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对人文精神与高职教育关系的思考

对人文精神与高职教育关系的思考

小编:

[摘 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不对立,两者相辅相成。高职教育中存在轻视人文学科的偏向,学生人文素养偏弱,制约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正视人文学科偏弱,学生人文素质较差的现状,设法弥补在课程设置、校园育人环境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什么是人文精神?众说纷纭,见解不一。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一、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本主义”即为人文精神,是以个人主义、人的主体性为基础的自由民主精神;二、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等同于人文精神,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即为人文精神;三、立足于人类文化的整体,从终极关怀等角度来理解人文精神。本文所说的人文精神,指第三种观点所指向的人文精神。这一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生存的意义,包含对人类命运、历史、人类摆脱痛苦的思考与探索;是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精神,或者说是人类文化生活的本质与灵魂,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超越常见的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截然分开甚至相互对立的观念,认为作为人类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科学活动,所体现的精神也是人文精神。

作为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要基地的大学,无疑应该是人文精神荟萃之地。大学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人文精神,关注知识的传播、创新与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终极命运的关系,关注知识创造者、技术创新者自身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离开人文精神的支持,无法为科学探究、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也无法解答知识的积累与创新终极目的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与灵魂,是保证大学校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向上向善的最本质的精神。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苏省为例,高校总数为128所,其中高职院校78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总数也接近全省高校在校学生的一半,事实上,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历史、专业结构、就业压力、师资队伍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文精神底蕴不足、人文学科过于弱化等劣势,与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

高职教育在办学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在办学类别上属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自然也包括要求高职学生有必要的人文素养。但是在高职院校办学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得技术、轻人文的价值取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

从高职院校发展的历程看,多数院校由以前的中专校合并升格、专业整合而成,且在较短时间(10至15年左右)内经历建设新校区、迎接评估等繁重任务,有的进入示范校建设的阶段。在不长的时间内完成学校的转型升级,迫使学校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集中投向硬件设施,如教学楼、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难以兼顾校园的软件建设,因此与办学历史较长的本科院校相比,校园人文底蕴明显薄弱,而人文氛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硬件设施的改善,是大学人文氛围形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人文氛围更多地体现在师生的精神风貌上,需要长期的艰苦的积累。

一所院校是否拥有浓厚的人文氛围,也与人文学科在全部学科中所占的比重相关。有学者提出,高校合理的学科配比是人文学科占比约30%。以扬州大学为例,人文学科在学科总数中占比略高于30%,在学科资源,如馆藏图书、学术讲座、教学名师方面能给予全校以相当的影响;而同在一地的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其人文学科在全部学科中占比约为2%,人文学科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偏少。高职院校专业学科设置的主导思想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近年来强调的是与地方产业、企业实现对接,由于许多人文专业,甚至某些文理兼类的专业,被认为与企业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在高职院校被视为“无用”的专业。这也是弱化高职院校人文底蕴的因素之一。

从高校的生源结构上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优于高职院校,总体上高职院校学生入学进的录取分数线明显低于本科院校。进入高校学习之前,本科院校学生与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文观念、人文知识方面已经有明显的高下之别。笔者曾就普世价值、文化名人、人文理念等对两类学生作过问卷调查,结果是本科院校学生得分在优秀以上的约为40%,高职院校的学生得分约为7%,相距甚远。

两类院校学生的就业导向、课程结构、学制长短等因素也制约着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的人文素养积累的程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般是企业,目前企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多半没有提出明确要求,而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多,比如考公务员,对人文知识、人文素养有较多的关注。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以三年制学生为例)约为3000课时,其中实践性课时占比30%到40%,开设专业课之外,留给人文类课程的空间极小;而本科院校对实践类课时占比的要求相对宽松,有较多的空间可以留给人文类课时。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在校时间也比本科院校学生短一年零三个月左右,除学习各门专业课,应对各类考试,学生自主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明显少于本科院校的学生。笔者曾就两类学生(非文科)每学期用于阅读人文类书籍、听讲人文类课程等情况作过抽样调查,结查如下表: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学生用于学习人文类知识的时间对比表(每学期)

接受调查的高职生反映,由于人文观念相对较弱、知识的积累较少、平时可以关注相关话题的机会不多,导致他们对人文理念重要性的理解较高中阶段并无多少增长。

以上将两类院校的学生作对比,并不是说本科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就臻于完美,就不存在应该改进之处。更多的来自笔者多年的观察与思考而产生的忧虑: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理想信念、日常举止、气质风度、自我管理诸多方面存在差距,从较深层次找原因,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相对薄弱、人文氛围相对薄弱不无关系。

热点推荐

上一篇:高校困难家庭毕业生群体就业援助体系构建的思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隔离酒店工作总结十 隔离酒店工作总结十条精选 最新师生健康中国健康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师生健康中国健康心得体会(优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