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鲫鱼大红鳃病的防治

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鲫鱼大红鳃病的防治

小编:

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鲫鱼大红鳃病的防治

1发病症状

病鱼停留在距离水面5~10厘米处,不游动,用物体敲打水面,鱼会下沉,但过一会又回到原来水面不游动。病鱼鱼体黑瘦,鳍条尖发白,鳞片松动,鳃部黏液增多,水肿、出血,呈鲜红色。解剖病鱼发现腹腔内有淡黄色液体,肠道无食且红肿,最明显的症状是肝脏出血,严重的伴有肾脏等内脏器官出血;胆囊肿大,颜色变深或呈墨绿,胆汁充盈,有的胆汁变褐色;一般泄殖孔无红肿现象。

2发病原因

主要原因为鲫鱼和罗非鱼均属底层的杂食性鱼类,其食量大,专门寻觅池底病菌丛生的有机污染物为食料,哪里腐烂的有机物多,就 专往哪里吞食。因此,历来渔民均将鲫鱼作为“下脚鱼”搭配放养,视其为“清道夫”自动地清洁打扫池底卫生,尤其在长江、珠江流域的养鱼者习惯于搭配放养所谓“下脚鱼(鲫)”,认为这是一笔额外收入,无需增添饲料。然而,随着近年来实施高产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过度投饲、施肥,加之池塘老化以及工业废水的污染等影响,常构成养鱼池水中缺氧,以及水质恶化,内含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从而致使鱼体内血红蛋白含量由均值7.2%降至4.1%,造成极度贫血的鲫、罗非鱼等体质虚弱,非常容易感染出血病,感染病菌有液化产气单胞菌,点状气单胞菌以及屈挠菌类粘细菌。据测定,该类病原体能在池底有机污染中存活达15天,比一般肥水水域存活长三分之一,加之水温适应,营养丰富,该类病原体可长期潜伏鱼体内脏及肠道部分;一旦水环境发生缺氧等恶化,便乘机侵袭食鱼体内脏、肾、脾,甚至脑神经也会受害。体内血液中红细胞被溶化,特别是鱼体薄弱环节鳃丝部位显露出来,带来充血,溢血等症状,其实,此病乃鱼类出血性败血病中分歧反应,是鱼类出血病之一。

经研究人员检测,养殖水质正常,镜检病鱼无寄生虫和真菌,推测此病可能由病菌与病毒共同感染所致,或先由病毒感染再由病菌扩大蔓延传播直至死亡。

3 流行情况 4 防治措施

第一,加强饲养管理。放养前鱼种、饲料及渔具要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液消毒,鱼种用0.3毫克/升~0.4毫克/升,饲料、渔具用1毫克/升浸泡15分钟即可。投饲要遵循“定时、定点、定量”规定,以及定时做好清除食场残饲等卫生工作。另还须严控饲料质量,对鲤科鱼类饲料如草、鲢、鳙、鲤、鲫、鳊等养殖的家鱼,其中碳水化合物最高不得超过40%,投喂量以鱼类食量70%为宜。

第二,彻底清塘。要彻底清除池中淤泥,消灭池内病菌病毒等有害病原体,清塘药物颇多,最宜为生石灰,带水清塘用量每亩用量75公斤~100公斤,干塘用量35公斤~40公斤。全池均匀泼洒,不留死角。另外,在池周围堤坡堤岸要采用一元稳定性二氧化氯液体,使用浓度为0.3毫克/升~0.5毫克/升,全面均匀喷洒。 第四,治疗。在该病发生前预防最宜,在发病期间均可采用一种超强氧化剂复含高氯酸锶药物,笔者已研究成功将其特殊处理使其安全可靠地高效使用,由于目前国际化学界上也将其列为超效消毒剂,又是良好、价廉的抗病促长剂,既可内服又可外用。据美国农业部研究机构报告,内服高氯盐,按每公斤体重用0.04克,可减少或免除体内寄生的柯奇菌、伤害沙门菌、大肠杆菌、噬菌体、肠道病毒、新城病毒、牛痘病毒及脊髓炎灰质病毒等,同时在体内还能转化成亚氯酸酶,促进机体吸收生长,可增加体重3%~31%,减少饲料量7%~18%,并经验证,即使增加用药量5~10倍也未曾发现有害作用。

热点推荐

上一篇:对水利工程管理思路研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供电企业安全标语口号(9篇) 思想汇报手写要求(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