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小编:

"

[论文摘要]跨文化意识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实用性和双向互动的原则,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强调对文化的导入,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 语言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用以承载和传播文化信息的工具,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延伸至文化教育和英语教育,两者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门语言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敏锐的文化意识、充足的文化积累,是得体、准确地利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必备基础。教育部颁布的《国家英语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鉴于英语教育和文化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有必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在学术界历来有多种定义方法。笼统地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显性元素和隐性元素。显性元素有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隐性元素则包括了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学等。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主要是狭义的文化,即一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行为标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跨文化教育是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指把目的语的习俗、历史知识、价值观等融人课堂教学之中。

二、文化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文化教育导人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优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人首先应该遵循实用性原则。由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文化这一概念所涉及的内容又繁多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挑选出最具实用性和普遍性的部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合理设置课程方面,学校应改变原有的“文化课等同于英美概况课”的思路,增加西方文化入门、中西方文化比较等课程,并根据教学重点和难易程度,对这些课程进行系统性的安排,穿插在英语教育的各个阶段。文化教学不能是空中楼阁,没有目的和边界的内容,因为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和方向,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和目的性也非常重要,但文化教育的教学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应在精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授课内容而定。

2.加强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双向互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二是对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母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因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学习者的背景和特征。所以,英语教学在导人目标语文化的同时,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元素——母语文化的导入。任何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的时候,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要想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也要注意提高他们的母语文化意识和文化素质。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的必要因素,目的不是使学生的思想西方化,恰恰相反,母语文化的输入,才能真正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文化是平等的,没有一种文化是优越于其他文化的,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不同文化之间还是存在某些共性的。这是跨文化交流得以开展的基础,因此,学习西方文化,绝不是否定中国文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交流越来越多,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英语也因此成为多向、多元的交流工具,人们利用英语,不仅是和美国人及英国人交流,还要和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交流。传统的英美文化输入,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跨文化意识,不单指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了解和掌握,还应加强对目的语与母语文化差异的理解,英语作为一门被广泛使用的语言,不应只承载文化输入的任务。在与他人交际时,还要承载起母语文化输出的任务,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文化理解和文化宽容。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中国文化的输入,无疑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塑造出真实的语境来方便学生的语言学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文化的双向互动。

三、提高学生文化敏感性的方法

1.创造文化语境,确立学生主体。教学思路体现了教学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最终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思路是以词汇和语法为主,辅之以大量的书面练习。这种教学思路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不利于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强化自身文化素养,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社会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的新要求。这就需要他们舍弃惯有的词汇+语法的教学方法,认识到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创造出真实的语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倾向于把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种教学思路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基础知识扎实,语音语调准确,词汇量较大,应试能力较强,但语言运用能力较差,这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对语言学习者的要求,需要对其加以改革。同样的词汇教学,传统教学方法关注的是词汇的发音和搭配方法等,而新的教学思路,则强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克服文化差异障碍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重点词汇时,必须分析它们的特定文化背景,以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创造出真实自然的文化语境,以方便学生学习,使他们成为自主的、能动的学习主体。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分组讨论、演示、采访或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教材背景入手,多种角度渗透。文化这一定义所涵盖的内容错综复杂,如果没有适合的切入角度,学生在纷繁的话题中就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找到适当的切人点。正如上文提到的,课堂教学所涉及的文化一般是狭义的文化,主要包括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内容,教师应从中找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能体现出中西文化差异的话题。对此,教师可以从教材的背景中,发掘出与文化相关的资料。那些题材广泛、内容新颖的课文,往往涉及方方面面的文化信息,如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思维信仰、社会习俗等。挖掘这些课文背后的信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积累,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同时,对于课文中涉及的交际技巧,包括非语言交际,教师都应适当涉及,挖掘背后的文化含义,以加强文化知识的渗透。"

3.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改良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手段,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简单的教学工具,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很难创造出真实的语境,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另外,由于教学手段落后,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是不能很好地进行文化教学。因此,有必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技术。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用声音和影像技术来辅助英语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增强他们的直观了解,使他们尽可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学习。其次,在网络化的今天,网络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英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积累文化知识;利用网络,创造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师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思想;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可以把有用的材料放到网上,和其他人分享,共同学习,分享经验。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异国他乡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开展第二课堂,提升文化积累。鉴于文化知识的既广又杂和教学时间有限,笔者认为可以开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正确合理利用第二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还可以迅速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首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以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周、文化月等交流活动,邀请外国专家全面系统地介绍西方文化,或组织文化专题讲座,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另外,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体会文化差异,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教师还要引导他们进行与文化相关的实践,如开展社会调查、撰写与文化相关的论文和报告等。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原版电影,听英文歌曲,等等,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为解决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本土文化缺失的问题,在鼓励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通过适当的活动,来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如观看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节目等,以增加他们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的历史条件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的今天,英语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他们应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加强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导入,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尽量消除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如此才能真正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消解学生的跨文化交流障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最终达到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析高等林业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