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护理人才培养总结 人才培养总结(模板11篇)

最新护理人才培养总结 人才培养总结(模板11篇)

小编:薇儿

总结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篇一

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院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和《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为工作指南,全面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加强组织领导,合理规划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圆满完成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考察阶段的工作,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现对学院评建工作总结如下:

评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作为一所组建仅仅5年的高职院校,要达到评估标准,任务十分艰巨。只有举全院之力,集中全院教职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评建工作目标。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精心部署。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xx〕16号)文件精神和评估新方案精神,xx年2月24日,学院出台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管理实施办法》,积极组织开展数据平台填报工作。xx年5月22日,院党委下发《中共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关于成立人才培养工作评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的通知》(咸职院党发〔xx〕15号),成立了评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实施全院评建工作。同日,又下发《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建工作实施方案》(咸职院党发〔xx〕16号),详细部署了学院今后评建各项工作。

随着评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入,xx年4月13日学院党办和院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明确评建工作组及其职责的通知》,重申了学院评建领导小组和评建办公室指责,调正了评建工作机构,成立了“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专业、教学管理”、“社会评价”、“学生工作”、“宣传舆论”、“后勤、安全工作”、“综合协调”、“校内评建专家”和“材料数据”等十个工作小组。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评建工作,亲自督查评建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评建工作汇报,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使学院评估工作整体高效推进,为学院顺利通过国家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广泛发动,提高认识。

xx年10月15日,召开了全院评建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学院评建工作。各部门分别召开了动员会。为加强宣传工作,评建办克服人员不足的困难,加班加点,按期连续编印《评建简报》、《评建工作手册》,建设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评建网,组织全院教职员工开展听课、评课、说课、专业剖析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层层动员和广泛宣传,使全院师生提高了对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三)学习借鉴,以评促改。

评建工作启动后,我们组织全院教职工及学生认真学习教育部教高〔xx〕16号文件,深刻领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法规和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内涵,并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寻找差距,实施整改,加强建设。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先后编印了《评建工作手册》4期,《评建简报》11期和《评建工作系部档案材料目录》。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年多来,先后邀请翟轰等省内外知名专家来我院作专题辅导报告。学院主管领导先后带队前往延安、宝鸡、杨凌等高职院校考察学习,选派骨干教师赴宁波、上海、深圳等地教育部高职教师培训基地进修,使全院教职员工的理念、知识、水平、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为顺利推进评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在评建工作启动之初,学院根据《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方案》,下达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系部任务书》、《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处室任务书》和《评估佐证材料清单》,督促各处室、各系部制定了详细的《部门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并与各处室、各系部签订了《评建工作目标责任书》,通过责任的层层细化,使每一项工作明确到人,责任到人,从根本上保障了整体评建工作的落实。为做好专家进校考察评估工作,学院召开了全院迎评冲刺阶段工作动员大会,制定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现场评估实施方案》和评估专项工作流程,保证了现场评估的顺利进行。

(五)精心安排,努力做好专家进校考察工作。

在专家进校考察的三天时间里,师生员工精神饱满、奋发向上,大家把对学院的热爱化为点点滴滴的工作细节。为了保证工作的细致有序,各个专项工作组分工不分家,紧密配合;为了能够充分展示学院的工作亮点和办学成果,评建办精心设计每一个考察环节;为了剖析好一个专业、说好一门课,各个教研室废寝忘食、潜心研讨;为了开好座谈会,各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工作人员、联络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他们关注每一个细节,衔接好每一个环节,为专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全院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发展态势给专家组留下深刻印象,这是我们能够顺利通过评估的重要基础。

通过这次评建工作,转变了观念、规范了管理、凝聚了人心、锻炼了队伍、提升了内涵、明确了方向,进一步增强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一)凝练了办学特色。

办学思想作为一所院校的精神灵魂,决定着学院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评建工作启动以来,学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教职员工客观审视学院所处的历史地位和办学现状,认真梳理了学院建设发展的脉络,尤其是深入总结了近几年高职办学的经验,努力凝聚和汇聚学院发展共识,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提炼,进一步确立了面向市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思路,明确了办学定位,形成了“厚德强能、育人惠民”的校训,“求实创新,和谐奉献”的校风,“精讲多练、言传身教”的教风,“勤学苦练、砺志成才”的学风。凝练了“办学理念新专业转型快教学管理严招生就业旺”的办学特色。

(二)改善了办学条件。

经过近一年多的评建工作,学院的软硬件建设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加大硬件建设的力度。新建了一批实训室,增加了图书馆馆藏图书等资源建设,使馆藏图书总量达到83万册,二是加强了软件建设。全面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齐全规范的教学制度体系,推进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程。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文件。通过外出进修培训、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双师”结构,师资力量进一步得到加强。

(三)深化了教学改革。

一是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专业特色日趋鲜明。学院多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积极探索研究专业特色建设。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专业围着市场办,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建成省级重点专业2个,院级重点特色专业3个,专业整体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明显增强。二是围绕职业能力培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是职业,打造的是技能。各系专业建设委员会深入进行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准确把握,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全面分解,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设置和开发课程,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切入点,加大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力度,坚持将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生产实际融通、与行业标准融通,有力地促进了学院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立项建设院级精品课程6个,重点课程10个,积极推行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广泛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拟教学、实境训教等方法,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同步学习、实习与生产紧密衔接的目标。三是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学院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训练项目,保证军训、社会调查、职业资格认证和竞赛、实习实训等环节不断线。四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学院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形成了教务处、学院督导办和教学系、教研室“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的教风师德、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进行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和有效的监督;制定了教学质量标准,使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有章可循;建立了督导、教师、学生多方监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坚持实施年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导师制。建立了用人单位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科学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有效地保证了教风、学风的不断改进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四)学生工作获得新进展。全面加强养成教育,强化对学生文明修养和日常行为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学院领导包抓系、科级干部联系班制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加强;各系加大考勤和督促力度,加强课堂管理,使课堂纪律得到根本加强,实行了半封闭管理、清楼制度和红袖章纠察制度,使学生学风得到很大的转变。为了做好评建工作,举办了评建知识讲座和评建知识竞赛,对全体学生进行了思想动员。通过一系列的动员和迎评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的整体思想面貌焕然一新,更加深刻地领会了评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学生普遍树立了“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思想观念,积极配合学院完成了相应评建工作,充分展示了我院大学生的精神风采。

通过一年多的评建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这既是我们迎评促建工作的智慧结晶,也是推动学院发展的宝贵财富。

(一)全院上下同心同德是评建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领导班子制定政策、把握方向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迎评促建工作的成败,领导班子对评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评建工作的总体进度和质量。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坚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决策引领评建工作方向,为全院师生员工树立了信心,鼓舞了士气。广大教职工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让领导班子成员深受感动,同时也言传身教地影响和激励着每一名学生为学院的评建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矢志不渝的信念是评建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我们确定迎评促建目标后,面临种种困难。评建工作是合并建院后首次接受国家考验,评建任务十分繁重。面对重重困难,我们没有退缩,是因为我们有着必胜的信念和决心。我们以咸阳职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精神,使学院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终赢得专家的肯定。

(三)团队合作是评建工作取得成功的法宝。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且其中的许多指标和工作任务,需要团队的协作。这就需要每个成员都有良好的大局意识、服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学习,不推诿,不拖延,严格按照进度完成每一项工作,并确保工作质量。在评建过程中,处、室、系、部之间互相配合,教职工之间,通力协作,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通过评建工作锻炼了队伍,提升了理念、提升了能力、提升了自我。

(四)敬业奉献精神是评建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敬业奉献的传统美德在评建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评建中,人人都承担了一份责任,每位成员都按照指标分工积极主动、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自评建工作全面启动到专家进校评估的二十个月里,广大教师牺牲了不少节假日,特别是在专家进校评估的最后阶段,更是连续通宵达旦的工作,任劳任怨,默默奉献,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这种敬业奉献、爱院如家的精神,必将成为推动学院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

刚刚过去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使我们受益匪浅。成绩来之不易,这归功于全体师生辛勤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巩固评建成果,以本次评估为新的起点,按照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切实地抓好整改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正视问题。根据专家考察意见,目前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师资队伍的结构、素质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必须认真研究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以此次评估为新的起点,在院党政领导下克难攻坚,扎扎实实推进学院建设发展。

二是要集中精力,深入整改。首先要深入宣传,再次动员,学院要把工作重点集中到评估整改和内涵建设工作中来。要进一步动员全院师生员工,团结一心,继续奋斗,通过今年的努力基本实现思想观念有较大的提升、学院管理有较大的改进、师资队伍建设有较大的改变、教育教学改革有较大的突破,争取达到上级部门和主管领导满意、评估专家满意、学院师生员工满意的效果,为学院争创省级示范院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要加强学习,提升观念。学习和观念的转变滞后,是评估专家提得比较多的问题,近两年来,虽然学院进行了学习方面的动员,组织了一定形式和内容的学习,但是与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必须通过走出去加强培训,请院外专家来院作系列报告,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适应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模式。

四是要立足特色,突出重点。整改工作的重点是,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科学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力度;尽快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深化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必须以敢为人先的胆识,以开拓创新的气魄,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投身学校的发展建设之中,为全面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争创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篇二

常荣幸参加了首期教师发展培训活动,期间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理念,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感谢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给予的机会和倾情教授。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培训课程聚焦如何教学这一核心问题,把可持续发展观与先进教学理念相结合,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路。这次培训激发了我的教育使命感,我要为培养有全球视野、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在培训中,我一边学习一边思考,结合外语学科的发展,就国际化人才培养形成了几点看法和观点。

1、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日显重要。我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更要文化先行、教育先行。只有争取了民心,“一带一路”建设才能行稳致远。民心相通的核心是语言互通,“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英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仅靠英语难以通心。因此,“一专多能”(懂专业、能多语种沟通协作)、“一精多会”(精一门外语、会多门外语)的国际化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应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大学外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设置必须为教育目标服务。哈佛大学前校长bok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阐述了本科教育的八大目标,即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和为就业做准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全球视野、人文情怀以及多元文化包容性,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3、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大学的外语教育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还要着力拓展专门用途外语和跨文化教育等方面。通用的外语课程是基本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同时教授社会、文化、科学等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专门用途外语课程以外语使用领域为导向,包括学术外语(通用学术外语、专门学术外语)和职业外语两类课程,旨在增强学生运用外语开展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跨文化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篇三

为了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素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水平,学校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子,进行“传”、“帮”、“带”活动,这是营造学习型学校的一项长期而深远的举措。在本学年,我负责指导了青年教师韩鹏,我知道师徒结对不是一个虚空的形式,它将承载的是一份责任与一份自我体现。我深深感到身上的责任和压力,在本次活动中,我也是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在互帮互助的学习中共同成长。转眼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我和韩老师一起,共同收获了辛苦与快乐。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现将本学期心得体会如下:

我想要想做好“传、帮、带”工作,我们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我首先要以身作则,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在言传身教中首先让韩老师牢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训言,引导他发扬爱岗敬业精神,热爱教育教学工作。让他明白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在本学期,韩老师做到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没有发生违纪现象。

1、我对自己工作上严要求,处处为年轻教师做好表率,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一点一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学会分享。在韩老师遇到困难时一定给予真诚的关心与帮助,扶持他走出困境。从高从严地要求自己和韩鹏老师,在帮带中共同进步。

2、做到指导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的研究,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新理念。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尽快熟悉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工作的同时,鼓励韩老师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时刻不忘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师徒结队的.一种基本活动形式就是互相听课评课,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通过互相听课、评课等形式的活动,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本学期,我听了韩老师十余节的课,课后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进行交流,找出不足,总结经验,以此提高韩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重点指导了他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教学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校的教学实际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个活动来提高韩老师对教材的理解驾御能力。还经常指导韩老师如何课后反思,如何写好教案,并经常检查批改作业情况,指导他如何积累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韩老师面对我提出的一些不足之处,能认真反思,虚心接受建议和指导,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和指导,韩鹏教师成长很快,在教学方法、备课、课堂教学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基本完成本学期的培养、指导的目标和任务。

4、要求韩老师学会交流,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得心应手,在指导青年教师的过程中,我自身也得到了不断地进步。以后,我要一如既往地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开展好师徒结对工作,注重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的过程,把自己在教学经验、知识技能等方面微薄的经验,与我们的青年教师共同分享,为我校美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档为doc格式。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篇四

自我校启动示范校建设工作以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设项目组根据学校的要求,严格落实《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和《任务书》的建设目标,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通过两年的努力,创新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并完成了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模式改革,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针对本方案展开评估工作,意在通过评估进一步促进改革和建设,现就人才培养方案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背景论证科学合理

目前建筑类施工企业需要的中职毕业生是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的特点:一是理论教学难理解、枯燥;二是专业教学本身对实践教学要求高;三是建筑工程施工周期长、施工过程复杂、具体工程项目不可逆。这些特点要求本专业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性教学比重,在理论教学中亦要与实践教学很好结合,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技能。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原来采用的是“3+1”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弱,不能完全适应目前施工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

方案根据建筑类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定位和培养规格,分析本专业技能型人才所需的能力、素质、知识结构。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改变原有“3+1”单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四段三结合”的“3122”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模式下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评价模式改革。 “3122”人才培养模式把 “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的三个对接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调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关系和先后顺序,并使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相对接,加强了学生的技能培养,以最大程度地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科学细致

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理事会,共同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制定过程中调研资料充分,外聘专家参与人数多,在改革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议研究通过后才能实施,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过程和成果科学合理。

三、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科学准确

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建筑行业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测绘单位,可担任施工员、试验检测员、造价员、内业技术员、监理员、测量员、钢筋工、混凝土工等职业岗位的工作。此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目标,毕业生在经过若干年的工程经历实践锻炼后,应能胜任分项工程技术主管的工作。

方案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适应现代化工程建设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职业岗位分析科学到位

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进行了准确的就业方向及岗位工作定位。对各目标职业岗位的职业行动领域、主要工作任务、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态度要求等进行了分解和具体准确描述。

五、能力分析指标科学透彻

方案对专业职业能力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了具体细化和分解,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级指标分解合理科学明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

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深入具体

七、配套教学各项教学改革跟进到位

进行了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并采用六现场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实训场地等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符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并与专业特色结合紧密。

构建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与生产过程系统性相适应、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相适应、与本专业的教学方法相适应的迥异于传统方法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使评价模式更加合理。

八、方案实施条件保障充分

1.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良好,为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保障。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9名,企业兼职教师8名,完善了兼职教师资源库30人,职称结构合理,双师比例90%,教师团队整体素质较高,为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保障。

2.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建设,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支撑。校内建设了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建筑构造技术实训室、建筑装饰技术实训室、建筑工程设计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招投标实训室、建筑设备(水暖电)实训室、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室、钢结构技术实训室、水暖管道施工技术实训室等。校外与齐翔建工集团、哈尔滨铁路局铁房建筑工程公司等多家建筑类企业合作建设了多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支撑。

3.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性保障。

以开展校企合作为依托,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调研、专业研讨会,定期召开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理事会,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完成这些岗位规定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确保“3122”人才培养模式正确方向,确保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实现。

4.科学的管理,确保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到位。

小组。同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出台一系列管理考核办法等文件。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设项目执行小组按照学校制定的专业建设项目执行小组责任分工和相关文件,全面负责本专业的建设工作,确保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到位。

5.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为方案实施提供支撑。本专业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实现与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3门校级精品课程已经评审通过, 3门省级精品课程已经申报。核心课程标准、考核标准、教学计划等已经完善。

九、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试点实效显著

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建筑专业2011级教学中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全过程监督、总结和评估,此方案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职业技能大幅度增强。说明改革是可行的,而且成效显著。

十、认真自查、查找差距,不断完善培养方案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应再细化。方案中针对本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不具体,应根据具体课程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

2.评价模式改革应深入。评价模式改革中叙述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应根据每门课程特点单独制定各门课程的考核标准。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学校学术指导委员会评估,认为制定过程科学;人才培养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清晰;能力分解指标明晰,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深入;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到位;评价模式改革科学合理;方案实施条件保障充分。经过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试点工作说明改革是成功的。对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应持之以恒推进和持续改进,对存在问题专业项目建设小组应有针对性研讨和完善。

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

2015年3月5日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篇五

在20xx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估评中,我系在学院的领导下,圆满完成了全系六个专业的剖析和其他评估任务,评估专家对被本系被抽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给予好评,该专业的说课获得较好成绩。为巩固“迎评”成果,贸易系进行了评估整改,组织全系教师认真学习《xxx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整改方案》,并根据学院的总体部署,结合本系的具体状况和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方案,认真总结和分析了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评估整改工作方案及具体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评估整改工作。现将完成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贸易系成立了教学水平评估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上给予保证。该小组负责贸易系教学水平评估整改工作的总体部署、协调、监控、管理。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全体专业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在教研室主任和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根据人才水平评估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状况,针对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研究整改的措施和确定努力方向,并组织实施。

根据今年在评估工作结束后,学院提出了“以重点解决评估专家组提出的反馈整改意见为主线,以巩固评建工作成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校园发展为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工作方案,明确整改职责,确保各项整改工作落到实处”的指导思想,分析全系和各专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的分布和结构不尽人意。

贸易系现有国际贸易和建筑专业群,分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6个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基本构成,现有教师31名中,教授职称的教师为3人,占9.68%,副高职称的教师为6人,占19.35%,讲师及中级职称教师19人,占61.29%,助教3人,占9.68%,双师型教师15人,占48.39%,研究生19人,占61.29%,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在读硕士2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占61%以上。但从总体看,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校园担任兼职教师较少,国际贸易和建筑专业群师资队伍的分布和结构比例尚不平衡,高级职称在专业群分布上不合理。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措施不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进一步创新。

贸易系现有国际贸易综合、国际贸易单证、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识图、工程造价预算等实训室,在办学理念上强调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注重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用心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但是,与兄弟系相比,人才培养模式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一些课程还未重视教学模式改革,在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潜力的培养等方面仍与高职教育要求有必须距离。

(三)校企合作工作须有突破。

校企合作尽管已经起步,xxx同创化工有限公司、郝氏管理xxx技术有限公司、xxx中天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我系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一些合作项基本上属松散型、合作的范围偏小、合作层次较浅。

(四)科研项目研究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贸易系在科研项目上已有一个适用新型专利,一个横向项目、三个学院项目结题;一个省级项目正在进行,在不同的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逐年增多;已参与多本规划教材、高职教材、校本教材;在为社会服务上,主要为社会成员带给继续教育服务,会议服务,但从整体科研水平来看,成果发表层次较低,数量偏少,特色不足;在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上;在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社会服务潜力等方面有待提高。

(一)组织学习,增强教师理论修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评估后,根据学院统一部署,贸易系制定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定期学习,全面提高了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同时,根据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将教师的个人愿景与学院发展愿景、专业发展愿景相融合,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职责心。主要学习资料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教育部《关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xxx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整改方案》、《贸易系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整改方案》、《xxx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若干规定》、《xxx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务资格条件》和《xxx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透过学习,全系教师能把学习与促进校园教育改革、发展和校园稳定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自身的利益置于校园的总体改革发展之中,纷纷表示要为学院的评估整改出谋划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系还以各教研室为基本的教学研究单位,组织开展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水平,为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带给人力资源保障。

(二)加强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职业潜力的培养。

1、专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根据xxx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20xx年全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我系申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已获批准;专业特色进一步确立,专业群建设得到彰显。贸易系确定的专业群发展思路是:

1、国际贸易专业群,以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建设与地区经济结合,服务中小民营企业;按照行业职业标准(职业岗位和商务外语)增强核心职业潜力;增强信息化运用潜力为特色的专业群,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专业群,以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紧密联系行业实际,紧跟行业发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职业潜力培养,培养建筑企业基层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施跨学科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大建筑专业群。

2、课程建设与改革更加深入。

在《单证实务》和《国际经济合作》等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带动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报关实务》、《国际服务贸易》、《建筑概预算》、《经济法基础》等课程,授课教师采取课程组教师合作,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探究式学习、英国btec、案例法、工学交替等教学方法进行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提交过程考试改革方案。透过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强化学生潜力的培养。

3、行业、企业合作有所突破。

透过对xxx同创化工有限公司、郝氏管理xxx技术有限公司、xxx中天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总结,贸易系又与5家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目前,与进行与对中国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和中小外贸企业洽谈,拟建立“长三角外经贸职业技能人才教育与发展研究基地”和“国际电子贸易外包基地”,使贸易系行业、企业合作获得质的飞跃。

4、教师科研热情得到焕发。

近几年,贸易系骨干教师得到培养,科研热情不断提高,透过评估,找到差距,教师科研热情得进一步焕发,在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一项省级成果进行了结题,申报了一项省级自然基金课题,两项省教育规划课题,十多项经济学院课题。拟报国家规划教材3本,计划20xx-20xx学年ei和一级级别论文5篇以上,核心期刊论文有所突破。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篇六

2015年1月15日,国务院刊发的《“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提出要“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党的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地位,这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12月2日,我校召开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专题会议,刘校长发出了“如何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之问。可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院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1、组织机制保障

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和政策服务,使学生创业不再停留在低水平的自发状态,逐步做到有组织的持续推进。

2、重点竞赛分组推进,一脉相承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学科竞赛出现人才断层的难题,同时提高效率、加深积累,我系开创性地将“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数学建模比赛、挑战杯、创新项目、机器人大赛等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分别整理汇总,按竞赛分别成立专项学习研究小组。各小组在挖掘本系各自单项取得优秀成果的高年级学生担任项目组长的同时,也聘请教授级教师与青年教师各一名提供指导,并邀请一名全校范围内成绩突出的学生担任小组顾问。各小组通过讲座、座谈、现场指导等形式推动全系各项竞赛工作的开展。

“专项专攻”的举措将学生们的潜力挖掘到最大,“小组钻研”的方法使本系的创新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团体学习”的形式更能让创新创业经验一脉相承。同时,采取对各小组验收打分的方式使各小组间产生“比研究、比创意、比成绩”的良性竞争,创新意识与积极性空前高涨。

自动化系创新竞赛分组推进的模式,由组长、顾问、指导教师构成“三驾马车”,配以“组内交流、组间竞争”这两个轮子,定能带着自动化系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越走越高,越走越远。

3、“三效”工作理念

自动化系在实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上,坚持“有效联系青年、有效服务青年、有效凝聚青年”的“三效”工作理念,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有创业可能的人,通过逐步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弘扬创业精神,打造创新素质、培养创造能力,推动创业实践。

为此,在校团委的政策引导下,我系近年来通过“校智能汽车大赛”“学科竞赛介绍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习经验交流会”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依托课程设置、创新实践、素质拓展、就业指导等多种渠道逐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二、强化举措

1、自动化系创新基地建设

自动化系以我校形成的“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引领学风建设,以大学生创业促进人才培养”的良好格局为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并根据我系专业特点,建立起了以智能车俱乐部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基地。自动化系创新基地配备了多台数万元的专业器材,配以专业的教授级指导教师,为我系乃至全校学生提供舒适专业的创新环境和专业高效的辅导培训。同时,基地还组织团队和个人参加了数学建模比赛、挑战杯、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机器人大赛等国内外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在过去的一年内共取得创新创业类奖项国家级9项,省部级11项,校级57项,同时共发表论文9篇,获得专利8项,取得了较大突破。

自动化系以创新基地建设的“硬环境”,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软环境”,软硬齐抓,事半功倍。

2、华北电力大学智能汽车俱乐部

华北电力大学智能汽车俱乐部,成立于2015年11月。是在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领导下,由自动化系指导的,以服务同学,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实践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为目地的学生科技创新社团。目前,校智能车俱乐部有成员200余人,遍布全校各个院系,拥有一间配有75套研发设备的实验室,并且和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合作建立了教学中心(microcontroller teaching center ,简称mtc)。从校智能汽车俱乐部成立那时起,在华电的校园中掀起了一阵“飞思卡尔风”。

为此,我系连续10多年开展系科技节系列活动,并连续7年举办“飞思卡尔”智能汽车“交流赛”“选拔赛”“校赛”等系列活动,都已形成规模效应,激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在全系范围内形成了“人人知创新、人人想创新、人人去创新”的浓郁氛围。自动化系多年来始终重点扶持“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等重大科技赛事,选拔辅导优秀团队,推荐优秀作品,以赛代练,增强了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竞争力。我系先后选拔和培训参加了7届“飞思卡尔杯” 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极大的鼓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培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加快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

三、整合资源

1、典型示范引导。

自动化系非常重视优秀学子典型的引领作用,从2015年起每年的“学习经验交流会”都会用近半的篇幅通过学长学姐介绍他们过往的优异案例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系内营造了热烈的向典型学习创新创业的风潮。目前我们正在收集整理10多位毕业5年内创新创业成功的学生事迹,旨在通过对创业优秀毕业生事迹的全方位宣传、以及策划校友每年回校进行创新创业讲座,将为我系学子创业注入激情和宝贵的经验。

2、创新创业信息平台

为了给想要了解如何现实企业需求、寻求教师指导和队友招募的大学生提供一个针对不同学生、同时面向企业与教师的多个方向的通用创新创业网络世界,我系创办了 “创新创业信息平台”。

集创新资讯、教育管理、校企合作和协同创新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我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项目的对接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环境。

(2)教育管理平台,完成教师项目对学生的招募、师生间学习互动等功能;

(3)协同创新平台,完成学生间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交流等功能;

(4)校企合作平台,完成学校创新创业项目与企业以及社会之间的对接、企业项目与学校的对接,以及专利申请、技术交流等功能。 网站集教育管理、协同创新和校企合作的平台搭建模式,将老师、学生、企业“三元一体化”,搭建一座学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科技创新需求之间密切联系的桥梁,将学校利益、学生利益和企业利益共同推向最大化,从本源上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

(1)通过本平台发布“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就业见习”项目,在全校成功招募21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40天的就业见习,实现项目金额165万元。

(2)通过本平台发布青海省电力公司“含多类型能源互补运行的微电网优化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我校研究生院、电力系、动力系、自动化系、经管系等院系实现项目对接,实现项目金额145万元。

(3)通过本平台发布“河北省电力公司负荷预测”项目,我校经管系已实现项目对接,项目金额30万元。 (4)通过本平台实现了“基于四轴飞行器的煤场监测系统”、“基于多种新能源的海岛智能发电系统开发”等多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团队组建、队员招募等工作,正在寻求企业合作。

3、自动化系卓越工程师班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教育部于2015年6月公布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同时我系于2012年创立了自动化系卓越工程师班。卓工班同学的课程设置在不影响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了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我系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理论支撑。同时,我们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及时将我系卓工班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推广到我系其他班级上,以先进带后进,努力普及改革成果,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中,使更多的同学获益,形成了“依托平台,以点到面”的良好格局。

以上就是近年来我系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总结,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相信在校领导的关怀下,各院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定将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创业创新、全民成才”活动开展以来,斯大林街工委高度重视,街工委书记亲自挂帅组织开展此项活动,一年来,我们围绕安置就业、培训基地创建、资金扶持等方面开展工作,结合区域实际,确立了强化领导和优化人才服务战略,推进“三个三”措施落实,努力为推进道里区“两区”建设做贡献。通过全街上下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体工作如下:

一、加强领导,全力实施“三个”机制建设

咨询、援助活动,积极发挥人才服务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定期开展人才走访工作,及时了解和提供生活、工作需求,千方百计解决他们后顾之忧。

二、服务人才,全力推进“三个”平台建设

为服务人才,调动人才服务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人才工作组织机制。成立以工委书记为组长,主管领导和辖区大单位及参与街道人才实训基地大专院校相关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并通过建立联席会制度和研讨制度,定期研究人才工作目标,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切实保证人才工作组织开展到位。我们按照统筹兼顾原则,主动将服务人才工作与社区劳动保障站相结合,推进“三个”平台建设。一是建设江桥社区创业培训基地平台。我们利用社区党校开展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共安置就业197人。二是建立用求信息平台。通过各类招聘大集和求职登记,整合信息资源,广开就业渠道,实现不挑不捡充分安置就业,对有就业愿望的推荐就业,对有创业愿望的扶持就业,就业安置率达95%以上。三是定期搭建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平台。通过“就业援助月”、“春风送岗位”、“残疾人援助月”“农民工援助月”等活动, 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86人,就业困难人员192人。

三、拓宽渠道,全力开展“三个”联动建设

单800余份,接待和现场咨询300余次。其中地段北社区大学生郭帅在社区的帮助下办理了小额担保贷款,成功开办了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家园装饰设计工作室。二是开展拓展技能和帮扶联动。主动联手市社科院培训学校教师和用工单位,定期为辖区大学毕业生、下岗失业职工和有就业能力的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努力增强他们适应社会、胜任岗位的能力和水平。组建由辖区法律、科技、技术专家和创业骨干参加的义工服务队伍,结合街区开展的“进家门、解疾苦、办实事”活动,组织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送岗位、送技能、送温暖、送政策、送咨询”的五送活动,用实际行动,支持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是广泛发动安置联动。为给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与用人单位对接的机会,辖区17家企业与35名下岗失业人员签订了意向性就业协议。此次活动分别被生活报及哈尔滨报进行了报道。为扩展用工、招工服务平台,街道建立了党建服务网招用工服务平台,整合辖区资源,为招用工单位和个人提高帮助。辖区单位有百年人寿、平安保险公司等17家用工单位主动加入其中,20余人达成意向性协议。在“创业创新、全民成才”活动中,在办事处的大力扶持下,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发放322万元。通过各方面的扶持,我街涌现了许多创业典型人物,地段北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左丽君,下岗后生活十分拮据,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得知情况后,鼓励她自主创业,并主动帮她办了小额担保贷款,开了个零售仓买店,帮她走上了致富之路。花圃社区下岗失业人员韩福群,夫妻双双下岗,面临命运的改变,他们没有气馁,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协助下,贷了款,开起了老头包子铺,成了创业创新的典型人物。

二〇一二年三月一日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篇七

通过今天的教研,使得我《人才培养方案》有了新的认识。结合我这学期开设的课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构造》浅谈一下我的心得。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

我觉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该首先把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我们要培养一批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制订其的关键。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我认为应该培养以建筑工程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或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二,课程设置及教材的选取逻辑化。

在通常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1、2学期以基础课的教学为主,3、4学期主要是专业主干课的教学,而5学期主要是一些专业知识拓展课。我个人认为咱们学校在开设课程存在问题,比如我这学期教授的课程是《建筑构造》,是为13级造价专业开设的,从逻辑说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是从整个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说,和1学期开设《房屋建筑学》相冲突,更甚的是选取的教材在内容上和《房屋建筑学》能达到80%以上的吻合度。

第三,结合自己教授的课程感悟。

竣工结算的编制方法,掌握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训练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这门课程的开始无论是从开设时间还是开设的内容上选取都是很合理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用到定额,就凭借空口套白狼的方法,学生很难理解怎么样套用定额。我个人认为只有“手把手”教学生,才能让真正让学生会用定额。

通过学习《人才培养方案》,使我对我的课程和学生都更加了解,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督导室刘老师对新教师进行了明确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能力后,我对我新学期所教授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学习,了解了教授课程的知识基础,更加理解了本门课程开设的目的。

我教授的《国际市场营销》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在第5学期开设的课程。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1、2学期以基础课的教学为主,3、4学期主要是专业主干课的`教学,而第5学期的课程,主要是一些专业知识拓展课。我进行教学的就是一门该专业的知识拓展课程。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该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中报关员、货运代理等岗位。这些岗位除了掌握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报关的相关流程和操作以后,还需要掌握一些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们毕业以后更能适应工作岗位。

加了解,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篇八

论文摘要:江苏电大作为开放教育首批试点学校,几年来按照“试点”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课题指南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本文对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进行总结,供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江苏电大自1999年参加“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以来,共开设了法学、英语、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等十多个本科专业,以及会计学、经济管理、金融学、小学教育等三十多个专科专业。截至20__年秋,江苏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各专业已累计毕业人数十万余人。

作为首批试点学校,江苏电大按照“试点”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课题指南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建立了具有江苏电大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下对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过程的管理。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教学媒体的多样性、教学管理的多层次性、教学要求的统一性、教学的开放性与管理的分散性等特点,江苏电大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过程中,根据电大教育的特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搞好远程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设计与管理,科学规范教育教学控制目标。

根据江苏电大远程教育的教学实际,我们努力做好了以下几点:

第一,搞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计划的设计,科学规范培养目标。

第二,严格教学计划的实施与管理。

第三,加强远程教育教学大纲的管理。

第四,制定与实施远程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和全员质量管理制度。把远程教育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分解为可考核的量化指标,对承担这些工作的人员进行逐项测评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工资奖金挂钩。

2.强化电化教学,发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优势与特色。

保障和提高远程教育质量,首先重视强化视听教学环节。视听教学能准确、直观、快速、形式多样地传播教学信息,是远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主要措施和手段之一,是进行教学最直观、表现方法最丰富、传播面最广的一种形式。当前,江苏电大在视听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从规章制度上强化对电化教学环节的管理。第二,端正学生学习录播课、直播课、交互课等电播课的态度。第三,加强视听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学生在视听课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复习等方法。第四,为学生学习视听教材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方便他们学习。

3.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

面授辅导教学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是联系主讲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纽带,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与有效形式,是提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控制、保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抓好这一环节。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对面授辅导教师的管理。第二,加强面授辅导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三,要求面授辅导教师从各个层面上提高面授辅导教学的质量。

4.加强远程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

江苏电大对本校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建设进行了合理规划,选择合适地点建立了实验教学基地,以满足本地区实验教学的需要,努力探索改善办学条件的有效途径。在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强调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在教学大纲中应突出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联系;在教材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努力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实践教学的评估,加强课程作业的管理、课程实验管理、课程设计管理、社会调查或生产(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管理。

5.加强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

在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过程中,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使多媒体教材更加适合于自主学习的需要。

(2)指导学生掌握自我学习设计、提供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促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加强对学生自学环节的管理。明确市(县)级电大在支助学生自学方面的职责,做到对学生分散自学有布置、督促、指导和检查,全面提高对学生分散自学的服务质量。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种形式和手段助学服务的优势和特点。

二、实践性教学环节。

1.课程作业。

作业涉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平时练习、形成性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或大作业。江苏电大从加强过程管理的角度为统设课程及部分统服课程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使用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旨在帮助学生和提醒辅导教师准时、高质量地以作业册为媒体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实践表明,作业不仅能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习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答题技能,找出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批改作业且及时反馈和有针对性地评价对学习者的激励和学习力的保持影响较大。以统一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形式规范教与学双方的课后行为,对教学质量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对会计学专业的平时作业,提出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要求,作业各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能力层次、题型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平时作业设计的结构合理。平时作业题型设计向开放型题型过渡,根据课程特点,把1—2次作业设计成实验、设计等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综合性作业。对“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的平时作业,运用电子邮件管理、ftp管理技术、安全技术、保护技术、在线平台技术等,从作业内容的设计与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实验题、布置(课堂、网上公告栏、ftp文件传输)、提交(书面、软盘、电子邮件、ftp上传)、批改(人工批阅、机器检查、上机阅览、在线平台自动批阅、课堂检测)、讲评(网上交互、课堂讲评、网上bbs、网上答案发布、网上成绩公布)等多个环节、不同形式的作业,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利有弊。以一次作业提交的调查统一为例,在76人中,19.7%的人选择了书面提交,10.5%的人选择了电子邮件提交,69.7%的人选择了软盘提交。三种形式的作业教师手工批改每份花费时间分别为10分钟、30分钟和25分钟。愿意上网浏览作业答案人数比例为80%,作业讲评学生到课率为60%。开通上传服务器后,在一次36人参加的调查中,13.9%的人选择上传,16.7%的人选择电子邮件,11.1%的人选择书面提交,软盘提交由于技术故障较多逐渐淡出。愿意在网上自检自测的为83.3%,愿意在线平台离线作业的为77.8%。在60人参加的作业讲评形式的调查中,53.3%的人选择课堂讲评,40%选择网上发布,6.7%的人选择网上bbs。对作业抄袭现象的认识,在41名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能力不够的占17.1%,认为时间不够的占63.4%,认为态度消极的占14.6%。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好的在线平台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作业的提交,方便反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抄袭和帮助教师批改作业。

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是检验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终考核。当前,江苏电大在职学习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参加某项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或从事某项应用课题的研究等),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在教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同时,以《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南》规范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要求,保持基本教学质量的一致性。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提出了“业务专案组”模式,该模式构建要素包括:运作管理模式、筛选设计题材、组织答辩会、综合评分标准和有效的沟通手段。对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提出了辅导、答辩和成绩评定三部曲。在论文答辩中,不同的专业聘请参加答辩的教师来自法院、银行、会计事务所、行业主管、普通高校教师等。答辩方式尝试了远程(网上)论文答辩,双向的视频和声音清晰,在技术上能够保证答辩效果。

3.教学实习。

实习研究主要在生产实习、社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范围内进行。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中,探讨让有条件的学生独立承担一项具体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积累工程技术或管理经验。对护理专业的实习研究,考虑师生双方,促进二者的互动和积极参与,从内容设计和操作设计两个层面进行了一些尝试。设计的实现落实在毕业实习手册和技术操作与评价、综合能力评价上。从制度和技术两个维度保证护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五统一”,即统一实习要求、统一实习内容与操作标准、统一技术操作考核标准、统一综合实践能力考核标准、统一建档内容和标准。

三、结语。

江苏电大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和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中国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课题尚待研究和解决。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发展兴校、特色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建设一流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奋斗目标。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篇九

20xx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事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新余市“十一五”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新余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若干规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加强以文化行政人才、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为主体的文体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营造了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实现了文化人才总量稳定增长文化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全市文体系统现有正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2人,副高以上职称27人,中级职称50人。

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关键靠人才,靠队伍。我局从“人才兴文”战略高度,一向重视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专门召开了局党组会议、研究布置人才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成立了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万新安亲自担任组长,亲自抓人才工作,此领导小组作为局党组领导下的文化人才工作的决策研究和组织协调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掌握和综合指导。二是摸清文体系统人才现状。我们在全系统范围内开展了《全系统文化事业单位人员情况统计》、《全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与年龄、学历情况统计》、《全系统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历变动情况统计》,从制度上保证本系统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人员稳定、一专多能、门类齐全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三是把人才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把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切实推进和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文化行政人才培养方面,我局按照文化人才培训规划,以加强行政管理能力为重点,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目标,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重要内容;一手抓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重点开展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训。一是加大智力投资,采取送出去的办法,选拨人员外出培训。去年安排了三位同志进京参加高级艺术人才培训班,同时我们还根据工作要求,多次选送人员参加市以上党建、财会、信息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鼓励干部积极参加成人高考、自考、函授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我系统现有一大部分干部通过这一种途径取得了本科及研究生文凭。三是以短期培训、集中学习等方式,开展理论及业务知识学习,促进大家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四是为文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去年我局配合中心工作举办了25场大型群众文艺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广场群众文化活动,为各类文艺人才创造了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大好舞台,涌现了一大批业余文艺骨干,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具有表演才华的优秀文艺人才。

我局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从扩大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后备年青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人事制度等建设四个方面,深化文化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竞争环境,大胆起用高素质专业人才。一是注重人才的选拔。建立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08年我局将下属单位市歌舞剧院副院长、市歌舞剧院艺术总监、市歌舞剧院艺术副总监三个职位公开竞聘,将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选拔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组织程序,通过笔试、面试、民主测评及德能勤绩综合考察,将优秀人才推荐到管理岗位。二是注重人才的引进。针对文化系统干部队伍专业人才现状,去年我们会同市人事局等,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2名舞蹈声乐专业人员。这一重点人才引进措施,为市歌舞剧院打造成我省地市级一流演出团体提供了强大的人才资源。

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科学选人的基础和依据,是激励人才干事业的重要手段。首先,我局把年度考核作为考察评价文化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年度考核,发现人才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有效办法加以解决。其次是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我局注重营造以事业留人的良好环境,为人才提供干事业的舞台,不断给他们提供参与重大活动重要工作岗位上实践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出色地完成任务,从而增强了干事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其三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做出科学评价,为使用人才提供依据,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和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篇十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模具专业,始建于2015年,其前身是机电技术专业(模具方向),该专业方向于1996年开始招生,07年招生110人,08年招生110人,现有在校生220人,2015年计划招生80人。专业办学经验丰富,师资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办学需求,具备办学条件。

1.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2.专业教学团队

开始建设之初有专业教师13人,外聘企业兼职教师3人, “双师素质”教师12人,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3.校内实训基地

开始建设之初有两个实训中心,即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和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共5200平方米。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由车、钳、铣、焊、电加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cad/cam仿真、机械拆装区组成;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由电子和电控2个区组成,拥有plc、数控维修实验、电气智能、电工等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能承担8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各种培训等。

4.校外实习基地

开始建设之初已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集团、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元隆达模具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成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5.社会服务

2015年至2015年培训职业学校教师81人次,培训企业下岗转岗职工50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105人次,社会职业技能鉴定220人次。

二、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4

1.建立校企融合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吉林省汽车、客车、农机等行走机械产业链,对模具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集团零部件生产企业为代表的校外企业群实习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校企融合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

为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牢、实践技能强、岗位适应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能力为本位,根据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岗位工作过程,构建素质与项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两个规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时,要考虑学生所面对的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为逐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奠定基础。在此思想指导下,与企业共同设计与开发素质与项目课程,形成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每门课程设置若干个项目,通过项目完成教学任务,项目完成,课程即结束。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即可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优质课程建设以岗位能力为重点,将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中的模具设计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在此基础其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以此带动其它课程建设。

4.编写项目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特色教材

以项目课程为单位编写系列教材,教材内容涵盖项目工作过程及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材的编写与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共同完成,最终形成项目特色教材6本、素质培养特色教材1本、校本教材3本。

5.建设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依托行业企业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拟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1名兼职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6名双师教师。聘请10名企业兼职教师一同进行专业建设工作。目标建设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6.实训基地建设

5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为满足培养包项目课程教学需要,同时实现专业群及其他相关专业实训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专业群的社会服务及辐射能力,拟投资952万元(含企业投入50万元),将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国内领先的融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建成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形成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拟新增63个理念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先进、环境良好的企业补充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满足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要,使学生在企业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毕业后即能快速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稳定性,实行校企共同培养、共同管理、共同考核机制,达到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

7.社会服务

社会培训 有效发挥服务功能,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到2015年,实现年培训职教师资80人次,在岗、下岗再就业人员20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200人次,社会职业资格鉴定每年200人次。

对口支援 选派教师到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该校同类专业师生进行培训,或者利用本校资源培训该校教师和学生。还可利用网络为该校相关专业提供教学资源。

技术服务 利用本校的设备及人力资源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应用技术研发,发挥资源的更大效能。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目标及完成情况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确定为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以来,专业教学团队深刻领会教高 [2015]14号、教高[2015]16号、教高[2015]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 围绕吉林省汽车、轨道客车、农机等支柱、优势、特色产业,发挥“汽车城”、轨道客车生产基地、农机大市场等区域经济优势,紧紧抓住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特征,构建并实施了“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优异的成效。

一、 “校企联姻、三级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6

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合作企业群)和校内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与11家企业密切合作,在校企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在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深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确立了“引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校企双方共同培养。

1.适应市场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成立由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校外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进行广泛市场调研,围绕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开展“十、百、千”调研工程:访谈十名行业、企业名人,得到专业建设指导性意见,了解行业和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调研百名企业技术人员,得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状态描述,为确定就业岗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千名学生问卷调查,得到毕业生及在校生对教学设计、课程实施等提出的意见。“十、百、千”调研工程,使我们紧密跟踪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准确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律,对所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的职业领域和主要就业岗位群,最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模具及产品设计、模具加工工艺员、冲压及塑料成型设备操作员、模具普通机械加工员、模具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员、模具装配、调试员等岗位,能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冲压及成型设备操作,模具加工设备的操作与调整,产品设计与制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围绕培养目标明确能力目标,围绕能力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式。形成“循环进行、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开发流程。

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形成“五位一体”的教学特色;使学生在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课程结构图

二. “校企联姻、三级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三引进,实现“三级共育”

引项目进实训基地,创设生产情境——与长春力众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一汽四环冲压件有限公司合作,把汽车零部件模具的部分设计、制造、装配与维修任务引进实训基地,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将引入项目创设的生产情境融入实训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并将产品标准作为学生成绩和技能水平考核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的产品意识和职业规范,促进了师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并将消费型实训转化为效益型实训,实现教学和生产双赢。

引企业进学校,实现师生顶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将吉林省亨达集团公 8

司、长春佳诺工艺装备有限公司、长春市协众模具装备有限公司、长春市通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引入学校;聘请多名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项目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企业文化、环境、管理、行业标准等方面的熏陶,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员工意识、效率意识和职业素养。

引产品进教学,改进课程架构——在引进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的同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逐步将合作企业的产品纳入教学设计,现已有9门课程通过选择15载体,纳入教学情境,实现项目教学、实境训练。

(2)三维度,实现“校企联姻”

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施,实现工作与学习的任务交替,学校与工厂的环境交替,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角色交替,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训练与企业认知、岗位体验和顶岗锻炼的全线融通,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落到实处。

3.人才培养方案及体系建设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归纳汇总、序化重组,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兼顾学生模具设计与模具修配能力的思路。在“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分别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模具及产品设计员、模具加工工艺员、冲压及塑料成型设备操作员、模具普通机械加工员、模具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员、模具装配、调试员等)进行广泛调研,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分析与序化,开发了基于基础岗位能力培养、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和拓展岗位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岗位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学生能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冲压及成型设备操作,模具加工设备的操作与调整,产品设计与制造。

4.主干核心课程建设

在“岗位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下,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设计了《模具钳工》、《冷冲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零件的特种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6门优质核心课程。

5.教材建设

随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完善了3本项目化特色教材。

6.教学运行与管理

为了促进教学工作管理规范化,进一步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中提出了教师教学工作的各项基本要求。要求教师精心完成教学准备工作,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教学目的。要精通课程内容,明确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了解讲课对象。认真思考和提出自己对这门课程教学的设想和安排,制订出学期授课计划。要认真分析、组织好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严格遵守教学纪律,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并注意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学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的重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讲课时应做到概念准确,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语言清晰流畅,循序渐进,层次条理清楚。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板书要整洁、有条理,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正确地应用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实验与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实验试作,在指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注意开发新的实验。指导实习的教师对实习内容要作好充分准备,列好详细实习安排计划,认真组织好实习工作。要求在指导实验时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批改实验报告要认真,仔细,对实验报告要严格要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难易程度应和安排的时间相宜,事先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并充分准备参考资料,拟定设计课题,完成设计任务书,要启发学生思维,使其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工作,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实行“双导”制,学校指定专门专业教师到实习现场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并共同完成学生的学业考核。

7.教学条件建设

实验实训条件不断改善,现已建成集教学、社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为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本专业拥有较完善的用于实践教学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校内有多元投入资金3500万元建成的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拥有先进的生产型数控设备110多台,数控仿真及cad/cam实训室一个。建成了国内领先的集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占地5000㎡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其他专业共享技术测量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室和2个专业计算机房,并已与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合富奥商用车(长春)转向器有限公司、长春一汽四环金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长春长客—庞巴迪轨道车辆有限公司、长春冠迪转动轴有限公司、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85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合同。

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按“校企联姻、三级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建成省级示范实训基地,2015年末,《多元投入、引企入校、建设高地、服务社会》——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情况,被评选为国家高职高专院校示范校建设两周年阶段成果展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第六届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获得国家级2等奖。

8.师资队伍建设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培养专业带头人1 名,培养骨干教师4人,双师素质教师6人。专业共有12名教师,11人具有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均有3个月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

9.考核与评价

校内项目教学考核,以课程为单位,建立试题库,将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相融合。以项目为考核单元,按照学生完成产品的质量、工作态度、操作规范、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综合评定学习成绩,学生必须完成的所有项目的学习,且项目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采取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项目考核,理论测试等评价方式。

校外实习的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成立校企共管机构,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共同实施评价与考核。建立顶岗实习期间的“双导师”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建立网络辅导平台,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做到制度上有保证,管理上有措施。

校外实习的成绩由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两部分组成。实习表现占总成绩的40%,实习报告占总成绩60%。实习表现包括出勤和工作表现,实行量化考核。其中,企业考核占30%,学校占10%;实习报告成绩的评定,企业占20%,学校占40%。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三、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首创 “三引进”

(2)“三维度”

任务交替——理实一体的课程实施实现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交替

角色交替——真实产品的教学载体实现学生与员工、师傅与教师角色交替 环境交替——学校与工厂环境的交替。

(3)岗位渐进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

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单项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综合训练)——顶岗实习

四、研究成果的示范与辐射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特别是示范校建设以来,我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采用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教学实施的工学结合平台。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对我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乃至辐射学校的建设起到了率先示范的作用。为本地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运行与管理、实训实验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提供了示范作用。由此对本地区课程改革水平的提升,产生了较强的吸纳和辐射效应,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实现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在专业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这将是在今后的改革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有:

我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省教育厅批准于2002年开始招生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安全标准和规范,掌握机电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组装、调试、维护、检修、技术改造和销售等岗位工作,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认真实施了教学计划,现总结如下:

1. 严格落实课堂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必须抓紧、抓实、抓好。我们通过上公开课、示范课和老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2002年以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评奖活动,如:我系朱建平(2015年)、孙红霞(2015年),分别获得东营科技职业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其次,我们安排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本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另外,根据学院的相关规定,我们安排老教师担任新进和青年教师的授课导师,指导青年老师备课及上课,迅速提高青年老师的授课水平及教学效果。

2. 精心挑选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质量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教材应该溶传统性、时代性、先进性、前瞻性于一体。带着这种理念,我们专业全部课程都采用了“十二五”或“十一五”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规划教材。

3. 切实抓好教学实习和实习基地建设

1

博瑞制动有限公司、山东东营汇丰集团、山东恒丰橡胶有限公司、山东鸿亦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华帘集团、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并把这些学校作为我系重点建设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立为我系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4.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为了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我系曾多次下企业进行企业调研,修改专业培养方案,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为了更新知识,我系采用了全国最新编写、出版的优秀教材,绝大多数教材是“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提提高教学效果,我系配备了12个专业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等。我系绝大多数教师能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用电脑收集教学资料、进行课堂教学和从事科研教改活动。

5. 重视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

课程设计最能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课程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反复论证以及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系不断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时,把夯实学生专业基本功作为第一要物,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最大程度的融合,把培养学生的技能贯穿于始终。其一,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国家专业课程标准。其二,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提高了课程的效益。其三,积极开设新课和改造现有课程,重点摸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确保专业技能训练课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开设力度加强科学技术知识教育。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几大模块在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学时学分的分配上合理,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可行性强。机电专业基础课开得比较扎实,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方向课能反映出不同方向的主要核心课程,选修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6. 抓好毕业论文的指导与设计

我系成立了毕业论文评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监控等工作。以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2)挑选科研能力较强、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讲师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者硕士学位的教师指导毕业论文。

3)对学生论文写作及教师指导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论文分一、二、三稿和最后定稿,每一稿都要求学生认真写作和修改,老师要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4)认真严格组织论文答辩工作。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论文答辩。每个答辩组至少有三个答辩老师,对答辩不合格的学生需要重新组织答辩,重新答辩不合格的学生扣发毕业证。

7. 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

在继续原有的院级精品课程《电气控制与plc》的基础上,《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正在积极申报院级精品课程。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已得到完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定位准确,全系教师密切配合,专业学科建设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8. 加强教研室建设,开展教改、教研活动

教研室是教学的基层单位,根据我系的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我系现有机械和电气自动化两个教研室。每年各教研室都制定了教研室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一系列的教改教研活动(不得少于10次)。我系的常规教学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检查教学计划执行的情况,组织公开课、示范课教学和教案检查,开展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外活动等等。

9. 加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我系开展了一系列的、有特色的课外活动,如:校内专业技能比赛、学术讲座等活动,系还成立了创业社团,每年组织外语戏剧演出,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把我系素质教育推向前进。同时,我系不断修改教学计划,增开很多选修课程,调整课时分配,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进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

总之,在过去几年的教学中,我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严格执行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全面完成了授课计划,加强了薄弱环节的教学,提高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达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满足了市场对机电一体化毕业生的需求。

机电工程系

2015年9月

护理人才培养总结篇十一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造就一代跨世纪合格青工队伍为目标,透过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规划》,开展“跨世纪青年素质工程”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为两个礼貌建设做出了用心的贡献。

青年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广大青年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支优秀的青年人才队伍,既是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青年成才的自身需要。几年来,我们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十分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的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制定了《青年人才培养规划》,五年的培养目标是:“中级工技术水平的青年岗位能手3000名,高级工水平的青年岗位明星50名,技师水平的青工20名,培养选拔50名青年干部作为科级后备干部人选,培养推荐10名青年知识分子作为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以党委文件的形式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培养、推荐、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工作的通知》、《关于实施青年跨世纪素质工程的通知》、《关于深化“青年岗位能手”和“青年礼貌号”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共青团创效工程”活动的安排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全厂近期的、长远的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目标和措施,并把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纳入了全厂双礼貌建设总体规划中,做到时间、资料、资金各方面有计划、能落实。

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团组织一个部门不行,务必动员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构成合力,才能完成预定目标。为此,我们注重发挥各个部门的职能作用。不论是《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还是《青年岗位能手标准》的编印,都邀请组织科、劳资科、工会、采油科、教培科等有关科室参与,共同商议拟定,确保了整项活动的顺利实施。如党委下发《关于加强培养、选拔、推荐优秀青年人才的通知》后,团委在青年中广泛开展了“跨世纪青年素质工程”活动,组织科落实青年干部培养计划,选送40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干部到**大学深造,学习微机应用管理,选送27名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到财校进行财会专业培训,选送40名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到**进行基建专业培训。培训部门也根据生产管理需要集中培训青工331人,外培特殊工种青工118人。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我厂已初步建立了党政领导挂帅,团委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培养造就一批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责。自九六年以来,我们用心响应团中央开展“青年人才工程”的号召,结合《青年人才培养规划》启动了“跨世纪青年素质工程”活动。为广泛宣传团中央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思想和重要好处,专门编印下发了五期、九万多字的《胜采青年强化跨世纪观念、明确跨世纪职责、提高跨世纪素质学习宣传材料》,在青年中发起了“跨世纪青年应具备什么素质”大讨论活动,有效地增强了青年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

1、开展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提高青年的岗位技术素质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抓好青工的技术培训工作,在全面实施“一日一题、一周一课、一旬一练、一月一考、一季一比“的五个一培训法的基础上,有重点分行业地开展了“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九七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青年岗位能手”和“青年礼貌号”活动的通知》,按照岗位礼貌、岗位技能、岗位效益相统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68个岗位的能手标准。各三级单位按照文件要求,依据行业特点用心推进“能手”活动。

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开展,激发了青工立足岗位学技成才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到目前,全厂78%的青工到达了中级工以上技术水平,其中有72名青工到达了高级工技术水平,技师13名,高级技师1名,培养省部级青年岗位能手4人,局级青年岗位能手120名。

2、开展共青团创效工程活动,提高青年的创新创效素质

我们用心适应油田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及时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以促进企业发展、培养青年人才为目标,围绕局团委开展的“三兴一创”活动,设计开展了“共青团创效工程”活动,为团组织融入企业中心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青年人在新形势下成才建功带给了广阔的舞台。创效活动以承揽攻关项目为主要形式,以科技增效、管理增效、节支增效、服务增效为创效手段,制定了年创效益500万元的总体目标。

一是建立了一套选才、育才和用才的运行机制。我们在全厂建立并推行了“一库、一帐、一台、一表、一案”的青年人才规范化管理制度,即厂建立“青年人才库”、三级建立“青年人才培养台帐”,小队建立“岗位练兵台”和“青年岗位能手评比表”,青年每人一份“跨世纪素质档案”。“青年人才库”分青年管理干部、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工人三种类型,现储存有168名优秀青年的素质档案。

二是建立青年干部培养管理机制。在青年干部的培养上,我们充分利用厂党校、三级业余党校、业余团校等阵地,举办各类政治理论培训班,如青年政治理论骨干学习班,入党用心分子培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青年干部培训班被俗称为“**军校”,学员全部是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青年,厂党委对青工班十分重视,不但领导班子全部参加每期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而且书记和厂长亲自为学员授课。青干班已举办两期,培训学员70人,其中19人现已走上了科级干部岗位。同时,每年五四期间与组织科联合召开一次优秀青年座谈会,会上由厂党委表彰一批优秀的青年工作者、青年行政干部,青年技术干部和青年岗位能手。并推选部分典型围绕“怎样发挥好青年知识分子的作用”、“如何应对竞争上岗”等问题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谈体会和看法,充分展示了青年在我厂两个礼貌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青年在工作、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问题,为厂党委加强青年人才的管理、使用工作带给了依据。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公安工作月工作总结(模板15篇)

下一篇:最新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征文范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