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高校女性/性别课程对于中学性别教育的启示

高校女性/性别课程对于中学性别教育的启示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女性/性别课程 性别教育 角色定型 性别公平 无歧视环境

论文摘要:今日高校妇女/性别课程异彩纷呈,它在挑战传统性别观念、倡导性别平等意识、塑造女性独立人格等方面给中学性别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出于对“因性施教”的不同理解,部分中学的性别教育仍以塑造“淑女”和“阳刚男孩”为目的,它强化了传统性别刻板印象,不利于男女个性的发展。中学是塑造性别角色意识的关键阶段,中学的性别教育应该从刻板性别观念和传统行为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平等与公正的基础上构建无歧视的环境,以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开设女性/性别课程概况及意义

(一)有关女性/性别课程的历史回顾

女性学又称妇女学、妇女研究、女性研究,它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欧美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随着独立的妇女研究中心的建立以及与女性相关的系统性课程在大学的开放,女性学已成为一个特定的教育领域,并具备相应的规模。至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68%的大学都开设了女性学方面的课程,到2000年,全美已有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所250家,1000多所大学有700个女性学中心,每年开设3万多门与女性有关的课程。①有的妇女学中心已拥有妇女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一些高中和职业学校也开始设置女性学课程,跨学科的女性学系和博士点也逐年增长。西方的女性学蓬勃发展,作为一个正规的学术分支,在制度和组织上已经学科化。而且,在北美特别是美国,女性学已经成为主流学科。

(二)高校开设女性/性别课程的意义

高等院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社会性别文化、性别态度和性别行为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实现社会性别公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阵地。然而,由于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高校并非天然的性别公平环境:它既可能通过传递性别偏见、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从而成为产生性别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又可能通过传递性别平等的信息和观念、形成性别平等的信念和相互尊重的理性态度,从而成为促进社会性别公平的有效途径。

妇女/性别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是对传统学科知识进行梳理。在女性学看来,现有的人类知识体系,有如下两点缺陷。首先,现有的人类知识系统存在着以某一个性别为中心、忽视另一个性别存在的缺陷,或者说它的整个学术框架是依据男性经验建立起来的,女性往往处于边缘化或者被忽视的角色,无法体现女性的主体性。其次,现有的知识仍然通过各种学术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女性的无视、忽视和轻视。女性学力图通过跨学科的方法、以社会性别为视角,通过对已有知识体系的质疑和反思,重新审视女性在现实中的地位和生存状态。学生通过对各种女性/性别课程的学习,突破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学会用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和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逐渐树立起性别平等的意识,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从而在社会生活中营造一个无性别歧视的环境。

高校女性/性别课程的开设,对于女生尤其是女子院校的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因为,中国是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社会,传统的性别意识无处不在,尤其是家庭和学校,往往成为复制和延续传统性别意识的重要场所。例如,家长通过给孩子取名字、选购玩具衣服、制定行为规范等方式把自己的角色期待贯穿于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并通过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分工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并认同“男外女内”的角色分工模式。从幼儿园开始,教师的性别态度不断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性别期待、教材中的性别偏见、同伴的压力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性别角色樊篱。与此同时,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每天都在大量复制传统性别刻板印象,使得青少年原有的传统性别模式更加牢固。

高校女性/性别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要针对这些社会现实,启发学生的性别觉悟。一是通过开放、平等、尊重、赋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各个教学环节,在一个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氛围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现实,将正式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潜在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从而实现个体经验的合法性,以及由此而获得对个体知识和经验的信心和尊重。学生通过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回顾以及对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感悟,反思传统性别意识对于自身成长的影响,同时用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生活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现象。二是通过知识和经验的分享,把个人感性的、下意识的性别经验提升为女性群体共同的、理性的自觉认识和行动,形成性别公平的理念,从而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克服依赖、被动的弱点。三是通过接纳自我、树立积极正面的身体意象,在提升内在自我价值的同时,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塑造健全人格。

二、中学性别教育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性别教育的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女子中学20余所,许多女校在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开设一些为女学生发展需要、有女性特色的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课程体系框架,使培养目标的落实有了人员、教材、课时保证。根据全国中学女子教育研究会的调查,目前该会员校(包括女校和男女合校)给女学生开设的特色课程涉及学生成长需要的各个方面。如,“世界妇女运动现状与中国妇女发展趋向”、“古今中外女性英才范例及其人品分析”、“国家保障妇女权益法律与女性社会责任”、“社会性别意识与少女成长”、“女性问题研究”、“人才学基本原理与女性人才形势”、“女性领导艺术”、“性心理健康与社会性别意识”、“女中学生心理辅导”、“戏剧艺术及文学作品研究”、“服装设计与欣赏”、“模特表演”、“形体礼仪”、“现代家政”、“女子防身术”、“交际英语”、“演讲与口才”等等,全方位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她们成为自主发展、自觉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主体。

然而,中学教育仍然存在许多性别盲点。如,学校的传统教育理念,对部分课程的性别化安排,教材和教科书中存在着社会性别模式化倾向,教师性别态度以及对男女两性的角色期待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等等。这些性别盲点的存在,使性别平等的观念不仅没有渗透到学校管理以及各个教学环节中,而且使传统性别角色定型甚至有被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因此,中学的性别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二)中学性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性别教育的理解歧义

什么是性别教育?它的内涵是什么?目前中学对于性别教育的理解,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把它理解为性别平等教育,亦即突破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局限,树立性别平等理念,构建无歧视的两性平等的发展环境。如,华夏女子中学原校长李意如教授认为:“办女校就是帮助女性从少女阶段就形成一个明确、敏感的社会性别视角,用女人的眼睛来看世界,唤起新女性的自觉。”[4]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性别教育的目的是强化男女两性的传统角色意识,把男孩培养成具有阳刚之气的“男子汉”,把女孩培养成温柔贤淑的“淑女”。这种观点认为,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发生变化,男女生心理、思想特征差异加大,德育分性别进行细化教育,“让女孩更像女孩,男孩更像男孩”,为中学生的成长奠定品德基础。[5]之所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除了办学者不同的性别角色意识之外,很大程度上在于办学理念的不同,不同理念决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培养目标又决定了性别教育的内涵。如果性别意识比较传统,办学者很容易陷入两性角色定型的误区,最终的结果是复制和强化传统性别刻板印象,加重了性别歧视,不利于培养两性独立健康的人格。"

2、强化传统角色定型

事实上,国内有部分中学仍然恪守传统社会对男女两性的刻板定型,并把这种传统角色意识渗透到中学的教育理念之中。如,一些女校仍把培养“淑女”作为学校主要的目标定位,受女性传统角色的固化影响,课程设置也主要围绕社会大众认为适合女性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展开,如,开设烹饪课、家政课、形象设计课、形体塑造课、公共礼仪课等以培养“淑女”气质,而对于如何培养女性自尊自立的课程却鲜有涉及。在一些男校,则用严苛的体能训练以及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来塑造男孩的“阳刚”气质,他们相信,阳刚教育可以重新塑造新一代的男孩,改变现在男孩落后的情况,把原本柔弱胆小的男孩培养成一个“伟岸男人”。[6]

三、对策和建议

(一)借鉴国内外性别教育的经验

我国台湾地区性别平等教育的普遍推行是在2004年6月4日台湾“教育部”颁布《性平等教育法》之后,其目的是“为促进性别地位之实质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维护人格尊严,厚植并建立性别平等之教育资源与环境”。[8]为达成这一目标,教育部建立了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颁布性别平等教育实施方案,教育政策的重点从两性教育正式转化成为性别多元教育。全台湾25县市政府、3675所中小学、154所大专院校、161所国立高中及8所国立小学都成立两性平等教育委员会,全面审视学校教育管理以及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从师资与教学、课程与教材、研究发展与评估、校园性骚扰侵害处理以及社会与亲职教育等五个方面全面地推动性别平等教育,消灭性别歧视,培养师生具备性别尊敬的精神,营造一种性别平等的安全无歧视的和谐环境。这种政府与学校联动、大中小学校齐头并进、研究与教学并举、社会与家长支持的方式使得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迅速普及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结出了累累硕果。

国内外女校性别教育的历史也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时至今日,现代性别平等的精神已经充分渗透进国外诸多著名的女子院校的培养目标中。这些女校已经从早期的培养为家庭服务的贤妻良母,塑造珠光宝气的窈窕淑女,发展到为培养朝气蓬勃、自信坚强的现代女性。如,美国卫斯理女校的重要理念是培养女性成为社会精英人才,学校设有包括从非洲研究到妇女研究的51个专业,每年开设数百门课程。学校除了提供地区和种族研究、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最受欢迎的专业外,还提供建筑学、工程学、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物理和数学等各类专业。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学术能力的培养,使女性受到了在其他任何大学所不能得到的强化性的高质量教育,最先设立了韩国女子工科大学,增设多种科目的专门研究。学校对女性智慧和无限潜能的信任,使其相信学校如果提供与男性一样的一流的理工科教学条件,女性一样可以成为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9]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则把提升女性领导力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开设领导力开发与团队建设、演讲与口才、成才女性个案研究、性别与公共政策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领导力培养的专业课程。

以上事例说明,挑战传统性别刻板印象,建立柔性的性别角色模式,是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性别公平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中学性别教育研究,普及性别平等教育

由此可见,中学性别平等教育的推行已经刻不容缓。首先,必须对“性别教育”进行正确无误的解读。国际社会对于“性别教育”的理解即为性平等教育,“性”(Gender),其意为由生理的性衍生的差异,包括社会制度、文化所建构出的性概念;而“平等”(Equity/Fairness)除了维护人性的基本尊严之外,更求建立公平、良性的社会对待。“性别教育”的推动,即是希望通过“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使男女两性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点上发展潜能,不因生理、心理、社会及文化上的性因素而受到限制,更期望经由教育上的两性平等,促进男女的机会均等以及价值和尊严的平等,从而在两性平等互助的原则下,共同建立和谐的多元社会。其次,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刻不容缓。应当在各种教育机构增加性别培训职能,出版培训教材,在学校各层次包括学校领导、教师以及教育行政人员中普及性别意识,并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师范教育体系,启发学生的性别觉悟,在平等与公正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消除性歧视、偏见与刻板化印象的环境,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3]郑新蓉.教育与性别[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朱洁.阳刚教育能否“拯救男孩”[N].新闻晚报,2007-04-10.

[6]杨明磊.拒绝娘娘腔,成都600男生振臂高呼“阳刚”[N].天府早报,2006-10-17.

[7]R·W·康奈尔.男性气质[M].柳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苏芊玲,等.两性平等教育的本土发展与实践[M].台北:女书文化出版社,2003.

[9]周春燕.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女性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6,(10).

[10]香港和谐之家.中学生性别意识[DB/OL].www.harmonyhousehk.org/chi/pressimage/doc.

[11]杨桦.美国女校教育的历史回顾和科学研究[DB/OL].www.cgedu.net/forum/050105014.htm.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女性设计与设计教育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销售部销售计划方案十精选 2023年节前安全大检查简报标题(优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