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的依据与机制探索

关于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的依据与机制探索

小编:

"

[论文摘要]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时代的理想人格,确立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德育目标具有有力的现实依据,并需要有效的德育机制支撑才能得以实现。学校德育必须确立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德育目标,进而着力建构情境创设、价值引导、自主建构和实践活动的德育机制。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道德人格 德育目标 德育机制

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特定的理想人格,而德育则应该承担起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公民的重任。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社会的理想人格,因此现代德育必须重视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以促进社会进步和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当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不佳,这与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认识不足及缺乏培养机制存在根本性的联系。为此,学校德育必须确立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德育目标,进而建构与之相应的德育机制。

一、以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为德育目标的依据

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依附、奴性、他律的道德人格对立的,指在人的稳定的心理结构中兼有主体性和道德感融为一体的双重特质,即在求“善”的价值观统领下的独立、理性、自主、自为、自由的人格,这种人格状态可用“随心所欲不逾矩”来形容。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代中国所需要的理想人格。学校德育以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为目标具有有力的现实依据。

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性,市场经济得以确立和运行的最基本的社会前提是市场经济主体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和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一方面,市场经济遵循商品交换原则和契约原则,要求人与人之间建立平等、互利、互信的关系,推崇独立、理性、自主、自为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其实质是优胜劣汰,只有大胆开拓、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人才能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因此,不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人就无法成为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此外,市场经济也需要道德规范,如果缺少社会进步价值的引导和规约,市场经济必然陷入无序、混乱的状态,破坏市场经济正常的运行体制,若任其发展必将动摇中国市场经济的根基。

基于市场经济发展对人的要求,学校德育不可漠然视之,德育的价值是社会性的,以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为教育目标是德育的应有之义。在这一目标统领下的德育就是解放人、发展人,让人摆脱传统的等级观念和人身依附,进而形成自我负责的独立自主的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一旦生成,受教育者就不再墨守成规或随遇而安,而将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平等观念、拼搏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能够承担责任、发展道德共识、积极进取的新生力量,从而为中国市场经济带来健康发展的活力。

2.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当前中国社会的复杂局面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首先,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从政治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特殊的转型轨迹使正常的历时性的社会矛盾同时、集中地表现出来,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例如,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人治传统、官员腐败与以人为本、民主法制、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现代理念的并存而带来的困惑。其次,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唤醒人的主体意识的同时,也能将人置于对金钱的依赖关系中,使人屈从在“物”的支配下。这种物化现象渗透到人的精神领域,会对人的价值观产生不利的影响。再次,大众传媒的空前发达掀起了世俗化的浪潮,使人们处于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包围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甚至使一些人误入歧途。因此,发展人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进行主体性道德人格建设是当前学校德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主体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形时,主体性道德人格能帮助主体不为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目标的追求,并使其善于用乐观、宽容的心态化解内心的不平与冲突。总之,无论是诱惑还是困境,拥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公民都会始终具有平静的心境、坚强的意志和做人的原则,最终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有尊严的选择。

3.承担现代德育肩负的历史使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教育目标设定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人的素质是决定中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关键。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现代人的素质核心,因此学校德育决不能脱离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这一根本主题。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前,教育以人的自身发展为出发点与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是合二为一的,个人发展越充分、越完善,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而社会越发展,就越能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现实可能性。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承载着现代德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构筑现代德育的基石。然而现在的学校道德教育并未能很好地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学校道德教育仍然主要采用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因其忽视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道德教育所固有的主体性本质,以及忽视现代社会对自主性创造精神的呼唤,而在解释现实的道德问题、在解决青少年价值观冲突面前日显苍白,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弘扬时代精神,塑造理想人格,从而为社会进步提供其精神动力的作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急需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道德教育,明确现代德育以主体性道德人格为培养目标的时代意义和教育价值,从而使道德教育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相一致。 "

二、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的德育机制

1.情境创设机制。道德教育的实质是生活教育,回归生活是现代德育的基本理念。作为德育目标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离不开生活世界的支撑,学生只有参与到丰富而复杂的生活中才能把握现实人生的价值、意义和规则,从而获得主体人格成长的机会。因此道德教育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出生活的情景和氛围。

德育情境是一个场域,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和表现,它可以是对一定生活事件、现实问题的模拟,也可以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氛围,还可以是课堂内外组织的一些活动。情境创设必须建立主体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纯客观的、与主体无涉的生活对学生不产生“心理意义”,也发挥不出教育作用,只有与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相适应、相联系的生活才有助于他们产生道德意愿,才能激发他们对道德学习的期待和兴趣。德育情境的内在价值取决于教育者的能动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社会、文化资源,创设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德育情境。同时,德育情境的创设必须依托于多种教学方式,例如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角色扮演、平等对话、辩论活动、文学欣赏、视频展播、音乐渲染等。学生在德育情境中感受、体验生活即是情感的融入、生命的参与和心灵的探索的过程,亦即主体性道德人格生成的过程。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现代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必要方式。

2.价值引导机制。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不会自发地形成,而需要外在教育力量的塑造和培育。价值引导是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外在保障,因此必须重视价值引导机制的建立。承担价值引导任务的主体是教师,其肩负着帮助学生增强增加自我价值感的责任。德育实施的过程也反映着教师的思想倾向,教师的内涵、能力、素养、人格都会产生道德教育的意义,因此,教师应首先成为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典范,优质的教师资源是实现价值引导目标的保证。在价值引导方法上,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生活中和学生内心世界中的价值冲突的教育意义。正确的价值引导是开放性的,是促进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生成的。教师应将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和各种道德取向、道德现象真实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排除错误的动机,选择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学生坚定信心,迎接压力和挑战,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某位著名学者曾言:“道德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遵从某种具体的道德准则,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理性的方法,并依此做出自己的道德决定和道德选择。”学生理性的、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是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

<> 3.自主建构机制。自主建构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内在机制,学生在价值引导下进行自主建构是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根本规律。人具有产生自我意识和完善自我意识的能力,任何主体对生活的目标、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追求,都必须通过个体生命的体悟而实现,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学生自主建构的动力来自于内在世界的萌动,因而德育要唤醒和激活个体生命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首先,主体意识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生成的前提,教师应因势利导,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通过确立其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来实现。因而,我们要改变传统德育中将教育对象看成“美德袋”的做法,改变说教和灌输的教育方式;而要把教育对象看成走向生活的人,重视发挥其在德育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其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展。其次,人的需要是自主建构的内在动力,德育要不断提升学生道德需要的层次。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如果教育对象没有道德需要,就不会有自觉、主动的道德行为,也就无法完成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建构。因而现代德育要把教育对象的需要作为突破口,深入了解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内在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不断提升学生道德需要的层次。在主体意识和道德需要的促进下,个体生命中的道德潜能被激活,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响应教师的价值引导,进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自主建构。

4.实践活动机制。实践活动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能产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的实践活动不受重视,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此,发展现代德育必须引入实践活动机制。就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而言,一方面,实践活动能够健全主体人格,学生通过活动把道德规范落实到行动上,避免产生“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另一方面,实践活动能够发展主体人格,“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困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选择能力,使其主体性在磨砺中得以生成和发展。具体来说,学校应开设活动性德育课程,让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例如角色体验、角色扮演、素质拓展、夏令营、军训、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志愿者服务、爱心募捐等,或者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例如“三下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这些多样化的活动能从根本上对学生主体人格的生成产生有益的影响。在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做好活动前的设计、活动中的辅导以及活动后的总结工作,并对个体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公正的评价。实践活动使教育对象的自我意识和创造能力不断发展,主体性不断增强,道德人格逐渐丰满,最终真正形成主体性道德人格。

热点推荐

上一篇:略说信息技术的创新培养方法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双拥工作会议记录(优秀9篇) 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 学习管理学基础心得(大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