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中印制成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性分析论文

中印制成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性分析论文

小编:

论文摘要: 中印两国贸易源远流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改善,中印高层互访频繁,签订一系列经贸协定,推动了双边经贸发展。

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中印贸易额从1990年的2.64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200多亿美元。中印两国贸易计划到2010年,将达到300亿美元。

两国贸易中,制成品的贸易增长速度之快出乎人的意料,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农副产品贸易增长速度。中印两国的生产要素相似,本应是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不可能出现持续稳步的贸易增长,然而近年来两国制成品贸易发展迅速,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原因何在?本文试图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对近几年的中印制成品贸易的发展进行浅表的分析,以期能解释这一现象。

论文关键词: 比较优势;竞争性;贸易 0 引言 以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要素禀赋论为代表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上世纪90 年代末以前的中印贸易难以开展起来,这是因为它们两国有着相似的生产要素,都是典型的劳动力富余的国家,造成了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出口产业相似,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缺乏互补性。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印两国制成品之间的贸易每年都以超过40%的速率在增长。

这样迅猛增长的势头,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 克鲁格曼(Grubel) 于1975提出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IIT)来测算两国进出口商品在产业贸易中所占比重,进一步表述两国之间的产业贸易情况。

1989年,巴拉萨(Balassa)提出“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数来测算两国贸易商品的进出口额及其在世界所有商品贸易中所占份额的比率,阐述两国之间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劣势。上述指数的运用对深入分析两国贸易的比较优势和产业贸易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两国的贸易政策调整和产业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尽管中印关系及经贸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尚待解决,但是从长远看,中印两国在贸易领域正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互补性,两国贸易的发展符合共同利益。研究两国贸易的比较优势,可为进一步发展两国贸易关系做出选择和判断提供政府理论和政策思路,因而具有现实意义。

1 中印双边贸易关系回顾及现状 中印两国贸易源远流长。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二战时期的史迪威公路表明,中印之间的民间贸易一直没有停止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双边经贸发展迅速,但两国都不以对方作为自己的主要贸易伙伴,贸易规模及金额虽然有增长,占两国GDP总值比例较小,与两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印度改变其外交策略,实施“向东看”政策,中印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一系列经贸协定,同时中印经济改革也使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凸显,目前两国GDP增长速度已进入世界最快的国家之列。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印两国的商品贸易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向印度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生丝、淡水珍珠、药品、生铁、煤和焦炭等,从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有,珠宝、胶合板、高压锅炉、油田设备、化工品、电子元件及软件等。

到90年代中期,中国向印度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生丝、豆类、焦炭、化学原料、药品、化肥、机器设备、电子产品、电缆、船舶等,从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有:铁矿砂、海产品、皮革、纸产品、宝石、钢铁、化工品、烟叶等。到90年代末期,中国向印度出口的主要商品有,化工产品、纺织品、煤和焦碳等矿产品、机械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光学仪器、采煤、冶金及发电等机器设备等,从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有:矿产品、加工食品、纺织品、化工产品、动植物及其油脂、皮革及其制品、宝石及其制品等①。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印度向中国出口最多的商品是矿产品;其次是纺织原料及产品;再次是化学品。而中国向印度出口最多的是制成品。

中印两国的这种商品贸易结构与两国的资源优势是一致的,由于两国属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在独立之初与中国的发展道路极为相似,在工业化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双方选择的贸易政策也很相似,导致双方在商品贸易结构上相似性较多而互补性较少,成为竞争性的贸易伙伴。这也是在过去50年中印两国商品贸易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改革与90年代的印度拉奥政府及历届政府的改革,两国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在国际贸易中,表现为两国贸易额不断扩大并呈现出增长势头。

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拥有众多的农业人口和显著的二元经济特征。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不同,中国沿着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的发展道路循序渐进。

1990年时,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为27%、工业(包括制造业和采掘业等)占GDP的比重为42%、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33%、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1%。到2006年,这些数据变化为15%、52%、39%和33%。

而印度采用从农业到服务业再到制造业的发展道路。具体两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的比较,我们可在下面中看到: 从产业结构上来说,印度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远远落后于中国,但是印度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却高于中国。

从表3可以看出,至2006年,印度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50.7%,而中国仅为34.3%。 2 中印制成品贸易结构的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靠制造业的强力支撑,制造业产值超过GDP的1/3,“中国制造”在全球已成为一个品牌。

相比之下,对印度经济高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服务业,其次才是制造业。由于印度在拉奥政府经济改革的几个五年计划中,都把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

因此印度的经济政策对第二产业支持较弱,而且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发展制造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制造业增长率一直在8%左右。

2005/06年度第一季度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9.8%、11.5%、12.6%。 2.1 中印两国制成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现仅对中印两国贸易中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做一分析,故将RCA指数做如下修改或设定: RCAi=(Xi/X)÷(Wi/W) 式中Xi代表中国对印度出口i类制成品的出口额,X代表中国对印度的出口该类制成品总额,Wi代表中国对世界出口i类制成品的出口额,W代表中国对世界市场的出口该类制成品总额。

在这里,RCA指数是将中国对印度出口该类制成品总额中i类制成品所占比例与中国对世界出口该类制成品总额中i类制成品所占比例之比。如RCAi>1,表明中国i类制成品对印度的出口比重特别大,因而对于印度而言。

中国已具有比较优势,数值越大,表明比较优势越显著;如RCAi<1,则表示中国还不具备比较优势。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对印度出口制成品贸易中比较优势的产品集中在非食物原材料和化工类产品上,其RCA指数大于4。

1986年化工类产品贸易的RCA指数最大为27.05。在以后的年间RCA指数徘徊在4-6之间。

从表3可以看出:1998-2002年期间,印度对中国出口具有贸易比较优势的制成品也集中在这两类商品上。 2.2 中印两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根据修正后的产业内贸易(IIT)指数公式, IITi=1-|Xi-Mi|/(Xi+Mi) 按此公式计算,当Mi=0时,IITi为1;当Xi=0时,IITi为-1。

如果两国相互出口同一种制成品数额相等时,即Xi=Mi时,IITi值为0。因此,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越接近0,表明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高。

IIT指数越接近1或-1,表明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低,专业化程度越高,则该国的该类商品在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竞争性强。 通过对中国与印度制成品贸易发生额度较大的3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可以看出:1995-2006年期间,中印两国化工类商品的产业间贸易指数在逐年下降,说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两国在生产技术和专业化水平上的差距较大,近几年这种差距已逐渐缩小。

1995-2006年期间,机电产品及零部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值变化不大,且IIT大于0.78,说明两国的机电产品及零部件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在机电生产方面,中国的专业化和技术水平要高于印度。 对比分析制成品的贸易结构,可以看出中印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有如下一些特点: 2.2.1 中印双边贸易具有互补性,中国向印度的出口主要是制成品,如化工产品、机电产品,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如生物食品。

2.2.2 中印双边贸易同时也表现出一些重叠,如双方每年都大量购买对方的纺织品。1996年双方棉布的产业内贸易比率为19%。

此外,在化工、钢铁、玻璃、食品等制造部门也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产业内贸易。 2.2.3 中国出口印度的制成品种类多,分布较广泛,出口商品的结构比较稳定,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制成品相对而言种类较少,结构较为单一,进口商品的结构变化较大。

原因在于印度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不仅限制了出口的多样性,而且也减弱了出口的竞争力,而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80年代以后已经明显超过印度,出口产品多样,且竞争力较强。这也是中国方面近20年来处于贸易总顺差的原因之一。

2.2.4 中国与印度在制成品出口贸易中既有产业内贸易同时也存在产业间贸易。纺织原料及制成品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两国在纺织业生产方面专业化和技术革新水平接近。

而化工类和机电产品及零部件的贸易则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3 中印制成品贸易政策探源 中国与印度均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尤其是制造业产品,除部分商品外,对出口商品免征关税。

并通过出口融资、出口保险和担保等措施鼓励本国商品出口。两国根据各自的产出结构调整出口政策。

中国贸易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初级产品呈下降趋势,同期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目前已经占到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最大比例。

中国对印贸易的主要商品集中在非食物性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上,RCA指数都大于4。同时,印对中的出口产品也集中在非食物性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上,RCA指数都大于2。

中国的制成品对印出口占绝对优势。 出口政策方面: 中国方面,以中国2003年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来看,对优化制成品出口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为例,新的出口退税方案规定,对船舶、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等11类机电产品继续保留17%的退税率,其它机电产品的退税率分别从17%和15%调整为13%,新的出口退税方案实施以来,继续保留17%出口退税率的机电产品出口势头强劲。对印的机电产品出口已成为中国制成品出口中的第一大类产品。

中国制造业的强劲发展与中国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导向”政策是分不开的。工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1.6%上升至2006年的52.3%,在这13年的GDP累计增长中占了整整54%。

制成品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功不可没。表现在对印贸易中,中国的制成品贸易占比较优势。

印度方面,以其对纺织品的保护为例,由于两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性较明显,印度为保护国内纺织企业的利益,一方面加快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中国的纺织品进口实行反倾销措施。中印作为两个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性尤其激烈,美国一直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最大消费国家,近年来中国纺织品频繁受美国的反倾销调查,甚至限制进口。

印度借此也对中国纺织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并借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机会,加快对美国出口纺织品的步伐,成立黄麻委员会,为扩大黄麻制品和手工艺品在内的印度纺织品出口。 4 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对比和分析中印贸易之后,中国在以下几方面有大量工作可以改进: 4.1 继续增强中印关系。

在两国领导人的推动下,中印经贸关系迈出了巨大步伐。中印民间交流也进一步展开。

中印两国近十年来贸易的迅速发展充分说明两国贸易的互补性增强。 4.2 优化中印制成品贸易结构,扩大互补性贸易。

目前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前三类商品分别是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制成品,主要商品品种为:纺织、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机电产品、有机化学品、医药品等。对此,中国可在保持和发展传统产品贸易的同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展我国有比较优势的电子、有机化工、家电等产品的对印度出口。

4.3 中国在扩大化学成品出口的同时,加强与印度的医药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虽然中印两国的制造能力上都已进入世界大国先列,但中国制药业有基础设施发达、劳动力廉价优势,而印度医药世界领先,在生物技术方面具有优势。

4.4 在反倾销问题上,近年来,由于中国公司未积极应诉,不少原料和制成品被印度当局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很难进入印度市场。今后我国化工医药产品、家电产品可能是印度反倾销重点。

5 结语 作为正在崛起的两国亚洲大国,是“龙”“象”竞争还是“龙”“象”合盟?笔者认为:现在是一个合作的时代,一个共赢的时代。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不断改善,两国的贸易关系必然向更加友好的方向发展。

5.1 中印均为发展中国家,国情相似,在发展道路上有很多共识,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有许多共同利益要求。中印制成品贸易结构的变化正显示出两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性并存。

5.2 中印两国的比较优势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专业化选择的结果必然导致双方的竞争。

虽然在全球化生产的今天,只要能够做到取人之长,补我之短,竞争性一样有可能转化为互补性。 注释: ①晏世经,陈继东.中国西南对印度贸易问题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文献: 任佳,陆德明,张荐华.中国与印度经贸合作新战略——中国云南省与印度经贸和科教合作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

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编.中国与南亚经济合作新视点[M].云南人民出版社. 陈利君,卢晓昆.云南蓝皮书:南亚报告(2005—2006)[M].云南大学出版. 卢晓昆.云南蓝皮书:南亚报告(2006—2007)[M].云南大学出版社. (瑞士) 吉尔伯特·艾蒂安.世纪竞争:中国和印度》(中译本).[M].新华出版社. 胡兰.中国企业如何大力开拓印度市场[J].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2期. 殷永林.印度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特点[J].面向南亚,2005年第2期. 陈继东,陈家泽.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转型之比较[J].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股利政策理论文献综述(1)论文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团队建设活动总结(通用5篇) 2023年小班爱上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说课稿一等奖完整版(4篇) 个人市场监管局年终工作总结(热门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