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从《诗论》看朱光潜的美学观

从《诗论》看朱光潜的美学观

小编:

《诗论》,是我国二十世纪的学术经典之一,是朱光潜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主要以《诗论》为中心,探讨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中西合璧的文艺观,民间文化的自觉意识,独特的诗学观。

中西合璧民间文学意识诗的语言形式人生体验

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研究,以西方美学为主,凭借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功底,秉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采用中西互相参证分析的方法,在中国现代批评和美学史上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诗论》是一部西方文论与传统中国诗歌结合的佳作,其写作和出版历经五十多年,凝聚了朱光潜一生的心血,也是朱光潜先生自认为花费功夫最多,有独到见解的一部作品。从《诗论》,我们可看出朱光潜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中西合璧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诗学观。

一、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

与王国维等前辈一样,朱光潜之所以被能贯通中西,在于其不仅有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同时也是由于其开阔的视野,将西方现代学科,包括心理学、物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纳入了诗学的理论体系,可谓是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

朱光潜曾受到克罗齐的直觉主义,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利普斯的“移情说”,以及尼采、康德西方思想的影响。在《诗论》中,亦可看出朱光潜诗歌美学观,其理论来源主要是克罗齐的直觉主义。朱光潜辩证地吸收了克罗齐的美学学说,形成了自己的美学体系。

如朱光潜自己所说,“在这里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诗论》中,朱光潜不仅利用西方文论分析中国诗歌,在分析中国诗歌时,亦采用西方的民俗现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虽然主要谈中国诗歌,也将中西方诗歌进行比较,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渊源,体现中西诗的差异特色。

在讨论诗歌起源时,朱光潜举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为例,最后得出结论“诗的起源以人类天性为基础”的结论,显然受到“模仿说”的影响。

在题材和内容上,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一章中,谈中西诗情趣上的比较时,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重要,分别从社会、教育、婚恋观几个方面介绍了造成其差异的原因。自然方面,对比了中西方诗歌在对于自然的态度,中国自然诗以委婉微妙取胜,西方诗以直率深刻胜。宗教、哲学方面,对比了中西差异,提出因为中国人宗教哲学意识淡薄,所以中国诗达到优美的境界而没有达到伟大的境界。

朱光潜吸收西方理论时,一直拓宽和发展着自己的美学观。他接受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很到程度上受到克罗齐直觉主义的影响,但他也认识到克罗齐“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美学观,否定了艺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朱光潜最后提出“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向的融合”。“诗必须将蕴蓄于心中的意境传达给语言文字,使一般人可以看到听到懂得”。他在吸收西方文艺理论时,他是辩证的,探索的,力求创新的,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

二、民间文学意识的渗透

朱光潜将民间文学意识渗透在《诗论》中,他把民间文学影响文人诗歌用着颜色的笔勾勒了出来。从论诗的起源,诗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同异,诗歌的声韵等,都秉着浓厚的民间文学意识,特别是与诗歌密切相关的民间歌谣。

朱光潜认为诗歌是起自民间的,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大半来自民俗歌谣。在探讨诗的起源时,朱光潜主张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探讨诗歌的起源,他说“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诗歌的起源以人类天性为基础,他主张用现代未开化民族或已开化民族中未受教育的民众的歌谣做根据,而不主张以考古学与历史学为依据。诗乐舞同源,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

在诗歌的作者上,他认为中国的民间歌谣,同外国一样,经历了同样的演进阶段,第一重创作是个人的,第二重创作是群众的,并以出自同一母题,情节大半一致,词句长短简繁不一律,流行于不同地区的民歌为例,证明了民歌经过两重创作的结果。民歌都“活在口头上”,常在流动之中。它的活着的日子就是它的被创造的日子,它的死亡的日子才是它的完成的日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收集和整理民间歌谣的学者来说,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启示。

在论诗歌的谐与隐时,他说“凡是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大半来自民俗歌谣,都不免含有几分文字游戏的意味。巧妙的文字游戏,以及技巧的娴熟的运用,可以引起一种美感,也是不容讳言的。”民间诗有一种传统的技巧,最显而易见的是文字游戏。可见朱光潜受到西方“游戏说”的影响,同时表现了其超功利的美学观。

朱光潜在论证“诗不全是自然流露”这个观点时,也以民间歌谣为出发点。

民歌也有它传统的技巧,也很富于守旧性。它也填塞不必要的字句来凑数,用意义不恰当的字来趁韵,模仿以往的民歌格式。这就是说,民歌的形势是现成的,外在的,沿袭传统的,不是自然流露的结果。

在这里,朱光潜用民歌的传承性,会模仿以往的民歌模式,来论证诗歌不全是自然流露,以及诗歌形式的重要性,音律的价值。

《诗论》通篇都运用了中西比较的方法,同时亦渗透了他重视民间文学的观念,正如朱《诗论》附录里《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包括最后论述新诗的内容及形式及其出路问题,谈青年人作诗时,“学”的范围,提出三条路:

第一条,西方诗的路。它可以教我们一种新鲜的感触人物情态的方法,可以指示我们变化多端的技巧,可以教会我们尽量发挥语言的潜能。第二条,中国旧诗的路。它的范围固然比较狭窄,但它的精炼深永往往非西方诗所及。第三条,流行民间文学的路。文人文学本起自民间,由民间传到文人而发挥光大,而形式化、僵硬化,到了僵硬化的时代,文人的文学如果想复苏,也必定从新兴的民间文学吸取生气。

这些都可以看出这位学者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但他也提到,学民间文学和西方旧诗需要聪慧的眼光与灵活的手腕,而不能呆板的模仿。

三、对诗歌语言形式的重视

朱光潜是信奉形式主义理论的,他对诗歌语言、句式等形式非常重视,他认为语言并不仅仅是情感的媒介,语言的已经伴随着情感的发生,展现着诗的内在节奏。

在诗歌起源上,朱光潜认为,重叠、迭句、衬字、格律、韵都是诗乐舞同源的痕迹,这些因素也变成了

诗歌传统的固定的形式。正如他所说,“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化学的,非此形式不能表现达此内容。”揭示了中国诗形式上的特征。

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上,朱光潜也作了中西比较,突出中国诗歌语言在音律、声韵的特色,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语言形式的重视。朱光潜在诗论中,《诗论》的第

八、

九、十章中分析了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具体地论述了诗歌的“音、顿、韵”,肯定了诗歌音律的价值,在第

一、十二章中分析了中国诗的声律,论述了赋对中国诗的影响,声律研究何以特胜于齐梁之后,从诗歌演化史角度对中国诗走上“律诗”之路的原委作了追根溯源式的考察。这些可以看出朱光潜先生对诗歌语言的重视。

四、渗透了人生体验的诗学观

王国维将诗歌的三境界与人生的三境界结合起来,强调了“景”与“情”的契合;朱光潜直接提出“诗是让人生事项的返照”,认为诗歌是人生的体验。朱光潜推崇陶渊明,在《诗论》的最后一章更以陶渊明的诗歌进行分析,以印证他的诗学观。它不仅是个案研究,同时是对第二章《诗与谐隐》的呼应。朱光潜认为诗都难免于若干情趣,把所写的看成一种有趣的意象,把诗当作戏来看。诗最忌浅薄,也易流于轻薄,关键是是否出自至性深情。“中国诗人陶潜和杜甫是于悲剧中见诙谐者,刘伶和金圣叹是于喜剧中见诙谐者,嵇康、李白则介乎二者之间”。他认为产生谐趣的重要原因是把所写的当成戏来看,自身情感要与所写的客观事物保持距离,可见其受到“心理距离说”的影响。与其说,他欣赏陶渊明、杜甫的诗,欣赏那种情趣与意象的完美融合,不如说,他更看重的是他们幽默风趣的背后,隐藏着的沉痛和严肃,他们面对这些沉痛的豁达风度和开阔的胸襟。面对人生困窘时,表现的冲淡敬慕。

朱光潜将西方文艺理论系统、辩证地介绍到中国,在分析中国传统诗歌时,从心理学、美学、哲学、物理学等领域,进行谨严有序的科学实证,建立起《诗论》科学的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缜密,同时广引古今中外的文学事实,可见他明确的理论自觉意识,研究方法上具有现代精神。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医生专家协议书(实用10篇) 2023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自查自纠报告 教师师德师风自查情况表(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