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法设计

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法设计

小编:

"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

从《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努力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而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用新的课程理念来指导教法设计。

一、教学方法的设计要重视学生的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的传授向尊重学生的发展转变。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容器,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体,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由能力的人。因而我们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让教学过程成为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如一教师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的一段对话,读后让学生评议读得怎么样,有的学生说:“读得声音太低。”有的学生说:“要读得短促而有力。”有的学生说:“人物对话之间不能有停顿。”接着老师问:你们能说说为什么要这么读吗?”学生回答:“这段对话的特点是极少用提示语,足以表示情势紧张,所以对话之间不能有停顿。”“因为当时情况危急,要争分夺秒,所以要读得短促而有力。”“当时船上人们都已失魂落魄,简直像疯了一样,声音低了就听不清了。”紧接着老师再问:“哈尔威船长奥克勒福大副说:‘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未免有点残忍,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做呢?”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有的说:“这种做法是很有必要的,在那危急的时刻,不采取强硬的手段,很难控制船上混乱的局面。”有的说:“妇女和儿童优先,是因为妇女儿童是弱势群体,自身的求生能力比较低。”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不能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

再则,语文课程的性质具有人文性(也可以说是文化性),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学生接触到的语文,都是文化的载体,这些内容都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文化内容的包容性,学生对其反应,不可能是单一的和单向的,必然呈现多元特点。因此,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多维性的内容,在不同的大脑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是正常现象。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不求惟一的、统一的答案,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和创造精神,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三峡》一文时可安排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①“‘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船被‘阻绝’在情理之中;‘沿’,顺流而下,为什么船也会被‘阻绝’呢?”有的学生说:“夏水襄陵,水流湍急、回旋,难以把舵,船会被巨浪掀翻。”有的学生则认为:“夏水上涨,江中浅滩、礁石被淹没,航道不清,会造成船只搁浅或触礁船毁。”②“我国正在建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要在三峡建造呢?”有的学生认为:“夏水襄陵,江水湍急,落差很大,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发电。”有的认为:“能够调节水位、流量,避免沿溯阻绝,便于船只航行。”有的学生认为:“能够调节水位、控制流量,起到抗洪抗旱的作用,利于工农业发展。”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就没有必要有一个什么“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将课文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结合起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表达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加以肯定。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接受式学习),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惟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大受教师的关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这就完全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教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如一教师在教学《端午日》一课时,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记者采访的形式,女同学当小记者,男同学做被采访对象,老师先问:“被采访对象最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答:“最好是一位老大爷。”老师接着问:“为什么要是老人,而且是老大爷呢?老奶奶不行吗?”学生回答:“老大爷阅历深、见识广,过去老奶奶参加社会活动比较少,可能对端午日赛龙舟的情况了解不多。”“老大爷可能年轻的时候就参加过赛龙舟的活动。”老师加以肯定后提出活动的要求:“女同学当小记者要认真看课文,这样才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能让大家通过采访,对湖南人民端午日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有所了解;男同学做被采访的老大爷,也要认真地阅读课文,几个‘老大爷’也可以在一起讨论讨论,可不能被小记者们难倒啊!”之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进行记者采访活动。

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小记者们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了一个个问题,诸如“为什么要在端午日妇女和孩子的额上要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为什么要在端午日进行赛龙舟活动?”“赛龙舟活动是怎样开展的?”“赛龙舟活动有哪些人观看,当时的气氛怎样?”“龙舟比赛胜利者有什么奖赏?”“出了那么多的力,最后得到的奖品是不是太少了?”“赛龙舟结束后,人们是怎样庆贺的?”“你能不能描述一下军民追鸭子的情景、场面?”……“老大爷”们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原有的知识积累一一作了回答。老师也参与其中,作适当的点拨和点评。这样,学生就把老师想问的、想讲的教学内容全部解决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促进者、参与者,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重结果轻过程”。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语文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那么学生就应在实践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语文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听、说、读、写,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因此,我们在设计语文教学方法时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的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要通过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开启思维,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使其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尽可能地读出感情;

(二)让学生朗读自己认为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满意的段落,并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其他学生点评,教师适当点拨、归纳,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读、齐读);

(三)让学生说出自己觉得描写春天的景色最优美的段落,并谈谈理由,其他学生点评、补充,然后问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散文。学生自然得出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的结论;

(四)布置课外练笔:通过观察抓住特征,并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法描写秋天的景色。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使其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远比将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应如何处理节奏、停顿、轻重、语气、语调,如何细致观察、抓住特征等结论性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五、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留给师生合作、交流的时空

传统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记)”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缺少平等的合作和交流。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因而我们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要有意识地安排好师生合作、交流信息的时间和空间,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这种方式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甚至亢奋的状态。

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老师提问:“哈尔威船长是不是一定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船上工作了7年,与这艘船有着深厚的感情,视‘诺曼底’号为自己的生命,所以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大海的深渊。”有的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前面说一定要把60人救出去,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已经抱定了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以葬身大海作为归宿,所以他不想救出自己。”有的学生则从文学的角度认为:“这正是文学巨匠雨果的高明之处,作者用艺术的手法塑造了与船一起沉没大海的船长形象,对我们读者的心灵更有震憾力,给人无比威严、坚定、刚强之感。这形象虽然刹那间就消失了,但却永远铭刻在我们读者的心中。”

通过这样一个探究、研讨、合作、交流的教学环节,既让教师和学生有了合作交流的时机,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互相启发,实现互补,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新课程、新教材,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教法设计,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朝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才能使语文教学的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空间、成长的乐园,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热点推荐

上一篇:经典,把现在的噪音调成背景轻音(外一篇)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辅料员工作干 转正工作总结(模板7篇) 世界民族音乐心得体会(汇总21篇) 临床医学生自我鉴定总结(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