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美术教师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美术教师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小编:

2012 年 3 月 ,美国政府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Big D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提出了美国大数据国家政策 ,这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大数据战略报告。2013 年起 ,学界和业界纷纷对大数据投入各种关注,大数据一词成为热点。在业界,大数据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而在学界,大数据对人类社会各种微观活动的记录和统计,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开辟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途径。舍恩伯格则认为,大数据将对教育的反馈、个性化以及概率预测产生巨大影响。可见,大数据提供的是基于新工具的新的解决问题思路。其中,学习趋势思维、相互关联思维、微观思维、创造性思维、独特个性化思维等特质,可以为教育研究提供整体、全面、综合的视角 。 那么,从我国美术教师教育研究来看 ,大数据思维中这些特质会带来什么影响,为我们反思与深层分析美术教师教育中的现象与问题提供哪些新的解决思路呢?

一、背景与趋势:社会发展和学习研究

对我国美术教师教育提出挑战

1949 年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呈现出一个核心的特征就是:从师范教育概念到教师教育体系建构,体现出 从数量需求导向逐步转向质量要求导向,由此带来教师教育发展及其政策的重心转换 。我国美术教师教育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首先 ,20世纪 50 年代,从解决师资短缺需求出发,主要是学习苏联模式 ,以训练教师的知识与技能为主 。 其次,20 世纪 70 年代末,从大力发展师范教育政策出发,重提美育方针,颁布有关美术师资培训计划、教材研究等方面一系列政策,使师范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通道。除了培养美术教师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求他们运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校园文化和其他学科服务。第三,20 世纪末,教师培养从计划到市场调节以及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使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呼声日益高涨。美术学科地位有所改善,但专职与兼职教师、地区间美术教育不均衡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如今,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美术教师教育正面临着社会发展和学习研究的各项挑战。

(一)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引发对美术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

科技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诸多方面:一方面,信息图像日益成为新的日用品乃至生活必需品,人们正日益加入移动生活形态的潮流中,在碎片化时间里,实现共同兴趣与价值观、娱乐和生活方式的重聚;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也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热点,正带来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数字化与智能媒体新概念,使普通大众能够通过智能化媒体实现与全球知识体系的相连。基于大数据的云服务平台,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全新视角,无限协作与无边界聚合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这种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视觉传播方式使受众对观看的需求与能力逐渐提升,人们不但是接受视觉信息的被动者,也可以成为创造和传播视觉信息的主动者。我们所处的后现代文化是一个如此多地由视觉和我们自己的影像所主宰的文化。这种文化与人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文化形成的过程也是个体自身不断创造的结果。文化是未来的遗产,生活在今天的世界里,文化给我们提供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又将怎样丰富它?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包括的是6 岁到18 岁或 23 岁这个年龄段。即使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他们教育中的很大一部分也发生在校外。这一点对于当今以视觉文化为特征的美术学习更是如此。中小学阶段的儿童的社会学习对于行为和脑本身都会产生影响。技术已经改变了更广泛的社会,在阅读、写作、计算和思考等学校教育的主要关注点上都处于中心地位。即便如此,美术教育还是有着以器载道的理想追求和道不离器的表现形态 。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提 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奠定了知识在教育中的地位,但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对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特别是在美术教育领域,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提升自身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技术盛行的时代,更应该加强艺术的因素、人的因素的渗透。历史与当下的教育思潮、哲学思潮的思想文化底蕴及脉络走向,其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人的发展。那么,美术教育价值在当今社会中势必需要被重新审视,如何培养能应对新时期新技术新需求挑战的美术师资至关重要。

(二)学习科学研究的发展深刻影响 21 世纪教育政策领域

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对学习方式的影响显而易见,一直以来,研究者对学习的研究投入大量的关注。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技术发展时期,知识经济已经给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冲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四种基本学会作为 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世界各国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终身学习和核心素养学习的深入研究。

人类学习和认知概貌强调了为深刻理解而开展学习,变革理解性学习所蕴含的主要思想对教学也有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为深层学习而教和对专家教师的需求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12 年发布的《为 21 世纪培育教师及学校领导:来自世界的经验》指出,新世纪的教师应满足以下要求:必须精通自己所教的科目,善于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成果;需要深入了解学习的发生机制;需要高度协作的工作方式,形成专业团体和网络来进行合作;需要获得强大的技术技能,优化数字资源在教学中的利用,并使用信息管理系统来跟踪学生的学习等。

而在美术教育领域,一方面,随着大数据发展而带来的教育政策研究与决策的以证据为本的趋势日渐明显,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内的国家监测就是要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多群体、多因素的巨型数据,以求获得分析影响艺术教育政策决策的依据,以便更加关注到政策对象的微观层面,拓展预测视野。另一方面,大数据促进了教育与技术的融合,美术教育作为社会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如何学和学什么的理解上日益加深,大数据不仅重塑学习的概念,而且重塑教育,教与学的方式正在因为各种线上线下平台的搭建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个性化的、私人定制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进入视野。这些举措将会给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问题与反思:我国美术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与研究的突破

(一)美术教师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在学校教育模式中,课程表明学生学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学习;评价是为了判断学生是否学会了课程中的内容。目前我国美术新教师是由一定的师范教育课程培养出来的,通常通过本科、硕士学位课程完成。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要素:课程设置包括三个部分核心内容,即学科知识准备、一系列基础性课程和一系列实践课程(实习)。区别在于各部分课程所占比例与组织方式的不同、教育者实施课程时的目标与内容的不同以及学习者所具有的态度和信仰的不同,因而形成了职前美术教师课程模式的结构:课程集成+实地体验(见习)+教学实践(实习)。通常情况下,课程集成部分在教师培养周期中占有大部分的学习时间,相对集中在整个过程的一大半部分,见习与实习部分通常在整个培养周期的后段,如图 1 所示。这种培养方案容易造成各课程组成部分之间的脱节,换言之,培养美术师资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获得学科是什么的知识与体验,而且要学会如何去教如何评价教的结果。如果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与美术教学过程的学习上,本身就存在着关联较少,或是孤立学习的状态的话,那么,当他们处在真实的教学情境时,就很难发挥出自己在美术学习时的迁移能力。另外,学科课程的学习通常是个体学习经验的积累,学生少有机会形成小组学习,并将这种学习作为他们接受美术教育的一个部分。这些职前学习过程容易传递给未来教师这样一种信息,即教育研究与学校教育无关,他们不需要从学习研究中得出结果。同时,这也使学生忽视成为学科专家的重要性,他们并不重视教授美术课程时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解方面的积累。

事实上,这种职前教师培养的结果,在我们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中就能看到。依据终身学习理论,在职教师培训也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部分。目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各级美术教师的培训工作,出台如国培计划等一系列教师培训项目,对在职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从美术教师培训角度来看,培训课程的共同点在于:通常在一段时间内(一般 12 周左右)聆听专家讲座和参加工作坊学习,形成在职美术教师培训内容结构:学科理论或教学研究的专题讲座学习+美术工作坊学习+教师反思讨论。培训多以讲座为主的方式授课,教师动手动脑的机会不充分。美术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场景中遇到的问题有其独特性,是个性的一面,但他们所接受的培训大多还是针对问题的普遍性而言的。经过培训之后,美术教师的收获究竟如何?这种收获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对教学改进产生影响?在大多数在职培训机制中未能普遍见到这种反馈机制。

(二)对美术教师学习过程的前概念研究不够

上述职前和在职的教师教育分析,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了解美术教师教育的有效性?亦即,该如何评价美术教师教育?在美术教师教育课程中,我们至少缺少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学习过程的前概念的研究;二是对他们失败的学习经验和教学经验的研究。通过经验和反馈促进美术教师学习。对这两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深入思考人是如何进行美术学习这个问题,连接起当学生和做教师的美术学习经验,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时融入个人的感知、理解与经验,从如何教如何改进教学如何才能教得有效等类问题上深层思考美术教学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有前概念,这会影响他们理解观点和现象的方式以及决策。职前教师(或新教师)和在职教师在年龄和经验上有着某种互补的关联:职前教师(或新教师)在教学时具有年龄优势,他们与中小学生年龄相差不是非常大,在兴趣爱好等方面容易沟通理解,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熟悉,但他们欠缺教学的经验;专家型教师,他们与中小学生的年龄差距越大,越可能对当代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的变化了解得不够,然而他们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教师在思考和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显示出差异,出现新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各种差别。他们虽然对教学都有思考,但专家型教师对真正的美术思维的探究模式要比新教师熟悉得多,对美术学科标志性的教学法也掌握得更为透彻。

如果我们探究教师和将要成为教师的两种群体的前概念和教学观念,就可以确定现任教师和未来教师所使用的普通教学模式。同样,如果我们不能对成功的教学是怎样的有全面了解的话,至少我们可以从失败的经验中获得教学不是什么的启示。通过对职前和在职教师的失败的学习经验和教学经验的研究,可以开发一系列有关学习机会的课程和职业发展项目。

三、创新与发展:我国未来美术教师教育发展的探索

(一)课程:嵌入式课程模式研发

以专家团队、教育学和认知科学研究者、课程开发者和专家教师一起分析现有的广泛使用的课程设置模式与课程组织样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改,以便更好地反映美术学科学习以及今后教学的主要原则。对于美术教师教育的学生来说,课程设置应该能支持理解性学习,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原创理解,促进他们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建构事实性知识基础,鼓励发展元认知技能。那么,这种课程就应该能提供学生在完善自身美术学习时,结合中小学课程内容进行如何教学与评价的机会。为避免由于学期周期因素使课程学习模式上的关联较少的弊端,应重新架构课程群的组织序列,将评价性学习、见习与实践的课程嵌入到以前单一的、专门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因此,学生在进行每一个专业课程模块学习时,基本的课程结构包括专业课程学习、中小学课程对应模块内容学习、教学模拟学习、评价学习等。每个专业学习模块周期全部完成后,再进行完整的实习过程的教学与体验。这样,在成为新教师之前,能使学生们对美术学科的学习与教学形成相互关联的理解,为他们职后的进一步专业发展打下基础。这种嵌入式的课程模式也可以形成一个个课程包,用于在职教师培训。如果再对这两种人群的学习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将有助于推动美术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图 2 所示。

(二)教学:标志性的美术专业教学法探究

标志性的专业教学法(the Signature Pedago⁃gies of the Professions)有 3 个特征:是这个专业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渗透一个学院的所有课程之中;不仅渗透在课程中,还渗透在整个行业之中。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分为 4 个学习领域,分属于创作类和欣赏类或这两类的综合学习。探究不同领域的标志性教学法是学会美术教学的基础,也是为做一名美术教师做准备。无论哪一类学习都有一些习惯性的、常规化的特征(如造型元素、形式原理等),但由于美术学科内容的不断延展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性而呈现出很多在教学上的不确定性。教师需要的是从学习分析视角结合自己的美术学习经验,比较现在学生美术学习前概念,深层思考美术教学与学习的问题,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决策。大数据技术手段有助于发展美术标志性教学法。一方面,教学研究团队可以将有关美术学习内容和概念进行分解与重构,以便梳理出美术教学不同领域的特征要素,开发创作过程或欣赏方法的专题微课,形成超市货架效应,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自行挑选学习内容;或根据个性化需求,进行私人定制式的深层学习。也可以借助于微信或开放教育资源平台,提供给职前和在职教师自由选择与学习。另一方面,教学研究团队还可以设计基于课堂视频案例基础上的学习分析,好比学国际象棋的人要研究成百上千的不同棋手的棋局一样,剖析成功的或失败的教学经验。这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的内建功能技术实现,利用微信公共平台提供的分析功能,将学生学习数据反馈给教师作为进一步教学的数据参考,以关键词过滤知识点、留言功能、设置话题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教学资源之间拓扑式交互,为有效实现主动式教学提供可能。同时,记录保存下来的已经解决的知识难点,又能形成课程的衍生知识库,更为后续学习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撑。

(三)资源: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下整合大数据时代下可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资源,能提供教师各种课程开发以及可操作的工具支持。拥有可持续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技术素养是未来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首先,利用博物馆资源和教育平台开发馆内美术教学课程和翻转课堂教学项目。教师整合这些资源,进行博物馆现场教学或校内在线教学,可以提供学生直观、真实情境的学习体验,提高美术学习效率;或者设计翻转课堂教学项目,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课后在博物馆内参观学习,或随时访问在线工具和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再回到教室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注重利用社交媒体、内容开放获取、公众参与等方式,来实现公众力量的参与。一些博物馆会通过互动艺术赋予展品全新的概念,或者让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博物馆的体验和经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正在开发手游(如故宫博物院 APP《皇帝的一天》等),实现与观众的在线互动。艺术品的展示方式被用于教育领域,例如,利用 3D 打印技术模拟计算机虚拟世界,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等等。其次,在大学里可以建立数字媒体共享实验室,以支持数字媒体制作和数字故事活动。通过视觉素养和多媒体结合的课程,培养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数字素养,使他们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一起轻松习得课程之外的技能,通过浸润式学习和讨论,参与有意义的学习。这种立足创客空间的思维模式,可以为未来美术教师教育整合各种资源,实现跨界的互动与交流。

此外,依据学习需要有效利用并设计不同学习空间。一方面,营造不同需求的真实学习空间:独立教室、自习室、小型集会和沙龙与交流区等;另一方面,通过线上学习资源与线下个性化组合与个别化辅导相结合,跳出有局限边界的地点思维,转而通过对学习者需求和空间属性的分析和决策,提高对学习需求的满足度和空间属性的利用度从而不断建立新的关系连接点,并迭代更新,促进价值的最大化。

四、结论与讨论:把握我国美术教师教育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国美术教师教育在当下大数据时代中,其培养与培训的机制与方式正面临深刻的挑战,充分认识到问题并把握机遇,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美术教师教育发展。同时,通过研究,我们也提出如下问题作为进一步探讨的基础。其一,可否以开放式大学教育模式促进我国美术教师教育发展?

建立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开放式的大学教育模式,需要在学制、学习时间、学习者年龄、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但可以预见的是,混龄式、社会化、自定节奏教育、核心能力培养等学习方式将越来越对大学的教育模式产生影响。《斯坦福大学 2025 计划》中的开环大学理念,倡导形成独特的混合学生校园,打破年龄结构。学生之间更容易建立起合作、强劲与持久的社会网络,这对我国未来美术教师教育中人才的培养也有启示作用。

对美术教师教育的关注与研究,体现的是对美术师资培养和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反观的是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建构和教师培训机制的深层问题。一方面,大学是发明与创新的孵化器,培养的人才直接影响当地社会发展乃至全球的格局。在职前教育阶段,必须以具有弹性、激发创造力和创业思维的方式来架构。灵活富有创意的课程,对于建立美术教师教育发展新模型有益。高校美术教师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探索基于这类模型的新方法和程序,以实现自上而下的变化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未来美术学习对学生有什么价值?未来美术学习是什么样的?具有美术素养的人意味着什么?当在职美术教师带着类似这样的问题走进课堂时,他们的视野、教学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都会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是自下而上的实践与力量。这两者之间是否可以借助当今技术的力量,建立一种相互间数据交换模型机制,以促进更有效的美术教师教育?

其二,树立职业生涯生态发展理念能否成为一种共识?

美术教师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理念应该进入研究者视野,对人的尊重和对美术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关照体现出的是决策者的前瞻视野,这种关照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性研究基础和对新鲜事物的更高、更远的关注上。职前准备阶段的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改变单纯的知识与技能上的追求,而将能力的培养放到首要的位置,为将来的在职发展种下一棵优良的种子。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以美术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专业的使命深深烙印在脑海中,支撑并贯穿自己的职业生涯。综观人类发展史,我们发现每一次历史变革都是从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思维方式的转变开始的。旧的理念在面临新思维逻辑的时候,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吸收并转变为顺应潮流的新思维,通过新思维重新重组社会、国家、学校的战略、结构、文化和各种策略的话,那么学校美术教育就会裹步不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在其著作《文化的解释》中提出一个朴素而冷静的劝说:努力在可以应用、可以拓展的地方,应用它、拓展它;在不能应用、不能拓展的地方,就停下来。这正是美术教育者面对新领域或新概念时应有的态度。

热点推荐

上一篇:美术传播研究的独立性初探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企业防汛应急预案实用 2023年钢琴老师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大全(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