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中药学论文(实用8篇)

中药学论文(实用8篇)

小编:雅蕊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药学论文篇一

摘要: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医疗事业的发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和研究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现在临床中药学的基础任务为科学的阐述中药理论知识,深入研究中药防治疾病以及康复保健中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经济、安全、合理并且有效的应用中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由于我们国家现在对于中医药行业的重视程度提高,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发展需要保持自主创新、支撑发展以及引领未来作为指引,明确临床安全并且有效的应用中药治疗作为首要任务,继承并且创新作为发展目标,因此临床中药学的未来发展需要着重于开展下述工作,深入研究中药文献资料,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知识,研究中药药效、体内代谢以及作用机理,研究中药防治各项重大疑难疾病中的用药规律,研究中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研究民间医药,研究中药标准体系,研究多学科以及多部门的联合应用,从而保证临床中药学能够稳定的发展。

引言。

临床中药学指的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将临床用药作为核心,对于中药辩证用药理论和应用规律进行不断研究的一项学科,重点在于科学的阐述中药基本理论,深入研究中药在防治疾病以及康复保健中所产生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安全并且合理的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国务院早期颁发国家中长期科学以及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表明了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思路,需要提高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将中医药推向现代化以及国家化。临床中药学的发展需要将自主创新、支撑发展以及引领未来作为指引,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和现代多学科的融合,将中药基础理论以及中药临床应用开展积极的推动,使其在传统医学领域中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地位[1]。

中药学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在简要概述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分析现阶段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建设;探讨。

城市管理包括前期规划管理、中期建设管理与后期运行管理三个部分。大家所熟知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段论中的管理,实际上指的就是运行管理。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它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及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当然,目前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此提出一些对策,希望能够对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有所帮助。

一、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和管理缺位。在我国城市管理和规划没有悠久的历史,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法制的保障,现阶段城市管理和规划这一块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和管理缺位。缺乏法制的保障对于城市管理和规划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阻碍,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必须要依靠法律去解决,并且有法律依据会让人们更加放心。

2、城市管理和规划缺乏大众监督。城市管理和规划是一个囊括了众多因素的庞大而复杂系统,在很多人的常识里认为城市管理和规划是政府的职责,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毕竟人民才是城市管理和规划的直接关系者,人民才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管理和规划是政府与人民大众共同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在现阶段城市管理和规划中严重缺乏大众监督,大众这方面的意识缺乏,政府部门这方面的宣传也没有到位。

二、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建议。

1、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法规。法律法规是社会维持正常运转的保障,也是制约不法行为的规范。完善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法规,一方面有利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的依法行政。

2、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国家由各个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组成,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第一,政府需要大力宣传人民的监督权利,使人民具有监督的思想意识,同时使得大众知晓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人民大众需要提高自己的权利意识,维护自己的权利,保障自己的利益。

3、加强公众参与,完善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深入推行“阳光规划”,全面实施规划委员会制度,重大城乡规划事项必须经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依法公开公示城乡规划编制、修改、规划许可、违法建设查处等信息,使公众了解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情况,以便公众参与,接受公众监督。同时,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它是体现政府尊重大众意愿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政府决策的片面性,提高管理和规划实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加强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人员的培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终身学习是永恒的主题,也是不被时代抛弃的必然。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之一,必须紧紧依附时代的主题。在此过程中,培训是其中一个十分值得且必要的方法之一。在培训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同时进行思想意识和工作方面的培训,二者配合在一起,才能最后表现出更完美的结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是新形势下的重头戏,它从起源发展至今,一直在不断前进,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和管理缺位、城市管理和规划缺乏大众监督等等。若将相应的建议落到实处,并且在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下不断地更新完善,相信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将会走向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孙施文.城市规划不能承受之重――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之辨[j].城市规划学刊.(01).

[2]梁晓农,赵民.论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中的“协调原则”[j].城市规划学刊.(05).

[3]赵民,汪军.重构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及控制体系的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06).

中药学论文篇三

【论文摘要】斑马鱼作为一类脊椎模式动物,具备体型小、传代周期短、繁殖率高、体外受精发育、胚胎透明、饲养管理方便等优势,在毒理学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斑马鱼已被广泛用于环境毒理学、病理毒理学、胚胎发育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本文综述了斑马鱼在毒理学研究中的进展。

0引言。

斑马鱼属热带淡水鱼,全身布满多条深蓝色纵纹似斑马,成群游动时犹如奔驰的斑马群,故称作斑马鱼。

斑马鱼常年产卵,成熟雌鱼两周可产卵几百枚,卵在体外受精、发育,胚胎发育同步、速度快,3到4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成鱼体长3至4厘米、体型纤细。

斑马鱼对生存水质要求不高,适宜水温为25~31℃。

目前,斑马鱼遗传图谱已经建立,分析了有价值的突变体,发展了转基因斑马鱼技术,其中透明斑马鱼得到了大力推广,这些都提供了良好的毒理学研究平台。

斑马鱼己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和发育、环境、病理等毒理学研究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1斑马鱼评价生殖和发育毒理效应。

斑马鱼评价胚胎发育毒性。

斑马鱼胚胎透明和体外发育,便于在正常生长发育及外源物质的处理下,观察发育进程变化。

在胚胎发育的致畸或致死原因中,血管、心脏和神经发育是最主要的三个方面,一直处于研究热点,然而斑马鱼胚胎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应用尚属起步阶段。

同时,斑马鱼具有学习、记忆、群聚、昼夜节律等复杂行为,国内外学者已用该模型进行神经发育毒理学研究,以探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1]。

斑马鱼在神经毒性方面的应用。

斑马鱼具有敏感的脑神经系统,生命早期即可呈现典型的运动模式,如自主性收缩、碰触反应、泳动等。

自发性运动可以作为多巴胺神经元潜在毒性的指标,用于检测脑神经系统和评价脑的早期发育。

在神经毒性研究领域,斑马鱼与哺乳动物模型一样,可以借助生化指标、形态学、行为学来评价药物的神经毒性,检测斑马鱼脑部神经元的坏死和凋亡情况;未来,斑马鱼在神经学方面,将具有更加重要的研究价值[2-4](图1)。

心脏发育及心血管方面的应用。

斑马鱼的胎心类似于人类胚胎的心脏,分为心房和心室,房室之间有瓣膜,因而为研究人类心血管系统提供了一类较好的模型。

论文的代写而且,斑马鱼的卵体透明、胚胎发育快、心脏体节清晰,早期发育存活不依赖于血液循环,可用肉眼直接观察活鱼卵心脏的明显形态和功能缺陷,或通过分子标记物来识别细微差别。

受精48小时后,发育正常的的斑马鱼胚胎,即可用于心脏的毒性研究。

斑马鱼在心血管药物氯氮平、红霉素、奎尼丁、阿司咪唑等评价方面都有所研究。

zhang等对斑马鱼心脏复苏进行了研究报道[5]。

一些药物可导致斑马鱼心包水肿、心脏畸形、心率减低,体长缩短、体节发育异常、脊柱弯曲、卵黄囊水肿、出血、心脏缩小等多种表型改变。

斑马鱼评价骨骼发育毒性效应。

硬骨鱼发育中的基因、信号通路和人类骨骼发育具有高度同源性,相对于其他模型动物,斑马鱼具备个体小、繁殖快、适合高通量筛选、身体透明、易于观察骨骼发育等优势。

近年来,以斑马鱼为模型的骨骼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其中,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功效正日益受到重视,但壮骨中药及其成分,特别是量微成分的活性评价却难以有效开展。

新模型、新方法的建立有益于丰富中药壮骨效应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模式生物斑马鱼既是一类较好的、热门的药学研究工具,根据其骨骼发育的生理、遗传学特点和优势,将斑马鱼用于中药复杂体系及成分的壮骨效应评价,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2病理毒理学中的应用。

斑马鱼评价感官毒理学效应。

中药学论文篇四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中药学论文篇五

是连接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与方剂学及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中医高等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在中药学的教学中进行了学导式教学法的尝试。

长期以来中医药教学一直沿用注入式教学法,我校中药学教学虽然已采用多媒体。

课件。

等现代教育手段,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把中药的形态、用药部位、饮片标本等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但教学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课堂讲授,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这在注重素质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新时代,已远远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学导式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后经全国各地教育理论和实践者不断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的有一定理论体系、体现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教学法,是世界五大教学法之一i”。学导式教学法,使教学重点从教师单向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创新意识。

中药学论文篇六

一、论文格式。

1.论文标题(小2号黑体字).

题目应表述课题所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要求尽可能简练。

3.院(系)专业(5号楷体字)。

4.摘要(5号黑体字)(内容用5号楷体,行间距最小值20磅)。

目的(五号楷体加粗):×××××××××××。方法(五号楷体加粗):×××××××××××××××。结果(五号楷体加粗):×××××××××。结论(五号楷体加粗):××××××。(要求简明扼要,紧扣主题。简要概述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方法和结果。400字左右)。

中药学论文篇七

摘要:中药学课程改革是在以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为依托,以区域优势为立足点和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的背景下来设计的,根据专业定位和岗位需求组织课程内容,在遵循中医药规律的基础上,把课程章节重置为按学习情境来划分,教学中融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来学习中药学。

关键词:中药学“;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情境设计。

(一)以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为依托。

经过十年的历程,国家已经把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从单一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既重视疾病治疗,又重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综合防治模式。,云南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要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疾病防治中心和临床研究基地,以及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国际中医药医疗保健中心。

(二)以区域优势为立足点。

云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貌成为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中药产业是区域经济的特色生物产业。依靠优越的资源和地理位置,为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原则,对濒危、珍贵物种进行引种和驯化,建立了文山三七、昭通天麻、滇西高山药材、西双版纳南药、楚雄民族道地药材、云南施普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螺旋藻、云南哈珍宝三七种植有限公司等10个gap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

(三)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云南生物产业的迅速发展,各药企大量需求生产、销售、研发、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基层,医药相关专业的人员紧缺。

目前,高职中药学课程主要还是移植本科的教学模式,知识体系紧凑,覆盖面广,重难点多且零散,而且要在一学期完成,不管对教师教授还是学生学习都是挑战。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实际工作,以及围绕什么、用何种方式来传授知识与技能。因此,重置课程体系成为教学模式转换的关键。本课程的改革将围绕项目(或任务)来组织课程内容,不再按章节划分,而是提炼主题,围绕主题设计课程,同时将学科知识具体到点,采用“动词+对象”或“对象+动词”的动宾结构来描述项目或工作任务。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内在认识结构和外来客观结构之间作用后形成的认识结构不断增加或改变的的过程。情境认识理论也在这方面达成共识,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构建的.。因此,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认识结构的经验去同化、迁移当前的新知识,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本课程的设计是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联系起来,着眼于培养职业竞争力。图1为课程设计理念的结构图。根据专业定位和岗位需求来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具备基本专业能力。根据学生个性和特征来选取教学策略,授人以渔,希望这些策略能指导他们应对未来学习和工作。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收集经典的关于中医药传承的历史、典故、名家等知识,在课程中实现医药文化的交融渗透。另外,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学习风格、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影响着项目化课程实施的每个环节。有效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决定了学生如何来学习。教学策略是一种媒介,教师可以通过它获得更多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同时也是学习的策略,教师在指导学生获取信息、掌握技能、明确价值观、学会思考与表达的同时,也是在教他们如何学习。当学生把教学策略内化为学习策略时,正是向教育的终极目标即获得知识与技能、自主学习、身心全方面发展又靠近了一步。

本课程改革是围绕中药相关岗位来设计整体目标。中药专业的高职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生产、经营、新药推广等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能掌握中药的基本知识、常见配伍关系、中药的功效等知识。因此应突出中药技术专业的特点,实现“三位一体”,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一体。专业能力包括具有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药物性能、适应症、临床应用、用法用量的能力,具有归纳相似性能中药的能力及初步把握中药形态的能力等。方法能力包括有政治素养、自学能力、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道德等。社会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创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学课程总体目标设计具体如图2所示。

在遵循中医药规律的基础上,把课程章节重置为按学习情境来划分(如表1所示)。每一个情境是一个主题,是一个行动过程,包括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评估等过程,能实现知识的回溯、迁移和应用。每个学习情境间可以有并列、递进和包含的关系。每个学习情境有相应的载体,载体可以分为项目、任务、案例、活动、产品、生产过程等。学习情境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在学习情境中,中药学学习是由中药基本知识的理解到掌握合理用药,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任务作为学习情境的载体,设计了四种学习情境,因第四种学习情境信息量大,故增加了几个子情境,各子情境间为并列关系(如图3所示)。第二,针对以上过程,每个阶段所需要的关键技能重点不同,通过项目(任务)或方案训练,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第三,学习情境中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让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来认知中药,形成三课堂(即教学课堂、实践课堂、校外课堂)互动模式。

五、结论。

中药学与其他操作性强的职业课程不同,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的薪火相传,到如今,百家争鸣,新技术的应用不断给传统的医药学新的诠释,因此这门课程有着天然的社会文化背景。“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设计,既强调了中药专业的能力培养,又体现了职业的前瞻性。创设情境教学,每个情境以任务或问题为载体,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会主动获取信息、构建知识,克服了纯粹认知的缺陷。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生活实践,提高职业竞争力,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挥创造,体验情感。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药学论文篇八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国际化的趋势,为提高高等学校工程教育质量,过去的十年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广泛重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1992年,开始进行建筑学、土木工程等6个工科专业评估,同时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1,2]。200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国,正式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6年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工程教育认证同时在我国全面开展[3]。全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开始于2012年,华东理工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到2016年已有12所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突出过程的持续改进。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药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涵盖了中药制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药物制剂与工程等内容。旨在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维护和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运行和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4]。制药工程的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强、专业性强,其中实践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6]。本文将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要求,探讨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培养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实验的课程设置中,内容涵盖药物合成、中药提取、药理学、制药设备、化学与仪器或设备的分析以及工程基础实验等。首先,实验内容均为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大部分实验都是按照实验教材进行重复性实验,并且由教师逐个步骤进行指导,学生得到的数据与结果基本相同,出现的问题也大同小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其次,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每门课程根据课程情况设置实验内容,各学科之间关联性小,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培养,不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制药过程的复杂性、完整性和综合性[7,8]。最后,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中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安全和环境因素未列入教学内容中。基于以上问题,实验教学改革中应设计药学综合性实验,内容涉及化学药物(同一品种)的合成或中药的提取纯化、工艺设计、质量控制、药理学实验、药物制剂及制药设备或仪器实验,使学生巩固药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系统性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设计创新性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题目的自选或根据教师成熟的科研结果,从查阅文献、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实验、分析结果和结论、提出问题并加以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培养目标。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加入《制药安全工程概论》等课程外,实验课程教师要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加入实验安全教育和三废处理方法等内容,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中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同时也符合毕业要求中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意识。

二、建立完善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部分,能够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9]。生产实习主要以参观、认识和参与生产的形式为主,由于学生人数多、生产周期、工厂检修和安全卫生等问题,存在实习单位落实难、学生动手机会少、参观走马观花及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等现象,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制药过程的整体、全面的了解受到限制[10]。因此,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建设完整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随着计算机在药物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仿真操作使学生对制药过程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操作规程以及安全和环保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生产实习之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制药过程中的生产工艺流程、工程学基础知识、设备原理及结构、主要工艺参数、企业概况、产品工艺规程及安全环保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做好学生生产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条理有目的的学习。

三、改革教学模式,深化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本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熟悉查阅技术资料、国家技术规范、正确运用公式和数据,并运用简洁的文字、图形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同时也是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往的教学存在以下一些缺点:(1)题目设定上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教师给定的题目往往大同小异,并且可能与毕业设计或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同组学生的设计内容基本相同。(2)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的正确运用不能得到保证,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也不善于与指导教师沟通。设计过程中,还有部分理论课程没有进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和正确运用,也是导致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根本原因。(3)教学时间不利于保证学生课程设计的全覆盖,课程设计的时间固定为2周,且大部分与考研时间冲突,因此,导致考研的同学基本上不参与,同组同学做了大部分工作。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探索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运用导入式或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设计开始前,由相关专业的理论课教师对课程设计中涉及的工艺流程、工艺计算、设备或仪器以及制药环境保护和安全等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学问题。其次,在每学期开学提前进行课程设计分组,在理论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设计题目的选择,学生可以尽早查阅文献和数据,开始进行设计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每周固定设置讨论教学环节,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各组间的讨论组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对考研学生,可以进行开放性课程设计模式,利用考研完成后进行课程设计,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质量。

四、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制药工程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教学环节[11,12]。目前,由于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和师资结构等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毕业环节选题以科研项目为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数量较少,导致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程设计的比例较低,质量也不高。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并且在现有师资队伍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加大对教师工程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聘请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组成毕业教学环节的“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建议各指导教师进行导向性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对于一些具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选择以科研项目为主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文献检索、文献总结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总结以及论文的撰写进行系统培养。对于准备进入生产岗位的学生,可以选择和工厂相关的品种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岗位特点,工厂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等内容。以上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的核心理念。

五、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学校工程教育需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切实提升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需求,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深化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从而使实践教学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热点推荐

上一篇:心理课心得体会(模板20篇)

下一篇:最新初三毕业典礼校长讲话稿范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