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构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对策研究

构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对策研究

小编: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 内容 ,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既有利于规范 企业 的 会计 行为,不断提高其财务信息质量,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向前 发展 。文章 分析 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 问题 ,并提出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即从控制组织、控制人员、控制手段及控制过程等四个方面构建保障机制。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是伴随改革开放、发展 经济 的需要而产生,并在建设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关系到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审计事业的兴亡,因此,搞好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的首要任务。内部审计(以下简称“内审”)是 现代 企业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需要。

内部审计的关键工作是质量控制,该控制体系是指内审机构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内审规范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总称。这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包括事前的调查、计划,事中的实施,事后的报告、检查等环节。

一、内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企业内审质量监督检查发现,企业的内审质量控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内审机构设置不规范

独立性是保证内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内审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内审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内审组织形式是独立性的基本保障。但现行内审机构设置模式形式多样,如有的内审机构设在企业办公室;有的把内审机构和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有的未设立专职审计岗位,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有的由一人兼任会计负责人和审计负责人;有的貌似设立了独立内审机构或专职内审人员,但在工作上仍听由原在职岗位部门领导安排等。上述内审机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 着内审的独立性,无法保证内审业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从而无法保证内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二)内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1 知识结构不合理。检查发现部分企业的现有内审人员多数只注重财务与审计知识的 学习 ,但对现代管理知识、 科技 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把握还有较大差距。复合型人才少,普遍缺乏 计算 机审计技能,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因而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较弱。

2 职业素养欠佳。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质,不能持谨慎、客观的态度进行审计评价,对查出的问题往往不能坚持原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随意性较大。

3 内审人员安排随意性较大。调查发现企业在安排录用内审人员时,考虑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和胜任能力的较少,安排闲置人员较多,内审机构成为“老弱病闲差”职员的安置场所,如一个资产近十亿元的大型国有企业,只安排了三位审计人员,且都属于年届退休,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员。

(三)内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内审质量控制标准是内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内审业务的作业规范,是内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的内审规范体系建设明显地偏重于内审 法律 、内审准则和内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而忽视了内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结果是内审质量标准不明确,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各单位内审运行各行其是,质量状况参差不齐。在审计方案编制中,对人员的组成缺乏 科学 的分配控制,使人员的经验、知识结构与项目审计目标不相匹配,审计作用难以发挥。

(四)内审质量控制手段不全面

有效的内审质量控制手段应包括内审制度约束、内审督导复核、内审考核、内审责任追究等。但企业内审在这一环节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比较薄弱,即使已经建立的某些制度也形同虚设。

2 未建立分级督导复核制,或督导复核具体职责内容不明确。

3 内审考核未能有效执行,表现为:缺乏质量考核;考核内容不全面,偏重于事后结果的考核而忽略对内审过程的控制;考核主观性太强,缺乏客观公证性;考核不与奖惩相结合等。

4 内审责任追究不到位。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的责任追究形式化,没有切实得到落实;有的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划分不清楚,使责任追究无法实施。

(五)内审 方法 比较落后,内审人员理念未能及时转变

内审方法模式仍以账目基础审计方法为主,风险观念比较淡漠,较少考虑审计风险控制因素,更谈不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运用;抽样技术的运用更多地凭借内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统计抽样技术的运用十分欠缺;缺乏对审计方法和经验的 总结 和提炼,缺乏内审人员之间和内审机构之间的先进经验交流;计算机审计在内审中还较少 应用 。

二、建立健全内审质量控制体系的对策

提高内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每项基础工作、每个审计项目和每个审计环节抓起,实施全面质量控制。

(一)健全有效的内审组织保障机制

就象美国针对安然、世通等一系列重大财务丑闻,先后出台了《2002年公司与审计义务、责任及透明度法案》、《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等一系列法规措施,其中都明确规定,企业必须成立审计委员会和独立的内审机构,这为我国完善内审法规、建立健全内审组织机构起到了示范作用。

内审的成功运作,首先需要制度健全、运行有效的公司治理。为此,应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合理设计经理激励约束机制、实现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明晰产权等方面强化公司治理。逐步实现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最高管理者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发挥其权威性。首先,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其中至少应有一名为财会方面的专家。它的职责是对总经理的职责和经营完成情况进行控制监督,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其次,在总经理层以下设立审计机构,主要是对总经理以下的各级职能管理部门及分公司、业务分部经理等的职责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协助总经理进行日常的控制管理活动,对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最后,在各分公司设立审计工作组,负责监督分公司的各项生产或管理活动,并配合上级审计机构进行各项审计活动。其中,审计委员会与经理层审计机构及各审计工作组之间都存在着业务上的指导关系,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这种模式的建立能使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得到很大程度的保障,同时又与国际内审师协会的《内审实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当然,企业内审机构的设置模式并不一定要千篇一律,只要能保证内审职能的充分发挥和内审质量即可。

(二)建立内审质量控制的人员保障机制

全面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内审队伍建设。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学识、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这些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要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就要有一批合格的、胜任的、高素质的内审人员。加强内审队伍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从业资格制度。对进入内审机构的人员要严格把关,要求从业人员取得和具有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专业资格,确保内审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

2 建立内审人员职业 教育 和后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 学习 的思想,针对工作需要,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各层次的业务培训。

3 建立内审人员待遇和晋升制度。由于对内审人员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就要制定政策保证内审人员待遇的提高不低于其他部门。晋升制度也要明确执行,这样才能保证内审队伍的稳定和不断壮大 发展 。加强内审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内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建立内审质量控制的手段保障机制

为了实现内审质量控制的日常监督与定期监督相结合,应做到:

1 充分发挥审计组长的督导作用。审计组长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内审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组长的能力与水平。审计组长除具备专业经验和全面的业务能力,作好协调工作外,主要工作应该放在加强内审项目质量控制方面。

2 抓好三级复核制度的落实。所谓三级复核制度是指内审机构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机构负责人对具体审计项目履行情况进行逐级审查的制度。各级复核人员应明确其具体复核 内容 和承担责任,实现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自始至终都处于适当层次的控制之中。实施三级复核应坚持“全面复核,突出重点”的原则,即在重点复核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的同时,兼顾对审计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审计事项的调查和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程序的实施等方面的复核,努力做到复核的内容覆盖审计项目的全部,不留盲区。

3 建立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既定的审计项目,如果质量检查跟不上,或者查而不罚,或者处罚力度不够,再完善的内审规范也会形同虚设。如此,不仅使该项目的质量控制失效,其他审计项目实施也会效仿,负面示范效应得以扩大,最终,内审质量低劣状况成为普遍。因此,建立和完善内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是提高内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促使各级内审人员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强化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并将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内审人员的职务升降、奖金提成及相关业务技能培训挂钩,将奖惩制度落实在内审质量控制的实行工作中。

(四)建立健全内审质量控制的过程保障机制

审计是一个过程,同样审计质量控制也是一个过程。因此要保证内审质量、不断提高内审工作水平就必须从审前、审中、审后三个环节,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

1 审前控制:包括审计项目选择控制和审计方案制定控制

审计方案制定控制:应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在摸清被审对象总体情况的前提下, 科学 、合理地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目标、内审人员分工安排和审计时间等,并明确各级负责人对下级内审人员的监督和指导责任;其次,应使所制定的审计方案全面具体、细化到位、便于操作,完整体现审计的全过程要求;最后,应明确规定审计方案调整的情况和审批要求,减少审计方案调整的随意性。

2 审中控制:主要是工作底稿编制控制和审计技术 方法 的控制

从完整意义上讲,审计工作底稿应记录审计查出的 问题 和审计工作过程。审计查出问题的记录主要记录审计成果,它是编制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依据,需要被审计单位认可并签字;而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反映的是内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的范围和方法,它有助于检查内审人员工作状况,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针对 目前 内审人员注重审计查出问题的记录而忽视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的情况和两种记录性质上的差异,比较恰当的作法是实行审计日记和审计底稿两种文本格式,前者登记审计工作过程,按日记录或按工作段落记录;后者登记审计工作成果,按事记录,后附原始材料或取证材料。

运用 现代 审计技术方法,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其措施:(1)使用以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为核心,兼容抽样审计法与详细审计法的审计方法体系。随着市场 经济 的发展,经济组织业务的复杂化和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其内部控制越来越健全和有效,进而就更多地需要使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运用制度基础审计确定重点,对审计重点采取详细审计,增加审计证据数量,减少失误和差错;对非审计重点采取抽样审计法,确定合理的样本量,作出审计判断和结论。这样,克服了传统的、单一的审计方法的缺点,推动和促进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使审计主客体之间良性互动,达到既提高审计效率,又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目的。

(2)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当前,要大力开发和 应用 计算 机辅助审计方法,迅速提高内审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开发设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建立审计作业平台。以审计方法的创新,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3 审后控制:主要是审计报告编制复核和审计结论的执行情况

审计报告是内审机构向组织领导报告审计项目结果的文件,是内审机构向被审单位下达审计结论的方式,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审计质量的综合体现,应对审计报告实施三级复核。重点复核:审计事实是否清楚;审计程序是否合适,是否实现审计目标;审计证据是否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审计依据是否正确;审计评价意见是否恰当;审计建议是否利于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和增加组织价值;审计报告的结构是否完整、层次分明,用语是否规范。复核后,应做好复核标识,以便分清责任。并根据审计结果及审计建议、处理决定的执行情况等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信用评价并分类,分别建立起各自的信用档案,实行分类管理,并作为今后内审工作的 参考 。

总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体系,只有从组织、人员、手段和过程等方面实施全面控制,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控制效果。

[参考 文献 ]

[2]陈汉文,张志毅。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J]. 中国 注册 会计 师,2002,(1)。

[3]王立彦。美国的会计 研究 与公司治理[J].财务与会计,2001,(4)。

[4]常 勋,黄京菁。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热点推荐

上一篇:银行内部审计道德风险成因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5篇) 2023年巡视巡察心得体会总结(案例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