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论文(实用11篇)

最新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论文(实用11篇)

小编:笔尘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一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版)中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乐器进课堂”是深化音乐改革的一大举措。然而有些教师认为:乐器进课堂占用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音乐课时,学生在一节音乐课上要歌唱、要欣赏、要创造,还要学习音乐知识,如果再学习乐器的演奏方法,一节课下来一定什么都不能掌握。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里,演奏属于表现的范畴,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而且还能全面提高学生协调能力,识谱能力和合作精神,开拓音乐视野,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沿着乐器的阶梯走向神奇多彩的音乐殿堂。

一、乐器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小学低年级要求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中高年级则要求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但由于每周只有两节音乐课,再加上使用循环课本,学生平时接触的乐谱的机会很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于是通过乐器演奏提高学生识谱能力的作用就凸现出来。

学生学习五线谱的时间不长,每个音的位置还不是很熟悉,如果让学生一味的重复认唱,一定很枯燥而且音也很难唱不准。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口风琴、竖笛等乐器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一小节一小节的进行练习。先认出唱名,然后用乐器帮助找音高,再唱一唱,直至把音唱准,这样“一认一吹一唱”,不仅巩固学生对五线谱的识别能力,而且能把音唱准、唱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乐器教学能辅助学生学习歌曲。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中低年级歌曲旋律简单,起伏变化小,乐句相对较少,因此乐器可辅助新歌教学。

例如《我的祖家是歌乡》这首歌,一共四个乐句,旋律起伏不大,且节奏相似,便于学生演奏。首先我们借助柯达伊手势认识乐谱,找出相同旋律和节奏规律,并请学生拍一拍节奏,第二步听教师范唱歌谱(只出示歌谱),并用口风琴范奏。教师范奏是最直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模仿。然后学生分句唱歌普,同时进行“无声练习”,即嘴唱歌谱,手按唱指法。练习时不可以连贯完整地练习,而应当分乐句进行。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所以教学时要分乐句,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演奏第一句最难,而后会越来越容易。其实不是旋律变简单了,而是学生的演奏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分乐句练习完成之后再轻声完整吹奏旋律。教学中我还采用师生对奏接龙的方法进行练习。即老师吹奏1、3句,学生吹奏2、4句,并交换,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旋律简单,节奏变化有规律,大部分同学在很短的时间便可以完整地演奏乐曲。通过口风琴的吹奏,学生完全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为歌曲教学做好了铺垫,这时再来学唱这首歌便十分简单了。教师在范唱时,同学们一下子便会发现这首歌曲,就是我们刚才演奏的旋律,孩子们看着歌词可以直接演唱歌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钢琴、口风琴、竖笛、长笛、小提琴等不同乐器演奏复杂的旋律,学生利用口风琴演奏简单重复的旋律,同样也能达到熟悉旋律辅助新歌教学的目的。

三、乐器教学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

一个班级40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感受力各不相同。有的乐感很强听几遍歌曲就能跟着音乐歌唱,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很快学会歌曲,但也有的乐感较差,老师一句一句的教唱都很难接受。要实现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的目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这时小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对全体学生来说,我们无法降低难度让学生演唱歌曲,如果编配简单二声部学生更难掌握,因为合唱比齐唱音准更难把握。但是乐器合奏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给以任务。感受力强的同学演奏主旋律或复杂的旋律,同时教师为那些音乐感受和表现力较弱的同学重新编排简单的旋律,他们只要指法和节奏正确,就可以与主旋律配合的很好。在器乐合奏中他们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和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二

在当今各类时尚元素均跃跃欲试涌动着的大潮中,音乐作为一个一直盛行着且不可被替代的因素也对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起着莫大的作用,音乐方面的教育也成为我国多面教育的重点。对于学习众多分支组成的整体音乐,主要是在对学生进行本土民族音乐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并尊重其他民族的音乐,这样在保证同学学习质量的基础上,更能渗透给学生更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多元文化环境下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取各方之长,弃原本之短的更加适合当代音乐产业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主张在整个音乐教育的大范围之中,同时解除对其他民族音乐类型的抵制感,培养学生掌握多类型音乐的能力,使其真切感受到多元文化环境下面音乐时作为共体所存在着的,同时这样积极、开放的环境还可以使得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间看到并发展适合自身的音乐类型,更可以提高自身对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理解和掌握到其中优秀、积极的内容,并融入到自身的音乐理念当中。

好像在人们的固有印象当中,中学阶段音乐课就是教授同学们唱歌的课程,而老师们的授课方式也往往迎合着这样的想法。而仔细看来,当代背景下面的多元音乐是欣赏、创作与学习并存的,而教师应当在课程中间更加强调出来音乐整体赏析能力,引导学生对于音乐世界的全面了解。单纯的歌唱方式或者相关技能的单一传授会在一定范围当中制约同学们的理解与灵感激发,这样的教学环境也会使得音乐课堂缺少活跃的氛围。其中有关于民族方面的学习也应当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西洋乐是很符合当代音乐发展规律,但是很多音乐韵律及谱写思路均是来源于各民族最原本的音乐本质的。此外对于音乐乐器的学习也可使得同学们更快掌握音乐学习的套路,至于乐器的选择,大可以古代、近代、现代并重,毕竟多元音乐文化环境带给我们的是更多随性和个性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决定了在文化构成方面,我们是多元化发生并兼容着共同发展的。理所当然第一步便是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提高同学们对自身民族音乐文化的领悟力,这样的.意识可以在教学课堂以及教学实践当中逐渐培养。比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个民族的乐器、流传下来的音乐圣典、独特演奏方式等都是我们自然感兴趣并且愿意理解甚至经过学习可以掌握的地方。形象与音质的演奏往往是最吸引同学们的所在,它们在不断变更着的历史的长流当中被存留下来成为我们都敬仰着的民族感非常强烈的珍贵之物,当然值得我们视若珍宝反复学习并在其中感受到多元文化发展对于音乐方面的影响。当然,蕴于其中的民族自豪感更是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除此之外,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学音乐教育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发进行音乐学习,以主观的角度学习音乐,最大视角发挥自身对于音乐的敏感性。

2、融合本土音乐因素的教学。

本土音乐的定义同本土人是一样的,指的是融合于当地居民日常与历史。在其中不断相互融合并发生发展起来的,独具当地风土人情气息的音乐,它融于人们的生活,也能诠释相关一起发展着的历史内容,是整个地区的精神表达。在教育教学当中,采用融合本土音乐因素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血神对本土音乐有一个更加倾向专业方面的认知,更是课堂、提高同学情商提升学生的本土意识的大好方式。

3、贯穿世界音乐范围的教学。

音乐的学习范围与内容是广泛并且宽度与深度并存的。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学习同样也是世界各地民族与当地各类型音乐的整合体。就目前我国中学音乐教学而言,教学内容主要是在对本民族音乐进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对西方音乐的鉴赏,其中缺乏的是世界更多其他民族音乐的类型也理论,在当代多元教育的体系当中应当上面应当加强对世界不同民族音乐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对世界不同民族音乐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学习和理解,这样同学才能以自己的眼睛和对声音的判定真切感受到音乐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当然,应用于其中的方式方法我们大可运用越来越方便的网络技术,来引领同学们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到,这样不仅是帮助同学们拓宽对于音乐界面的了解,也包含着不同文化背景下面的一切风土人情。

对于国内而言,我国本身就是融合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本质;同样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着的同样是各类文化、音乐、生活场景并存着的状态,所以对于在多元音乐环境下面开展音乐教育是符合我们自身程度又能走上更高台阶的方式。在其中建立的同学们的有关于音乐的审美情趣也是不分国家与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建立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建立一种音乐上的开放视野,这将是让音乐永葆活力、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要真正建立多元音乐文化,打破常规的呆板教学模式是必经之途,在此会经历各种艰辛阻挠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来促使我国中学音乐在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四、总结在中学音乐教学之中,要融合国内外、各民族的有关于音乐方面的精彩所在,再多元化、多文化的音乐教育背景下面开阔眼界并且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音乐道路,进而有利于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

[4]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xx.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三

音乐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艺术启蒙课程,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不少小学对于音乐教育还不够重视,教师也大多重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讲解和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音乐本身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教育。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快餐式音乐传播迅速,不少浮躁、流于形式的音乐大大地冲击了经典的优秀音乐的传播,对小学生的音乐欣赏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材中新加入了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对于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人文内涵关注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不少小学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还是认识不够,认为音乐就是一门副科,没有考试和成绩的压力,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都不够明确。音乐的课堂教学多是按照教材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讲解和传授,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来进行模仿,学生学唱歌曲、学演奏乐器,都是一些技能型的音乐知识。教师仅仅传授给学生怎么唱歌、怎么弹奏乐器,却忽略了向学生传授音乐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乐器的诞生故事和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学生由于缺乏对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对音乐技能型知识的学习效果也不会特别理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音乐人文内涵教育的理念和认知,在本身对音乐教学不够重视的情况下,教师的音乐教学方式和方法都相对比较刻板和单一,且没有树立音乐人文内涵教育的教学理念。

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音乐所蕴含的精神魅力和文化内涵对学生人格、品德和音乐审美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到音乐课不仅仅应该教会学生唱歌、弹奏乐器、掌握乐理和音乐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情趣和修养,在音乐的熏陶下,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魅力。教育理念的缺乏导致音乐教学人文内涵教育的缺失。

音乐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不同风格和不同时段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不同的精神文化风貌和人文内涵。因此,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对于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方面有着巨大的力量。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让人对于音乐所表达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理解更加深刻,音乐里所包含的深厚感情和人文精神可以感染他人、影响别人的情绪和灵魂塑造,对人的价值观形成和情感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激发听者的审美和创新意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传播方面不受国籍、语言、地域差别的影响,以音符和声音为媒介和桥梁,让人们的灵魂相通,精神受到启迪、情感得到共鸣,从而受到音乐人文内涵方面的影响。在小学音乐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注重音乐人文内涵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受到音乐丰富情感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深刻理解音乐作品中想要传达的感情和精神的同时,在心灵上与作者达到共鸣,在人格和品德的形成上受到积极影响,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1)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人文内涵教育从点滴做起新课改背景下,音乐教材中增加了弘扬传统文化、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优秀音乐作品,音乐作品中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新课改强调,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授,更要注意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师要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从音乐教学的点滴入手,让学生接受音乐中丰富文化内涵的熏陶。例如在小学音乐“堂鼓、小钹和木鱼”乐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乐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历程,以及这些乐器所赋含的人类智慧和艺术价值。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引申古代乐器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各种乐器的音色的融合。让学生深入了解乐器的相关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再比如在“狮子舞绣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狮子舞绣球的历史由来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和寄予的美好希望,还可以舞绣球的种类、特点方面向学生们进行介绍,让学生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有一个深入的理解,继续继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灵活、合理地选择音乐教学的内容音乐之所以可以超越语言、地域等各种差异而让人们达到心灵的相通和情感的共鸣,就是由于音乐本身具有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音乐表现风格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音乐本身,更为受众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审美体验。小学的音乐教育在内容选择方面要注意音乐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材的编排上精心地选择了不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着多种形式和多种风格,教师要善于使用这些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音乐充分感受中华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对音乐和我国的文化瑰宝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现在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一些不适于小学生听的流行音乐传播广泛,有的对小学生的人格和品德养成有着不利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根据小学生的兴趣喜好选择教学内容,需要对课堂的音乐做到把控,让学生多接触优秀的高雅音乐作品。

(3)重视课外的音乐教育延伸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提高音乐人文内涵的教育效果,教师应该组织、安排课外的音乐欣赏和品鉴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地去欣赏一些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教师可以留下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资料去了解音乐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想要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和情怀。例如“红星歌”的教学时,课堂上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去寻找一些与抗日、抗战期间小英雄故事相关的歌曲,并自己学着演唱,下节课的时候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唱的歌曲最多,教师会准备一些小礼品赠送。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唱歌,感受音乐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1]刘秀敏。音乐教育应挖掘音乐文化内涵。青年时代[j]。20xx年第14期。

[2]刘英坤。谈小学音乐中的人文教育。中国校外教育[j]。20xx年第36期。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四

茶文化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最早始于周,真正形成在两汉,到了唐宋时期这种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时至今日,茶文化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大雅文化,在阅读古典诗词时,我们往往会领略到有关饮茶的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其实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宋代词人曾丰的《侯月烹茶吹笛》、三苏之一苏轼的《行香子茶词》、黄庭坚《鹧鸪天汤词》和吴文英的《望江南茶》等诗词中,涉及到了很多古代乐器,如管弦、笙歌、古琴、清、笛、琵琶、瑟等。后来,众多的文人墨客在论及茶之所以能够受人宠爱,是因为茶宜净室,宜古曲。明朝时期的许次纾曾经做过《茶疏》一文,文中提到了二十多个适宜于饮茶的场景,如听歌拍板、鼓琴看画、茂林修竹、清幽寺观就是对饮茶环境的表述。茶艺茶道从其表现的形态来说,显然属于文化艺术的一个门类,体现在审美方面,茶艺茶道是一种以茶为载体的生活茶礼,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唐朝盛世时期,茶文化极其繁荣,很多文人雅士经常相邀欢聚,以茶为纽带,吟诗作画、弹琴放歌,这些都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茶戏,于是茶歌、采茶舞以及采茶戏逐渐流行并成为人们丰富生活情调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出采茶戏的国度。如果要列举我们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音乐与茶文化结合的例子,会有很多人如数家珍地说出熟悉的传世名曲和剧目,古老的茶歌茶调也自然会张口而出,尤其是流行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歌更是不胜枚举,如《采茶舞曲》、《酥油茶》、《请茶歌》等民间山歌,还有《挑担茶叶上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脍炙人口的现代茶歌,所有这些证明了音乐与茶文化的碰撞和融汇。在很多文人相聚的地方,或者是在具有民族文化氛围的交流中,茶艺表演必不可少。古琴高山流水是一首名曲,我们经常会看到伴随着滚烫的茶水从壶中倾泄而出,茶杯中翻腾的茶浪,满室飘散着淡淡的茶香,表演人优雅而又准确的动作,就是在一曲高山流水下,让单纯的茶艺表演多了诗情画意和文化的气息。

2.1音乐语言是信息传达方式,其共性就是没有国界的,音乐之所以能够为所有人群所接受,主要是因为它具备了下列条件。首先,声音是表达音乐的惟一载体,而这种声音既不要外力触发,也不受环境的限制。其次,音乐家们有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依据自己内心主观的生活和感受去理解作品,从而去诠释和演绎完成对音乐作品建构。同样作为茶文化自然也无需任何语言的注释和说明。在当今世界上,林林种种的茶品,风情万种的茶艺,伴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在世界各国成为文化的一种体现。那些泡茶用不同的器皿、茶具,不同色香的茶叶,时时刻刻都在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讲述着关于茶、关于音乐、关于民歌小调的故事。而实际上,无论何人在品茗和欣赏茶艺中,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对茶香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些品茶者们,只能用心灵去品尝、回味、感悟茶香的内涵。音乐和茶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文化属性,在现实中触动着人的思想,引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审视思维,这实际上就是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发挥的作用。

2.2音乐是具有流动性的艺术表现。这种流动只会体现在人的内心,是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环境中实现的。但这种流动并不是一种声音或者音响单一持续,它组合了音乐的各种要素,同时也影响着表演者、欣赏者内心情感,是外在形势与内在体会的一个融合。由于它的流动形态满足着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是一种自然地伴随着音乐在时间中的流动,还会不断触动着人的心灵,搅动着内心世界的情绪,催生着人与音乐的同频共振。这种共振的唤起,不管是那一类型的艺术表演,都潜意识地存在起承转合的作用。这种起承转合离不开音乐主、副题的陈述、连接、展开和再现等一系列运动。同样茶艺表演中的艺术表现形态也始终贯穿着起承转合原则。我们都知道:体现在音乐的流动表述,自然会与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完成了一个周期性的起承转合,作为欣赏者才能进入到想象或者叫做幻想的情景中,人的思维、情绪和感触才会完全被触动,这就是人的意识和感受升华的过程。因为茶艺在表演过程中也同样依靠时间的周期来完成整体流动,人的心境同样要随着表演过程而跟踪流动。随着茶艺表演的时间推移,人的思想也会逐渐进入到另外一个思维的天空,去回味茶道的艺术内涵,体验仙境琼阁所给予的审美意义,这样就在另外的一种状态下,把茶艺表演中那些直接、间接地精髓传导到欣赏者的内心,让茶艺的内涵更加丰满,从而形成了更加完整、完美的形象。所以,对于时间艺术的音乐来说,只有欣赏者充分完成接受的全过程,就会将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这种内在韵律做出阐释,这样就使得茶艺变得更为形象化,更加有利于我们认知和解读茶艺表演的深度蕴含。

2.3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蕴含了音乐创作者丰富的.感情,尽管它属于一个载体,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从音乐本身去看到音乐家们内心深处所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内涵。在欣赏茶艺表演时我们同样会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我们无法从表演过程来完全理解茶艺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茶艺表演内涵的深层面的理解,人们离不开去凭借想象,作为需要通过感受才能获得深层体味的音乐是一个超越时空的艺术,能够催生每一个欣赏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看,音乐就是一个需要经过转换的手段。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音乐和茶艺这二者均具有精神层面上的共通性,正是这种特点,它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从而让茶艺表演走进内心,让欣赏者在欣赏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领悟茶艺内在的精髓,获得精神世界的丰富。

3.1音乐欣赏或鉴赏是音乐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属于三度创作的主体。音乐欣赏者们,在欣赏的同时首先解决了对音乐的感知,然后进入到认知状态,最后一个阶段才会是进入到精神世界的体验和领悟时期,这个阶段就是对音乐内化的深度提升。在古今中外大量的音乐作品中,西洋国度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我国音乐中的民歌、民族乐器、戏曲都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教材。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音乐的充分学习和深化,无疑对提高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体会音乐的本质和内涵精神,让他们从茶艺表演的外在物质世界,深入到真正感悟中国茶文化真谛的精神世界。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习者先去欣赏作品,切忌不可以跨过音乐欣赏这个门槛,引导他们过早地走进理性知识之门。在没有感受到音乐的过程时,学习者的思维还处于盲目和懵懂的状态,只有感受到了音乐的形态,他们才能穿透音乐的形式,催生他们的想象力,继而畅游音乐的神秘殿堂,领略音乐的巨大魅力。在音乐教育中,首先要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接着才会具备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标准之外,我们还要结合讲解文化背景,融合人生阅历,引导和督促学生开展感觉联想,让他们的思想与音乐进行融合。这样下来就会使得学习者从各个层面去感悟自然,感受音乐与生命内在的交融互动,实现最终的审美体验。

3.2民歌与茶文化源自于人类现实的生活,经过艺术的加工却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这种来自于生活的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很近,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熟悉的由生活转化成的艺术,往往会很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和理解。欣赏者不需要有人给予过多的解读,就会听懂音乐中内含的喜怒哀乐,进而内化于心,让心灵得到洗礼,让精神为之一振。

3.3音乐实践是音乐教育中用的部分,完成了唱和听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了音乐给欣赏者感官解决了感触的问题。当音乐与人的情感发生融合、产生同频共振时,人的心情就会发生改变,或愉悦、或痛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审美这个过程。音乐实践是一个过程,对音乐作品有创造意义的传达和再现,需要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才会达到思想拓展和精神升华的境界。茶文化和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两种艺术形态的交会和融合的过程,只要学习者能够合理应用形象思维去理解音乐、理解茶文化,才能完全体会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真谛。这也就会有助于我们在发展中国音乐,丰富中国茶文化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篇、识茶篇、泡茶篇[m].中华书局,20xx(7).

[2]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9).

[3]王小琴.说茶陆羽茶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xx(10).

[4]小西宗和.茶汤入门[m].高桥书店,20xx(10).

[5]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5).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五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艺术、是反映人类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人类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对事物的思想情感。音乐不但可以感染人,同样也会影响人,一直以来,音乐在人类的生活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精神元素。中国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民族音乐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应当树立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观念,真正地学习和了解民族音乐的作用,不但要传承下去,还要让世界知道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学校音乐教育是继承民族音乐的重要方法,学习音乐,应以传统的民族音乐为基础的教学资源,想要继承传统的民族音乐,就要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把中国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民族音乐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呈现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美的乐章。注重学生的培养,掌握民族音乐特点的准确性,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可以领悟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背景,重视民族音乐,并继承民族音乐的内涵,使学生能够时刻关注民族音乐中包含的.文化渊源,文化底蕴,使学生能体会其中包含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

(一)以学校为载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民族音乐。

近几年,人们通过学习对民族音乐进行认识和了解,加强了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并在传承民族音乐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想要把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那就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的文化和历史,感受正能量的传播。只要做到这些,学生就会对民族音乐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对民族音乐的传承起着很大的作用。学校还可以对音乐教材进行改编,把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现代流行音乐、西方的民族和流行音乐加进去,将学习中华民族音乐为重点,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音乐当中感受中华民族音乐的伟大和魅力,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1]。学校的音乐教育作为传承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应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新和突出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强调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打造一个健康和稳定的学习环境。

学校在对民族音乐教授的过程中,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学校可以在编制教材时,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音乐教材,比如,民族乐器、地方戏曲、民族舞蹈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力量,懂得民族音乐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责任感。但是,在民族音乐教材编写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将传承包含在所有教科书的音乐中,应选择与编入教材,浓郁的民族风格的音乐,而且还应该与实际相结合,加入时代气息,民族音乐教材才能多元化,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发展环境,使之能爱上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感受到了国家的力量[2]。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焦虑心理,这也给学校发展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题,想要提高学生对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社会,以避免商业化和利益化的事物走进教室,引导学生好的学习发展方向。在学习民族音乐中,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有趣的音乐学习氛围,和相应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比赛,民族音乐之间的交流等手段,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民族音乐氛围,展示每个学生的能力,学生之间有良好的音乐交流互动,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民族音乐环境,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推动民族音乐发展,加强民族音乐凝聚力。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是当代音乐最显著的特征,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载体,想要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让其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相协调,这样才能实现传承民族音乐。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音乐的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文化的一种热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树立对民族音乐的意识,增强归属感及民族认同意识。随着音乐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音乐语言。来表达人类思想的文化形态,这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3]。

三、结语。

接受知识传播,传承民族文化最广泛的群体就是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最重要的使命,学校是传播文化最初的基地,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和欣赏民族音乐的魅力,更大的促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的学习积极地去探索、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音乐,以掌握各种民族音乐知识,推动世界音乐文化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相互促进,尽快实现中华民族音乐全面繁荣。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六

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体验、表现“美”的内涵,从而使幼儿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之美”。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和体会音乐之“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所以,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就幼儿音乐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情趣。如采用音乐游戏的形式,选取适合幼儿的音乐教材,带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动手、动脚、动口做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小班可采用活泼愉快的音乐游戏活动,如《走路》。中大班可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记忆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真正随着音乐的内容,情绪变化做游戏,如《谁的尾巴灵》。幼儿在听听、动动、说说中,培养和发展了音乐听觉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另外,在选取音乐教材时,必须注意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幼儿。

二、选择适当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因此,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考虑的是教材的趣味性,如《大马告诉我》、《郊游》、《加油干》这些有趣的教材,幼儿特别喜欢;其次考虑的是教材的多样性,有民族风味的《北京的金山上》、《小牧民》、《送你一朵玫瑰花》、《瑶族舞曲》,有地方风味的《小看戏》、《喜洋洋》、《拔根芦柴花》,有外国风味的《土耳其进行曲》、《水仙花圆舞曲》,最后考虑的是教材的难易度,也就是说要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选择教材,如果教材太难,幼儿学习困难,必然会失去参与活动的信心和兴趣;反之,幼儿一学就会,就感到没劲。所以,每次制定教学计划我们都遵循这几个原则,让幼儿由易到难逐步增强对打击乐的兴趣。

三、创设音乐的氛围。

幼儿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是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引人“入境”的氛围,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来指导幼儿感知、理解活动节奏的音乐;让幼儿通过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的联系,以体验音乐所表现的风格和情绪。在倾听《小牧民》的音乐时,我画了一幅辽阔大草原,远处有隐约可见的蒙古包,由远而近突出牧民骑马的雄姿,幼儿看着图,随着乐曲中的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的展开,仿佛来到了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很快从乐曲中听辨出由远而近的骏马在奔驰,强烈感受到乐曲热烈、欢乐气氛,随即产生“动”的欲望,这种“动”是对音乐感受的深化。因此,幼儿随音乐旋律的节奏、节拍做出了相应的动作,有的随着音乐哼唱、有的做骑马动作、有的做抖肩、仰看天空的动作……幼儿的种种表现,正是他们感受到音乐形象的表现。

四、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教师在进行音乐活动课时,应以幼儿为主,采用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在让幼儿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对其产生兴趣的培养及知识的传授。这样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同时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例如,在小班开设音乐课时应以音乐欣赏为主,通过音乐的快慢来做动作,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到了中班就可以教他们简单的节奏,“妈妈”就可以拍两下手,“你很棒”拍三下手。到了大班就可以要求幼儿对所学的歌曲进行打节奏,并教一些简单的节奏型。这样循序渐进的教授可以让幼儿对节奏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幼儿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幼儿园的音乐课中,应当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音乐的感染力和震慑力是强大的,唱歌、跳舞、节奏、儿歌几乎被所有孩子所喜欢,而且玩起来乐此不彼,成人眼中的协调与美观在快乐的心中是那么渺小,我们所做的就是用音乐打开孩子的心门。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以高高在上的“长者”身份和“指令、要求”的口吻来组织孩子们的活动,而是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进出活动室我们用音乐来指挥,就餐、入寝我们用音乐来安抚。在幼儿园中,教师创造多样化得环境,使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休息、游戏都有优美的`音乐相伴。将幼儿的歌曲活动与幼儿园其他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幼儿园分科教学中的缺陷,有助于将各种教育因素全面整合地利用起来,促进幼儿在音乐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七

21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音乐教育也朝着国际化方向前进。音乐教育不仅仅只是美育德育,它还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本文通过取样调查,数据统筹等手段,对目前的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多元化的包容使得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价值观的巨大冲击下,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逐步丧失了民族音乐艺术为主的立场导向,丢失了音乐教育中文化传承这一重要功能。由此笔者不禁思考,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是否需要在理解与接受世界音乐文化同时,构建以继承和传播华夏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教育模式。

从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学堂乐歌开始,我国的音乐教育就一直沿袭国外培养模式。无论是最初的借道日本教育方式,到五四运动之后照搬美国教育体制,再到改革开放后全面效仿苏联学校系统。这种“移植式”的方式,使得我国的音乐教育似乎有一种被西方“殖民化”的倾向性。二十一世纪开始,在多元文化思想观念的碰撞下,学校音乐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人们对西方音乐的喜爱远胜于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街头巷尾,影音媒体都是传播流行音乐文化为主。如何在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潮流中小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世界观养成阶段,可是在他们这个群体当中,流行音乐的传播力量远远大于民族音乐,对于民族音乐的倦怠与流行文化的津津乐道形成鲜明对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民族性薄弱也使得民族音乐文化一度处于边缘地位。下继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成为了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课改的议题。笔者针对民族音乐的中小学学校教育情况,随机对北京,郑州,武汉三个城市的十所中学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学生问卷900份,教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870份。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三方面进行调查。

从问卷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的发展情况让人担忧。学生方面:调查的题目主要围绕对中小学生民族音乐的喜爱和掌握程度,是否觉得有必要在课堂中学习民族音乐,能否演唱几种民族音乐艺术形式等方面入手。发现49%的学生对民族音乐几乎不感兴趣,20%的学生能讲出几种民族音乐艺术形式。26%的学生表示对民族音乐有兴趣,但是因为学习的压力没有机会接触。只有5%的学生能演唱或演奏一至二种民族音乐。教师方面,问卷的题目以:被访谈教师是否具备讲述民族音乐的能力,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看法以及教师对于课堂中民族音乐学习所占比例等问题着手,74%的音乐教师在学生时期都是以声乐和钢琴为主,所以讲授方式也是钢琴弹唱。54%的老师对民族音乐了解并不深刻,因此也不具备讲授民族音乐的能力。41%的老师认为各种音乐艺术类型的讲解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但是由于中学生主课繁忙且民族音乐的学习不能对学生们升学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所以不愿讲授。学校方面,笔者记录了被调查的学校音乐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学校对于建设民族性音乐的投入等问题,随机访谈的中学仅有一所设立了民乐团,其中6所设立了交响乐团,其它都以管乐团和军乐团为主。

他们的演奏曲目西方古典音乐占57%。在学校的广播音乐中,流行音乐播放的比例高达71%,西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被播放的比例分别为17%和12%。虽然在抽样调查与访谈的情况下数据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中小学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出现了严重分离的情况,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学校音乐课堂,都没有为民族音乐的传播提供有利的环境,在没有合适的土壤培养情况下,学生对音乐的熟悉喜爱类型也更倾向于大众流行音乐。在最具合适传播手段的课程中音乐教育与传承没有能够相互促进发展,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导致了中小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冷淡态度以及民族音乐的无处发展。《全日制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要善于将民族民间音乐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我们的音乐教育虽然高举着践行爱国旗帜,但在“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的价值观中,形成了被欧美音乐同化的单一价值取向,导致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的发展停滞不前,依靠口口相传的原生态音乐更是面临着逐步失传的境地。所谓的“民歌新唱”也只是为了顺应市场,而失去了本来的特色,失去了对民族音乐最根本的敬畏之心,失去了灵魂深处刻在血液里的民族精神。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音乐传承功能的严重失衡,音乐传承彻底从音乐教育中分裂出来。中小学学校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承方式,如果民族文化传播不能首先从教育开始,那么就有被同化,被遗忘,甚至被殆尽的可能。社会音乐文化民族精神匮乏,也终将导致民族音乐逐步走向终结的道路。

传统文化展现的是我国的民族精神之魂,民族音乐更是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魄与力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发展不应该仅仅只是依靠民间音乐组织团体,历史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如何让民族音乐文化传递,它最有效的渠道就是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我们的音乐教育可以包罗万象,但是需要始终坚持民族性的主体地位。音乐教育在我国长期以来的功利化,导致了它与社会完全脱节,学校对于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局部性的引导,导致了流行文化的片面存在,使得民族这两个字在中小学生群体里出现了断层。在学生情感态度形成的关键年龄,学校音乐教育,承担着普及民族文化传承精神文明的重要使命,树立起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以华夏音乐为基础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只有先继承,才能有革新。不只是一味地强调世界大同,走向国际化,不是止步不前,却让民族的血液渐行渐远,而是通过教育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渗透,将万千年沉淀下来的文明一代一代承接下去,让受教育的人永远为之自豪,在教育的过程中,让民族力量更加凝聚。

(一)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音乐资源。

学校音乐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传统音乐资源,编纂相应的校本教材。教师将民族音乐带入课堂进行专门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演奏民族器乐或者播放相关的影音材料,创造民族音乐的浓厚氛围,给予学生最直接的机会去接触传统音乐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不只是简单的欣赏而是直观的让学生去感受去领悟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艺术。

(二)开展民族音乐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

在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管乐团、军乐团等音乐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艺术活动,在这些实践的载体中我们偶尔也会看到民族元素的加入,但仅仅只是作为某个音乐素材,而不是以一种独立的艺术形象来被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任何的实践方式应该是以尊重其本源的艺术为出发点的,这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前提,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以及艺术形式,通过体验感知,学会演唱或演奏一定数量的民族民间音乐为基本要求,发扬对民族器乐和民族音乐的独立思维,在实践中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体会民族的艺术境界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

(三)加强民族音乐理论知识基础。

通过系统的掌握民族音乐理论完善知识框架,构建科学的民族音乐体系结构。音乐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作为一门对人格全面塑造的科目,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被技巧性、专业性、功利性所左右,它更可以作为一种载体,促进文化的发展和更新。利用音乐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多样性来编创和实践民族音乐的教学方法,构建以传统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以西方音乐教育为辅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需要维护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地位,多种文化的冲突下,对话外来文化,同存且碰撞火花。在全球音乐文化的视野中,真正找到符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之路。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xx.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刘沛.音乐教育哲学观点的历史演进—兼论多维度音乐课程价值及逻辑起点[j].中国音乐,20xx.

[5]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xx.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八

优美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而且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合唱艺术,其最好的方式就是课堂合唱教学。从现行使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材中我们不难看出,合唱的欣赏与学习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以苏少版为例,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出现聆听合唱的欣赏内容,四年级开始少量简易合唱歌曲的学习,五六年级合唱歌曲的欣赏与演唱比例逐步加大。五年级上学期演唱合唱歌曲3首,欣赏合唱歌曲6首,下学期演唱4首,欣赏4首。六年级演唱合唱歌曲6首,欣赏2首。占了整个教学内容的一半以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合唱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的课堂音乐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现状分析。

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可能都体会到,合唱教学很难正常开展。我曾参加过两次教育局组织的农村学校班级音乐课开展情况的检查。当时感觉到,检查到的班级歌曲演唱数量、质量都很不错。可只要检查合唱歌曲都只唱一个声部。于是我仔细分析了原因。

学生方面:

1.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

合唱歌曲的学习对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提出较高的要求。而日常教学中,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习惯都是参差不齐的。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合唱教学的有效开展。就说音准,我曾经在两个六年级班级做了个测试,1/4的人音准较好,有一半的学生音准不稳定,还有1/4的学生唱歌直接跑调。

2.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

五、六年级学生正是生理、心理发展比较快的阶段。心理变化在音乐课堂主要表现为,个性较强,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因此每次欣赏音乐的时候都能有很好的表现。(但音乐学科光说不练是不行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但同时他们自尊心强,易害羞,不太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唱歌但不是在课堂上。总是怕唱的不好被同学笑话。单声部歌曲都很难学好,更不要说多声部的合唱歌曲了。

3.对合唱歌曲的认识不够深刻。

学生的整体合唱观念淡薄,缺乏对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合唱成功经验,兴致不高。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好不容易教会的两声部旋律,一合起来,音响效果很糟糕,声部间相互攀比,不知道协作,不注意聆听。老师们也经常发现,二部合唱分工,一声部学生往往很开心,二声部则相反,唉声叹气。

老师方面:

事实上,更多的责任来自我们老师。通过了解,很多音乐老师在日常的合唱歌曲教学中,自身就怕麻烦,缺乏自信心。教学中没有更好的办法,把合唱歌曲简单的理解成两个或多个声部的拼凑。教得机械,学生学的无味。所以就会出现只教一个声部的现象。作为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合唱歌曲的兴趣和能力。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让学生不断体会到合唱的独特魅力与美感。

以下结合自身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具体做法。

二、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1.通过对优秀合唱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充分感受合唱歌曲的魅力。

要组织好合唱教学,首先就是要提高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如何提高兴趣?就是多听。通过对优秀合唱作品的欣赏,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所以老师们千万不能忽略教材中合唱作品的欣赏。喜欢听了,觉得美了。等到真正学唱的时候,就不会被困难吓到了。我的经验是多对比着听。、有些合唱歌曲欣赏可以让学生听听独唱版本的,例:五年级上册《东方之珠》、《杨柳叶子青》等。有一些本来是要求齐唱的可以安排欣赏合唱版本的,例:六年级上册《送别》、《樱花》等,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充分感受合唱这一演唱形式对于表现歌曲形象、表达歌曲情感的巨大优势和独特魅力。对于一些优秀的无伴奏合唱歌曲,例:五年级下册《牧歌》等更加要多听、多分析,感受其魅力。

2.根据歌曲的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合唱歌曲的具体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歌曲《doremi》一课时,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完整版《doremi》歌曲的认识与表现以及对歌中各乐段二部合唱的训练和处理上。我首先是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导入新课,了解歌曲的相关背景,让学生对1234567有一种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然后通过创编旋律,给旋律填词,给歌曲配二声部伴唱学习了歌曲的c、d两段。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柯尔文手势指挥学生演唱,使学生更好的把握音准。不断让学生感受7个音符带来的神奇魔力。紧接着完整欣赏歌曲让学生对作品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最后通过歌唱和表演,重温影片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在表演中充分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3.提高对合唱歌曲的伴奏能力。

其实,以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完全能够胜任小学各阶段教材歌曲的伴奏,但关键的问题是不够重视。好的伴奏,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演唱歌曲、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增强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是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我觉得,钢琴(电子琴)伴奏应该成为音乐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日常教学中,我们的即兴伴奏往往过于“即兴”。再加上现在多媒体进课堂,我们甚至已经忽略了钢琴(电子琴)伴奏的功能与作用。如果说给单声部歌曲伴奏,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四、五级正和弦,那还能凑合。合唱歌曲就不行了,合唱歌曲本身就有和声行进,如果伴奏过于即兴,对于学生把握音准,对于歌曲表现力都会有很大影响。我倒觉得,给合唱歌曲伴奏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它的和声进行会丰富你的和弦编配,你顺着它的和声走,和弦记录下来后别忘了研究一下,可以在单声部歌曲中灵活加以运用,逐渐的,你的伴奏水平就会提高了。我习惯在备课时就将和弦标记写在歌曲上。在备课的时候,首先对歌曲进行分析,根据歌曲调式及本身的旋律走向确定和声进行、根据歌曲情绪确定织体音型,在把握住作品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技能水平进行编配。歌曲示范演唱时,努力把音乐伴奏与歌唱融合到最佳状态,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声音,音乐的情绪以及歌曲的表现力等方面加以提高和处理的时候,音乐伴奏可采用无旋律伴奏,并且可以在过渡句、高潮部分进行加花、华彩等处理。为了对学生的歌唱起到融合、烘托,更好的表现音乐,教师要把音乐伴奏的和声、力度、音色、呼吸等要素根据歌曲处理的要求进行调节和控制。让学生充分感受和声的美妙,节奏的律动以及歌唱与伴奏融合在一起的音乐美。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4.班级合唱比赛。

充分展示一个学校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和老师教学水平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搞班级合唱比赛了。无论是对老师和学生都是很好的锻炼、促进和提高的机会。其作用和影响远远大于校一级的合唱比赛。通过比赛,老师会下足了功夫,花足了心思,更多的了解班级学生演唱的整体情况,合理分工。丰富歌曲的表演、演唱形式、伴奏等等。显示老师对合唱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学生当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一少部分,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每一个学生。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九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幼儿年龄偏小,各方面的能力都还没有发展起来,如果要对幼儿实施较深层次的教育影响只能是一种设想,而无法真正施行。但是,人类对于音乐的敏感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所以通过音乐的影响达到教育幼儿的目的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办法。

那么,如何才能让音乐教育在幼儿当中发挥作用呢?我觉得首先是要提起幼儿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在老师的不断引导、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听、说、唱、做、想,把幼儿的简单情趣表现引向求知的乐趣之上,教育的目的就算达到了。接着,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究竟如何形成幼儿对于音乐的学习参与兴趣呢?”或者,换一种方式说“怎样才能开展好音乐教育活动呢?”

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音乐题材的选择。

幼儿音乐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灵活性,老师可以根据小集体中孩子发展的特点,适当选择教学内容,这就为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针对幼儿好动但动作并不平稳、喜爱模仿但经验并不丰富等特点,我们在选择音乐内容时可以适当考虑那些易于表现的、旋律感、节奏感较强的作品,最大限度地感染幼儿,调动幼儿的情绪,吸引幼儿初步的注意力。这样,活动才能较好地继续下去。

为音乐作品创设一定的情景,将抽象的音乐形式以可听的、可视的、可说的`、可演的形式展示给幼儿,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接受它。如教幼儿学习歌曲《猪小弟》,老师若只是按传统的方法教幼儿打打节奏、按节奏套歌词,老师教唱、幼儿学唱,势必提不起幼儿的兴趣,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困难。但如果换一种方式,老师先不急于让幼儿了解歌曲的旋律节奏,而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幼儿了解“猪小弟”这个形象,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而模仿角色。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将不仅仅是在学习唱歌,而且还在享受唱歌,因为他们不再是被动群体,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孩子高兴,老师也轻松。

三、角色转换。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最容易走的误区就是太强调自己是一位老师,于是在实施活动时,拼命地按照计划操控活动的发展,希望最大程度的达到教学目的,而在很多方面限制了幼儿,让幼儿的情感没能得到释放。其实,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完全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充分体验音乐带来的欢乐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给幼儿一首歌曲,或是一个小律动时,老师总是花尽心思,事先编出一些舞蹈动作等,然后在活动中灌输给幼儿。

这样做到底是利是弊呢?从比较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的后果是限制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是弊大于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阅读到相关方面的一些书籍,才发现到自己也是多次走进这样的误区。于是,我努力尝试把主动权交给幼儿。在学习歌曲《蝴蝶找花》这首歌曲时,我改变以往自己编动作教给幼儿的方式,而是让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表现蝴蝶飞舞、玩耍的情景。为了让幼儿能自己创编出比较符合音乐内容的形体动作,我设计了一个关于蝴蝶的故事,并让幼儿成为故事中的主角“蝴蝶”,随着情节的发展变换动作。结果,孩子们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少有的兴趣,他们自己创编的动作更让我感到惊奇不已!所以,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实施音乐教育将能事半功倍。

四、赋予音乐以色彩。

孩子天生就对颜色非常的敏感。给他们一些五颜六色的画笔、一张白纸,让孩子尽兴涂画,是他们最热衷的活动之一。如果在音乐教育中抓住了这一点,也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得轻松而多彩起来。一个音乐活动结束以后,孩子学会了一首歌曲,或者是一个舞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不能停滞。给孩子连续的想象,延伸音乐的感染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要达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赋予音乐以色彩。在学习歌曲《彩色的世界真奇妙》后,我让孩子们描述歌曲中表现的画面,孩子们兴致勃勃,讨论越来越激烈,看孩子们的情绪上来了,我赶紧抓住机会,提出“把它们画下来”的建议,马上得到孩子们的赞同。他们一边唱着“蓝蓝的天、绿绿的草……”,一边挥动手中的彩色笔,用心地一笔一笔勾画着,几个小脑袋还在不停地议论着该用什么样的颜色……二十分钟左右,孩子们的作品完成了,我看到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红红的小花,五颜六色的彩虹高高架在天上……他们的画面虽然不是很精美,甚至有些还显得有点乱,但是却将歌曲的内容出色地表现了出来。孩子们骄傲地举起自己的画,用手点着画面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以后,他们常常会翻出这些画来,对着画面猛唱“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更有孩子在看一些图画书的时候,居然也会跟着画面自编自唱。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例子,我们并不需要将每个音乐作品都去让孩子画一通,这是不实际的。但是,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施行者,我们应该了解到这些,而且不仅仅是只了解到这些。我们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发现突破点,创新教育,让孩子能够更轻松、更愉快地接受音乐,通过音乐的学习得到美的享受!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十

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小学音乐的教育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而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小学音乐的教学一直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甚至将小学音乐课程上成语文、数学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音乐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误区,阐述在新课改下小学音乐的创新教育对策。

虽说小学音乐是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小学音乐的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如下: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小学阶段,音乐是名副其实的“副科”,而这个副科的名称,往往会使小学音乐的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的音乐教学往往都是应付了事,教师没有认真努力,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讲解音乐知识。更有甚至,一些学校直接将这些所谓的副科课程上成主科,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影响小学音乐课程开设的效果。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

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对现代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这里的主体地位培养,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相宜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往往忽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都是很随意地教学生几首歌曲,却往往忽视音乐里面更深层次的情感,这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方式,最终将会影响音乐教学的本身意义,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音乐本是一门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立足音乐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小学音乐的创新教育要求实现音乐自身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因此,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思想,要求教师应当以培养创新人才和创造人才为基本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而对于音乐本身而言,创新教育要求教师重视音乐意义的实现,充分发挥音乐的育人功能,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制能力、自控能力差以及注意力不集中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小学生的弱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抓住小学生的弱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重点的培育,巧妙运用音乐学科趣味性、教育性的功能,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提升。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发挥音乐的陶冶功能,让学生懂得用音乐舒缓情绪,调节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创设教学氛围,陶冶情操。

音乐是陶冶情操的有效手段,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很多教师都是通过音乐课程的开展,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既定的环境中能够趣味学习,实现良好的小学音乐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美化音乐教室的方式,让学生在美好的环境中学习,给学生一种赏心悦目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通过座椅的排列法如环形、半圆形等变换方式,增加音乐教学的美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在墙壁上张贴一些美丽有趣的图画,让学生找到学习音乐的感觉,让学生在这种美好的、潜移默化的环境感染中,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通过一些背景音乐、情境音乐的演绎,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得到心灵和情感上的归一,最终促进学生良好音乐学习效果的实现。

(三)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赋予现代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针对当前教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这里的主体地位培养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音乐课程的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尽可能选取学生喜欢的音乐,这样方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二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小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重视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对于教师的教育而言,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先有一桶水。因此,要想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例如,一些幽默风趣的教师,往往能够将死气沉沉的教学上得趣味十足;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能够海阔天空让学生了解不少的知识。因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音乐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奠定基础。总而言之,音乐是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当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2]王畅.浅谈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信息技术,20xx.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十一

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音乐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怎样通过音乐教学来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及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对其进行教育、引导。那么我们音乐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些呢?如何让别人了解这些的重要性呢?下面我分三点来谈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应试教育下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以追求考分为主要目的,是“死读书”的典型,这样的小学生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提高小学音乐教师能力构建水平,才能使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的形式,培养了小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意识;才能使小学生具有各方面的能力,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加强学习态度决定一切。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动方向。作为新形势下的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就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从修剪枝杈的“园丁”转变为启迪学生智慧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把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新型的朋友关系、伙伴关系。

(二)、把握课堂教学,提高组织能力课堂是教师施展本领、展示才华的地方,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既定的任务,教师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了解;对教学环节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对教学用具的精心选择;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见等等。同时,通过制定规则、及时鼓励、协调关系、树立威信、纪律控制等各种措施对课堂实施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这些工作,既是教师的必修之课,也是教师能力构建的必由之路。

(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展音乐教学渠道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对于任何成功的事情都可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小学音乐教育自然也不会例外。现在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作为网络时代的小学音乐教师,就要及时学习、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勇于“触电(电脑)”、“触网(网络)”,用现代教学手段来武装自己,不断拓展音乐教学的途径和渠道。

二、小学阶段音乐教育在新课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课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改变了陈旧的音乐教学方法,更新了陈旧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真切、音乐兴趣更浓厚,审美与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下面就是小学阶段音乐教育,在新课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激情导入,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过去上每堂课,总是习惯性地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按部就班导入,让学生感到千篇一律,索然无味。不能调起学生的兴趣。现在根据每课内容的特点。设计出新颖的课堂导入。例如:在教唱《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利用课件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通过故事当中小蝌蚪找妈妈的感人故事情节,诱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欣赏音乐,体验歌曲情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相较于以前的教学活动,我在保留了整体欣赏、感知音乐的基础上增加了二次欣赏、品味歌曲,对比欣赏、体验歌曲两个听的环节,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之美的过程中同时去体验情感之美,充分发挥音乐听这一重点。

(三)、唱演歌曲,培养创新意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的演唱歌曲,为歌曲配舞蹈,故事等一些环节,调动情绪发挥小学生活泼爱动的性格特点,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唱小学一年级第二册《我们来开音乐会》这首歌时,其中唱“你唱呀池塘的小青蛙呀,我唱呀叮咚的小溪水,他唱呀田野的小禾苗。”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能唱唱春天的什么。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结已自己的生活进行创作,并在创作出歌词的基础上改一改旋律,让他们自己去表现创新后歌曲的效果,听着自己的歌曲,学生们激动了,创新的意识也就高涨起来了。

(四)、表演歌曲,给学生美的教育体验了歌曲情感,创新了歌曲内容,可以说是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已经有一了个总体细致的认识,接下的表演歌曲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这种认识通过配舞蹈,拓展情节等形式表现出来,与同学一起去分享歌曲的内容美,情感美。

三、音乐教育在小学生音乐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分别从以下几点表现出来: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神经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认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例如:在低年级唱游课中有一首《我的小宝宝》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抒情优美,描写了一位妈妈在哄孩子睡觉时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强烈的依赖之情,营造了一个温馨又美好的家的氛围。这首我就让学生来表现,“假如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样红你的小宝宝睡觉?”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组成临时家庭,用歌声、表情、动作、造型来表现这首歌曲。学生的表现没有好于不好,只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掌声。最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妈妈对你是这样的关心,那么你该怎样回报妈妈呢?学生是很聪明的,马上都能回应老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深深的爱,和对妈妈的感谢,此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4、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例如:在如二年级唱游课中要求学生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如果光听老师讲,学生对学习一点儿也没有兴趣而且根本听不懂,这是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于是我运用“搭节奏”的游戏,让学生自行组成活动小组,在搭搭拆拆的游戏中学习掌握到新知识。在他们的游戏过程中不单单解决了怎样搭节奏这个知识点,而且继续在研究搭完了节奏之后,怎样拆了节奏再搭新的节奏我们还进行了比赛,看哪一小组节奏搭得又快又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小组合作的能力,因为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例如:在欣赏《快速波尔卡》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可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火车站、大草原、田野、农庄、森林等等。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让我不得不赞叹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中小学音乐教师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

[4]李妲娜。世界音乐教育集萃[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

[5]翟晓江;《小学音乐教育新视野》;科学普及出版社;20xx年;

[6]姚便芳;《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指要》;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年;

[7]姚便芳;《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指要》;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年06月;

[8]翟晓江;《小学音乐教育新视野》;科学普及出版社;20xx年05月;

热点推荐

上一篇:学生会换届演讲稿三分钟 学生会换届演讲稿(优质14篇)

下一篇:最新刘秀祥事迹观后感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