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加快推进环昆经济圈建设的研究-综合新能源论文(1)

加快推进环昆经济圈建设的研究-综合新能源论文(1)

小编:

摘 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围绕中心城市开展生产力布局的模式,以放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借助城市经济实现区域的快速、协调发展。中国也不例外,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构建城市群的实践,表明国内生产力布局模式正逐渐向城市主导型转变。

为此,研究环昆经济圈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建设重点,加快环昆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云南省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城乡间发展差距,以促进云南省经济统筹协调和持续快速发展。 论文关键词:环昆经济圈,协调发展,合作,一体化

一、经济圈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经济圈的形成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分工、合作的产物,是城市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实现形式,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互动发展的结果。当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已日益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经济圈的概念和内涵 1.经济圈的内涵。目前,世界各地对经济圈的实践形式各不同,尚未形成公认的关于经济圈的统一界定标准。

大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圈是超越单一城市行政区域的大城市概念,一般包括中心城市及与之有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周边地区共同组成的统一体。我们认为,经济圈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空间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以市场和专业化分工为纽带,依托一定的结点城市和交通干线,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形成不同圈层的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实现各种经济要素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从而使不同圈层经济实现有机联系和互动发展。

2,经济圈的基本特征。经济圈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中心性。

经济圈的规模大小不等,但通常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不仅人口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而且对周围一定区域具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是该区域经济体系的核心和枢纽。二是联系性。

圈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产业之间彼此形成相对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呈现综合、多元、开放的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结构转化能力与综合竞争能力。三是通勤性。

经济圈内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城市之间、经济区域之间交通便捷,保持着较高的通勤率。 经济圈的边界与各个中心城市的影响力有关。

随着中心城市带动影响力的增强,辐射扩散范围的扩大,经济圈的边界也随之扩大。经济圈通常由若干圈层组成,可以是以一个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单核心城市圈,也可以是以多个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中心组成的多核心城市圈。

圈层的划分通常由其与中心城市的关联度、空间要素、交通、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等因素确定。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联系程度,使经济圈因联系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圈层式的结构。

内圈是与中心城市联系最紧密的核心经济圈,外圈可以涵盖较大的区域范围,各圈层及圈层内部相互开放与兼容,通过专业化分工及相应的物质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形成有机衔接。 3.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次大战后,世界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1950—1994年,城市总人口增加了18.25亿,年均增长2.94%,城市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达到45.2%。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迅速形成了一批大城市。1950-1990年,50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城市从8座增加到33座,聚集人口由5200万人增加到3.15亿人。

预计到2015年,大城市人口将达到7.32亿人,占世界同期城市人口数的18.1%。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大城市的发展,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中心城市辐射范围不断扩大,集聚作用不断增强,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不断增强,联系不断紧密。

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下,周边地区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城市中心圈。随着中心圈集聚辐射作用的增强,以及城市功能的外溢和扩展,形成了次级层次的经济发展圈。

当中心地区的辐射集聚力影响到整个区域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圈层结构,呈现出环绕中心区域的多层圈形经济结构。 经济圈形成与演化的内在动力来源于经济的集聚效益。

产业对集聚效益的追求使得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规模扩大、空间范围扩张。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逐步加大,通过将一部分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外疏散,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

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并与次一级的中心城市融合形成更大的经济圈。城市集聚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城市供水水源地集水区生态补偿研究-综合新能源论文(1)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消除薄弱村工作总结(精选10篇) 2023年早恋的检讨书800字(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