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九年级读后感 九年级名著读后感(汇总13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诗词三首九年级读后感篇一
1、作者: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
2、内容及人物:这是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小说。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其中的50多个故事,大都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故事则尤为引人入胜。
这部小说的特点如下: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他由仙石化成,手持一根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金箍棒,能够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他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四十九天,反倒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世间一切妖魔鬼怪。他闹龙宫、闯冥府,使得四海龙王和十殿阎王俯首帖耳。他大闹天宫,打败十万天兵天将,令玉皇大帝也无可奈何。真是一个桀骜不驯、敢作敢当的英雄。后来,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出生入死,制服了无数妖魔鬼怪,为取经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他保护唐僧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他自己也修成正果。他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他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行侠仗义;他性格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
猪八戒是一个惹人喜爱的人物。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因此常常当众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够知错改错,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其可爱之处。
唐僧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他肉眼凡胎,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沙僧一直忠诚地跟随着师傅,打点行李,问路化缘,冲锋陷阵。他为人忠厚,做事认真,任劳任怨。
诗词三首九年级读后感篇二
《鲁滨逊漂流记》就是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之一。我之所以喜欢这部作品,是因为它启发了我,让我明白了:拥有自理能力和勇敢向困难做斗争的顽强毅力是多么重要!当鲁滨逊航海不幸遇险后,狂风巨浪夺去了同船伙伴的生命,只有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他远离社会和集体,在没有粮食储备和生活用品的情况下,竟然生活了二、三十年,他怎么能生存下去呢?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先是靠几把鸟枪打猎度日,可子弹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他不断的驯养禽兽,种植农作物,还自己做衣服、做筛子,自己治病。他如此强大的生存能力,难道不是来源于他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向困难做斗争的顽强毅力吗?这使我不由得想起自己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并感到惭愧。在家里,我的自理能力很差,屋子很少收拾,桌子上的书本堆的像小山似的,地上全是纸,地板砖脏了也不擦,而且很少做家务活,所以我的房间里很乱。每次上学,书包常常收拾不好,总是丢三落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一遇到困难不是想办法克服,而是与困难玩起了“捉迷藏”。
有一次,我对一个数学问题特别感兴趣,如果要搞清楚的话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于是我心安理得的放弃了,可是后来在考试中我又遇到了同一个问题,最终还是没有解决掉,我好后悔,虽然我暂时的“绕”开了这个困难,但困难最终又和我遇上了。虽然和鲁滨逊在孤岛上独立生活比起来,我的自理能力还很差,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也总是躲避。但我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所以,我决心从现在开始,改掉我的坏毛病,遇到困难不再“绕”着走,逐渐把自己锻炼成像鲁滨逊那样能克服一切困难了不起的人物。
诗词三首九年级读后感篇三
暑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这本书让我突然对这108位梁山好汉肃然起敬,他们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人物更是多,比如:谦虚谨慎、仗义疏财的宋江,沉着冷静、足智多谋的吴用,性格刚烈、重义气的武松……。他们个个身怀绝技,都讲义气,我很羡慕他们之间的感情。我最喜欢的人是武松,他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睛射寒星,胸脯恒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心雄胆大,骨健筋强。武松打虎,让人敬畏他的胆识,让人惊叹他的勇猛,因此我特别崇拜他。如果我在那个时候的话,我一定拜他为师,让武松教我武术,成为一个武林高手,为民除害,帮助大家。
当然,梁山好汉的聚集为的是为民除害,除了那些抢夺别人财产的人,除了那些欺压良民百姓的人,邪打不过正,这种勇气使梁山好汉团结一致,有胜有败,他们既不骄傲,又不气馁,这才是真正的好汉英雄。
这本书告诉我艺高人胆大,要做出一番大事,首先要具备高超的本领。在学习生活中更是如此,一个人若渴望成功,唯有不断提升自我的实力,这样才能踏上辉煌的道路,梁山汉子正是给我做了个好榜样。
诗词三首九年级读后感篇四
寒假里,我读了著名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作品——《狼王梦》,从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狼的知识,不仅被伟大的母爱深深感动,还引起我对学习、竞争等问题的思考。
《狼王梦》讲述的是一只名叫紫岚的母狼培育自己孩子成为狼王的故事。母狼紫岚在一个狂风骤雨的夜晚诞下了五只狼崽,四只公狼崽,一只母狼崽,但有一只公狼崽因紫岚的疏忽,死于暴风雨中。它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狼王,这也是紫岚死去的配偶黑桑的心愿。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它一次一次失败,三只小公狼也相继死去,自己也步入老年。最后,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女儿所产的狼孙身上。为了狼孙的安全,它与一只以前吃掉自己儿子的,现在想吃掉自己狼孙的金雕同归于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谁都想当强者。我想我们应该切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古诗,从小努力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有知识,有本领,不让爸爸妈妈为了我们太操心,才能离实现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
诗词三首九年级读后感篇五
《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作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然而,一个悲剧性的故事里,却折射出一个“英雄人物”——老人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作为鱼夫,捕不到鱼,还能算是真正的鱼夫吗?而可贵的还是他却能在第八十五天决心驶向远方的大海去钓鱼,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难道不令我佩服吗?不论是鱼叉,小刀,短棍。一次一次被鲨鱼带走,但他始终用尽一切手段进行反击,什么也无法摧残他英勇的意志。一句“我跟你奉陪到死”,夹杂在大海的咆哮声中,回响在我耳旁。一个人把生命都压上去了,与敌人做殊死的博斗,能不算英勇吗?我想鲨鱼正是宇宙间一切破坏性力量的化身,而老人正是正义的使者。在人的一身中随时随地都存在这股破坏力量,人生是不停地循环着,喜剧的落幕,不就是悲剧的上演;悲剧的落幕,也就意味着喜剧的再度登场。老人将大马林鱼杀死看似是完美的结果,但同时他也还在“酝酿”这自己的悲剧。鲨鱼的袭击,就是应得的报应。一个人活在世上总是有所追求的,无论追求的东西是好是坏,追求的手段是正义,是卑劣,也许能够得到就是最好的结果吧。在充满悲剧色彩的全之中,仍有一丝亮点,那就是孩子。孩子带回了老人的青春,使他找回了自我。如果没一个人都拥有一份童心,一份天真,那世界不再总是灰色,就算当时你享有的是最后的晚餐,也不回忘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了。
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不正道出了本文的主体吗?人正的是很奇怪的动物,为何有勇气面对死亡,却没有勇气面对失败呢?难道失败真的如此可怕吗?冷冷的海风里夹杂着一股血腥,也许真正害怕的可能是这些吧!
诗词三首九年级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前七回主要介绍了小说中心人物孙悟空的出世、求道、闹龙宫、搅冥府、闹天宫,直至其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为中心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八至十二回写小说中另一重要人物唐僧的身世,兼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太宗入冥,、玄奘奉诏取经,交代取经缘起,在结构上与前七回并列,同为展开中心故事做准备;十三至一百回是西天取经正文,中心故事之所在,其间包括41个具有相对独立的中短篇故事,主要写取经途中的各种矛盾斗争,包括取经人和妖魔之间的斗争,取经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斗争,以及取经人内部的矛盾斗争,在结构上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依次展开又互相照应,离奇曲折,悬念不断,至经历八十一难,矛盾最后解决,斗争终于胜利,取经理想实现。
这本书中的孙悟空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因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用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并且他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善始善终,成为了斗战胜佛。而猪八戒原来是天河水神,天蓬元帅。因为他在蟠桃会上酗酒戏了嫦娥,被贬下界投胎,身如畜类。幸亏他在路上保护圣僧,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因为他挑担有功,做净坛使者。沙悟净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他下界,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佛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为金身罗汉。
诗词三首九年级读后感篇七
复活读书心得。
复活读书体会。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聂赫留道夫为什么会从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成为以后不思进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学时最好的朋友—曾经善良、讲义气的谢列宁最后都变成了惟利是图的、庸俗的、不思进取的人。这不能不承认他们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真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处在一个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层社会,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渐渐的原来在他门身上的美好品质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们自己却全然不知!
有句话说: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我并不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为人是主观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虽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觉得一个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不得不重视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在幼儿成长阶段,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假如一个孩子所处家庭环境,父母经常发生争吵,常常充斥着紧张与对抗,这样他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锁起来,慢慢变得不爱与人交流,对任何人都缺乏足够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个别时候遇到某些敏感问题时会采取对抗的心理,情感变化无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击倾向,这是幼时情感受到压抑的结果。听起来好像有点可怕,但这里我没有一点夸大其词的说法。这是有关专家研究的结果。
由此看来,一个良好的环境对自己的成长非常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处于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间互相关心,平等相待。这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会很自然的影响到你在学校与同学的交往中,将来走向社会对待他人的态度中,这样的人更容易与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关系,有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会养成好的性格。
后天的环境和条件对人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个人而言,复杂一些的环境对人的锻炼可能会更大一些,我们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身,困乏其身“也可以看出艰苦环境对有大成人的磨练。然而有时自己周围的环境自己是无法选择的,一个优越的环境如果利用好了,是一个人发展的优势,若只是安逸于里面,不思进取,那么就会不知不觉地丧失自己的斗志与追求,迷失自己。
人生常常是苦和乐同行,悲和喜携手,挫折和顺利与我们的相伴。环境锻炼人,环境塑造人。让我们以微笑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以微笑面对挫折。严酷的自然环境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体质。艰苦的环境锻炼人,它使人发愤,使人振奋,使人不得不调动起全部精力为生存和发展而斗争。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千万别让安逸的环境宠坏!舒适良好的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基石,在这样的路上我们应该走的更快,而不是沉迷于路边的风景,忘记自己前进的路还很长很远。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一个纯真美好,曾经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会中堕落于花天酒地。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是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他们也许可以满足生活中自己那种.种简单的快乐。
但是,当两人在审判玛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时,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够心安理得地面对他曾经伤害过的玛斯洛娃直视他的眼神。似乎是灵魂的反省,两个人在重逢时,眼神中充满了疑惑。那个少年,成为了一个漂浮在上流社会中的“老爷”,那个姑娘,成了一个出处卖弄风情的“窑儿姐”。涅赫留朵夫此时感受到了他曾经给予他多么大的伤害,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在一次次探访监狱的过程中,他见证了太多的不公平。当他把自己的土地廉价分给了农民的时候,他收获的是农民怀疑的眼神,贵族们疑惑的言语;当他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以洗清自己罪恶的时候,他的得到的是亲友们鄙夷的眼神,众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回应。他面对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认为正确的事务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却只是花天酒地与吃喝嫖赌。一百多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只因为把身份证弄错了就被关押到臭虫漫天,疾病四溢的牢房中。
涅赫留朵夫本来是一个纯洁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正爱情的青年,贵族家庭把他养成了种.种坏毛病,贵族社会和沙俄军界纸醉金迷、放浪荒.唐的生活风气又使他堕落。促使他去损害马斯洛娃。聂赫留朵夫本身对于这种生活十分厌恶,但是人因环境而变,所以当他身处在黑暗的环境中时,变得堕落这是自己无法掌控的。但最终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让他足以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玛斯洛娃也改变了,她为了不连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爱。
爱过,懊悔过,反思过,最终,他决定,他复活,他重生,他在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准则。也许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仅是玛斯洛娃,在这条寻求重生,精神复活的道路上,他见到了,他做了,他去积极的改变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曾经是他看不懂的教训。经历了这一切,他这次突然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且发现在其中有他必须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
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善与恶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响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仔细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会迷失方向,永远保持真正的自我。
去追寻,也许受用的不知是追寻最终得到的。还有这一路上看到的风景。
复活读书心得。
对于列夫·托尔斯泰,我们是再熟悉不过。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让我们了解了这位俄国大文豪的朴素精神,从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贵族地主阶级的立场转向宗法制的农民一边。这一转变集中地体现在这部长篇小说《复活》的创作中。
《复活》是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代表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高成就。小说通过地主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受辱、堕落以及下狱、流放的悲剧,表现了对被侮辱、被伤害者的深切同情,“十九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监狱遍地,关满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者和无辜的百姓。”对沙皇的统治作了无情揭露、批判,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不行!’那个怒容满面的法官斩钉截铁地回答。……庭长掏出手表一看,与情妇约会的时间快到了,他再也无心为这案情争辩,便急忙让法官起草判决书。”这就是那个没有人道,充斥着金钱与美色的俄国社会,使人性堕落的起点。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聂赫鲁多夫和玛丝洛娃的形象。聂赫鲁多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小说通过他诱骗玛丝洛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忏悔以至追随到流放地为玛丝洛娃冤案奔走的过程,表现了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也许这也暗示着作者的矛盾心理。托尔斯泰在这个人物身上既概括了十九世纪末俄国进步贵族的某些思想特征,也体现出他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寻求出路的说教。
玛丝洛娃是一个不幸的妇女,她虽为养女,但自幼处于半奴婢的地位,被聂赫鲁多夫诱奸后沦落到社会的底层,倍尝艰辛。更为不幸的是被诬陷判刑,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作者通过玛丝洛娃的遭遇概括了俄国千千万万受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玛丝洛娃的觉醒,是其精神的“复活”。从中认识了作家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度与高度。
《复活》是这一时期托尔斯泰思想观念变化的代表作。人物精神的复活是对封建制度的一次挑战,他唤醒的不仅仅是小说的主人公,更唤醒了当时成千上万的阅读者的观念。作者也对未来寄予着美好的愿望“从这一天起,她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不仅因为进入了新的生活环境,还因为从此他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将具有和以前不一样的意义。”
“复活”不仅是小说的名字,更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看到小说的名字时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谁的“复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复活”?当我终于看完了这本小说,所有的疑问终于都得到了解答。
小说描写了两个主人公的复活—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精神上的复活。两个人的复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赞叹玛丝洛娃的善良与坚强不屈。少女时代的玛丝洛娃纯洁善良,天真活泼。她与聂赫留朵夫公爵产生了一段美好无暇的初恋,但这一切却在两年后被毁掉了。在“那个温暖的有风有雨的夜晚”,在那个小小的车站,卡秋莎的终于看到了她与聂赫留朵夫之间巨大的等级差异,伤心欲绝的她再也不相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关于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骗和谎话。这成为卡秋莎抽烟喝酒以及一切堕落的源头。她在精神上灵魂上死亡了。而此时的聂赫留朵夫也不再是两年前那个正直而无私的少年了,因为“坚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实在太难了”,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了。因此他沉溺于贵族式的腐败与堕落的生活,同样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后的两人再次相遇,聂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审,玛丝洛娃却沦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开始聂赫留朵夫公爵很担忧自己的罪被公之于众,怕自己名誉扫地。当他真正看到玛丝洛娃所遭受的苦难,才开始真心的忏悔。难能可贵的是公爵并不只是嘴上忏悔,而是切实的行动起来了。说实话,从这时我才一开始对公爵的厌恶转而对其改观。他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为她请来申诉的律师,一次次的为她上法院,甚至去农村,拜访那些虚伪的不称职的法官、将军乃至国务大臣。聂赫留朵夫在对玛丝洛娃的忏悔之中开始了自己灵魂的净化,开始“复活”。在后来他随着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流放,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的贵族生活,不仅帮助玛丝洛娃,也帮助其他的囚犯,为无辜获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层人民的苦难,“复活”的也更为彻底。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尽管沦为妓女,又受诬陷入狱,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虽然一开始憎恨着始作俑者聂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诚的行动后,还是原谅了他。玛丝洛娃也因此开始了自己的“复活”。在去西伯利亚的流放中玛丽帕芙诺芙娜和西蒙松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玛丽帕芙诺芙娜的无私奉献和温柔善良深受感动,因为西蒙松对她的毫无芥蒂的爱情而竭尽全力唤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质。玛丝洛娃最终也获得“复活”与新生。
同时,作者在小说中描绘的社会的黑暗,官僚的腐败,人民的困苦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颇具现实意义。信仰迷茫的民众,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层出不穷的,我们的国家也同样需要“复活”与新生。
复活读书体会。
突然的心血来潮,读了一本厚厚的名著,也懂得了为什么它能成为名著。
黑幕重重的政府机构,腐朽的上流社会造就了荒.唐的法庭、黑暗的监狱、苦难的农村。人性:上流社会的人性。在这环境下,堕落,昏睡。
聂赫留朵夫作为一名公爵穷奢极侈,荒淫无耻的生活再正常不过了。精神的空虚使他无所作为。也许在他心底的深处有着一颗被深深隐藏的追求正义的种子。
年轻的时候他抱着“正义不允许土地私有”的观点把一块自己从长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如今继承了大量土地的他,既不能放弃产业,又不愿否定自己年轻时的观点。
年轻的时候他玩弄和抛弃了喀秋莎之后,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内疚。为了使自己快乐,他迫使自己不去想她,努力忘却。表面上他成功了,但内心深处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哪怕是他知道了喀秋莎生性放荡,自甘堕落之后。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陪审席上认出喀秋莎后如坐针毡,内心展开一场复杂而痛苦的斗争。
没有!在法庭上他心惊肉跳,并非因为谴责自己的可耻行为,而是担忧自己名誉扫地,“目前他说考虑的只是这事不能让人家知道,她或者她的辩护人不要把这事和盘托出。”
就在他见到多年未见的喀秋莎时,他还没有在内心承认自己的残酷卑鄙,而是居高临下地审视被他蹂躏的不幸女子。只有在玛丝洛娃的精神完全觉醒下,他的心灵才受到正真地触动。“直到现在,他才了解自己的全部罪孽……发觉自己罪孽深重……感觉到他害了她到什么地步。……以前聂赫留朵夫一直孤芳自赏,连自己的忏悔都感到很得意,如今他觉得这一切简直很可怕。”
聂赫留朵夫自此才开始正真觉醒,背离了上流社会:否定了贵族(包括自己),分送了土地,为平民奔波。
诗词三首九年级读后感篇八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剧中人霍拉旭所说:“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曲折迭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漱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
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
诗词三首九年级读后感篇九
《西游记》的真人版,动画片和小说书我都看过,读过。
《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数孙悟空了。他为人机智勇敢,有着上天入地的本领,特别是他那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所有的妖魔鬼怪。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帮助师傅唐僧降妖除魔,不让妖魔鬼怪动唐僧一根毫毛。
但在他们师徒之间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挫折、误会。在三打白骨精那回,白骨精分别变成了一个村姑,一个老头子和一个老太婆。孙悟空用火眼金睛分辨了出来,打死了白骨精,可唐僧以为孙悟空打死的是三个平民百姓,于是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尽管猪八戒和沙僧尽力阻挠唐僧,但没让唐僧动一点心。后来唐僧、猪八戒、沙僧碰到了黄沙怪,孙悟空前来营救,师徒俩又合好如初了。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像魔棒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我想:今后在学习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克服掉,像唐僧那样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取经的路上,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动摇不了他取得真经的愿望。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孙悟空那样有辩别是非的能力,分清好人和坏人,不与坏人“志同道合”。像沙僧那样,为人忠厚老实。不学猪八戒,因为它不仅贪吃、贪睡,而且还喜欢挑拔离间。
祝《西游记》这部人类的精神食粮在文坛上世世代代散发着灿烂的光芒。
诗词三首九年级读后感篇十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吴承恩的《西游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烂漫多彩的神魔天下,作者丰富的想象、精彩的描述让人们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必须是社会现象的反应,作为四大名著的《西游记》也不例外。正如鲁迅老师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嘲讽揶揄则取其时世态,加以虚耗形貌”。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幻化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情面,精魅亦通调皮。”简直云云。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天下,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实际社会的投影。
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立场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的确找不出一个称职的天子;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任魔鬼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部下十万天兵天将,竟然抵不外孙猴子一条金箍棒,而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其统治之暗淡,衰弱,不问可知。如来佛祖所创释教,和尚天然不能以财帛所迷,然则佛祖竟然默许部下人收取行贿,而《西游记》一起上妖妖怪魅,多与神佛有牵涉,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骑,金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狮驼岭三魔王均与文殊,普贤菩萨乃至如来佛祖有相关,这反应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暗中景象。
对这些形象的刻画,纵然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西游记》不只有较深刻的头脑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绩。它以富厚怪异的艺术想象、活跃曲折的故工作节,有声有色的人物形象,诙谐幽默的说话,修建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绩,是乐成地缔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很是了不得的好汉。他有无限的本事,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抵御精力。他有着人道,神性和猴性三重特点。
大好汉的稀奇心胸,对师父师弟有情有义,也有爱听阿谀话的弱点,机警大胆又幽默好闹,是为人道,毛脸雷公嘴,山大王则是猴性,而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则是神性。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隽誉;与妖妖怪魅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快意金箍棒下决差池妖魔原谅;与统统坚苦敢斗,决不撤退垂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色泽精通的神话好汉。大闹天宫的桀骜不驯,与西天取经对比好像改变很多,着实悟空的本性如故没有变,好比在骗取魔鬼的二件法宝,让玉帝派人装天,威胁道:“若不从,即上灵霄宝殿动起刀兵。”在得知魔鬼是观世音菩萨所派,咒她“该死一世无夫”,对如来佛祖更是以“妖精的外甥称号”,孙悟空,这么一个不“听话”,不为强势屈服的硬夫君,跃然纸上。
说到猪八戒,他的才干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耀高峻,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很是好。
猪八戒是一个笑剧形象,他敦朴诚恳,有实力,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浑身短处,如好吃,好占小自制,好女色,怕坚苦,经常要打退堂鼓,内心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偶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教唆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乃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短处其实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
作者对猪八戒弱点的品评是很严肃的,但又是善意的,事实他在西天一起上披荆棘,当开路前锋,不辞辛勤污臭,以是他并不是一个被否认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烦猪八戒,相反却感想异常真实可爱。出格是他的许多小智慧比孙行者强,这也是孙行者做梦也不想不到他以为的白痴居然是这么一个“凶险”“狡猾”的家伙,行者化缘的斋饭,八戒吃的最多,行者打败魔鬼,八戒捡自制,没事教唆唐僧念紧箍咒“制裁”一下行者,然则在唐僧眼中,他照旧一个诚恳人,是个好徒弟,这也是行者的智慧不如猪八戒的处所。但猪八戒照旧一个大好人,没有害人之心,而且终于僵持到最后的胜利。写一个瑕玷许多的人能讨人喜好,让人记着,是很不轻易的。
沙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穷乏光鲜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量云云,他还是不行或缺的副角,当孙行者和猪八戒闹抵牾的时辰,须由他出来奉劝调整,两位师兄外出时,由他随同师傅。假如没有这一个徒弟,唐僧就伤害了,经也取不成。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天下各地广为传播,被翻译成多种说话。在中国,以致亚洲部门地域西游记家喻户晓,个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认识。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类处所戏曲,及影戏、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度也呈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一样平常以为是明朝的吴承恩。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基了基本。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本上,颠末费力的再缔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自满的文学巨著!
诗词三首九年级读后感篇十一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感叹人生的短促,时光流逝的迅速。从孔老夫子的“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现在各种各样有关光阴消逝的描述,人们总害怕时光的消逝,总时时在珍惜时光,时时在描述时光的飞逝,然而很少人会像朱自清那样,用诗一般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的散文,于洒脱之中感悟时光的匆匆!
作为一个真诚对待人生,热烈追求光明的知识分子的内心自由,《匆匆》鲜明地表现了对未来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与怅惘。但《匆匆》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写法,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对匆匆流逝的时光的描写上面,作者内心的波澜几乎完全是通过对时光流逝的形象作描绘表现出来的。在描写流逝的时光时,作者运用了化无形为有形以及拟人的写法。“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准确地表现出时光是在无声无息、不为人察中消逝了;作者又把过去的日子比做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字里行间融进了作者那一代人对时光流逝,无限怅惘的情绪。“我察觉他走的匆匆了,伸出手去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过去了。”
作者在这里又利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时光完全人格化了,一方面表现出时光一往无前、转瞬即逝的态势,一方面则极其传神地表现出作者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欲留不能、欲速不及的惋惜、怅然的心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没,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又能够做什么呢?”这不单单是作者的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更是人们对青春不再的感慨。是的,我们又能够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在此我也有同样的感慨,在迷迷糊糊之中过去了,虽知时光的'匆匆,却又无奈时光的飞逝。光阴一去不复返,“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是一个看似平常而思之肃然的问题。作者没有正面回答,但答案是明确的,肯定的,不能白活一回。
朱自清就这样带着一种怅然却并不消极的心态去感悟时光的匆匆,以一种诗意昂然的散文来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抒怀,让我全身心沉浸其中,徒然生发一种强烈的伤感,并从中领悟到一种理趣!
诗词三首九年级读后感篇十二
“世间好物不牢坚,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是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所用的,出自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这么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白居易诗里的悲伤在这仿佛更加痛彻心扉。
书记录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梦说;“钟书大概是记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第二部分记梦,作者犹在梦中,但又感觉真真切切。如庄周梦蝶,却并不轻灵。作者夜夜梦回女儿所在的医院,看她日渐消瘦,也看她渐行渐远,去一个没有作者的地方。而后看着丈夫那叶小舟随着瀑布冲出来,驶入茫茫云海,愈来愈小,直至消失。作者无能为力,只能化为一片黄叶,让风吹回曾经的家,如今的客栈。此去经年,“我只能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
这样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过世的奶奶和爷爷。奶奶个子中等,慈眉善目,带人极温和友善,我的记忆中,她从不曾发过脾气。小时候,父母不经常在家,都是奶奶照料我的生活。她总是很早起床,忙里忙外。当她歇下来,她会牵着我的手一起去门口的小街散步玩耍。她是我最爱的人。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摔倒,回到家后,我坐在椅子上,奶奶在一旁拉着我,爷爷就蹲下给我擦药,他们都是极其温柔的人。那时,爷爷偶尔会去幼儿园接我。每次他随身带一个小马扎,坐在园区里等我放学。我隔着门,看见他,喜悦涌上心头。接到我后,他一手拎着小马扎,一手牵着我,慢慢往前走,阳光打在他脸上,多么美好。那几年是我最快乐的日子。,奶奶因病去世。自此,爷爷每天中午都在堂外摆个小桌子,几碟小菜,一瓶酒,一人用饭。爸爸告诉我,爷爷是想奶奶了。后来,爷爷也离开了。那时的我才三四岁,十几年过去,我对他们的记忆大抵只剩这些了。世间美好的事物到底留不住。
书的第三部分则是杨先生的回忆录。自1935年,杨绛和钱钟书相识相知相爱,奔赴他乡,到1938年一起回国去上海,1949年前往北京,一路走来,地点在变换,时间在推移,身边的人一直未变,他们的爱情让人赞叹。初到英国,钱钟书生活技能为零,后来,给杨绛做了一辈子早饭。阿瑗出生时,杨绛一直在医院,钱钟书每每提到他做了坏事,杨绛总是笑眯眯的说:“不要紧。”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这些美好的画面构成了他们的一生。
合上书,闭眼之间脑海里浮现一个老人靠在椅背上,轻轻抿一口水,从窗边拾起一朵残花,慢慢回述她的一生。
诗词三首九年级读后感篇十三
最近,认真阅读了小说《狼图腾》,并在网上看了《狼图腾》电影,看到小说近一半时,就能感觉到小说的一个思想主旨:草原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在蒙古草原,草原――狼――黄羊、草原鼠、野兔、旱獭――人――草原牲畜构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循环生态系统。它的核心就是“平衡”,在这个系统中,哪个种群的数量都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不可逆转的毁灭。如果草原上人群数量越来越多,就会需要更多地粮食、牲畜和草场,这就给草原造成了极大得生态压力,人们为了生存,就会饲养更多地羊、牛、马等牲畜,直接导致草场的退化,一些农耕生活方式的人们还会开垦草原,种植庄稼,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草原的土壤层非常之薄,降水量又不多,过不了几年,草场就会退化沙化。如果草原狼群的数量增多,狼群食物的来源就会紧张,就会对草原人类及饲养牲畜造成威胁和破坏,狼群数量减少,草原上的黄羊、草原鼠、野兔、旱獭的数量就会大增,其中鼠兔獭繁殖能力极强,这些草食动物会对草原造成极大的破坏。我们看看文中草原精神导师毕利格老人的话语:“老人听得很入迷,他目光渐渐柔和,不停地念叨:兔子毁起草场可不得了,兔子一年可以下好几窝兔崽,一窝兔崽比一窝狼崽还多呐。到冬天,旱獭和老鼠都封洞不出来了。可兔子还出来找食吃,兔子是狼的过冬粮,狼吃兔子就能少吃不少羊。可就是这么杀,兔子还是杀不完。要是没有狼,人在草原上走三步就得踩上一个兔子洞了”。
“平衡论”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在我们的教育领域,教育系统也是需要平衡的,破坏了教育系统平衡,教育弊端问题就出来了。
在教育管理领域,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是需要平衡的,政府权力过大,管的太多太细,社会力量对教育的过多压力和干涉,就会导致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萎缩,学校办学权力无边界的扩张,就会导致监管和评价的缺失,所以三方必须保持一种平衡,守住自己的边界,这样教育才能按照自身规律去发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才能达成。政府管教育,管的多管的宽管的细管的死,是当今实情。而社会力量对学校的压力也是非常之大,前一时期,一所学校因为需要搬迁新址,我看到家长群里,互相串联,搞民意投票,给学校制造压力,力阻搬迁,力量之大,让我震惊。家长以关注升学率之一斑窥学校教育之全豹,比比皆是。教育真是有心无力呀!我希望,如果用分值来衡量三方权力的话,我想学校占五成,政府二社会三,这样才能维系彼此之间的平衡。
教育系统需要太多的平衡,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需要平衡,我们平衡了吗?前几年,国家过多的重视高等教育,大学城一个接一个,大学校园之大楼宇之精美,让人叹为观止。近几年,对基础教育开始重视,但是中等教育无良策,学前教育不作为,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平衡,我想教育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要不禁止学前教育,要不严厉控制学前教育小学化知识化;国家要花力气重视基础教育,这是“根”的教育,是其他后续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应有国家教育部牵头直接过问,中央财政直接承担,依托地方政府严格落实。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做实,重视技能,而不是一纸文凭和理论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