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探讨如何在科学活动中促进幼儿认知学习

探讨如何在科学活动中促进幼儿认知学习

小编:

【摘 要】科学活动是满足幼儿好奇心、认识世界的一种媒介。在活动中锻炼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理应重视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促进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下面以我班开展的科学活动《蚂蚁本领大》为例,针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幼儿学习方式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探讨如何在科学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科学活动;认知;学习

2013年9月我园为了更好的开展十二五课题计划,专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了解什么是十二五课题,怎么样开展课题,并要求老师结合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本班课题。十一月初我们的课题研究开始了,结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性格特征,我班的课题定为《蚂蚁本领大》。科学活动是一种融合操作性,思考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它为幼儿主动探究提供了路径,有助于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以前我们在设计安排科学活动过程时太重视追求表面上的教学结果,忽视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发展,使得孩子是在知识的堆积中成长,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地学习。每堂课下来,常常感叹到:当个老师真是太累了,又是编剧,又是导演,有时又是管道具的,有时又是演员,忙得不亦乐乎。忙的结果是老师对教学失去了兴趣,孩子们更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参与者。”所以本次活动我们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跳出教材的框框,以全新的理念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在探究中动脑、动手、动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以兴趣作为切入点,支持和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究

在以往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牵着孩子走”的现象依然很严重,突出地表现为孩子的操作活动缺乏自主探究,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只是在验证教师直接或间接提出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这样的活动没有孩子高度的智力投入,孩子在活动中缺乏自主的、有创意的、有个性的探究或发现。此次活动,我们首先通过谈话引出蚂蚁,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幼儿关于蚂蚁的已有经验。随后展示图片引发幼儿寻找蚂蚁的兴趣,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讨论寻找蚂蚁的方法。我们要求幼儿自由分组,自主探究使用什么道具来捉蚂蚁,以及用什么食物可以引诱蚂蚁出洞。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自己的探索,了解了蚂蚁的身体很小,用手想抓住它很不容易,启发幼儿用好办法来抓蚂蚁,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孩子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加任何干预,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最终幼儿发现了使用树枝、小棍、树叶等工具可以方便捉蚂蚁,并且当有几名幼儿开始使用这些工具后,其他小组马上会学习、效仿。同时幼儿也发现了蚂蚁对碎饼干、米饭粒、糖果等所有食物都会产生兴趣,也使得幼儿在活动中知道了蚂蚁的食物是什么。

二、产生问题情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学习

幼儿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完成每一项任务的效果是最好的 ,他们能主动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经过自己的探究解决疑问,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次的探索活动设下积极的尝试兴趣。在《蚂蚁本领大》活动中,孩子们发现把饭粒扔到地上,一开始几只蚂蚁,因为地很滑它们搬不动,后来越来越多的蚂蚁过来了,这时教师及时的发现孩子的兴趣,如:“蚂蚁头顶上两根细长的是什么、蚂蚁不会说话怎么告诉其他伙伴哪里有吃的、蚂蚁是怎么找到回家的路”等等关于蚂蚁的问题,我们及时抓住这种教育良机,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便生成了分支活动《蚂蚁触角的功用》,在这项活动中在桌上放两只蚂蚁,一只有触角,一只没有触角,观察蚂蚁的行动。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并用彩色笔记录蚂蚁所走的线路。 最终幼儿发现:没有触角的蚂蚁老是转圈圈,东倒西歪的,到处乱跑,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往那儿去了。而有触角的蚂蚁跑得好快哟。最终通过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理解了触角对于蚂蚁的意义。幼儿好奇、好新、好问,具有“发现”求知的心理基础,这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有利条件。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积极产生问题情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学习。

三、正确把握科学教育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由此可见,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只是重视静态的、封闭的、预设的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加重视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教师、同伴、环境的互动和交流中分享经验和智慧;不再只是关注教师如何教,而是更加关注幼儿如何学;不再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重视幼儿自主地建构知识;不再只是注重教学结果,而是更加注重教学过程。活动的过程性目标成为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教师在它的引领下,引导幼儿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幼儿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去表达、去发现、去建构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在活动中由教师为幼儿讲解蚂蚁的团队合作,并且通过让幼儿在地面放置大块的食物,通过蚂蚁真实的表现,使幼儿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用真实的实例,让幼儿学会在生活中的观察、探索、学习。

最后,谈谈对于更好地开展科学活动、提高幼儿认知学习的一些心得。

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良好师幼关系是指导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必要条件。在幼儿做出一些所谓“破坏”行为时,首先教师应该避免不合理的批评、惩罚,但也不能对这种“破坏”行为加以肯定或否定,应给予积极、恰当的指导,从而保护幼儿的这种探索性行为。其次,教师在日常科学活动中应该以参与者、幼儿的同伴、朋友、等多种身份积极参与活动,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氛围。以此引导幼儿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2.理解幼儿的错误

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幼儿,给予幼儿犯措、出错的权利。我们学过幼儿心理学都知道,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受幼儿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直接影响。皮亚杰主张要有一种智力的自由,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所以幼儿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地注意倾听幼儿想法。在幼儿回答错误时,教师要学会理解、接纳幼儿的错误,不应该去马上纠正或是通过语言和表情让幼儿感觉到自己出了错,而是要迅速判断幼儿的经验水平,调整对幼儿的引导。

3.关注幼儿的兴趣

在幼儿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给予宽松、自由的环境,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幼儿能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索。

4.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提问

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探索性行为发生的重要技术。正确的提问能激发幼儿专注于探索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但是,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提问常常是机械地发问,如:“你们看这样对不对?这样做行吗?”等。要对幼儿提出有效提问,教师首先要做到目标明确,每次提问必定有意图,且激发幼儿思考。其次是要切合幼儿的经验,适合幼儿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个别差异等。最后是要启发幼儿思考,要引起幼儿的注意、思考,进而进行探索。

科学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的过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以上只是本人的管窥之见。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教师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幼儿探索精神这一重任,使幼儿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在探索中学会知识,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热点推荐

上一篇:在科学项目游戏中培养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银行员工家访记录内容一问一答 调查审查报告(通用17篇) 精简员工实施方案(实用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