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语文课“把根留住”

语文课“把根留住”

小编:

摘要: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语言;文字;品味

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不过,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手段走进了课堂,霎时间,语文课变得形式多样起来。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如今的语文课缺少了些什么?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抓住文眼,品味语言的特色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二、比较字词,品味语言的准确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从而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如分析《北京的春节》一课中的一段“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这一段中的“赶做”能不能换成“在做”呢?教师要引导同学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赶”字能够突出那种过年的红火景象,而“在”却在语意上显得平淡,所以二者不能互换。

三、添词加句,品味语言的内涵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情愫心境的直接表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一般都有表示语气和情感方面的提示语。但对于文中没有提示语的人物语言,学生要做到准确地理解把握人物的性格心理有一定难度。对此,采用添词加句品读法帮助学生理解。

如《草船借箭》一文中,引导学生运用添词品读法读课文:周瑜(明知故问):“……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故意)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趁势追逼):“对,……希望先生不要推卸。”诸葛亮(已有察觉,有意)说:“当然照办……”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进一步威胁)说:“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泰然自若地)说:“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将边来搬箭。”

四、析词赏句,品味语言的精妙

无论是古代的诗词,还是现代的教文,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词语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工参差,讲究错落美。以《可爱的草塘》为例,文中写道“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句式整齐而不呆板,对称中透出淡雅。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河水的清澈,让人感觉是多么的清新,读起来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使人一读一想就会产生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充分回味。

五、推敲揣摩,品味语言的精髓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

六、多元探读,品味语言的意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

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时,“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语言文字训练师语文阅读的根,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味语言文字”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只有“把根留住”,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我国高中英语课改中班加罗尔实验的启示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这就是中国第十期心得体会(实用15篇) 关于党员评优评先方案党员评先评优管理办法怎么写(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