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芥川龙之介眼中的人性善恶

芥川龙之介眼中的人性善恶

小编:

摘 要:文学创作即是对人性的刻画,因此也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人性的变化相对其它事物来说具有着难以预测的特点,人性的善与恶也并没有严格的划分。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对于社会中人性的丑恶刻画准确,善于利用间接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灰暗,作品极具渲染效果。本文即是对芥川龙之介眼中的人性善恶进行的分析,探讨了芥川龙之介的生平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分析了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的描写手法,再针对于《罗生门》和《竹林中》这两部作品分析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的理解,以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人性;善恶;描写

文学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载体之一,它以语言和文字的魅力为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即真实又虚幻的世界,让人们在这个世界当中能够产生共鸣,并发现和发掘人性的缺陷,以此让人们产生对自我的思考,从而对自己的认知重新定位。自小说出现以来,它就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虽然现在小说的种类复杂且多样,但小说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感确实不变的。

一、芥川龙之介的概述

二、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三、芥川龙之介作品中对于人性善恶的描写手法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属于短篇小说,其内容简短,语言也比较简练,但是在针对于其内容进行深入研读时就可以发现,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善恶的描写鞭辟入里,对于人性的探讨十分深入,给后世的文学创作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一)对于死亡的描写

死亡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主题,文学家都喜欢将其作品中人物的死亡放置在一定特殊的环境中,这样才能够让读者对于死亡有所感悟,并揭示生命在特殊状态下表现,借此拷问人性的善与恶。芥川龙之介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力主采用立体化的表现手法,决绝利用平面的文字带给人们平面的认知,坚持以更加直观的方法,将小说的内容表现在读者面前。芥川的小说中对于人性的丑恶从来都不吝惜于笔墨,对于人性中的恶的一面予以全面的暴露和批判,而这就是芥川龙之介小说的核心主旨。不论是在《罗生门》中,还是在《竹林中》的创作上,芥川在对小说人物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的自私与利己心理展现的淋漓尽致。在《罗生门》中,主人公内心在受到是饿死还是成为强盗的选择中摇摆,本来游离不定的心理却被一个老婆子的行为所打破,老婆子将死人的头发拔下制成假发进行贩卖,她的理由就是“不这样做就会饿死”。这一句话使得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彻底偏向了“恶”的一面,在扒光老婆子的衣服之后,他也用“不这样做就会饿死”这句话回敬了老婆子,彰显了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的极度理解心态,使得正义感在死亡面前显得那么的无力。而在《竹林中》这部小说里,共描述了三位主人公和四个证人的角色,他们7个人物共同描绘了一个杀人事件,但是证人的证词使得办案人员产生了迷惑,因为三个主要当事人对于案件的描述都是基于自身的想法进行考虑。女子将自己描绘成为一个原以为贞洁牺牲自己的人,并说自己杀了丈夫并希望能够自杀;强盗却将自己表现为一个“英雄”,慷慨的承认了自己杀人,并且对于女子的描述嗤之以鼻;而案件中的死者通过巫女之口传达出了另外一个“真相”的版本,就是自己是因为妻子被凌辱后不断不救自己,还妄想成为强盗的女人,因而愤恨自杀。在听完前两个人的描述后,人们对于事件的真相本身就有所怀疑,但当听了被害者自己的描述后,人们不禁产生了被害人是否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案件的真相进行描述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永远也无法得到答案的事情,其映射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将人性中的自私以免描述的淋漓尽致。 (二)对利己主义的描述

利己主义是人性中存在的阴暗面,也是我们所必须要面对的,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于这一思想的描述也是较为常见的。《母亲》是芥川龙之介早期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其少有的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之一。其讲述的是敏子因为其年幼的儿子夭折,其在心情极度抑郁的情况下选择了搬离原有住处,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继续生活。但巧合的是,敏子的新房子邻居也同样是一对母子,敏子在生活中每每听到隔壁有婴儿的哭泣声就会感到非常难过。一天,当敏子与邻居家的女人相遇时,敏子诉说了她的过往,邻居女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但是在同情的背后也有着掩饰不住的洋洋自得。敏子在无法忍受念子之痛后决定再次搬家,不久后邻居女子寄来一封信,上面说她的儿子也不幸夭折来的,在看完信之后敏子陷入了沉默,但沉默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她便将目光转向了家中饲养的文鸟身上,并欣喜的拍手庆贺,将文鸟放飞。而此时,敏子的丈夫从妻子的笑容中感受到了难以名状的刻薄和冷酷。从这一描写上就可以看出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的准确把握,人性本身是非常矛盾的,当你遇到一个处境十分悲惨的人时,你会不自觉的流露出同情之感,但是由于自己没有遭遇到他人的不幸,又会表现出一种侥幸感和优越感,在对别人表达同情时其实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而当这个不幸的人摆脱了现有状况之后,人又会觉得失去了什么,进而产生了让不幸者再次沦落不幸的扭曲心理,并逐渐演变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嫉妒和仇恨,而这也就是旁观者所常见的利己主义。

四、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善恶的理解

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善恶的理解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包括人性的面具、自我怀疑以及自我超越。

首先,人在生活中难免会将自己伪装在面具之后,而面具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道具,有些人将人性面具伪装成了善良的形象,而有的人则伪装成为了恶的形象。就如芥川的《火男面具》中刻画的平吉,他的一生都是在谎言当中度过的,只有在偶尔喝醉时才会吐露真言,但是在酒醒之后却又辩解是自己发疯的表演,谎言仿佛不是平吉的表达方式,而嫣然已经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在谎言当中他才能够得到满足,披着这样的面具他才能够生存。而到了死亡的一刻,他的脸上还带着火男的面具,当人们将火男的面具摘下时,他的脸也已经不是原来的脸,已经扭曲的和火男面具一样,使得人们分不清到底哪一个才是平吉真正的脸,而平吉又是否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同样的,在《竹林中》这部小说内,三个当事者对于案件的描述都是基于自己的立场而做出的,他们在描述的过程中也都带着恶的面具,而理所当然的,在他们的眼中只看到了别人的恶,却没有看到自己的恶,而这也就是人性面具的特点。其次,在《父》这部小说中,男主人公亲眼目睹了自己妻子被压在了倒塌的房屋之下,眼见救援无望的他,为了减少妻子的痛苦,用瓦砾将妻子砸死。这种做法虽然不会导致人们的怨恨,但是他自己却自己有着深深的怀疑,而这一怀疑直到他再次结婚的时候爆发出来,人们将他视为疯子,但他却认为是人性中的丑恶使得他变成了今天这样。而就是这种自我怀疑,往往会引导人们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第三,人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进行自我的超越,这是人性的恶向善过度的阶段,也是人们感受到人性善良一面的重要阶段。在《弃儿》中,母亲不希望将养子的身份告知他,以免对养子造成伤害;而养子也不希望将真相告知母亲,以免使得母亲的希望破灭,这正是人性超越了亲情而衍生出的感动。

结语: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在人性刻画上间接明了,给读者发自内心的感悟,同时他对于人性的探讨毫不吝啬,也使得人们对于人性有着重大的改观,对这个社会和人的内心有着更加透彻的了解。

参考文献:

[2]刘振生.善恶谁人有,莫问往来人――芥川龙之介与黑泽明的《罗生门》辨[J].电影文学,2011(15).

[3]冯志,邓云.评《竹林中》芥川龙之介的怀疑主义[J].青年文学家,2011(03).

[4]孙英,张军.从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登场人物看人性――以《杜子春》和《罗生门》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5]肖书文.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人性边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7]元金香.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看利己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4).

[8]王桂英.是利己还是无奈――精神分析法分析小说《罗生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3).

[9]李琳琳.矛盾复杂的内心纠葛――论芥川龙之介修改《罗生门》之结局[J].文学界(理论版),2011(05).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议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乡镇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乡镇工作计划(优质10篇) 快乐春节字四年级大全(15篇) 高中班主任工作月小结(汇总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