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文天祥的爱国诗句 研学心得体会文天祥纪念馆(汇总9篇)

文天祥的爱国诗句 研学心得体会文天祥纪念馆(汇总9篇)

小编:文锋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天祥的爱国诗句篇一

第一段引入:文天祥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文天祥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设立的。近日,我和同学们参观了这座纪念馆,深受感动。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文天祥的成就,还对他的爱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段描述:文天祥纪念馆位于文天祥故居旧址,占地广阔,建筑庄重。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文天祥石刻,详细记录着文天祥的事迹和成就。然后,我们参观了文天祥故居的展览室,展览室中陈列了文天祥的生平事迹、著作和文化艺术品。这些展品生动地展示了文天祥的人格魅力和卓越才华。

第三段分析:参观纪念馆期间,导游生动地为我们讲解了文天祥的一生。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一位名臣和诗人,他为国捐躯,以身示范了如何在逆境中坚守信仰。他的一生虽然充满艰辛,但他始终坚信,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化解困难。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让我深感敬佩。

第四段探索:参观完展览室后,我们进入了文天祥故居的院落。院落中保存完好的文天祥庙堂和私宅,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在那里,我可以亲身感受到文天祥曾经居住过的环境,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生活和作品。

第五段总结:参观文天祥纪念馆,我不仅了解了这位伟大诗人的成就,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爱国精神。通过了解他坚守信仰的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我深受鼓舞。今后,我将秉承文天祥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观纪念馆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将牢记这次心灵的洗礼,继续努力成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写作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修改)

文天祥的爱国诗句篇二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男,汉族,1236年6月6日生,属相猴,星座双子座,江西省吉安市人,状元学历,曾任南宋朝代的总理,讨伐元朝义勇军总司令,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伟大诗人。名垂千古的诗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容貌

文天祥的身高1.80米,身材健壮丰满,体态挺拨伟岸。他的脸色就像和田玉中的极品羊脂玉那样的白皙而且透带有粉粉的雾感;他的眼眉就像被巧手仙姑绣出来的柳叶似的,清秀典雅;他的眼角上翘并且狭长,极具美感;他的眼神坚毅而隽永,让人望而凛然不可侵犯;他的声音像洪钟一样宏亮无杂感,站立时端庄大度,气宇轩昂。难怪南宋朝的皇帝宋理宗见他第一面时,就赞不绝口:“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社会关系

文天祥出身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封建地主家庭,他的父亲叫文仪,是一个读书人,一辈子都没有做过官。但是他嗜书如命,只要书本在手,就废寝忘食。

文天祥有三个弟弟,后来都与他并肩作战,共同抗击元朝的侵略者。文天祥的启蒙老师是当时全国闻名的大学问家欧阳守道先生,他的德行与学问齐名,他对文天祥的爱国主义人生观起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天祥考中状元后,也曾按照当时的惯例,投靠成为大奸臣贾似道的门生。贾似道非常器重文天祥,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扬他,并有意提拨他。但道不同,不相为谋,文天祥以辞官归隐的办法,结束了他与贾似道之间的恩怨。

文天祥的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他一生勤劳,相夫教子,但不幸在文天祥抗元过程中感染瘟疫而死。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元军俘虏后送到北京市的元朝皇宫里做了奴隶,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

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在文天祥被俘后,在世的就只剩下这两个年龄都是14岁的小女儿,其它子女相继都为国捐躯了。所以文天祥家族可以说是满门忠烈,他们为南宋王朝保民卫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文天祥的为官之初

文天祥在为官之初还没有达到“国之为尊,身不足惜”的高尚境界。而且恰恰相反,他是一个个人利益至上的享乐主义者。讲究住豪宅,吃盛宴,穿名牌,乘好车。

由于文天祥中状元时才21岁,所以年纪轻轻就有了很好的经济条件。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他都是夜夜笙歌,美女环绕地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

然而在1274年7月,文天祥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被一纸《哀痛诏》打破了。这个诏书是由宋理宗皇帝的妻子谢道清太后颁发的。内容是述说儿皇帝年幼,自己又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急皇室之所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但当时的南宋官员国难面前都当了缩头乌龟,响应号召的寥寥无几。然而文天祥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散尽家财,遣散歌女,用筹得资金迅速组织了一支有三万人的部队与元军展开了正面交锋。

文天祥的抗元之路

1275年8月,文天祥部队到达浙江省杭州市,保卫这座南宋王朝的首都城市。但他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权臣的'抵制,甚至有人诬告文天祥义勇军在江西省乐安县、宜黄县一带抢劫。文天祥愤而上书抗辩,社会舆论普遍支持他,文天祥由此声望大增。

1276年正月,元军分三路兵马围困杭州,危急之下,文天祥挺身而出,亲自出使元营,以探虚实。但他没有料到对方使出流氓手段,一番唇枪舌剑之后,竟被元朝大将伯颜无理拘留。伯颜把被捕后的文天祥押往元朝首都北京市。押送船到江苏省镇江市时,文天祥被当地一位爱国老百姓救出。逃走当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元军巡船发现,但因巡船追捕时搁浅,没法走动,文天祥终于重获自由。

从此以后的近三年时间里,文天祥辗转于苏、浙、闽、粤一带,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元斗争。1278年12月20日,文天祥不幸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元军俘获。他当场吞下二粒樟脑丸自杀,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元朝镇国大将军张弘范押往广东省江门市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南宋另一位抗元名将张世杰。文天祥当即回绝。他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导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也是著名文学家的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20天后,南宋在崖山海战惨败,忠臣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南宋幼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从此灭亡。张弘范向元世祖忽必烈请示如何处置文天祥。忽必烈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北京市,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的狱中生活

忽必烈首先派投降元朝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

忽必烈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元朝公安部的重刑犯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警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总理孛罗亲自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元军总司令部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感觉受到污辱,大怒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下跪。

孛罗伸着脖子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文天祥怒目圆睁地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咬牙切齿地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轻蔑地回答道:“我愿为正义而死,何惧关押!”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的痛苦生活。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朝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强忍悲痛,在狱中艰苦的条件下写出了不少诗篇。其中就包括《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

1282年3月,元朝皇帝忽必烈任命和礼霍孙为元朝总理。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忽必烈赞同。元世祖问他:“当代中国南北方,谁最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

于是,忽必烈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断然拒绝。

12月8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忽必烈仍然是长揖不跪。忽必烈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章易辙,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待元朝,那我可以封你一个省部级高官的职位。

文天祥仰天长笑,回答,我是大宋朝的丞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何能苟且偷生!忽必烈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大义凛然地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忽必烈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12月9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菜市口刑场。行刑官问:“文丞相,您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行刑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南宋首都的方向长跪拜首,涕泪俱下地高声喊喝:“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衣服带子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杀身以成仁,其浩然正气万古流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文天祥的爱国诗句篇三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并背诵《正气歌》(序除外)。

2.分析“正气”的含义并体会诗中蕴涵的爱国精神。

3.掌握五言诗的有关常识。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文天祥;正气;五言古体诗。

2.内容提示

作者文天祥用五言诗的形式历数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不朽事迹,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显示了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

本文题目为“正气歌”,在诗里,作者将似乎很抽象的“正气”具体化,说它“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而这天地正气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就表现为志士仁人的凛然气节。诗的前半篇,可以说是民族气节的赞歌。接下去,由礼赞前代英烈而转入自叙,叙述他从容赴难,临危不惧,斗争到底,视死如归。诗的后半篇,可以说是他坚持民族气节的战歌。

三、作者生平

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后又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于此两年前,北方蒙古贵族军队一举灭掉了金国;于此一年前,又兵分三路南侵,在四川、襄汉、蕲黄、江淮之间漫长的战线上,向南宋发动了全面攻势。文天祥一出生,就面临着南宋政府极度腐败、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严酷现实。

文天祥不平凡的一生,以恭帝德佑元年(1275)为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天祥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其父文仪,字士表,号革斋,以读书勤敏、学识渊博闻名乡里。他“嗜书如饴,……有未见书,辄质衣以市”。(《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见《文山先生全集》。下文凡引自此集者只注篇名。)对其子管教甚严:“夜呼近灯,诵日课,诵竟,旁摘曲诘,使不早怡,以习于弗懈。小失睡,即示颜色,虽盛寒暑,不纵检束”。(同前)天祥不但学习刻苦,成绩卓异,而且常为书中志士仁人的崇高精神所感动,立志要为国家民族做一番事业。他后来回忆说:“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胡铨像,皆饰忠节,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宋史》本传)二十岁入县城白鹭洲书院,就学于欧阳守道之门。守道号巽斋,“少孤贫,自力于学,年未三十,翕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宋史·欧阳守道传》)文天祥在品格操守方面,又受到巽斋的深刻影响。

理宗宝佑三年(1255)秋,天祥与弟璧同举郡贡士。翌年五月应礼部试,对策集英殿,文思泉涌,挥笔立就万言,被理宗亲擢为进士第一名。主考官王应麟奏道:“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宋史》本传)这篇《御试策》,切陈时弊,毫无避忌,上自皇帝,下至暴吏贪官,无不在指斥之列:“今之民生困矣!自琼林大盈,积于私贮而民困;自建章通天,频于营缮而民困;自献助迭见于豪家巨室而民困;自和籴不间于闾阎下户而民困;自所至贪官暴吏视吾民如家鸡圈豕惟所咀啖而民困。呜呼!东南民力竭矣!”并进一步指出:“天久而不坠以运,地久而不隤以转,水久而不腐也以流,日月星辰而常新也以行。”要求理宗彻底改变因在位日久而政理浸怠的现状,“法天不息”,励精图治。

天祥及第的第四日,其父病逝于临安客邸,他与弟扶柩还乡,守丧三年。

宝佑六年(1258),蒙古大汗蒙哥率军侵入四川,忽必烈领兵直逼鄂州,南宋局势更加恶化。理宗开庆元年(1259)九月,天祥入京任职,授承事郎、兼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这时,南宋权奸贾似道以枢密使为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抚大使,慑于敌军威势,不组织抵抗,只一味告急。一时间京师汹汹,朝廷震恐。内侍董宋臣竟主张迁都逃跑。朝廷的失败主义情绪和南宋军民的浴血抵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天祥刚进京,就上书,乞斩董宋臣,以使“将士感泣而思奋”,并提出了连结州县、联合抗敌等应急措施,朝廷却不予理睬。血气方刚的文天祥不满于朝廷的昏暗,便弃官回乡。同年冬,贾似道投降卖国,暗与忽心烈媾和,称臣纳币。不久,蒙哥在四川被英勇的南宋军民打死,忽必烈急于夺取大汗位置,撤兵而去。贾似道竟乘机谎报“诸路大捷”,理宗不察,诏令“论功行赏”。景定元年(1260)四月,忽必烈即大汗位,是为元世祖。七月,派使节南下,要求南宋政府履行和约。贾似道深惧议和事发,只得将来使拘禁起来。这一情况,又成为蒙军大举南侵的借口。

从景定元年到度宗咸淳十年(1274)这十五年间,文天祥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刑部郎官、礼部郎官、尚左郎官、实录院检讨官、玉牒所检讨官、秘书监等朝中官职,并先后出知瑞州、宁国府、赣州,领江西、湖南提刑。他任地方官,能关心民间疾苦。如知瑞州时,曾“积缗钱万,创便民库”;知宁国府时,又曾奏免了本地部分税务,“百姓欢舞”。他在任朝官期间,继续与误国害民的权奸进行不妥协的斗争。如景定四年,曾上书弹劾被朝野称为“董阎罗”的董宋臣。咸淳六年,贾似道以“致仕”(退休)要挟度宗,度宗苦苦挽留。文天祥此时任制诰、兼学士院权直,受命替皇帝草拟挽留贾似道的制诰。他在文稿里一反惯例,不但没有夸赞功绩,而且“裁之以公义”。贾似道恼羞成怒,指使台官诬告,罢了天祥的官。天祥再次愤然回到故乡。

从恭帝德佑元年奉诏起兵到元世祖至元十九年英勇就义,是文天祥生平的第二阶段。在这八年里,文天祥直接参与并亲自领导了南宋军民可歌可泣的抗元斗争,成为人民心目中的一面战旗。

德佑元年春,元丞相伯颜军水陆并进,大举南侵。贾似道所统诸路军一败涂地,南宋沿江诸州相继失陷,元军直逼临安,南宋政府急令各地发兵“勤王”。文天祥时在江西,决心与国家民族共存亡。在“无兵无将,无官无吏,无钱无米”的条件下,立即发文告,募义兵,捐出全部家产作军费。由于他保国抗敌的行动符合民族利益,所以很快建立了万余人的抗元武装。他亲自领军前进,四月下吉州,七月过衢州,八月入临安。所过之处,秋毫无犯。这支军队以严明的纪律,粉碎了投降派的诽谤,赢得了沿途广大人民的信任,很快扩充到三万余人。入临安后,朝廷以文天祥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江西安抚大使,知平江府(治江苏吴县)事。十月,除端明殿学士。然而,此刻的南宋朝廷,已经完全笼罩在失败主义的冷雾之中,襄阳守将吕文焕降元,并为元军作向导。朝廷竟决定追封吕文焕的亡兄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并擢升其子吕师孟为兵部尚书,企图通过他与吕文焕的关系,向元人乞降。对此,文天祥坚决反对,上疏说:“朝廷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刚断之义少。乞斩吕师孟衅鼓,以作将士之气”。在南宋政府投降主义路线统治下,常州、平江、独松关相继陷落,元军迅速逼近临安。在此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文天祥正确指出:元军入侵过速,后方空虚,而我两淮等许多地区尚保存着相当的武装力量。政府应振作精神,在临安与敌决一死战,同时调集敌后兵力,使敌首尾不能相顾。一战获捷,便会大挫敌军锐气,给全国军民以鼓舞,以促成战争形势的好转。但是,早已决计投降的南宋政府却诬之为轻举妄动,弃置不理。

德佑二年正月十八日,元军占领了离临安仅三十里的皋亭山,通知南宋政府派人谈判,企图逼迫南宋政府不战而降。正当此际,奉命出使元营的右丞相陈宜中竟连夜潜逃,不如去向。翌日晨,朝廷召文天祥,授枢密使,中午,又授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二十日,令天祥入元营谈判。友人及部将知天祥必不肯降,料此行凶多吉少,苦劝他不要去。天祥认为:一则“百万生灵,立有鱼肉之忧,……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二则,“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三则,“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因此,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往。入元营后,文天祥严正指出,若要谈判,元军必须立即无条件退兵到平江、嘉兴一线。在与伯颜辩难时,自称“大宋状元宰相”,词旨慷慨,大义凛然,使敌“大酋为之辞屈而不敢怒,诸酋相顾动色,称为丈夫”。(《指南录·纪事诗序》)伯颜等痛感文天祥是他们迫使南宋政府投降的最大障碍,便强行扣留。第二天,南宋政府竟派左丞相吴坚等五人,号称“祈请使”,奉表献土于元营。二月五日,端宗率百官拜表祥曦殿,南宋政府正式降元。

二月九日,文天祥被迫登舟,与贾余庆、刘岊等“祈请使”一同被押解北上。途中,文天祥不断痛骂伯颜失信、贾余庆等卖国,求速死而不可得。随天祥同行的,除帐前将官十人外,还有抗元志士杜浒,文天祥多次与他们研究脱险计划。二十九日夜间,文天祥一行十二人,在人民冒死相助下,终于由镇江逃出,流离转徙,终于找到了南宋流亡政府。这年三月,元军押解宋恭帝赵显和皇太后全氏等北行。五月,端宗(赵昰)于福安即位,改元景炎。天祥投奔福安,授通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从景炎元年七月到景炎三年十二月战败被俘,发动并领导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最后的殊死的战斗。景炎元年七月,他赴南剑聚兵以图收复江西。由于元军暴行激起人民广泛反抗,所以义旗一举,各地人民纷纷送子弟投军,许多爱国志士也踊跃前来求入幕府。他便率领这支新军入汀州、过漳州、经梅州,进赣州境,几经转战,军心益奋,景炎二年六月三日,激战于雩都而大捷,重挫元军。他后来回忆说:“大捷于雩都,进攻兴国县,县反正,于是驻屯。遣大兵攻赣州,又以偏师出吉州,赣诸县皆复,虏号令惟行于城中。吉水、永丰、万安、永新、龙泉以次皆复,临、洪、袁、瑞,莫不响应,诣军门请约束者相继。兴国、黄州新复,皆来请命。……幸而一捷,国事垂成之候也”。(《集杜诗·赣州序》)雩都大捷后,义军军威大震,“号令通于江淮,”(《纪年录》)抗元战火有燎原之势。元统治者大惊,急调重兵围攻。文天祥部下虽无比骁勇顽强,但因力量对比悬殊过甚,攻打赣州、吉州二城时接连失利,终于被迫退至空坑,损失惨重。天祥的夫人及一子二女亦被元军掳去。空坑失败后,文天祥并未灰心,仍激励并领导人民继续进行抗元斗争。景炎三年四月,端宗卒,帝昺即位,改元祥兴。八月,授天祥少保、信国公,率军屯潮州潮阳。十二月十五日移屯海丰,二十日,中途被元军骑兵追及,战败被俘。

被俘后,由元军元帅、汉奸张弘范亲自押解北行。从潮州下洋,经九个月水陆行程,于祥兴二年十月一日抵达燕京。一路上,文天祥坚持斗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就在文天祥被俘后不久,祥兴二年二月六日,崖山大战,血染海水,南宋流亡政府最终覆亡了。

文天祥虽然久系狱中,但被元统治者铁蹄蹂躏的广大人民仍然把他看作是自己抗元斗争的领袖。人们首先急于营救天祥出狱。中山府人薜宝柱曾聚数千人。“自称是真宗幼主,要来取文丞相”。“又有书于椟者曰:‘两卫军尽足办事,丞相可以无虑’。又曰:‘先焚城上苇子,城外举火为应’。”(邓光荐《文丞相传》)这些传闻,使元统治者草木皆兵,日夕不安。元统治者终于决定处死文天祥以绝后患。此时,元朝一些大臣纷纷上书说:“南方丞相,无如文天祥。”还说:“文天祥,宋状元宰相,忠于所事,若释不杀,因而礼待之,亦可为人臣好样子”。天祥闻说,不为所动,只求速死。在写给舅父的遗书中,天祥表示:“刀锯在前,亦含笑入地矣”。(《与方伯公书》)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忽必烈召文天祥,“天祥入殿中,长揖不拜,左右强之拜跪,或以金挝其膝伤,公坚立不为动”。当忽必烈表示愿委以大任时,文天祥平静地答道:“愿与一死足矣!”第二日赴刑场,他自觉无愧于国,无愧于民,心中很坦然。临刑,从容问左右曰:“何为南方?”有指之者,即向南再拜,说:“臣报国至此矣!”慷慨就义,时年仅四十七岁。燕京百姓,见者闻,无不下泪。曾参加过抗元斗争的王炎午在《望祭文丞相文》中说:“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这一高度赞誉,反映了宋末元初广大人民对于民族英雄文天祥深切的缅怀敬仰之情。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文天祥平生有《文山随笔》数十大册,常以自随,遭难后尽失之。元贞、大德间,其乡人搜访,编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世称道体堂刻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后,又曾几度校勘编次。《四部丛刊》所收《文山先生全集》,鉴于旧刻“简帙庞杂,篇句脱误,岁久浸漶,几不可读”,遂重新编次为二十卷本:诗(德佑前作品)二卷,文十卷,《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纪年录》、《拾遗》各一卷,《附录》二卷。其中,诗六百零八首,词六首,集杜诗五绝二百首,集杜诗胡笳曲十八首,共八百三十二首。

2.诗歌

文天祥的诗歌,和其生平相一致,也是以德佑元年直接参加并领导抗元斗争为转折点,表现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

德佑以前的诗歌,保存至今的有242首,打开这些诗卷,我们看到,在国家民族空前忧患中成长起来的诗人,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热情,他在知瑞州时所作的《题碧落堂》诗中说:“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这里的“秋风紧”,和《山中感兴三首》中的“北风急”,都指日益猖獗的民族侵略。他渴望早日击败入侵者,统一祖国,使人民不再流离,发出了“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题黄冈寺次吴履斋韵》)的呼声。即使在被迫退居文山期间,他也无时不在忧心国事。“昔为江上潮,今为山中云。江上潮有声,山中云无情。一年足自念,况复百年长!但存松柏心,天地真茫茫。”(《山中感兴三首》)“寓形落落大块间,嘘吸一气自往还。桑弧未了男子事,何能局促甘囚山!”《生日和谢爱山长句》“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夜坐》)这些诗,都表现了他渴望施展抱负、献身国家的热情。

个别诗篇,还直接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如在《贫女吟四首》中,他就曾代“为人拈绣针”,终日“汗如雨”的贫家姑娘抒发过“百巧不救贫”的悲愤。

也应当指出,文天祥在德佑以前的诗歌中,赠相士、丹士、道士之作很多。虽然如他在给老师欧阳巽斋的信中所解释的那样:“江湖之人登门者日不绝,彼诚求饱暖于吾徒之一言,吾徒诚悯其衣食之皇皇,则来者必誉”,但作为诗歌创作,这必竟是一个缺憾。

使文天祥的诗歌获得“诗史”盛誉的,还在于德佑以后的'作品。文天祥作诗是很勤敏的。在戎马倥偬之际,在千难万险之中,甚至在被拘被囚失去人身自由的时候,他都没有放下诗笔。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而作诗的目的,则一是“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二是使“后之良史尚庶几有考焉”。(《集杜诗自序》)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他早期就把“忧国杜少陵,感兴陈子昂”奉为学习的楷模是一脉相承的。

德佑以后的诗作分别汇编在《指南录》、《指南后录》和《吟啸集》等诗卷里。《指南录》中的诗,主要反映的是赴元营谈判、被拘北行、镇江脱险和追寻南宋流亡政府的这段经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两句诗,说明他为什么把这一时期的诗歌结集名为《指南录》。《指南后录》中的诗,主要反映的是战败被俘,被囚系于舟中北行,以及至燕京被囚这段经历。“《吟啸集》则当时书肆所刊行,与《指南录》颇相复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内容以反映燕狱生活为主。德佑以后的诗歌,以文天祥自己参加和领导抗元斗争的惊心动魄的艰难历程为主要线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南宋覆亡时期的一部“诗史”。

元军所到之处,任意掳掠残杀,甚而屡有“屠城”暴行。文天祥两次被迫北行途中,目睹种种惨象,痛心疾首,悲愤交集,写出了控诉侵略战争的大量诗篇。“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壮哉睢阳守,冤哉马邑屠!”(《指南录·常州》)“连年淮水上,死者乱如麻!”(《指南录·吊战场》)“楚州城门外,白场吹悲风。累累死人冢,死向锋镝中。”(《指南后录·淮安军》)“遗民死欲尽,莽然狐兔丛”。(《指南后录·彭城行》)“野火无一家,荒草青蔓蔓。”(《指南后录·发淮安》)“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飚风吹鬓华”。(《指南后录·南海》)“烟横古道人行少,月堕荒村鬼哭哀!”(《指南后录·越王台》)这样触目惊心的诗句,凝聚着诗人的血泪,也凝聚着民族的苦难。

对侵略暴行的恨,正是由于诗人对祖国怀有深挚的爱。“昨夜三更梦,春风满故园”。(《指南录·沉颐家》)“故园水月应无恙,江上新松几许长?”(《指南后录·苍然亭》)“江山有恨销人骨,风雨无情断客魂。”(《指南后录·再和》)“独自登楼时拄颊,山川在眼泪浪浪”。(《指南后录·登楼》)“清泪难忘父母邦”。(《指南后录·泰和》)这些诗,字字句句都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在这些直接倾吐对祖国的无限深情的诗句里,我们看到了一颗拳拳赤子之心。

文天祥还在许多诗篇中,反复表白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誓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决心:“自古皆有死,义不污腥膻”。(《指南录·高沙道中》)“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指南后录·元夕》)“俯仰经行处,死生谈笑间”。(《指南录·纪闲》)“但令守吾贞,死生浩无愧”。(《指南录·有感呈景山校书诸丈》)“一死鸿毛或泰山,之轻之重安所处?……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平生读书为谁事?临难何忧复何惧!”(《指南后录·言志》)“纵饶夜久胡尘黑,百炼丹心涅不缁”。(《指南录·题苏武忠节图》)“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指南后录·南安军》)“唯存葵藿心,不改铁石肠。断舌奋常山,抉齿厉睢阳”。(《指南后录·壬午》)“无书求出狱,有舌到临刑。宋故忠臣墓,真吾五字铭”。(《吟啸集·已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像这样正气浩然,掷地有声的诗句,说明文天祥将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过零丁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词,更垂训千古,数百年来,鼓舞无数有志之士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牺牲,前仆后继。

与此相对照,他对于那班平日欺压百姓、耀武扬威,一遇危急存亡之秋,就屈膝投敌、卖国求荣的朝廷命臣们,则给予无情的谴责与鞭鞑:“正气扫地山河羞,身为大臣义当死。……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指南后录·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把抨击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封建统治者:“至尊驰表献燕城,肉食那知以死争!”(《指南录·使北》)这说明,文天祥矢志抗敌以至一死殉国,不仅是为南宋君主尽忠,也符合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

对战友和亲人的缅怀和伤悼,构成文天祥后期诗歌的又一重要内容。当文天祥身陷囹圄之后,回想轰轰烈烈、南征北战的岁月,缅怀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志士和部将,心嘲澎湃,不能自已,便借杜诗成句以发之,写成《集杜诗》绝句二百首。此外,文天祥还创作了不少思念亲人的诗歌。为了抗击民族侵略,文天祥和他的一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家国伤冰泮,妻子叹陆沉。……人谁无骨肉,恨与海俱深!”(《吟啸集·感伤》)“岂料国破家亦亡!”(《指南后录·六歌》)“梦中儿女慰生离”。(《指南后录·早秋》)“妻兮莫望夫,子兮莫望父。天长与地久,此恨极千古。来生业缘在,骨肉当如故”。(《指南后录·过淮河宿阚石有感》)“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指南后录·得儿女消息》)在燕京狱中时,他与妻子儿女咫尺相隔,生死不知。元统治者多次以骨肉相聚、富贵荣华引诱他投降,他始终没有动摇,表现了松贞霜洁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诗歌的代表作即是我们将要讲解的至元十八年夏作于燕京狱中的《正气歌》。

3.散文

文天祥的散文也值得重视。他的散文可以说无体不备,但最有文学价值的则是以下三类:

第二类是为自己的诗集所写的序文,如《指南录自序》、《指南录后序》和《集杜诗自序》等等,而以《指南录后序》(我们中学已经学过)最著名。这篇《后序》,追叙其抗辞犯敌、被押北行、逃回福州、九死一生的历险经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而作者守义不屈的精神风貌,凛然如见,是南宋散文中的光辉篇章之一。

第三类为记游散文。这类文章共有十数篇之多,如《文山观大水记》、《赣州兴国县安湖书院记》等,都很有特色。

4.词

文天祥的词,《全宋词》辑有《齐天乐》二首、《酹江月》三首、《满江红》二首和《沁园春》一首。《酹江月》中的“水天空阔”一首,一说为邓剡词,待考。词虽不多,却像他的诗那样寄壮志,抒豪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激情。如《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上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激昂慷慨,苍凉悲壮,为宋词奏出了最雄壮的尾声。

五、创作背景

《正气歌》是文天祥诗歌的代表作,是至元十八年(1281年)夏作于燕京狱中的。这时候,他被囚于“污下而幽暗”的“土室”已有两年。历尽了各种折磨及利诱,但他始终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并坚定地选择了杀身殉国的道路。为了表达自己对故国的忠诚、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这首浩气长存的诗篇。

文天祥的爱国诗句篇四

文天祥的《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

除夜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译文

山河虽然广大,但时间却已消失。遗憾的是自己抵抗蒙古族侵略,保卫祖国的事业,遭到失败。自己不幸被俘,押送燕京(今北京)过着囚徒生活。战斗则几经风雨,囚居则饱受霜雪。生命将随着一年的终结将要消失,但自己决心殉国,对世上一切都已遗忘,不再留恋。除夕一人独守囚牢,只有孤灯相伴,连饮屠苏酒的梦也不再做了。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是在日后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作者简介:历史评价文天祥

《宋史》: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宋理宗: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王积翁:南人无如天祥者。

王炎午:呜呼!扶颠持危,文山诸葛,相国虽同,而公死节。倡义举勇,文山张巡,杀身不异,而公秉钧。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事谬身执,义当勇决,祭公速公,童子易箦。何知天意,佑忠怜才,留公一死,易水金台。乘气捐躯,壮士其或,久而不易,雪霜松柏。嗟哉文山!山高水深,难回者天,不负者心。常山之舌,侍中之血,日月韬光,山河改色。生为名臣,死为烈星,不然劲气,为风为霆。干将莫邪,或寄良治,出世则神,入土不化。今夕何夕,斗转河斜,中有茫光,非公也耶。

蒋一葵:当时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

于谦: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词,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陈循:天祥孤忠大节为宋臣,首按谥法;临患不忘国曰“忠”,秉德遵业曰“烈”请谥曰“忠烈”。枋得仗节死义为天祥亚。

韩雍:今斯集也,传之天下后世之人,争先快睹,皆知是君之大义,守身之大节,不宜以成败利钝而少变。以扶天常,以植人纪,以沮乱臣贼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只之气。其于世教,重有补焉。

胡华:昆陵忠义之名益着,忠义着而诸公之英声伟烈,震耀两间,人人知所景仰,吾辈又当以君之录达于朝行,将立庙奉祀,勒石颂功,隆一代崇褒之典,而大显扬于时,于以励髙风,激颓俗,匪直有劝于常抑有劝于天后世是录有关于忠义大矣。

杨士奇: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已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闲,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

敖英:人莫不有死也,恶之欲其死者,众人之情也。爱之欲其死者,君子之心也。夫既爱之矣,又欲其死何哉!盖所爱有重于死者,先民有言,纲常九鼎,生死一毛,是故南霁云被执而未死,张睢阳大呼男儿以速其死,文丞相被执而未死,王鼎翁作生祭文以速其死。

宋仪望:公之忠大矣,海隅荒服闻其名犹知敬慕,况过化之区乎!孺子懦夫一及当时事怒发竖指,涕洟沾襟,况冠裳之儒乎!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王世贞: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巳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巳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凤遇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敌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直,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媍弱息,以与贲育中黄之徒抗,葢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不称也。

乾隆帝: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降元,而死君事、分国难者,皆忠诚有德之士人也。然此或出于一时之愤激,奋不顾身以死殉之,后世犹仰望其丰采。若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该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

陆以:此四人者(范仲淹、诸葛亮、陆贽、文天祥),皆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

蔡东藩: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复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

熊逸:那些理学名儒,如许衡、吴澄辈,皆俯首称臣。只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叠山不肯臣元,都死了节。

文天祥的爱国诗句篇五

读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后.我感慨万千.他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诗,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的英雄气概。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文天祥的爱国诗句篇六

文天祥十九岁时获庐陵乡校考第一名,翌年(宝祐四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并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第一,也成为权相贾似道门生,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但四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三年。开庆初年(1259年)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签书甯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职等。咸淳六年(1270年)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罢斥。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赵昰任命为右丞相。

七月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聚兵,指挥抗元,后入清流境过**崠作《吊惠利夫人》诗:

百万貔貅扫犬羊,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若不平强寇,死愧明溪莘七娘。

冬十月,文天祥转移到汀州,莲城等地,派使参赞吴浚取雩都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入汀关,文天祥欲据莲城拒敌,汀州守将黄去疾闻帝驾下海,拥郡兵有异心,文天祥逐屯兵朋口转到龙岩。二月,文天祥率军攻复梅州,四月斩杀跋扈大将二人后.至夏,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此时各地豪杰响应抗元,号令通于江淮.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转战至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妻妾子女失散,收容残部,奉老母再入莲城,请命益兵再举,后转战至循州。

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继位的弟弟——赵昺移驻崖山,被任命少保,信国公。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

文天祥的爱国诗句篇七

九垠化为魅,亿丑俘为虏。

既不能变姓名卒于吴,又不能髠钳奴于鲁。

远引不如四皓翁,高蹈不如仲连父。

冥鸿堕矰缴,长鲸陷网罟。

鷃燕上下争谁何,蝼蚁等闲相尔汝。

狼藉山河岁云杪,飘零海角春重暮。

百年落落生涯尽,万里遥遥行役苦。

我生不辰逢百罹,求仁得仁尚何语。

一死鸿毛或泰山,之轻之重安所处。

妇女低头守巾帼,男儿嚼齿吞刀锯。

杀身慷慨犹易免,取义从容未轻许。

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

以身徇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素王不作春秋废,兽蹄鸟迹交中土。

闰位适在三七间,礼乐终当属真主。

李陵卫律罪通天,遗臭至今使人吐。

种瓜东门不可得,暴骨匈奴固其所。

平生读书为谁事,临难何忧复何惧。

已矣夫,易箦不必如曾参,结缨犹当效子路。

文天祥的爱国诗句篇八

各位来自四面八方的宗亲大家中午好!

今天是天合老祖人喜庆的日子,更是所有天合子孙欢庆的日子。

在这个大好的日子里,我代表有朋支系宗亲对天合祖墓的圆满重修落成表示热烈的祝贺!

说句实话,我对这次重建天合祖墓的发起人、组织者和筹备组人员的精心策划和有序操作感到无比的惊叹,更对两千多名天合子孙齐心协力重建天合祖墓的精神和所展现出的凝聚力表示由衷的赞赏!你们不愧是老祖人的好子孙,老祖人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护佑他的子孙人兴财发!

古言说得好:木本水源,须以培之;祖德宗功,必当报之!作为吴姓子孙,从古到今,我们每一代人、每一个人从来都没有忘记过这句话。

你们的天合祖和我们的朝卿祖是同一辈的老祖人,虽然你们天合支是有良公之后,我们朝卿支是有朋公之后,但是无论是有良有仁有朋有信有义的子孙,大家都是宗公的后人,在510多年前大家都是一家人!而且无论是公华公普公荣的子孙,都是良弼公的后人,在620多年前大家都是一家人!在我们这个一家人的大家庭中,有历代先祖先贤的`模范表率和积极带领,我们这家人的每支每系,世世代代都在进行着保护祖坟、修建祖坟、编辑整理家谱等等孝祖敬宗、启迪后世的族事,都在继承和发扬着我们吴氏悠久的家族传统文化和良好家风。但却始终有一件非常遗憾的事,那就是几百年以来,都还]有我们老吴家自己的祠堂。目前全族正在大力宣传修建吴氏良弼宗祠这件大事,在这个背景之下,我曾经写过一首词,词牌名叫《如梦令》,标题叫“皂角连枝”,内容是:“青坝皂角古树,历代族人关注。五枝齐并发,映衬螺丝吐乳。宗公,宗公,滇黔川吴共祖。″意思是我们五大房原本就是一家,必须团结和谐,同心同德,积极办好族中各种事务,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争取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完成修建祠堂这一千秋万世的宏伟大业!

可以说,今天天合祖墓重建的圆满成功,体现的虽然只是天合子孙的精神和凝聚力,但是展现出的却是我们全体良弼后裔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的高贵品质和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让我们全体族人携手同心,团结一致,为继续发扬我们的良好家风,为早日成功修建吴氏良弼宗祠,为振兴我们吴氏家族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继续创造吴氏家族新的辉煌吧!

谢谢大家!

10月05日

文天祥的爱国诗句篇九

文天祥(1236~1283),小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为名,改字履善;后又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宝四年(1256年)进士。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任湖南提点刑狱,次年调任知赣州,得元军渡江的消息,立刻组织万人起兵勤王。德二年(1276年)正月,谢太后向元军投递降表,文天祥被派往元营谈判,被扣留,押解北上,后设法逃脱,再组织民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收复兴国等县,包围赣州,军势颇盛。不过,文天祥组织起来的民兵,战斗力不强,很快就被元军击溃,文天祥的妻子也被元军俘掳。他只好收拾残兵奔循州,驻南岭。后在广东的潮州、惠州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宋廷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十二月,元军从海陆大举进攻,文天祥撤出潮阳,转移海丰。因叛徒的出卖,他在五坡岭再次被元军俘掳。次年正月,被移上海船,经珠江口零丁洋时,写下〈过零丁洋〉一诗。诗中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宁死不屈之志。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北上,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抵达大都(今北京)。前宋丞相留梦炎、受元朝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先后向他劝降,都被拒绝。他身在狱中,但诗句墨迹传遍京城,被视同珍宝。又在狱中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历数各代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人物,以明自己准备随时为国捐躯的决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今北京东四北大街府学胡同,一说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就义,年四十七。文天祥的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与张世杰、陆秀夫被称为“宋亡三杰”。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客房主管工作总结及计划 客房主管工作总结(大全16篇)

下一篇:电脑时代需不需要练字正反辩论稿范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