是被回炉了一般。这里的夜很美!但是它不属于我,或者说我不属于这里。一片微黄的落叶划过,经历了风雨的它变得沧桑了。叶子落下是因为它累了,不想再坚强。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付出同等的代价,所以它飘落了。

秋雨散文诗篇六

淅淅沥沥的秋雨,缠缠绵绵下了十几天,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窗外那一团团雨中云雾轻柔如丝,蒙蒙细雨使人不免有些惆怅心烦,我真的感到那点点滴滴的秋雨不像是落在地上,而像是落在自己心上。

我是一个因天气会改变心情的人,不喜欢这阴雨连绵的日子,影响外出活动也影响心情。不过秋雨会让外面的世界变得分外清新和凉爽。自古以来,秋雨就是一个缠绵的话题,因为秋雨会使人萌发很多感悟和激情。

虽然不喜欢下雨,但下雨天带来的另一番感受却很惬意。因为下雨,我上班特改成了步行,就是为了感受雨的气氛。绵绵秋雨像季节的洗刷师,把路两旁花带里的绿色植物冲洗得干干净净,颜色翠绿翠绿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雨珠,显得娇美欲滴。马路也被雨冲刷得干干净净,车子开过,水花四溅。大街上,人们打着花花绿绿的伞,就像一朵朵花在走动,这雨使城市变得不一样了。

雨,淅淅沥沥,每一滴都洒落得潇潇洒洒,她知道自己的归宿在那里,也知道自己将在何处停留。我时常想,如果我是一滴雨,坠落时会这样从容,会这样面带微笑么?是啊,成为一滴雨,至少在落下时可以听到水的清音。生命就似一场雨,看似美丽,但在更多的时候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忍受那些无奈与寂寞。

想起一位诗人这样说过,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清也是雨。我想:无论外界因素怎样恶劣,只要自己能让心中升起一道彩虹,生活照样会对你绽放笑脸。

沥沥秋雨洗新秋,清清爽气骄阳来。

秋雨散文诗篇七

雷克雅未克是冰岛的首都,我想它大概是世界上最谦虚的首都。

西方有人说它是最寒酸的首都,甚至说它是最丑陋的首都,我都不同意。

简朴不等于寒酸,至于丑陋,则一定出于某种人为的强加,它没有。

街道不多,房舍不高,绕几圈就熟了。

全城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一座教堂塔楼,说是纪念十七世纪一位宗教诗人的,建得冷峭而又单纯,很难纳入欧洲大陆的设计系列,分明有一种自行其是的自由和傲然。

一处街道拐角上有一幢灰白色的二层小楼,没有围墙和警卫,只见一个工人在门口扫地,这便是总理府。

走不远一幢不大的街面房子是国家监狱,踮脚往窗里一看,有几个警察在办公。

街边一位老妇看到我们这些外国人在监狱窗外踮脚,感慨一声:“以前我们几乎没有罪犯。

总统住得比较远,也比较宽敞,但除了一位老保姆,也没有其他人跟随和卫护。

总统毕业于英国名校,他说:“我们冰岛虽然地处世界边缘,但每一个国民都可以自由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生活。

作为总统,我需要考虑的是创造出什么力量,能使远行的国民思念这小小的故土。

那位老保姆对我们一行提着摄像机在总统家的每个房间晃来晃去有点不悦,而我们则忘了询问,总统家门口怎么有两个坟墓那是谁的天寒人稀,连坟墓在这里也显得珍罕。

根据总统的介绍,冰岛值得参观的地方都要离城远行。

既然城市不大,离开非常容易,我们很快就置身在雪野之中了。

于是也就明白,总统、总理为何表现得那样低调。

这里连人的踪迹都很难寻找,统治的排场闹得越大越没有对象。

历来统治者的装模作样都是为了吸引他们心中千万双仰望的眼睛,但千古冰原全然不在乎人类的高低尊卑、升沉荣辱,更不会化作春水来环绕欢唱。

翘首回望,已看不到雷克雅未克的任何印痕。

车是从机场租来的,在雪地里越开越艰难。

满目银白先是让人爽然一喜,时间一长就发觉那里埋藏着一种危险的视觉欺骗,即使最有经验的司机也会低估了山坡的起伏,忽略了轮下的坎坷。

于是,我们的`车子也理所当然地一次次陷于穷途,一会儿撞上高凸,一会儿跌入低坑。

开始大家觉得快乐,车子开不动了就下车推拉,只叫嚷在斯德哥尔摩购买的御寒衣物还太单薄,但次数一多就快乐不起来了,笑声和表情在风雪中渐渐冰冻。

终于,这一次再也推不出来了,掀开车子后箱拿出一把铲子奋力去铲轮前的雪,一下手就知道无济于事,铁铲很快就碰到铿锵之物,知道是火山熔岩。

火山熔岩凝结成的山谷我见过,例如前几个月攀登的维苏威火山就是一个。

那里褐石如流,奇形怪状,让人顿感一种脱离地球般的陌生;而在这里,一切都蒙上了白色,等于在陌生之上又加了一层陌生,使我们觉得浑身不安。

既然连狰狞的熔岩都已被白色吞食,又怎么会让几个软体小点蠕动长久至此才懂得了斯德哥尔摩朋友的那句话:“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哪一个重要人物冬天去冰岛”

早已闹不清哪里有路,也完全不知道如何呼救。

点燃一堆柴火让白烟充当信号吧,但是谁能看见白雪中的白烟看到了,又有谁能解读白烟中的呼喊“雷克雅未克”这个地名的原意就是白烟升起的地方,可见白烟在这里构不成警报。

更何况,哪儿去找点火的材料想来想去,唯一的希望是等待,等待天边出现一个黑点。

黑点是什么,不知道,只知道在绝望的白色中,等的总是黑点。

就像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等的总是亮点,不管这亮点是不是盗匪手炬,坟茔磷光。

这种望眼欲穿的企盼是没有方向的,不知哪个黑点会在地平线的哪一个角落出现。

由此我走了神,想到古代那些站在海边或山顶望夫的妇人远比那些在长江边数帆的妻子辛苦,因为江帆有走道,江水有流向,而在海边、山顶却要时刻关顾每一个方向。

但这么一比更慌了,人家不管哪一种等法也是脚踩熟土,无生命之虞,而且被等待的对象知道自己在哪里被等待,而我们则一片虚空,两眼茫茫。

很久很久,当思绪和眼神全然麻木的时候,身边一声惊叫,大家豁然一震,眯眼远望,仿佛真有一个黑点在颠簸。

接着又摇头否定,又奋然肯定,直到终于无法否定,那确实是一辆朝这里开来的吉普。

这时大家才扯着嗓子呼喊起来,怕它从别的方向滑走。

这辆吉普体积很小,轮胎奇宽,又是四轮驱动,显然是为冰岛的雪原特制的,行驶起来像坦克匍匐在战场壕沟间,艰难而又强韧。

司机一看我们的情景,不询问,不商量,立即挥手让我们上车。

我们那辆掩埋在雪中的车,只能让它去了,通知有关公司派特种车辆来拉回去。

秋雨散文诗篇八

秋天刚刚来到,还没来的及下几场绵绵的细雨,就已匆匆走了;还没来的及欣赏秋高气爽,风轻云淡,就已走远;还没来得及品味这硕果累累,就已消失在昨夜的梦里。是一场匆匆的相识,还没秋来得及告白,就已被这凛冽的寒风吹散,昨夜是场梦,是一场不愿醒来的梦。

时光遗失了我美好的记忆,他带走了我追风的梦。夜幕降至,独自徘徊在窗前,皓月当空,星光闪烁,一种落寞时的孤寂涌上心头,是一种回归自然时的落寞。年少时的笑容早已不复存在,那种渴望的眼神早已代替心中的狂热。都说明月寄情思,而我却始终找不回那激情澎湃,波涛汹涌的感觉,没有那阳光的明媚,没有柔情似水,只有那一颗冷冷的心。

八月的秋天是一个难忘的时光,也是一个痛心的季节,都说秋天硕果累累,希望满满,而我空空如也,没有留下值得回忆的美好,只有那令人疾心的悲忘。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十五的相思无处寄,明月知我心,星星陪我笑。浩瀚的宇宙,浩瀚的宇宙沉淀了我多年的尘埃,落寞时,遥望明月,情寄千里,孤寂时,无处寄托,满载幸福的列车,却迟迟未到。

抬头望月月更圆,低头相思情更浓,遗失白银散满地,一条黑影陪我笑。走过才知道,人生就是一场梦,梦醒空欢喜,走过才明白生活都是浮云,笑看人生也罢,悲叹生活也罢,也就那么一回事。

孤寂的夜,落寞的心,秋雨未曾下过几场,就已收尾,冬天将至,月夜寒光四射,看不到天高云淡,星星也是象征性的点缀了那么几棵,仿佛是给这冰冷的夜增添一番色彩。梦的天堂早已不是含情脉脉,只有那冷冷的回忆,找不回昨天的音榕笑脸,看到的却是失望落寞的眼神,一次次伤害,让心一次次发凉,找不回昨天憧憬,无法面对现实的残酷,多么希望下场雨来的晚点下。

清浅流年,情暖一季。思念的孤烟,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想你清浅的侧面,想你目光里的温暖。想你落花深处,回眸一刹的浅笑嫣然,我们彼此离得很近却未曾相依,漫看云卷云舒,雾积云散。因我轻度流年,因你静听花落,用心勾勒你的浓情厚意,想必,在你的眉底眼间,也透着一份忧郁。我的微笑温暖你的芳心,撩拨你狂躁的心情,逾越你深深的沟坎。这一季花开,你不来,我不敢离开,你不来,我怎敢独自沧桑,从此,寂寞相送,温暖相依。

夜已深深,万籁俱静,清风依依。寂寞一袭孤心,总是喜欢放一曲伤感的音乐,来抚慰这沉睡已久的心,来大发这百无聊赖的时间。沉醉其中的宁静唯美,在心灵深处与之碰撞的共鸣与对白,它能触动人心底隐藏的情感,拨动人心房那根最敏感的琴弦。

心中那份眷恋,倩影依稀浮现在眼前,如梦似幻,我看得如痴如醉,却也带着丝丝忧郁。窗外,清风扬起几缕清丝,它穿梭着我的孤梦,这个季节,伤感,彷徨,薄凉,收获的季节,最终却汇成一股股寒流,流淌在寂静的岁月里,镌刻在时光的记忆里,在最美的年华,遇到最美的你,邂逅一场动心的烟雨,成为永远的梦,这个季节最美的点缀成为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寒风依依,我心依旧,秋叶的梦,载着我的渴望,静静等候到站的列车。

喜欢怎么样的生活……。

秋雨散文诗篇九

任何人的作品,作家也好,学者也好,画家也罢,推而广之,一切可以称得上艺术作品的东西,文字的,形象的,可视可感的一切艺术产物,都会打上作者自身的烙印。余秋雨先生也不会例外。

最初接触余秋雨的散文,是十多年以前,那次去南京,长江大桥、总统府、梅花山、中山陵、喣园一路玩下来,兴致颇高!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江南的风情,其实严格意义上说,南京横跨长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江南。可是我第一次看到了南方的茶园,红土,第一次听到了江南的风情小调,在春意盎然的时刻,走路有些疲累之际,一首江南小曲让人心生无限感慨!

那次去南京美中不足有两个遗憾,一个是我平生最爱的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的那么多种类的梅树,竟相开放,可是我们的留影一张也没有冲洗出来——梅花山上兜售的胶卷是伪劣的,真是大意,那时还没有多少伪劣商品的防范意识,其一;二是我在南京的一家书店里买的余秋雨的散文《秋雨散文》是翻版书。

应该说,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我最欣赏有三点:一是其语言,他的语言往往凝重而深沉,引人深思;二是对待文化与历史的严肃的思索,透露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历史使命感;三是能够走出象牙塔,不拘泥于史料,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和思索。这是我们当代知识分子尤其是致力于写作的年轻人应该引起重视的。文学是人学,应该关注生命、关注生存、关注一些重大的题材。当然文学家艺术家也要吃饭,可是知识分子的灵魂不能丢,这样我们的文学事业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会早日腾飞,我们的祖国才会早日立于世界前列。

后来,我陆续购得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文化苦旅》,也买回了《余秋雨现象批判》、《艺术散文创作论》等等相关书籍,说到底,我曾经有一个阶段很关注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也许在那时的文坛,似乎缺少一种文化的厚重感,这从我订阅的《文学报》、《文学自由谈》等文学类刊物上就可以窥见一斑,当然,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不能这样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折射?我认为应该是。

受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在一个时期,文学似乎贬值了,有多少文人纷纷下海经商,文学似乎不那么严肃了,而和商品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人往往从利益考虑,从经济角度出发去写一些迎合某一类读者群的“作品”。所以,那时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的出现,仿佛给“炎热的文坛”吹来一股凉意的“秋风”,让人耳目一新!

可是不久我就发现,余秋雨的散文,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学术性、文化性的记游,严峻的,剖析的,有时又觉得故作高深,完全是一种冷峻的理性审视的回望与批判,是一种对历史的追问和反思,它不同于一般的散文,缺乏审美性、艺术性、缺乏真实感,不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也缺乏一种散文的内核,就是我们常说的心与心的交流与共鸣,更谈不上是艺术散文,说他是在误导一些文学青年,尤其是爱好散文的文学青年,一点也不为过。至少余秋雨的散文不能算是散文的标杆!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沿袭已久的中学与大学教育,似乎缺少了一种人文的情怀,一种民族的质朴的真诚的东西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样的教育与校园氛围,就会让我们的孩子的眼睛由“澄明”而变得“浑浊”,这将是我们一个民族的悲哀!

“大学课堂上讲授的是错误的散文理论,散文评论界何以能对当代中国散文作出正确的价值评判?试想,大学教授们推崇的是伪散文,散文作家又有谁能突破误导,进入真正的心灵言说状态?”

“散文创作依赖于一个健康的灵魂。希望通过一些反思,引起人们的思考,为散文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灵磁场。”

“有了人才有散文!唯有人的精神的确立,而后才会有散文”

“有了散文才会有更好的人,有了更好的人才会有更好的散文!”

“余秋雨现象”也希望能引起我们的反思,尤其是致力于散文创作的青年写作者们!

秋雨散文诗篇十

莫高窟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片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我去时,有几座已经坍弛,还没有修复。只见塔心是一个木桩,塔身全是黄土,垒在青砖基座上。夕陽西下,朔风凛列,整的塔群十分凄凉。

有一座塔,显得比较完整,大概是修建年代比较近吧?好在塔身有碑,移步一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王圆箓既是小个子,又是小人物。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在甘肃当过兵,后来为了谋生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当了敦煌莫高窟的家。

莫高窟以佛教文化为主,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当家?中国的民间信仰本来就是羼杂互溶的,王圆箓几乎是个文盲,对道教并不专精,对佛教也不抵拒,却会主持宗教仪式,又会化缘募款,由他来管管这一片冷窟荒庙,也算正常。

但是,世间很多看起来很正常的现象常常掩盖着一个可怕的黑洞。莫高窟的惊人蕴藏,使王圆箓这个守护者与守护对象之间产生了文化等级上的巨大的落差。这个落差,就是黑洞。

我曾读到潘絜兹先生和其他敦煌学专家写的一些书,其中记述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他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画刷白,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毁,用泥巴堆起的灵官之类,因为他是道士。但他又想到这里毕竟是佛教场所,于是再让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寺的墙壁刷白,绘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他四处打量,觉得一个个洞窟太憋气了,便要工匠们把它们打通,大片的壁画很快灰飞烟灭成了走道。做完这些事,他又去化缘,准备继续刷,继续砸,继续堆,继续画。

这些记述的语气都很平静,但我每次读到,脑海里也总像被刷了石灰一般,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一直晃动着那些草刷和铁锺。

“住手!”我在心底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我甚至想低声下气地恳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一九〇〇年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从一个姓杨的帮工那里得知,一处洞窟的墙壁里面好像是空的,里边可能还隐藏着一个洞穴。两人挖开一看,嗬,果然一个满满实实的藏经洞!

王道士完全不明白,此刻,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因此,从这一天开始,他的实际地位已经直窜而上,比世界上那些著名的遗迹博物馆馆长还高。但是,他不知道,他不可能知道。

他随手拿了几个经卷到知县那里鉴定,知县又拿给其他官员看。官员中有些人知道一点轻重,建议运到省城,却又心疼运费,便要求原地封存。在这个过程中,消息已经传开,有些经卷已经流出,引起了在新疆的一些外国人士的注意。

当时,英国、德国、法国、俄国等列强,正在中国的西北地区进行着一场考古探险的大拼搏。这个态势,与它们瓜分整个中国的企图紧紧相连。因此,我们应该稍稍离开莫高窟一会儿,看一看全局。

就在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几天之前,在北京,英、德、法、俄、美等外交使团又一次集体向清朝的政府递交照会,要求严惩义和团。恰恰在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当天,列强决定联合出兵。这就是后来攻陷北京,迫使朝廷外逃,最终又迫使中国赔偿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也就是每个中国人都要赔偿一两白银的“八国联军”。

时间,怎么会这么巧呢?

好像是,北京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里一作出进攻中国的决定,立即刺痛了一个庞大机体的神经系统,西北沙漠中一个洞穴的门刹时打开了。

更巧的是,仅仅在几个月前,甲骨文也被发现了。

我想,藏经洞与甲骨文一样,最能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必须猛然出现在这个民族几乎完全失去自信的时刻。

即使是巧合,也是一种伟大的巧合。

遗憾的是,中国学者不能像解读甲骨文一样解读藏经洞了,因为那里的经卷的所有权,已经被悄悄地转移。

产生这个结果,是因为莫高窟里三个男人的见面。

第一个就是主人王圆箓,不多说了。

第二个是匈牙利人斯坦因,刚加入英国籍不久,此刻受印度zheng府和大英博物馆指派,到中国的西北地区考古。他博学、刻苦、机敏、能干,在考古专业水准上堪称世界一流,却又具有一个殖民主义者的文化傲慢。他精通七、八种语言,却不懂中文,因此引出了第三个人,翻译蒋孝琬。

蒋孝琬长得清瘦文弱,湖南湘阴人。这个人是中国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买办”群体中的一个。这个群体在沟通两种文明的过程中常常备受心灵煎熬,又两面不讨好。我一直建议艺术家们在表现中国近代题材的时候不要放过了这种桥梁式的悲剧性典范。但是,蒋孝琬好像是这个群体中的异类。他几乎没有任何心灵煎熬。

斯坦因到达新疆喀什时,发现聚集在那里的外国考古学家们有一个共识,就是千万不要与中国学者合作。理由是,中国学者一到关键时刻,例如在关及文物所有权的当口上,总会在心底产生“华夷之防”的敏感,给外国人带来种种阻碍。但是,蒋孝琬完全不是这样,那些外国人告诉斯坦因:“你只要带上了他,敦煌的事情一定成功。”

事实果然如此。从喀什到敦煌的漫长路途上,蒋孝琬一直在给斯坦因讲述中国官场和中国民间的行事方式,使斯坦因觉得比再读几个学位更重要。到了莫高窟,所有联络、刺探、劝说王圆箓的事,都是蒋孝琬在做。

王圆箓从一开始就对斯坦因抱着一种警惕、躲闪、拒绝的态度。蒋孝琬蒙骗他说,斯坦因从印度过来,是要把当年玄奘取来的经送回原处去,为此还愿意付一些钱。王圆箓像很多中国平民一样,对《西游记》里的西天取经故事既熟悉又崇拜,听蒋孝琬绘声绘色地一说,又看到斯坦因神情庄严地一次次焚香拜佛,竟然心有所动。因此,当蒋孝琬提出要先“借”几个“样本”看看,王圆篆虽然迟疑、含糊了很久,终于还是塞给他几个经卷。

于是,又是蒋孝琬,连夜挑灯研读那个几经卷。他发现,那正巧是玄奘取来的经卷的译本。这几个经卷,明明是王圆箓随手取的,居然果真与玄奘有关,王圆箓激动地看着自己的手指,似乎听到了佛的旨意。洞穴的门,向斯坦因打开了。

当然,此后在经卷堆里逐页翻阅选择的,也是蒋孝琬,因为斯坦因本人不懂中文。

蒋孝琬在那些日日夜夜所做的事,也可以说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破读,因为这毕竟是千年文物与能够读懂的人的第一次隆重相遇。而且,事实证明,蒋孝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博的知识、不浅的根底。

那些寒冷的沙漠之夜,斯坦因和王圆箓都睡了,只有他在忙着。睡着的两方都不懂得这一堆堆纸页上的内容,只有他懂得,由他作出取舍裁断。

就这样,一场天下最不公平的“买卖”开始了。斯坦因用极少的钱,换取了中华文明长达好几个世纪的大量文物。而且由此形成惯例,其他列强的冒险家们也纷纷踏来,满载而去。

有一天王圆箓觉得斯坦因实在要得太多了,就把部分挑出的文物又搬回到藏经洞。斯坦因要蒋孝琬去谈判,用四十块马蹄银换回那些文物。蒋孝琬谈判的结果,居然只花了四块就解决了问题。斯坦因立即赞扬他,这是又一场中英外交谈判的胜利。

由此我想,那些日子,莫高窟里的三个男人,我们还应该多看几眼。前面两个一直遭世人非议,而最后一个总是被轻轻放过。

比蒋孝琬更让我吃惊的是,近年来中国文化界有一些评论者一再宣称,斯坦因以考古学家的身份取走敦煌藏经洞的文物并没有错,是正大光明的事业,而像我这样耿耿于怀,却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是“正大光明”吗?请看斯坦因自己的回忆:

深夜我听到了细微的脚步声,那是蒋在侦察,看是否有人在我的帐篷周围出现。一会儿他扛了一个大包回来,那里装有我今天白天挑出的一切东西。王道士鼓足勇气同意了我的请求,但条件很严格,除了我们三个外,不得让任何人得知这笔交易,哪怕是丝毫暗示。

从这种神态动作,你还看不出他们在做什么吗?

斯坦因终于取得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打包装箱就整整花了七天时间。最后打成了二十九个大木箱,原先带来的那些骆驼和马匹不够用了,又雇来了五辆大车,每辆都栓上三匹马来拉。

斯坦因向他招过手,抬起头来看看天色。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我又想到了另一位年轻诗人的诗,他叫李晓桦,是写给下令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我可以不带剑,甚至也不骑马,只是伸出双手做出阻拦的动作,站在沙漠中间,站在他们车队的正对面。

满脸堆笑地走上前来的,一定是蒋孝琬。我扭头不理他,只是直视着斯坦因,要与他辩论。

我相信,也会有一种可能,尽管机率微乎其微,我的激|情和逻辑终于压倒了斯坦因,于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了下来。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当然应该送缴京城。但当时,藏经洞文物不是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有木箱,只用席子捆扎,沿途官员缙绅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有些官员还把大车赶进自己的院子里细挑精选,择优盗取,怕到京后点数不符,便把长卷撕成几个短卷来凑数搪塞。

那么,不如叫住斯坦因,还是让他拉到伦敦的博物馆里去吧。但我当然不会这么做。我知道斯坦因看出了我的难处,一次次回头看我。

我假装没有看见,只用眼角默送他和蒋孝琬慢慢远去,终于消失在黛褐色的山丘后面。然后,我再回过身来。

长长一排车队,全都停在苍茫夜色里,由我掌管。但是,明天该去何方?

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场。

哭声,像一匹受伤的狼在黑夜里嚎叫。本文来自织梦。

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四日,八十二岁的斯坦因在阿富汗的喀布尔去世。

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中国,又一次在生死关头被他人认知,也被自己认知。

第二天,也就是斯坦因去世的那一天,伦敦举行“中国日”活动。博物馆里的敦煌文物,又一次引起热烈关注。

在斯坦因去世的同一天,中国历史学会在重庆成立。

我知道处于弥留之际的斯坦因不可能听到这两个消息。

有一件小事让我略感奇怪,那就是斯坦因的墓碑铭文:

马克·奥里尔·斯坦因。

印度考古调查局成员。

学者,探险家兼作家。

通过极为困难的印度、中国新疆、波斯、伊拉克之行,扩展了知识领域。

他平生带给西方世界最大的轰动是敦煌藏经洞,为什么在墓碑铭文里故意回避了,只提“中国新疆”?敦煌并不在新疆,而是在甘肃。

我约略知道此间原因。那就是,他在莫高窟的所作所为,已经受到文明世界越来越严厉的谴责。

他被安葬在喀布尔郊区的一个外国基督教徒公墓里,但他的灵魂又怎么能安定下来?直到今天,这里还备受着贫困、战乱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包围。而且,蔓延四周的宗教极端主义,正好与他信奉的宗教完全对立。小小的墓园,是那样孤独、荒凉和脆弱。

我想,他的灵魂最渴望的,是找一个黄昏,一个与他赶着车队离开时一样的黄昏,再潜回敦煌去看看。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黄昏,那么,他见了那座道士塔,会与王圆箓说什么呢?

我想,王圆箓不会向他抱怨什么,却会在他面前稍稍显得有点趾高气扬。因为道士塔前,天天游人如潮,虽然谁也没有投来过尊重的目光;而斯坦因的墓地前,永远阒寂无人。

至于另一个男人,那个蒋孝琬的坟墓在哪里,我就完全不知道了。

有知道的朋友,能告诉我吗?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教师网络研修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网络学习心得体会(汇总14篇)

下一篇:2024端午节活动前致辞 端午节活动致辞发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