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小编:

"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在语言教学中也必然包含着文化的教学,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就有其必要性。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其文化知识的讲授应以适用性和相关性为原则。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应加强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应多引入典故或俗语,应加大背景知识的介绍。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 文化教学 原则 内容 途径

一、什么是文化教学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因此,只有深刻地了解某个国家或某个民族的文化,才能正确而恰当地使用该国或该民族的语言。胡文仲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就必须使学生融入到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即同目的语民族语者进行亲密交流。那么,对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使他们融入到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呢?这就不能不涉及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外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获得与国外人士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所以“语言教学必然包含了文化教学” (胡文仲 ,199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教学”?从狭义上讲,文化包括了文学、音乐、艺术、建筑、哲学和科技等人类创造出的一切文明成果;从广义上讲,文化还包括了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1]。文化教学的任务是教给学生以在不同国家或民族间进行交际的有关知识,是比较两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上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使学生对之有较高的敏感,并把它用于交际之中。Timothy Light曾指出,文化教学指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适当的目的语的文化,使学生了解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异同,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文化教学中应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导入。我们学习语言,必须同时也学习蕴藏在该语言之中或语言背后的东西,那就是文化。学习某种语言绝不能只停留在对该语言的词汇、语法及其语言结构的学习上,还要了解和掌握使用该语言的人他们是如何使用该语言的,还应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甚至世界观。马克思经曾说过:“只有通过对比,你才能够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而适度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

二、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用外语与人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指能正确而流利地使用外语,还包括要恰当而得体地使用外语。而外语的使用是否恰当而得体,与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紧密相关。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交际能力,适度的文化教学就是极其必要的。

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与国外的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国在文化上存在着差异,所以交际活动中出现障碍就是难免的,这就使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更是大学英语教学目的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2.文化教学的目标

进行文化教学,确定文化教学的目标及其原则是教师首先必须考虑的。在文化教学发展的20多年间,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在这方面已取得很大的成绩。Byram和Morgan曾提出一种“language-culture Teaching”“语言—文化”教学理论[3]。Seelye 认为,“teaching a foreign language for culture-base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外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之上,我国的教育家们根据我国的国情确定了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两个目标,即基本目标和较高目标。基本目标即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外语的应用能力;较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如何恰当地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

1.文化教学的原则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讲授英语语言知识是主要的,但英美文化的教学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文化教学也不能超越语言教学的界限。这正如赵爱国和姜雅明所说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是同步与互补的,应循序渐进、相互协调地进行。

语言教学是文化教学的基础,而文化教学则是语言教学的保障。文化教学应该以“实用性”和“相关性”为原 则。在这里,“实用性”指的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文化知识一定是在实际交流中经常要用到的,是对于能否完成一次成功的交流起重要作用的;“相关性”指的则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文化方面的知识一定是与当前所讲授的语言知识有紧密关联的。同时,所有这些文化元素,还都应该是属于主流文化中的文化元素。

此外,认知、吸收、对比和宽容等也是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应予以考虑的。“认知”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并习得目的语的文化;“吸收”不是简单地或机械地对外国文化加以吸收,而是要辩证地对待外国文化;“对比”是教师应要求学生将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加以对比,在对比中了解它们的异同; “宽容”是要求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要求教师不能有文化歧视。 "

2.文化教学的内容 3.文化教学的途径

(1)加强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

不了解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往往是导致学生不能较准确地理解英语篇章中的真正含义的症结之所在,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强对中西文化间的差异的讲解。如在讲解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初级口语》一书中的Lesson2, Text B At the Birthday Party一课时,我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他在到美国后不久便受同学邀请去参加一个私人聚会。他接受邀请,准时到达,可是让他奇怪也很感疑惑的是,大部分应邀参加的人都没有准时到达,并且也都没有像他那样精心地将自己打扮一番。另外,聚会时桌面上只有简单的几种饮料和食品。聚会上的熟人也很少,主人把他介绍给几位朋友之后自己也就走开了。在给学生讲完这件事之后,学生们就清楚地了解了西方人在对待party上与中国人是不同的,所以在之后的role play环节中,学生们的表演就能恰当而生动。

(2)多引入典故或俗语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行的很多教材中都会引用一些典故、俗语,或是圣经中的故事,或是希腊的神话传说。这不仅增强了教材的故事性,并且也更方便传递作者的思想,更容易激发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但是,对中国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多数均不熟悉这些典故或传说,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之做较为认真的讲解。

比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一课中,作者在讲述自己为什么喜欢教师这一职业时用了这样一个句子: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许多学生在读到这个句子时,很难理解其中的“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而在一般的词典中也很难查到这种比喻。其实,据《圣经》记载,上帝是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当上帝对着人形的泥土吹了一口气时,那个泥人便被赋予了生命,人类从此便诞生了。在该课的课文中,作者用的是暗喻的修辞手法,即把学生们比喻成是clay,而把教师的工作说成是类似上帝用泥土创造人一样,所以这句话可以被理解为是教师帮助学生们从懵懂走向成熟。

(3)加大背景知识的介绍

现在学生们学习的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是长篇小说或比较长的文章的节选,学生在学习时常会因为缺少对相关写作背景的了解而不能较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十单元Going Home一课,课文结尾处描写主人公的妻子在村口的老橡树上系满了“黄丝带”来迎接要出狱的丈夫。“黄丝带”贯穿全文。为使学生对该课文能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教师在讲该篇课文之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该文节选自1977年发表于《纽约邮报》的《黄丝带》。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在经济上给美国造成了巨大损失,并且还给美国人的心灵以重创。在这种大背景下,美国的许多人都渴望得到同情与关怀。该文中妻子对丈夫的宽容与谅解所提供的也正是这种人们所需要的温情。就在这个故事刊登出不久,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也随即问世,并成为不朽之作。也正因为有这个故事,所以“黄丝带”也就成为了一种宽容与谅解的象征。

(4)合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所以也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而生动地向学生介绍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5)增设英美文学选读或报刊选读课程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所以根据可能,可以开设英美文学选读或英美报刊选读课程。开设此类课程并不需要更多的条件。开设这类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更能使学生从中学习和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论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改革的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向挫折挑战大全(18篇) 专业古代读书的故事(案例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