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信仰成本及其影响因素

信仰成本及其影响因素

小编:

摘 要 文章主要阐述了信仰成本问题,提出了信仰成本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从信仰成本的角度阐述其对信仰的影响。

关键词 信仰成本 影响因素 思想教育

On Cost of Faith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ZHANG Di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1150)

Abstract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belief cost, the concept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st of beliefs to explain its impact on the faith from a cost point of faith.

Key words cost of faith; influencing factors; ideological education

1 信仰成本的提出

信仰是一种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信仰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的信仰都与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关,是在现实社会中培养出来的。信仰不是口头的空话,信仰主体之所以会坚持信仰,首先信仰者要回感觉到这种信仰正在实现或者将来会实现的价值,只有感觉到信仰对于自身的有用性,人们才会坚持它,当然,这里的有用性不止包括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方面。信仰体现了一种高于现实的终极价值,但是终极价值不是形式主义的泡沫,它是建立在正确的现实价值的基础之上的,产品的价值是在消耗中得以实现的,一件产品都在现实中磨损,汽车在现实中奔跑才能体现价值,服装穿在身上才能称其为衣服,和自然现象不同的是,产品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具备自己的价值,物质产品是这样的,精神产品也是这样的。道德的信仰,精神的追求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满足需求才有实现的可能。人们总是从自己的阶级和利益出发,在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价值观念。因此,人们坚持或者放弃信仰的选择,都是在价值中权衡的结果。只不过由于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对利弊得失的观点也不同。从信仰教育的角度来看,信仰教育本身也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因此,在信仰的选择和坚持过程中,信仰成本是一个最重要,最值得考虑的因素。

信仰主体为了坚持一种信仰,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所牺牲,这种价值牺牲就是价值成本。它既包括信仰主体在选择或坚持其信仰的过程中所支付的消耗价值,同时也包括信仰主体选择一种信仰而放弃另一种信仰所付出的牺牲价值。信仰成本成为价值冲突中信仰主体选择的价值标准。蕴涵着超越现实指向未来、诉求人类终极目标的理想、信仰等观念之所以被现实化和世俗化,是因为信仰主体在选择信仰时,信仰成本中的经济成本占据了主要地位,直接决定了人们的信仰价值选择,信仰价值选择的重要衡量因素是信仰的成本问题。信仰成本中不同的因素的比例和地位决定了人们对信仰的选择,只有科学理解信仰的成本问题,才能适当缓解社会出现的主导价值信仰下滑的问题。

2 信仰成本的影响要素

信仰成本是一个相对量,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确定信仰成本的大小。人们对于信仰成本的权衡过程,实际上是信仰成本的博弈过程。在博弈中,影响信仰成本的因素是很复杂的。

2.1 物质成本与精神成本

信仰成本里必然包含经济因素的物质成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都是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观念的东西不外是一如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同时,人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意识、信仰也会随着周边环境的变换而变换。你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你的价值选择的变化,由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立场,人们利益关系是不同的,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和利益关系,人们必然会因为地位和立场的不同而产生基于自身利益关系的价值选择,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情感和信念。因此,信仰的产生是源于实践的基础上,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所以物质成本在信仰的价值选择中作用是巨大的。首先,物质成本是信仰教育的基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制约信仰教育的客观条件,物质成本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信仰教育的效果。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信仰的形成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客体的主体化来实现的。每个人信仰的形成都是一个过程,信仰教育的方法很多,不管是学校的正面灌输教育,大众传媒的影响,组织的宣传教育,还是网络载体运用,都需要物质方面的投入。其次,物质成本还包括坚持一种信仰,相对于不坚持它时对主体物质利益的损害。这一点在道德信仰上体现最为明显,是一种我规定、自我约束、自我超越。坚持道德信仰必定需要信仰主体牺牲一部分个人利益,这一部分的利益也属于物质成本。

信仰成本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交换中的成本,是因为在信仰的成本中包含着精神成本。在精神成本中的取舍使得信仰具有超越性、终极性,崇高性。精神成本代表主体在坚持信仰时所付出的精神损耗,包括名誉、地位、尊严、人格、价值的损耗。这些损耗不能用金钱直接定量衡量,作为人类自我觉醒和理性认识的结果,任何一种信仰的确立都是都是人类对自我的一次重新认识,重新理解,重新确认,任何一种信仰都是人类理性觉醒的结果,都是自觉建立的,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和动力,将人类的存在不断引向理想的能在,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人类现实的生存坏境,使人类的存在表现出无限的可能性。任何一种信仰都是主体理性认识的结果,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由此可见,在信仰的形成过程中,人们是付出巨大的精神支持,信仰意味着我们对某一事物的确信无疑,是在情感上对某一种科学无法证明的学说的有意识的认可的精神过程。人们将一种信仰作为终极信仰去崇拜,说明了信仰主体对这种信仰的认可感,归属感。精神成本是信仰得以提升的关键,体现了信仰的超越性。只有人们从内心甘心情愿的为一种信仰付出,人们才是真正地接受了这一信仰。 人们行为的一切动机都不是固有的,而是要通过人们的大脑,转变为人们的意识,继而产生人们的行动。人们头脑中的东西不是自然生成的,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必然存在历史局限性,因此,人们信仰的形成不仅受到外在环境的制约,同时也会受到人们内在主观因素、心理状态的影响,在这两种因素影响下,信仰慢慢发生了变化和发展。物质成本与精神成本信仰作为成本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只有合理调节二者的比例,信仰才能真正被人们接受,发挥出信仰的真正作用,过度强调任何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会导致信仰最终的瓦解,造成信仰危机。

2.2 社会成本与个人成本

在著名的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中,警方将两个犯罪嫌疑人置于不同的房间审讯,并且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两个人都坦白,各被判刑8年;如果只有一个人坦白,没有坦白者再追加刑罚2年,坦白者则立即释放。若两人都不承认,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从结果来看,很明显倘若他们都选择抵赖,每人只被判刑1年,是帕累托最优的,两个人的利益都达到了最大化,此时双方付出的成本最低。但是由于没有共谋,在选择的时候,都只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而不会考虑对手和社会的利益。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因此在选择时都会坦白,两人都要服较长期限。集体的优化,必然侵害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可见。在信仰的冲突中,社会成本与个人成本也是信仰及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个人成本是指,在信仰价值的选择中,单个主体的付出和损耗。个体成本中既有精神成本,又有物质成本。信仰主体在选择和坚持信仰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塑造与信仰相适应的个体人格。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通俗地讲,人格是一个人的品格、品质、思想境界、情操格调、道德水平等。信仰主体一方面会通过学习不断地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确立相应的认知、态度、情感,产生相应的行为,一方面会在有效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行为,信仰主体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渐渐地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品德能力等,形成自己的信仰。人格塑造和发展的重要表征是需要的不断丰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物质、精神等各个方面需要的满足的不同,也会影响信仰的选择,这些付出都属于信仰的个人成本。另外,任何信仰的秉持都需要对信仰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控,使信仰主体的行为符合信仰的要求。所谓规范调控行为,就是对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性,肯定符合信仰目标的思想、行为的正确性,界定偏离信仰目标的思想、行为的不合理性,排斥和干扰背离信仰目标的思想、行为,因此,个体为了坚持信仰而进行的行为调控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牺牲,是信仰的个人成本。人们为了信仰必然会心甘情愿地付出金钱、牺牲物质利益,这无疑也是信仰的个人成本。

在一定的社会里,作为统治阶级必然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塑造。信仰的社会成本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的信仰教育,在我国突出的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计划、有目地的对社会成员进行道德观念、政治观念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人才,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统治阶级通过组织、宣传、号召、协商、教育等具体活动,充分发挥信仰工作的动力功能、汇聚功能、增益功能、纠偏功能等诸方面的社会功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协调意志活动、管理秩序、追求利益实现的合理化。可见,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在信仰的教育方面都付出了巨大的社会物质成本。

参考文献

[2] 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宗教出版社,2004.

[3] 西美尔.货币哲学[M].华夏出版社,2002.

[4]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赵建国.终极关怀――信仰及其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6] 王海明.新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1.

[7] 黄慧珍.信仰与觉醒――生命视域下的信仰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8] 王玉珍.道德秩序的经济学分析――对利他行为的一个分析角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 董德刚.经济哲学[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幼儿早期交往“剥夺”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学校校长年终述职报告标题(大全9篇)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二次备课(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