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岳阳楼记原文 岳阳楼记心得体会(通用20篇)

2023年岳阳楼记原文 岳阳楼记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小编:纸韵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岳阳楼记原文篇一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全文共分三十九段。它通过对岳阳楼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团结、国家和民族兴盛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典雅、辞藻华美,博采众长,既有记述,又有议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第二段:从“忆昔”谈述唐代岳阳楼的历史

文中通过“忆昔”一词,让我们了解岳阳楼的历史起源,这是一座李世民所建的楼阁,用于观测洞庭周围的地理环境。在后来的唐代,岳阳楼逐渐演变成了宴会、娱乐和赏景的场所。这样的历史背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岳阳楼是一个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的象征性建筑,它在历史上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第三段:从“眺古”谈述岳阳楼的文化底蕴

在“眺古”一段中,作者通过详细地描绘楼下和楼上的文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些名人名作像一样的文化符号,让我们触及到了一个载粹之美的园景世界。同时,这些文化符号,也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优秀文化成果,让我们在汲取文化营养的同时,也能更深入的体会到岳阳楼所蕴含的人类情感。

第四段:从“咏怀”谈述作者的情感表达

在“咏怀”一节中,作者用深入的思考和感人的笔触,将自己的情感直接融入岳阳楼。他深情地咏叹吟嘻,表达自己的忧患、追求和赞美之情。这样的情感表达,不仅让我们心中荡漾着深深的感动,更能让我们从作者的角度体察人类情感,更深刻地领略到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感。

第五段:结语

《岳阳楼记》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在这篇文章之中,化腐朽为神奇地获取了立体空间感,使之兼具文学与艺术两种形态。它以一种坚韧、意志力强、抱负远大的姿态表现出良国之志,抒发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之情,是一篇真正有历史深度的佳作。

通过阅读《岳阳楼记》这篇充满了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感的文章,我们不仅可以赏析其文字风骨,更能够思索其中所包含的社会价值和人类情怀。它告诉我们,文学不止是寻常文体和神秘象征的堆砌,更是一种思考和情感的呈现。

岳阳楼记原文篇二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1)杜少陵五言绝唱:杜少陵即杜甫。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的《登岳阳楼》五言律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范希文两字关情:范希文即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江苏吴县人。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岳阳楼记》最为著名,尤以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世人所传诵。两字关情即指其中的“忧”“乐”两字。

(3)滕子京百废俱兴:滕子京即滕宗谅,字子京。北宋河南人,与范仲淹同举进士,历任殿中丞、知州、天章阁待制,因故被贬到岳阳,次年他主持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4)吕纯阳三过必醉:吕纯阳即吕洞宾,名岩。唐代进士。传说他后来入终南山修道成仙,为“八仙”之一。自号纯阳子。据《岳阳风土记》载,吕洞宾好酒,曾三醉岳阳楼。楼上有他留的字。他的《绝句》诗云:“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5)诗耶,儒耶,吏耶,仙耶:诗人吗?儒家吗?官吏吗?神仙吗?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佳句。

(7)南极潇湘:这里当指南边直到潇水和湘水。

(8)扬子江北通巫峡:扬子江即长江。巫峡为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省巴东县西,与四川巫山县接界。

(9)巴陵山西来爽气:指巴陵山在岳阳西方。巴陵,岳阳古为巴陵郡。古代传说夏后羿曾斩巴蛇于洞庭湖,积骨成丘陵而得名。爽气即指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10)岳州城东道崖疆:岳州,隋代置岳州。治所在巴陵(今岳阳市),岩疆,指山岩之边界。

(11)潴者:潴一作渚,水停聚之地。唐代韩愈《岳阳楼别窦可直》诗有“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句。

(12)峙者:直立、耸立着的。

(13)镇者:一方的主山称镇,描绘山势雄镇一方的.样子。

(14)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改用陶渊明《饮酒》诗中佳句。《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6)岳阳楼:是江南三大著名楼阁之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它原为三国东吴鲁肃练水军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此建楼。宋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次年,重修岳阳楼,主楼两侧还建有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请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一文,盛传海内,岳阳楼因此声誉倍增。

岳阳楼记原文篇三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这篇文章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洗礼,至今依然让人们感受到作者那份壮志凌云、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在《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中,范仲淹立意高妙,用笔独特,充满了感人至深的哲理和情感,深得人民的喜爱和好评。通过研读这篇文章,我有了许多心得和体会,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想。

第二段:感悟范仲淹的情感表达

范仲淹作为唐代一位文学大家,他以《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表现了自己的壮志凌云、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追求忠诚的思想。他以自嘲和戏谑的口吻来表述自己的悲愤所在,而且他的语言清丽透彻,用词精准有力。他的感情和思想表达得非常深刻,以至于读者也会从他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自己内在的激情和智慧。范仲淹不仅仅是一个文编,更是一位高尚的人格魅力者。

第三段:赞美岳阳楼风景的描写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也详细描绘了岳阳楼的风景,其中以“望君烟水茫茫,挥手自兹别云蒼”最为著名。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于岳阳楼的全景描绘,更是一种人生的独立自主和追求自由的表达。岳阳楼的美丽景色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从而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岳阳楼的美丽景色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和赞叹的。

第四段:范仲淹的爱国情怀

范仲淹是一名爱国主义者,他的爱国情感也满载了整篇文章。《岳阳楼记》中,他驾轻就熟地融合了自己的祖国情感、对生命的赞赏和对诚信的追求,形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爱国图卷。他以充满情感的语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忠诚、正直和执着。他的爱国情怀也融入到人们的灵魂中,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宏大、激昂的爱国情感。

第五段:总结

总之,通过认真阅读《岳阳楼记》,不仅能认识到唐代文学家范仲淹那种壮志凌云的豪情与才思秀出的文笔,也会让我们认识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代诗文所赋予我们的生命之韵。阅读这种经典名篇,不仅能感受到文化的底蕴,而且能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地,范仲淹的思想也让我们从中汲取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启迪我们透过形式旁达事理,掌握生命的真谛。总之,《岳阳楼记》是一篇至高无上的经典名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铭记,让中华文化的精华彰显于世界文化的大都市之中。

岳阳楼记原文篇四

看水。去岳阳楼五一到十一时节最佳,此时天气不冷,树木葱郁,湖水荡漾,景色怡人。洞庭湖水,绵延八百里,浩瀚无边。

看楼。到岳阳楼,要品味古代建筑的美。全楼木质结构,不用钉铆,衔接巧妙,令人赞叹。

除了赏楼看水,不得不去杜甫亭。一代诗人,留下千古绝唱,感叹其为国为民的.情怀。

小乔墓。“铜雀春深锁二乔”,一代美人,魂归洞庭,历史沧海桑田,周郎何在?

君山的龙涎井。龙涎井的美在于香妃寻夫的传说,这浪漫的神话传说,体现了人没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领略《岳阳楼记》全文。在岳阳楼中,有刻在木匾之上的《岳阳楼记》全文,在岳阳楼研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一代先贤为国为民的宽广情怀,此情此景,令人终身难忘。

岳阳楼记原文篇五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书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

岳阳楼记原文篇六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君山岛北岳山山腰上,是中国古代三大名楼之一。作为一位喜欢历史文化的人,我特意安排了一天时间去游览岳阳楼,这次的体验令我受益匪浅。

首先,岳阳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址,岳阳楼充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历史的厚重感。登上楼顶,一片壮丽的景色展现在眼前,我仿佛能够穿越回古代,想象当年岳阳楼繁荣时的热闹景象。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了解到岳阳楼曾是唐代文人黄庭坚的故里,他曾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使岳阳楼更加有了诗意和浪漫的色彩。

其次,岳阳楼教会我如何欣赏美。岳阳楼周边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我在岳阳楼下的亲水平台静静地坐着,细细品味湖水的清澈和风景的美好。湖面上,绿树成荫,风平浪静,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湖畔的柳树枝条随风轻摆,从古至今,总有一些文人饮酒赋诗,吟咏着岳阳秀丽的景色。这次游览岳阳楼,让我更加理解了美的含义,美不仅仅是简单的外貌,而更多是一种心境的把握和感受。

此外,岳阳楼也让我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岳阳楼的建筑风格独特,艺术价值极高。楼内珍藏着古代文物和文化艺术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杜甫题诗时使用的“岳阳楼砚台”。这块砚台圆润光洁,镌刻着杜甫的名句“登岳阳楼记”。旁边还有一个纪念馆,展示了岳阳楼的历史和文化,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重要的是,岳阳楼也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在岳阳楼的导游讲解中,我了解到岳阳楼始建于三国时期,来到凤鸣山顶。并在唐代时,岳阳楼人气旺盛,成为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然而,历经沧桑,岳阳楼也多次被毁修,人们不断地修建、保护它,让它屹立至今。这给了我很深的启示:人生也是如此,会有起起落落,但我们要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追求,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坚持,达到更好的结果。

综上所述,游览岳阳楼是一次充实而难忘的经历。岳阳楼的历史感、美的鉴赏、传统文化和人生哲理都使我深受触动。我相信,这次游览岳阳楼将在我心中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同时也催促自己不断前进,追寻更多美好的事物。

岳阳楼记原文篇七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们一家人赶早驱车来到著名的岳阳楼。古人说得好:“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岳阳楼果然名不虚传!

进入岳阳楼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唐宋元明清“五朝楼观”,五个朝代的岳阳楼都有它不同的特点。其中唐朝的岳阳楼建筑细致,屋顶上有五只火凤凰,栩栩如生,美极了!

岳阳楼的主楼高三层,金色的琉璃瓦,紫红色的立柱,大气辉煌。它正对着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居高临下,尽显豪迈、霸气。我和爸爸攀上三楼,往外望去,啊!果真是“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眼前的美景,我只有一饱春色,畅怀放歌了!

我们沿路游览,一边观赏泛着微波的湖面,一边欣赏诗词碑林。不知不觉,游玩了几个小时,真舍不得离去。

岳阳楼记原文篇八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湖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作为夏季放松心情的好去处,我最近有幸游览了岳阳楼,并获得了一些难忘的体会。

首先,游览岳阳楼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岳阳楼建于明代,是当时最精美的建筑之一。通过游览,我了解到岳阳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浓缩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在楼内,我看到了许多古画、石碑和古代文化遗物,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看着那些神秘的历史古迹,我感到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心灵相通。通过参观岳阳楼,我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游览岳阳楼使我沉浸在壮丽的自然美景中。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四周环水,景色宜人。登上楼顶,我可以俯瞰到整个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清晨的时候,湖面上迎风飘荡的渔船和闪烁的鱼虾,仿佛是大自然给人们的一副画卷。傍晚时分,湖面上的夕阳映照出了一片金色的光辉,美不胜收。游览岳阳楼,我深深感受到了自然的宏伟和雄奇之美,这种美妙的感觉会一直留存在我心中。

然后,游览岳阳楼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豪情壮志。岳阳楼因杜甫的诗《登岳阳楼》而名扬天下,成为文人墨客纷纷前来寻找灵感的地方。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写道:“昔日龙堆殿上楼,声价文章驰四方。功名不减河山在,世事如今多渺茫。”这个诗句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壮志豪情。站在岳阳楼上,我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在这里放声长啸,抒发自己的壮志雄心,对抗尘世琐事。游览岳阳楼让我明白,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保持对人生的热情和渴望,追寻属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最后,游览岳阳楼让我体验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岳阳楼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游览时,我看到这里不仅有中国游客,还有许多外国友人。在岳阳楼上,我看到人们不分国籍、肤色和语言,都带着敬畏和仰慕的心情,领略着这座古老文化的神奇。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也让我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博大胸怀。

总的来说,游览岳阳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通过这次经历,我不仅对古代文化、自然美景和人文气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珍贵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岳阳楼将继续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带给大家无尽的美和智慧。

岳阳楼记原文篇九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岳阳楼:湖南岳西门城楼,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首联:仇兆鳌《杜诗详注》“‘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系我国第二淡水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藉池、调弦四口。昔日称“八百里洞庭。”

颔联:吴楚,为春秋二国名,大致上吴国在湖东,楚国在湖西,洞庭像是把两隔开。坼,裂开,隔开。乾坤,此处指日月。

颈联:有孤舟,在孤舟。有,在。当时,杜甫年五十有七,耳聋肩麻,多病缠身,阖家又在水漂泊,故曰“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是年吐番入侵。战事犹示已。

赏析:

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

岳阳楼记原文篇十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登岳阳楼》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登岳阳楼》诗词阅读原文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诗词阅读题目

小题1:概括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2:颔联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概括。(2分)

《登岳阳楼》诗词阅读答案

小题1:表达了诗人思念亲友、伤世忧时之情。(意思对即可)

小题1:描写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雄浑壮阔的景象。

小题1:根据此诗的背景——诗人此时处在安史之乱后妻离子散四处漂泊的多病晚年,再结合诗句内容可得出答案。

小题2:根据诗歌三、四句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登岳阳楼》诗词鉴赏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岳阳楼记原文篇十一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君山岛,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近日,我有幸游览了岳阳楼,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古老建筑的独特魅力。我想通过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岳阳楼的历史渊源

岳阳楼建于1,700多年前的晋朝,虽经历了多次毁于战火然后重建,但仍能保留大部分的原汁原味。登上岳阳楼,我们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置身于古代的氛围之中。楼内的文物、字画、古籍等都让人们领略到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爱好者来说,岳阳楼无疑是一座无比珍贵的宝库。

第二段:山水之间的美妙景色

岳阳楼是建在湖泊中的一座楼阁,它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站在楼顶,我们可以俯瞰整个岳阳市的美景,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湖面上荡漾的波浪,犹如一幅幅画卷,让人陶醉其中。沿湖岸而立的各种古塔、庙宇和建筑物,更是为山水增添了一份古朴的韵味。无论是日出时的橙红色湖面,还是夕阳下的金色晚霞,都让人震撼万分,流连忘返。

第三段:壮丽的文化交汇之地

岳阳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南方和北方的交通枢纽,因此这里吸引了大量商贾、文人和官员。在岳阳楼的文化交汇之地,我们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这里集中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包括文豪曹操的醉翁亭、唐代文学家杜甫的岳阳楼诗亭。这些文物和名人故居,时刻提醒着我们,岳阳楼曾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摇篮。

第四段:感受岳阳楼的深远影响

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承载着岳阳人民的希望和梦想。岳阳楼坚固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雕刻技艺,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劳。对于我来说,岳阳楼告诉我要将个人的力量放在集体利益之上,要追求卓越的品质和无私的奉献。

第五段:怀远之情,思古之意

游览岳阳楼,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祖国的美丽山河有了更深的感受。岳阳楼的壮丽和文化底蕴,让我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和希望。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怀念起古人的智慧和勤劳,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岳阳楼的游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我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的决心。未来,我将努力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岳阳楼记原文篇十二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著名散文。它以崇明岳阳楼为背景,讲述了作者眺望江山、思考人生的故事。这篇文章开宏大、气势磅礴,以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读完岳阳楼记,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共鸣和启示。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真诚和情感,并汲取了他们智慧的养分。

首先,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展示了强烈的爱国之情。作者身为士人,对于国家与民族有着特殊的责任感。他眺望江山,观察社会现象,深感腐败与民生疾苦。文章开头,他以“黄滔”、“不断之水”喻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形象地表达了社会乱象和危机。他认为士人应该担当起振兴国家的重任,以德治国,以德兴民。在这些观点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担当与热情,引发了我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

其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怀。他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疾苦——“九州生气恃风雷,奇门遁甲走春秋”,在这些凄苦的景象中,作者感到痛于心灵,内心深处涌动着无限的悲痛和愤慨。他深深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民的富裕与幸福。正因如此,他呼吁士人要勤奋学习,为人民谋幸福,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这种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与愤慨,使人们更加理解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而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岳阳楼周围的山川、江河和天空,“鳞次栉比,排云萦回”,使人们仿佛亲临其境。通过景色的描写,他表达了自然的壮美与无穷。范仲淹崇尚天人合一的人生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这让我想起了现代人类社会对自然的破坏和利用,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后,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智慧和胸怀。作者引用典故形象地阐述了文武之道的重要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到渠成,犹因木受绳”等等。他使我认识到,智慧是士人必备的素质,只有通过学问的修养,才能够在为国为民的事业中化险为夷,解决千载难逢的难题。范仲淹展示了士人的才能和智慧,这使我更加坚定了学习的决心。

总之,读岳阳楼记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启示。范仲淹通过描写自然、叙述历史、呼吁爱国,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豪情壮志。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弘扬中华文明。我们要在努力学习中成为有知识、有智慧、有担当的人。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发展国家,造福人民,实现壮丽的中国梦。

岳阳楼记原文篇十三

】《岳阳楼记》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

】《岳阳楼记》语文导学练讲学稿

】《岳阳楼记》同步练习4    】《岳阳楼记》教案6

】《岳阳楼记》(第三课时)教学实录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岳阳楼记》说课稿3    】《岳阳楼记》说课材料

】《岳阳楼记》说课稿2    】《岳阳楼记》说课稿

.

.

.

.

 

上一篇:《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教案

下一篇:《登岳阳楼》教案

岳阳楼记原文篇十四

岳阳楼位于中国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楼之一。岳阳楼记是明代文学家茅盾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岳阳楼的描述和赞美,展示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文化底蕴。读完岳阳楼记,让我对这座江南名楼更加心生向往,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岳阳楼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它勾勒出的江南山水的美丽景色。文中写到:“披罗衣,戴沉冠。莫笑宝书非琼玖,况是金人觅知音。贾谊上书谏盗贼,元方孝行容圣神。”这是对岳阳楼主人岳飞的赞颂,也是对江南风景的精彩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自古就以其一百二十座桥闻名。而岳阳楼作为这一江南水乡中的瑰宝,更是将江南的山水之美发挥到了极致。通过茅盾的文字,我仿佛能够亲临岳阳楼,欣赏到那宛如诗画的山水风光。

其次,在读岳阳楼记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岳阳楼的历史文化厚重。岳阳楼修建于三国时期,到了明代则成为了享有盛誉的名楼。茅盾通过描写岳阳楼的历史源流和与岳阳楼相关的人物事迹,展现了岳阳楼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文中提到岳飞与岳阳楼的关系,以及岳阳楼主人陆游等人的壮丽事迹,使我深刻感受到这座古楼的崇高与庄严。岳阳楼不仅是一座具有壮丽景色的楼阁,也是一片充满故事的土地。

再次,岳阳楼记中将人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文中写到:“皇冠方顶;盖门重帷。连明台,充庭阙。”这是对岳阳楼的形容,意味着岳阳楼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读岳阳楼记时,我仿佛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修建楼阁,是为了更好地欣赏自然美景,而自然景色则因为有了人的点缀而更加美丽。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在岳阳楼记中被充分体现,并深深地触动了我。

最后,读岳阳楼记给我带来的还有一种追求理想的力量。茅盾在文中写到:“说潇湘者,其险也。水爽则鱼可食也。”这是对岳阳楼所处地理环境的描写,也象征着追求理想的勇气。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其险峻的地理环境使得这座楼阁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在读岳阳楼记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岳飞等诸多著名人物追求理想的坚韧精神。作为读者,我也从中感受到了追求理想的力量,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

总之,读岳阳楼记让我对这座江南古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向往。在茅盾巧妙的文字安排下,岳阳楼的美景、历史渊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追求理想的力量都一一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阅读这篇名篇,我不仅对岳阳楼这座江南名楼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自然的美丽、历史的厚重以及人类的理想追求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获取知识,还能够启迪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加深刻的洞察。这样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也是我在读岳阳楼记中得到的宝贵财富。

岳阳楼记原文篇十五

1.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2.通过背景的了解,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背诵诗歌,感受诗歌雄浑阔大的意境。

1.全诗前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2.全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诗的颈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3.结合诗句,说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中“坼”与“浮”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所作。

1.这首诗写登岳阳楼,试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请对诗歌颈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参 考 答 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

2.景物: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天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舟、关山、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思维探究与创新

3.此联既是实写,也寓想象。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形象。

技能应用与拓展

岳阳楼记原文篇十六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撰写的一篇记游文章,通过作者的沉思和描写,展现了岳阳楼的壮美与历史深沉。本文读后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岳阳楼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也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第二段:对岳阳楼的描写与心得

范仲淹以精湛的笔触,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楼台翼然起舞,宛若一尊沉睡的巨龙,抬首挺胸,屹立在洞庭湖之滨。登临楼台,眼前的湖水如同一面明镜,湖水上挂着云彩,在夕阳的照耀下金灿灿的,宛若一块巨大的宝石。万顷波涛起伏,仿佛与云天相映成趣,给人一种宽广、悠远的视野。在这样壮丽的景色面前,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人类在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存在。

第三段:对历史的思考

范仲淹在文章中不仅仅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还叙述了历史上楼台的兴废和沧桑。岳阳楼作为巴陵的标志性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的兴衰,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这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在岁月的洗礼下,曾经辉煌的事物最终会被时间所遗忘,而历史却永远铭记。我们应当珍惜现在,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被时间所抹去的一天。

第四段:对人生的思考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还深入思考了人生的哲学问题。他以岳阳楼的兴废为引子,以兴亡为背景,阐述了人生的无常与短暂。他写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表明人生的真谛在于“付出”。人生如同攀登山峰,只有勇往直前,付出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生的宝贵和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用心付出,才能收获更多。

第五段:个人感受和总结

读完《岳阳楼记》后,心中涌上了一股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范仲淹以凄婉动人的文字,真实地描绘出岳阳楼的壮美,也让我们意识到了人生的脆弱和无常。人生短暂,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用心付出。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中,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读书是一种增长智慧和开阔眼界的方式,我相信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岳阳楼记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激励,让我更热爱生活,更勇敢地向前迈进。

以上是关于“读岳阳楼记有感心得体会”的五段式文章,通过对岳阳楼记的描写与解读,分享了对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历史的反思,以及人生的思考和启示。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范仲淹独特的笔触和思考方式,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思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岳阳楼记原文篇十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第25首。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原文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题目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赏析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岳阳楼记原文篇十八

登岳阳楼是中国古代名篇《登岳阳楼》的作者杜甫在唐朝时期所写的一首抒怀之作。岳阳楼位于今天的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它是一座古老的楼阁,被誉为"天下第一楼",因其峭壁险峻的地理特点而成为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所爱。杜甫所化的诗句,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与自身的身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读杜甫的《登岳阳楼》,不禁让人陶醉在那悲天悯人的情感之中。笔者将以五段式的形式,对登岳阳楼杜甫心得体会进行简写。

第一段:《登岳阳楼》揭示了作者壮志未酬、求仕不得的愤慨之情。诗中杜甫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视野开阔,直言山河壮丽之景,并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感。他应聘官职不得,让他壮志难酬,而这一苦楚也成为了杜甫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这段描写直观地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与迷茫,让人感受到了杜甫的困境,引人深思。

第二段:《登岳阳楼》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和对世事的感慨。杜甫用如下诗句揭示了自己对人生的疑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疑问了世事无常的原因,隐喻修炼菩提之路。正如述《易》中所言:“和雨升腾而见天女,和云升腾而见天子。”诗人着墨于社会现实的关切,表现出深远的思考力。这段诗句钟灵毓秀,字字珠玑,引发读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第三段: 创作技巧是《登岳阳楼》的一大亮点。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己人生的得失与岳阳楼的高低之势相较,形成了鲜明的画面反差。尤为让人瞩目的是杜甫写道:“欲问江潮与海水,从来笑问山林间。”杜甫借助对海水江潮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官场生涯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无力,也展现了巨人身世之造化。

第四段:《登岳阳楼》的最后一部分写诗人坐怀不乱,不被官场之事所动摇,消除了成为士大夫的心愿。“还闻岳阳楼上崇山静听夜鼓时。”杜甫在忧伤之中表现出了独立自主的品质,这使得读者对他更加景仰。他放眼山河大地,洞悉了官场的黑暗与无奈,更坚称“人生自有诗和酒,不能愁多何有刚。”这段描写展示了杜甫磅礴胸怀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五段:《登岳阳楼》是杜甫重要的抒情之作,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壮志未酬、求仕不得的愤慨和对人生的思索。它是杜甫辞世佳作,描绘了一个诗人对宏伟壮丽景色的多才多艺和深情而痛苦的思考。它被视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后世文人墨客有着深远的影响。

登岳阳楼杜甫的心得体会是杜甫吟咏壮志难酬、人生苦短的真情流露,也是对宏伟壮丽景色的多才多艺和深情而痛苦的思考。杜甫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自己对人生的不满与愤慨,以及对世间万象的疑问和思索。他以自己的短暂而艰难的一生,留下了一部部经典之作,激励着后代的人们。每当读到《登岳阳楼》时,我常常被它沉痛的境遇所触动,感受到杜甫对人生的探索与思考,对人生的鞭策与思忖,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诗人的伟大与不凡。

岳阳楼记原文篇十九

这还要从范仲淹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答案。

范仲淹出生苏州,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平江府推官朱文翰,范仲淹就做了朱的继子,改名朱说。因家境贫寒,范仲淹的攻读之路分外艰辛,这使他自幼养成自强不息的性格。20岁时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每日“画粥断齑”,刻苦自律,饱受磨难,笃学不辍。27岁金榜题名,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从此开始了他37年的宦海生涯。但他的宦途并不顺利,尽管文韬武略样样超群,战功显赫,仍然四起四落,数度遭贬,大部分时间都“处江湖之远”,被弄去搞基本建设了。范仲淹一生中竟“被深入”到泰州、楚州、陈州等十数个基层“锻炼”过,而且在每个岗位上都待不长,往往板凳还没坐热就得卷铺盖走人。这种跌跌撞撞、载沉载浮的为官经历,主要是由真宗、仁宗父子对他的不信任造成的。

当时社会“忠”是第一要务,是臣子博取皇帝政治信任的本钱。“圣上”宠信不宠信你,宠信到什么程度,就要看你在他的“忠”字试卷上能得多少分。那可是加官之本、晋爵之基、富贵之源,当然也是臣子们报效朝廷的首要条件,没有谁会掉以轻心。范仲淹在官场历练了几十年,从一个书生气十足的愣头青,成长为一名老练的政治家,这点道理当然拎得清。可惜的是,忠君与恤民的范仲淹屡遭挫折和打击,这说明在真宗、仁宗父子那里他没能拿到多高的分。也就是说,他还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抓住任何一个可能抓住的机会,表忠心、掏忠心、献忠心。而此时,范仲淹迎来了撰写《岳阳楼记》的非常时机。

庆历六年57岁的范仲淹被贬到邓州任职。这是他人生的第四次被贬,好友滕子京派人送来新修的岳阳楼的画图,希望他“作文以记之”。作为一个落难的“问题官员”作记,下笔之前,范仲淹不能不慎之又慎,费些踌躇。他能“记”些什么呢?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他自己希望通过“作文”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或者说他打算给世人,尤其是给宋仁宗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虽然滕子京是他的官场好友,但毕竟是个有过经济前科的人,正因为如此才“谪守”的。重修工程是否负案,他显然心中无底,万一滕大人“旧病复发”,又闹出一个“过度使用公款”的贪墨问题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冒冒失失去“记”一个明显是政绩工程的楼宇,那该是何等幼稚啊!范仲淹不能拿政治生命去冒险,他的“忠”字分已经很少了,再也损失不起了。因此,滕子京的“画外音”肯定是不能沾的,岳阳楼即使重修得再高大再雄伟再完美,他也别无选择,只好道声,对不起,恕不着墨了。

其次,规避政治风险容易给人造成一个对政治避而远之的消极印象,加剧范仲淹的“问题”。他必须“上台阶”,抓住这个机会,竭力向朝廷表明忠心,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作为才高八斗的文学巨匠,文章如何归置,如何附丽,技巧上决难不倒他。可以说,他甚至比谁都清楚,摒弃对楼姿楼貌的正面描绘而另辟蹊径,选取以楼说事的角度,写景抒情,借题发挥,比记楼不知要事半功倍多少。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楼记”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他这种一忧再忧的心声,朴实而深沉,似乎还夹带着些许苍老与悲凉,嗅不出唱高调的气味,也看不见作秀的成分,没有一丁点的阿谀之嫌,完全发自肺腑,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范仲淹不曾露出任何刻意所为的痕迹,十分艺术地完成了其表忠心的“自选动作”。字里行间看似感叹唏嘘,实则是不动声色,将思想和艺术高度统一,完美结合,千百年来洞穿时空,不知倾倒过多少仁人志士!如此出新出彩的辞章,展示了范仲淹非凡的才华,而且极其巧妙地表达了他忠于朝廷的心曲,即使重修工程出了大案,也牵连不到他头上。

再次,范仲淹也要趁此机会好好规劝一下滕子京。滕子京此前在泾州的经济问题被监察御史揭露出来后,宋仁宗派人前往稽查,他却以销毁支付凭证的手段加以抵制;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他又“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很显然,滕子京没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没有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一种境界,这让作为老朋友的范仲淹不免失望和痛心。

“微斯人,吾谁与归?”不需要复杂的铺陈,更不需要喋喋不休的说教,干净利落,两句自我申明的话就能解决问题。如果加以解读,那就是除了表明他矢志不渝忠于朝廷的政治立场,起到人所称道的“政治宣言书”作用外,范仲淹也在用自己交友的原则和做人的信条,委婉地对滕子京进行批评,当然也包含有给滕子京打气,要他夹起尾巴做官为人。

读罢《岳阳楼记》,掩卷沉思,不得不赞叹范仲淹的忧乐境界。“范仲淹借写《岳阳楼记》为自己画像,没有着墨大书特书岳阳楼,不失为一种大智之举。

小结/《岳阳楼记》

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特色/《岳阳楼记》

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岳阳楼记原文篇二十

《登岳阳楼》是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杜甫的一首诗,教学重点是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欣赏古典诗歌的意境。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冬。当时杜甫57岁,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时值深冬,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国家**,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诗人通过描绘洞庭湖雄伟壮阔的画面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了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意境壮阔。

本节课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教完后,我觉得本节课总体是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优点:

一、从总体设计思路与教学过程看,本节课教学始终遵循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训练,老师引导。整节课至始至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很足,多大10多分钟。

二、从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到拓展检测,始终围绕“诗歌意境赏析,语言品味,主旨探究”进行,紧扣教学重难点,突出高考诗歌考点,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三、本节课运用导学案教学,对学生的如何赏析诗歌做了方法指导,特别是语言表达技巧方面做了针对性指导,基本解决学生答题思路会乱,表达不清等问题。

四、本节课突出了朗读教学,从开始到结束学生的朗读背诵达十多次,有示范朗读,自读体验,有齐声朗读,情感朗读,朗读较有层次,基本达到了当堂背诵的目的。

又登岳阳楼,又登岳阳楼陈与义,又登岳阳楼的意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教研工作计划下学期工作安排(大全15篇)

下一篇:端午节主题作文 端午见闻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