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 高一人教版历史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 高一人教版历史教案(优秀8篇)

小编:影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篇一

教学建议

关于秦汉时期的三次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两大方面。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这种矛盾也随之发展,有时激烈,有时缓和。其激烈时就导致爆发农民起义。秦汉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草菅人命;新朝的绿林、赤眉起义是由于王莽改制失败激化了阶级矛盾;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因为外戚。

宦官交替专极致使社会无比黑暗。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农民战争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从反暴政起义到流民起义,再到黄巾起义有组织有准备的发动,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因而不能从根本上-封建制度,但这三次农民起义充分显示了人民的力量。前两次农民战争-了旧王朝,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后一次虽被东汉政府和豪强地主武装联合镇压而失败,但它瓦解了东汉政权。

三次农民战争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因为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王朝往往能吸取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也就是部分调整生产关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缓和阶级矛盾,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豪强地主的特权

东汉时期,随着豪族大地主经济势力的发展,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也空前加强。东汉官吏的选举,基本上与西汉相同。一是察举,每年由地方举孝谦和茂才。这是定期的。另一是征辟。是不定期的。征就是由皇帝下诏特举。辟是二千石以上大臣自己可以聘人做手下的属官,叫辟诏。这些办法在东汉初实行时还注意德才,参考门第,但很快就不讲德才,主要看门第了。章帝时韦彪上书指出当时的选举不重视德才,纯粹按门第,建议以后选举“不可纯以阀阅为先”。顺帝时,官吏李固指出:“今之进者,唯财与力”。当时地方推举的孝廉茂才多出自豪族。征辟更是如此。辟的大权属公卿大臣和二千石,他们所辟的人都是豪族地主出身。当时郡守下面的属官一定要聘请当地的豪族来担任,结果出现了郡守往往无实权,而实权却控制在豪族地主出身的属吏手中。由于选举凭门第,因此豪族地主垄断了仕途,把持各级政权,累世做高官。

由于选举被豪强大族垄断,一般地主要做官必须投靠他们,而上层豪族为了扩充势力,也拉拢一般地主,因此,出现了一个依靠豪族的特殊价层——门生、故吏。门生,本指师徒授业关系,直接授业的叫弟子,间接授业的称门生。后来,凡是投靠豪族的也称门生,门生变为政治关系了。实际并不授业,有的为主人服各种杂役,有的用钱贿赂,即可挂名为门生。做门生就有了做官的希望。故吏,指被公卿或郡守辟为属吏的人。他们被举主推荐,要报知遇之恩。主人死后,门生、故吏要服丧三年,主人犯法,门生故吏也随着免官,主人犯罪流放,门生故吏相随而去。这样,门生、故吏与主人的关系,政治上形成君臣关系,感情上形成父子关系,这就出现了两重君臣关系,反映专制制度在东汉削弱了,豪强势力发展起来了。

东汉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出现一些累世专攻儒术,世代熟悉儒家经典的家族,他们的成员通过经学入仕,世代盘踞封建政府的重要职务,形成一些累世公卿的望族,在政府中拥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如弘农豪族大官僚杨宝,于西汉传授欧阳《尚书》,杨宝之子杨震东汉时官至司徒,杨震子孙杨秉、杨赐、杨彪,四世均以传“家学”同为三公官。汝南豪族大官僚袁安,因其祖父袁良传孟氏“易”自他以后四世有5人位至三公。这些世代做高官的豪族,称为世族地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

东汉的外戚与宦官专权

外成与宦官专机是东汉中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它是东汉字制皇权加强和东汉政治腐败的产物。东汉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时期,外戚本身是豪强地主的代表。宦官专权则是皇权的寄生物或畸形演化。而且其出现又与皇帝年幼有关。所以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实质是皇权和豪强地主斗争的反映。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他们一旦得势,便党同伐异,诛灭异己,互相残杀。外戚与宦官集团,都是极端腐朽的政治代表;特别是宦官,他们成长于深宫,心态畸变,一旦获得干政机会,则为害尤剧。他们的专权,造成了东汉政治的极端腐朽和黑暗。

光武中兴

刘秀 更始三年(25)夏,在鄗县南千秋亭五城陌(今河北柏乡内)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改鄗为高邑,次年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政权。之后4年,指挥军队镇压赤眉等农民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建武二年至十四年(公元26~38)颁布6道释放奴婢诏令,规定战争期间被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未释放的官私奴婢必须有基本的人身保障。建武十一年,连下三次诏令,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为庶人;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极刑的法律。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更役制度,组织军队屯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放免刑徒为庶民,用于边郡屯田。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检查户口,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尚书之权,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措施

注意民生,与民休息

第一,释放奴婢、刑徒。自西汉后期以来,农民之沦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为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参加起义;同时在一些割据势力的军队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刘汉封建政权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诏令免奴婢为庶人的范围,主要是,王莽代汉期间吏民被非法没收为奴的,或因贫困嫁妻卖子被卖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饥荒或战乱被卖为奴婢的;在战乱中被掠为人下妻的。另外,还规定不许任意杀伤奴婢以及废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说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较之过去有所提高。同时,在省减刑罚的诏令中,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第二,整顿吏治,提倡节俭。光武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第三,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息。东汉初年,针对战乱之后,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光武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赋敛。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未尝复言军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诏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第四,欲抑制豪强势力,实行度田政策。东汉政权本是在豪强势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但豪强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的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以及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诏下之后,遇室豪强势力的抵制。光武下令将度田不实的河南尹张伋及其他诸郡太守十余人处死,表示要严厉追查下去。结果引起各地豪强大姓的反抗,有的地区甚而爆发武装叛乱,“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光武只得不了了之。于是,度田以失败告终。

因各项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为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垦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奠定了东汉前期八十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光武中兴;王景治理黄河;杜诗发明水排;豪强地主享有特权;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经过、特点和意义。

通过对西汉末年农民战争以及东汉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光武中兴等历史事实的讲述,引导学生思考东汉出现光武中兴局面的具体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是西汉末年的农民战争打击了地主阶级,推动统治者调整政策,才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从而培养学生联系地看历史事实,提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内在规律的能力。

通过对东汉前期由于西汉末年农民战争的推动,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出现“光武中兴”以及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东汉政权等具体历史事实的讲述,说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对东汉时期,豪强地主阶级势力膨胀成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等历史事实的讲述,说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篇二

德国有一位的教学学家曾经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本次教学设计将以学生为主体,我将以“走进希腊——感悟希腊——理解希腊”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基础性的探究展开对希腊的了解,接着通过感受希腊的民主政治来进一步了解希腊,最后通过对希腊公民的认识达到对古代希腊为何被称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希腊地理条件、城邦特点和公民素质,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示法,演绎法等方法,引导深入探究希腊公民的素质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相关素材,合作探究古代希腊作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造就一种文明制度。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作用

难点:理解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

四、学习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神入历史,结合多媒体演示法充实课堂内容,并结合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五、学习准备

电脑平台、ppt和音响设备

视频、课件的制作与收集

六、学习流程

【现实导入】由圣火采集仪式在希腊进行图片导入新课:希腊历史悠久,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是奥林匹克的发源地,还是西方民主政治的诞生地。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希腊,第十中学的同学组团去了希腊旅游,去感受,去探索,去领悟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去体验希腊文明的美丽之处。

古代希腊考察团行程计划表

行程一:惊鸿一瞥鸟鸟瞰古希腊(领略古希腊自然之美)

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考察古城邦社会活力)

行程三: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体验古公民政治生活)

【设计意图】用现实导出雅典的辉煌,一方面有利于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说明历史与现实的分不开的,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另一方面,用学生所熟悉的时事切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快速融入课堂。

【讲授新课】

行程一:惊鸿一瞥鸟瞰古希腊

1、学生活动:

多媒体展示图片,导游(班级学生提前准备)从古希腊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洋资源、自然气候等方面介绍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

合作探究一:

古代希腊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对古代希腊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提示:可以从经济、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对外关系、民族性格等方面思考)

第一旅游团展示考察报告一: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

影响

地理位置:欧、亚、非三洲要冲

吸收三洲文明

地形地貌:山岭沟壑

农业经济不发达

自然条件:海洋资源得天独厚

利于航海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气候条件:地中海式气候

利于航海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现实困境:耕地缺乏和土地贫瘠盾

利于进行殖民活动

小结:

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旅游感悟1: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其民主政治的产生提供了自然条件。

2、拓展练习:

古代希腊

古代中国

地理

三面环海、海岛众多

地处内陆、国土辽阔

地形

沟壑林立,山地多,平原少

长江、黄河流域,平原广阔

经济

商品经济发达

以农耕经济为基础

民族性格

开朗,勇敢,富有冒险和挑战精神

依赖性强,封闭,不够进取

文化

思想文化繁荣,富含民主与科学精神

礼乐制度发达,注重等级观念

政治

公民是城邦的核心,实行民主政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统治

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制度造就一方人民,越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人们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越大,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教师导入下一节)既然环境不是希腊形成何种文明的决定性因素,那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希腊文明的形成呢?同学们来到了希腊最富盛名的城邦遗址——雅典卫城,去了解希腊城邦的特点及其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作用。

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

1、学生活动:

结合图片,导游(班级学生提前准备)从城邦的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全面介绍古希腊城邦。

合作探究二:

(1)古代希腊城邦有什么特点?

(2)城邦制度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有什么影响?

第二旅游团展示考察报告二:城邦制度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城邦特点

影响

小国寡民

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独立自治

民主政治发达。

彼此分立,但联系密切

保持文化上认同。

商品经济发达,

平等互利的价值理念

思想文化繁荣

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

小结:独立、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以及富含民主与科学的城邦文化,都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旅游感悟2:古希腊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

参观了城邦遗址之后,同学们再去了解古希腊公民,去体会希腊人鲜明的个性。

行程三: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

1、学生活动:

导游采访当地居民,介绍哪些人才有资格参与城邦的管理,从而得出希腊公民的含义。

合作探究三:

古希腊公民的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第三旅游团展示考察报告三:古希腊公民的基本素质

政治素质:有较高的参政素质;

身体素质:身体强健;

集体意识: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此处可适当补充马拉松的故事,给学生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要有坚强的意志。结合我们现在有的学生不爱学习,怕吃苦的情况予以纠正,鼓励他们客服困难,努力学习,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旅游感悟3:古希腊公民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拓展练习】根据材料关于三位同学关于中西政治文明优劣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老师总结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产生什么样的经济生活方式,都是与当时一定的社会背景相适应的。文明具有多样性,文明没有优劣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分。

七、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

古希腊

民主政治城市国家(城邦)——社会

希腊公民——人文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篇三

知识与能力:

了解波兰巨变、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过国际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学情分析

二战后一种微妙的政治格局形成了。在这一格局里,有两个国家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这就是美国和苏联。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家利益的冲突,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两极格局形成了。这种对抗的方式很奇特,我们叫它“coldwar”,也就是冷战。既然叫冷战,说明两大阵营间并没有爆发直接的、激烈的或者是大规模的战争冲突。然而世界局势依旧紧张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这是美国1954年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上进行的核试验,这次爆炸的威力相当于广岛-的1000倍,其结果是爆炸中心及附近的三个岛屿在瞬间化为乌有,爆炸中心形成了一个直径约2公里,深约80米的大坑。然而这样的核试验并不是一次。为了在冷战中居于优势,美、苏两国不断研制新型武器。到1987年底,美、苏共有4.8万个核弹头,相当于tnt爆炸当量的119.66亿吨。全世界可以人均分摊1.8吨。整个地球好像处在一个大-桶上。

这种紧张的局势是两极对峙的结果。到什么时候这种对峙结束了呢?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教学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篇四

1、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产生的背景:

(1)在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教宣扬,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天空、陆地、动植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3)教会还指责那些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为“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打击了宗教神学。

2、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说发展起来。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

二、达尔文与进化论

1、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1)达尔文认为,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他提出,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原理,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论创立的地位和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在教会和保守势力看来,这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支持达尔文的人称他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篇五

style="color:#125b86">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篇六

课题说明:本课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而来。在我国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

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新课讲授

(分组阅读)每个同学分别找到自己组对应人物的相关介绍加以阅读,能与自己的课外所了解的相关知识相结合。

第1、2小组——孔子(儒)

[学生活动1]

如果我们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简介孔子的生平

(通过假设这一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而达到了解孔子的目的)

(备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后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鲁君不听朝政,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后回到鲁国,专心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播工作。5年后逝世。

[学生活动2]随堂小品:因材施教

(参考)教材p44上的文字材料(补充)学生公西华的询问与孔子的答复

(提醒)注意表演时的人物性格和神情

(引申)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学“问”

(联系)语文教学“《论语十则》”

(从进度上看,初一语文教学刚好教到《论语十则》这一课,可与历史教学实现互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相通之处,如下面提到的周国平《人生寓言》等,这与历史课向历史与社会课的改革也是一致的)

(启发思考)1、孔子的教学思想给你的学习状态有什么启发么?

2、可能你已经理解并记住了这些言论,但落实到行动中了么?

(子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如何更好的实现启发式教学,做好这样的“君子”,是教学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

(简介)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的道德准则

(说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

(对初一的学生而言,过多直接引用古语加以说明,会使学生不知所云,一一加以解释,又不为时间所允许,故而在授课过程中只选择具典型意义的言论加以解释,下同)

第3小组——孟子、荀子(儒)

[学生活动3]知识竞赛

(抢答/备注)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

明清时期以四书五经为题的文章叫什么/八股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通过知识抢答这一方式促使学生多接触这方面的课外知识,实现探究性学习,同时通过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对本课内容加以补充)

(小结)孟子的生平: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游历数国,阐述其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赋税”、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舍生取义”……

(说明)斗转星移、暑往秋来都是自然现象,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万物役”)

第4小组——老子(道)

思想:1、“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准则

“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

2、朴素的辨证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结合)教材p45“动脑筋”以柔克刚

[学生活动4]

找出你所知道的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事例或理论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方式,带给学生关于成长的一些启示)

第5小组——庄子(道)

(简介)庄子生平:名周,宋国蒙人,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归隐。著有《庄子》一书。

思想: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加消极。(无为、无己、绝圣弃智)

[学生活动5]

小调查:你读过《庄子》这本书么,你能给大家讲述其中的寓言故事么?

(备注)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吐故纳新、贻笑大方、邯郸学步……

(说明)本活动与下节历史活动课“《庄子》成语故事会”结合进行

(从某种角度而言,历史本身即是由一个个故事组合而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故事会这一形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小组——墨子(墨)

(简介)墨子生平: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墨子后学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对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墨者组成具严格纪律的团体,服从其领袖“钜子”的指挥,过着简朴的生活。西汉后墨学渐趋衰微。

思想:兼爱(“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节葬……

[学生活动6]简介墨子和公输班的故事

(备注)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宋。墨子赶到楚国,希望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不要以大国欺侮小国,墨子与公输班在楚王面前设置沙盘,演习攻防。公输班用九种方法攻击,墨翟用九种方法防御。公输班不能取胜,最后,公输班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不说出来。”墨翟说:“我知道你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也不说出来。”楚王听不懂他们的哑谜,墨翟说:“公输班不过以为杀了我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我的三百余门徒已进入宋国,登城协防,等待作战。”楚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第7小组——韩非子(法)

[学生活动7]简介韩非子和李斯的故事

(备注)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他写了《孤愤》等文章,集为《韩非子》一书,这些文章为秦王嬴政读到,极为赞赏。当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时,李斯妒忌其才能,加以陷害,韩非逼迫服毒自杀。

(简介)韩非子的思想:1、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世异事异,事异备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理论,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只有实行严刑重罚,统治才能巩固

(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8小组——孙武、孙膑(兵)

(简介)孙武:春秋晚期人,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率军攻破楚国。代表作《孙子兵法》

孙膑:前以介绍,此略,代表作《孙膑兵法》

[学生活动8]

你能给大家介绍《孙子兵法》中有哪些的观点?

(联系)对商业,学习的启发有哪些

1—8个小组

[学生活动9]比较各学派间的异同

(备注)如治国:儒:仁政,后退的,希望回到西周时期

道:无为而治,消极保守的,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期

法:法治,以向前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战争观:儒: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墨:反对非正义战争

(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各学派间的异同,从而为思考下面的问题打下基础)

新课小结

[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一国国君/班主任,我认为应该以

?来治理国家/班级

(说明)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班级与治理一个国家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通过这种假定思考和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推荐一套好书)蔡自忠漫画集

(说明)可以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非常生动直观的了解诸子百家学说

(介绍一个网站)

(说明)一个很有意思的网络mud游戏,你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然后选用儒、道、墨、法、兵、农六种思想之一来发展自己的国家,不同的思想会带来不同的发展效果,想知道怎么回事?那就试一试吧!

(如何将网络更好的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如何通过游戏这一普遍受学生喜爱的方式,更值得我们思考)

教案说明

本课属于思想史内容,理论性较强。故而教学的关键在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述,及通过多样化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和主动性;又由于内容较多,故而通过情境设置等方式,使问题可以作为专题,供学生课后进行探索性学习。如: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汉代以后被推崇备至,而当时却处处碰壁?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在近代被批判,而现代又为何加以重新认识?作为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为何会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儒、道、法思想多有相对之处,为何常常为历代统治者同时采用?……此外,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些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感受这些思想魅力的同时,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有所启发。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篇七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

a.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b.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c.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

1、指导学生完成63页“练一练”(教师在黑板上依据长征路线画示意图,突出瑞金、遵义、吴起镇三个地点,组织学生对照着课本标注出来。)

a.红军经过哪些省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b.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瑞金、遵义、吴起镇)

2、“活动与探究1•想一想”,(提醒同桌学生要互相配合,一个找课文,一个找图例,共同完成任务,然后在教师主持下进行“接龙”游戏:

a.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硬仗,损失惨重。

b.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c.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d.金沙江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e.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布置活动,巩固新课

1、根据65——67页活动课三《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选题、选材,组内协作完成一篇导游词,通过网站《史海撷珠》的留言板上传,老师从中选出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

2、提醒学生预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篇八

style="color:#125b86">

一、说教材

a、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洗刷百年屈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以后新中国历史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基础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1》模块八个专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其中1、4个学习专题所包含的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貌。后三个专题主要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历史内容。解放战争就是一个划分界限。

b、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引出近代

中国的发展史。

2、《课程标准》的解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重点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a、知道重庆谈判的内容及意义;

b、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史实;

c、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a、播发影片,情景再现,加深学生对史实的了解;

b、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中共和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前夕的态度和做法;

c、设置问题探究和对照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中共所作的争取和平避免内战的努力,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代表

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b、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是其走向失败的必然结果,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4、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解放战争在初中的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了解的也比较多。所以在高中的接学环节中,战争过程简单概述,就一些细节问题和考试经常涉及到的知识,多花费时间去讲解,注重对结果的归纳和总结。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力求把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练习法教学,集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等方法为一体。其基本程序为:

2、幻灯片展示材料,让学生课堂讨论、探讨研究、归纳要点,教师点拔释疑、归纳升华;

3、练习法:幻灯片打出表格,让学生填表,以及完成课堂作业,复习巩固,消化知识。

选择此法的原因是:a、适应教材内容较为理性的特点;b、适应高中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强的特点。c、以问题导学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以练习法能使学生加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改理念和历史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只是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思维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和观察思考历史问题并提出观点的方法。本节课学法指导如下:(1)比较法:比较解放战争前夕,中共和国民党不同态度和所采取的不同做法。(2)练习法:通过课堂和课后练习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4)通过学法指导,既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连战提到:“当年走得不容易,现在回来也不容易。”为何他说当初走得不容易?为什么连战说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现实与历史紧密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也许通过学习,大家会对“胡连会”有更新更深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

一、内战爆发的背景

这一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

1.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原因有哪些?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同意赴重庆同国民党-举行谈判?

二、解放战争的过程

这一目先出示解放战争的四个阶段,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和有效阅读):

1.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人民解放军采用什么战术?

2.三大战役分别是指什么?战果如何?

3.中共为何要与国民党进行北平和谈?结果怎么样?

4.解放战争的结果如何?经历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提出问题并且进行归纳总结:

1.提出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有哪些?

学生回答完毕之后,对其意义作一个小结:

国内:迎来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思想: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六、效果预估

(1)加强了学生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深化了基础知识,并使知识结构化。

(2)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锻炼了动手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能把教师的宏观指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结合起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互动。

(4)能使学生把握一些学习历史知识和思考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5)本节课的处理打破了教材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课前一定要根据学案做好预习工作。估计一部分没有预习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会跟不上。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中秋晚会活动主持稿 中秋节晚会活动主持稿(通用10篇)

下一篇:最新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征文范文800字