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因素探析

关于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因素探析

小编:

"

论文摘要: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而新型农民的培养得依托农村职业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然而,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定位、办学经费、教育能力、办学模式、科研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势必影响到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能力,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农村职业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战略规划,涉及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可见,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非常多。我们在此无意也无力对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作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仅探寻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因素。

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蓝图已经绘制,但农村职业教育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诸多方面仍然未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需要,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综合来看,目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因素至少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办学目标定位“离农”

毋庸置疑,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应该是为“农”服务,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留农守土型”,即直接为农业的发展培养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二是“留农离土型”,即为农村社会培养从事非农产业的技术、经营、管理型人员;三是“离农离土型”,即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换言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需要传统的农学、植保、园艺和畜牧兽医等农业类技术人才,需要如农业科技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保鲜等专业人才,也需要技术和经营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农民能够“异地”和“异业”转移。当然。作为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首先应该坚持“以农为本”的办学定位。然而,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目标定位“离农”趋势正愈演愈烈。

二、办学经费“短缺”

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特点,相对而言,职业教育无论是硬件建设或软件建设都需比普通教育具有更高的投入,职业教育是一种成本更加“昂贵”的教育;另外,农村职业教育由于服务面向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相对而言,其事业性特征更为鲜明。因此。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更多的投入。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职业教育性质和功能认识的不足,职业教育长期遭受“冷遇”和“偏见”,对职业教育投入明显低于“重中之重”的基础教育投入,也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而在各类职业教育中,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更加低位的教育类型,更容易被投资主体忽视和冷落。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时,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地向前者倾斜的现象;二是教育的总体投入不足,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更小,甚至是已经拨付的经费也存在挪用现象;三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来从农村教育附加费中切块和农村集资改善办学已经停止,而地方因为财政紧张也无力加大投入;四是投资渠道也过于单一,农村教育主要仍然依靠国家财政性拨款,民办的农村教育微不足道,农村职业教育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薄弱;五是县及县以下地方财政一般又没有职教专项经费,致使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没有一个稳定的来源。除了欠缺“人和”这一因素,职业教育还有着“地利”上的先天不足,由于远离大都市、大企业、大财团,很难有机会接受多渠道的“接济”。凡此种种,都致使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严重短缺,制约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

三、教育能力“欠缺”

由于种种因素,致使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的“匮乏”

(二)专业实验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农村职业教育没有培训基地,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职校由于职教经费缺乏,导致很多专业实验室条件简陋,主要设备仪器和基本设施条件都很差,专业教师只能从理论上给学生讲解,无法亲自示范给学生看,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影响。很多学校的实习基地也无法保证。基地数量不足,除种植类专业实习基地的条件稍好些外,其他专业的基地一般都难以满足教学计划的要求。有些地方虽然有一定的生产实习基地,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差,科技示范性也差,无法带动当经济发展。

(三)教育内容“务虚”

专业教师及实训基地的严重缺乏,必然导致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只能更多地选择“务虚”,重视理论,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历形态的农村职业教育而言,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无疑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实际技术技能的形成。而对于非学历形态的农村职业培训而言,面对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这样的教育培训根本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而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则只能化为泡影。

(四)教育方法手段“落伍”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思想、思路、方法、手段还在探索之中。许多职业学校又是由普通学校改制而来的,仍沿袭普通教育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甚至教学内容都是多年一贯制。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就要强调工学结合。要工学结合就要加强校企合作,没有校企合作为基础,很难进行可持续的实质性的工学结合。而我国目前由于宏观体制、企业经济利益驱动、合作机制不成熟等因素影响,校企合作出现职业学校“一头热”现象,校企合作不紧密、不持续,这就使得职业学校在实施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勤工俭学、订单培养、岗位见习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难以得到条件保障。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多为“教学做合一”,教学环境实现学校(教室)和企业(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师以双师素质教师和外聘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为主体,兼职教师占较大比例,实现真实的职业体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有实训实习条件、有“双师”执教、有科学的考核体系等基础上,而大多数职业学校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多数职业学校在教学中还是运用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满足不了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

四、办学模式“僵化”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僵化”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办学模式“克隆”

1、“克隆”普通教育办学模式。由于许多农村职业学校是由普通高中或者普通中专改制而成,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基本上“克隆”普通中学和普通中专的做法,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甚至教学内容都是多年一贯制。供需脱节,人才结构性过剩,质量也难以保证。在课程设置方面,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封闭,有的整体性、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刚性太强,致使课程之间时有重复和脱节,缺乏应有的整体性,地区和学校缺乏必要的选择余地。这样势必造成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对劳动力数量、质量、类型、层次、结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克隆”城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随着职业教育离农趋势的加重,许多的农村职业教育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学制、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方面完全照搬城市职业教育的做法,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不“农村”,背离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失去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以农为本”的特征,从而削弱了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核心功能和价值。

(二)注重学历职业教育

办学模式不活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片面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学校教育基本囿于正规学历教育和职前一次性教育。现在的农村职业教育还是以学龄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仍然实行正规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基本上仍是一种重学历、轻培训,重职前、轻职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学校面向社会的教育、培训能力严重滞后,解决不了未升学青年就业前教育培训和农民进城打工前的岗位技能培训。此外,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对“农”字的理解太狭窄,往往局限于传统农业,但目前农村职业学校第一产业类专业,尤其是农科类专业在发展中遇到了巨大困难,第一产业类专业数、招生数、在校生数连续多年滑坡。

(三)职教体系缺乏弹性和活力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衔接不够健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流动转移非常困难。同时各类教育之间也缺少相互转换的机制。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接受进一步教育的道路不通畅。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的教育体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高中、大学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而职业教育系统却只有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高专教育,而此后。很少有深造机会。

五、科研能力“不足”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如何进行改革与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其服务,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一直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力量都十分薄弱,研究论著相对较少,且缺乏理论的高度,难以对实践起到有效、高效的指导作用。而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除了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一直被沦为低位教育,受不到应有的待遇之外,也与行政主管部门不够重视有关。在实践中,即使有一些科研成果,却也没有到广泛的推广,许多新经验、新技术没有被广泛利用。

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就必须重视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要针对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认真总结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策略,供相关行政部门以及办学机构参考;同时,要对成功的职业教育典型和办学经验进行总结,并进行推广、宣传和应用。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鼓励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师参与到教研、科研活动中来。真正实现教科研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分析及建设探索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视觉传达心得体会大学生 视觉传达广告心得体会 最新java课程设计心得体会(大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