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读写结合的几种病症

读写结合的几种病症

小编:

摘 要:由于对“读写结合”理念的模糊或者偏颇认识,导致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慎走入误区,得了各种类型的“读写结合病”。如:滥竽充数型、蜻蜓点水型、贪多求全型、浅“评”辄止型等。我们在教学时要“对症下药”,引以为鉴,构建读写结合的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获得“读”和“写”的双丰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病症;阅读;表达

随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语文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深入师心,于是“读写结合”再次成为语文阅读课上的“宠儿”。 然而由于对“读写结合”理念的模糊或者偏颇认识,再加上现在教材的单元主题是按照人文专题来组织的,不再是以阅读、作文能力训练为主题,对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不慎走入误区,得了各种类型的“读写结合病”。现将几种病症类型总结如下,以供各位同仁“对症下药”,引以为鉴。

病症一:滥竽充数型

有的教师没有理解“读写结合”的真正含义,误以为只要在教学环节中有“写”的环节,就算体现了“读写结合”。于是,为了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在阅读课上牵强地安排“写”的训练。例如:学习了一则寓言故事,就让学生写寓意;学习了英雄人物故事,就让学生写想对英雄说的话;学习了景美情深的文章,就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这未免有些理解浅显与片面。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老的话一语道破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读写结合”是通过“读”了解文本的表达特色,知道别人怎么写的,再通过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将从 “读”中习得的表达方法与技巧得以实践运用。诸如前面所例举的“写”,与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无必然的联系,缺乏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即兴“说”即可,没必要浪费时间写。况且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空洞乏味,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创意,这样的“写”有什么意义呢?

不同文体的文章表达方法各具特色,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语言特点也独具魅力。所以,语文教师要有一颗“匠心”,有一双“慧眼”,找准文本的读写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好“写”的内容,真正做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实现“读”与“写”的有效迁移。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泉水》时,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想象仿写:泉水(流到哪)________,(看见)_______。泉水说:“________。”要求用上有画面感的词语和重复的词语。这样的练习紧扣文本表达特色,目的明确,真正做到了以读导写,以写促读。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想象春雨、秋风、雪花会不会旅行?它们又会到哪儿?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这样层层深入,训练扎实,由仿写到创写,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读写迁移,提升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病症二:蜻蜓点水型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翠鸟》第一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作者在写翠鸟颜色鲜艳的时候用了比喻的手法,在写翠鸟小巧玲珑的时候,用了准确恰当的四字词语。下面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用恰当的四字词语写一写翠鸟,用比喻的方法写小燕子。

1.一身( )的羽毛,一双( )的眼睛,再加上一张( )的嘴,就凑成了( )的翠鸟。

2.燕子喜欢停在电线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像( ),腹部的白色羽毛像( ),黑色的尾巴像( )。它活泼机灵,落在电线上像( )。

首先,这样的填空仿写练习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制,丝毫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仅仅是为了“写”而“写”,没有太大意义。其次,教师没有真正体会到作者表达上的精妙之处。作者对翠鸟颜色鲜艳的描写“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不仅采用比喻的方式,而且围绕“颜色鲜艳”一词,重点抓住它的羽毛颜色来写,表示颜色的“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等词语,均体现了 “翠鸟”的“翠”字。这样的描写不仅特点突出,生动传神,而且巧妙点明了“翠鸟”名字的来历,可谓匠心独运。可惜的是,教师只是“蜻蜓点水”地引导学生体会出了“比喻”的表达方法,便让学生用比喻的方法写小燕子,这样的写实乃“有形无神”。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教师从描写翠鸟羽毛色彩的词语入手,适时印证与“翠鸟” 之名的联系,然后点明“观其色,扣其名,传其神”的写作方法。最后,指导学生将习得的方法迁移到仿写练习中,如写乌鸦、丹顶鹤、白头翁等。这样的读写结合,学生能真正感悟到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所在,做到活学活用。所以,我们要认真挖掘文本资源,找到恰当的读写结合点,这样才能构建读写结合的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获得“读”和“写”的双丰收。

病症三:贪多求全型

现在各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一篇文章可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表达方法,结果有的教师就不加选择地让学生统统接受,样样皆学,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哪个也学不透,学不精。还有的表达方法可能在不同的文章内多次“现身”,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有的教师就让学生见一次练一次。还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读写结合”,每篇课文都让学生“小练笔”,以为这样多写勤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未免有些急功近利。如果读写结合项目过多,训练过于频繁,学生疲于应付,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费时低效。

不是从所有的文章中都能找到适合于本年段学生的“读写结合点”,也不是所有的表达方法学生一学就会用,有的也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有的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迁移运用。不具有写作的典范性的文章,不必牵强附会;很多作文上的技巧、意识,不必“即时使用”。“胸藏万汇凭吞吐”,平时教师渗透的多了,学生积累的多了,写作需要时自会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所以,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训练的内容及数量要少而精,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目标。要从学段及单元教学目标出发,从文本表达特点出发,针对学生写作中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去发现、甄别、筛选、确定文章内在的写作上的独特之处,找准读写结合点,有目的、有重点地落实“训练点”,从而活化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实现读写结合的最优化。 例如,冀教版四年级《蝴蝶的家》一文言辞优美,拟人、排比、反问等手法的综合运用,彰显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值得学习。另外,作者的构思又独具特色,全文以问题与思索为主线,以雨天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尤其一、二自然段用近乎相同的段落结构,均以思索中的疑问起句,接着都是一个长句,第一段刻画自然环境的恶劣,第二段刻画蝴蝶轻盈、素洁、柔弱的形象,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最后结尾处又都运用了反问句。如此多的表达特点,不可能让学生在一堂课中面面俱学。如何取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许多文章中并不鲜见,而作者以疑起句,以疑串文,以疑结尾的构思却是匠心独运。所以,本文的读写结合训练点可以确定为学习作者独特的构思方式,写一写曾经让自己着急的事。这样大胆取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达到了内化语言、迁移表达方法的目标。

病症四:浅“评”辄止型

一些教师对练笔之后的评价不够重视,显得随意、浮躁。课堂练笔之后,一些教师往往找几名学生读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师生漫无目的、轻描淡写地笼统评价几句,没有修改,没有提升,只是“蜻蜓点水”走过场,缺乏针对性与指导性,毫无深度可言,对学生的“写”起不到有效的促进提高作用。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之后,一教师出示一张本班同学拔河的照片,让学生回忆当时的情景,模仿课文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进行场面描写,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写。汇报交流时,一个学生只抓住了拔河时一位同学的动作、神态来写,有点没面;另一个学生与之相反,内容有面无点。但评价时师生只评价了哪个词用得准确,哪句话写得精彩,却忽略了最初的训练目标。

既然我们“写”的训练目标是明确的,评价时就应着眼于目标是否有效达成。练笔目的是点面结合的写法,评价时就要关注是否做到了点面结合;练笔目的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评价时关键就看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否恰当;练笔的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评价时就要透过人物语言、神态判断人物性格是否鲜明突出。对于学生在练笔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引导,切实让学生练而有得,评而有获。我们只有在练笔后切实找准评价的落脚点,优化评价的方式,才能将读写结合的训练落到实处。

针对以上读写结合的四种“病症”,我们在教学时要“对症下药”,引以为鉴,构建读写结合的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获得“读”和“写”的双丰收。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做实“回顾与反思”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赴单位调研的函 晚会节目报幕串词(实用7篇) 四年级的春节作文字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